俗語:「水至清則無魚」,下半句才是精華,老祖宗的處世名言

2020-12-14 騰訊網

人際問題向來是一門學問,不少人常說,糊塗一點更容易獲得幸福,而有些人則認為真實的度過一生才不覺得遺憾,古今往來,老祖宗也總結了不少人生處世方面的經驗,俗語說:「水至清則無魚」,下半句才是精華,老祖宗的至理名言。

這句話講的是不要對他人有太高太完美的要求,《寄興》中有:「黃金無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備,妾願老君家。」人無完人,孰能無過?一個人有自己的長處,也有自己的短處,我們去看待同一件事情的時候,會有不同的觀點,如果與人相處中,對他人的要求太過於高,認為對方什麼都不行,什麼都做不好,事實上不如先審視自己。

這個道理就像是太過於清澈的水中,並不是魚類適宜的生存環境,下半句「人至察則無徒」講的是人不能太過於精明,不然就會將自己陷入孤立無援的處境,世上聰明人有很多,在社會中如魚得水,而這種人通常都會做事留一線。

有時糊塗一點,周圍的人也能夠放鬆,才能友好共處,雖說「待人和善是修養,獨來獨往是個性」,不過也要看如何理解這兩句話,能夠忍受寂寞的人,通常是說可以拒絕生活中的誘惑,不虛度光陰,沒必強行擠入不合適自己的圈子。

然而在工作中,生活中,常常與其他人打交道,也許你講事物看得十分透徹,認為和其他人的相處費力,「揚州八怪」代表人物鄭板橋以「難得糊塗」為傳世名言,在事物的分析上,與人來往時,不如糊塗一些,才不會讓自己的手腳被束縛住,甚至讓其他人給予「假清高」的評價。

精明的人會精打細算,不過真正精明的人通常不會讓自己的處事顯得太過於精明,也會讓其他人沾點便宜,畢竟精明之人是離不開人際關係的,賺錢無非是「拿走」別人口袋裡的錢,一味只懂得「拿走」,不會「給予」,久而久之身邊就沒有人願意相處了,還怎麼賺錢?

不少網友在這兩句後面還加了一句「人至賤則無敵」,這是因為現今很多人追求金錢,古時有「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燈紅酒綠的城市中有著許多的誘惑,厚臉皮、耍無賴的人往往沉溺於自己的感受中,有些人甚至以此獲取成功,不過越過法律的界限,還是會受到懲戒的。

相關焦點

  • 老祖宗說的「水至清則無魚」,下半句才是精髓,教你為人處世之道
    小時候我們經常會在教科書或者電視劇上看到這樣一句話:「水至清則無魚。」那麼下半句是什麼呢?很多人可能會想到「人至賤則無敵」。小編記憶中接這句話的是某部動畫片。但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古人的這句俗語含有著深層次為人處世的道理。
  • 俗話說「水至清則無魚」,後面一句才是精華,蘊含為人處世的真理
    提到為人處世,不得不驚嘆中國古人的智慧,他們創造出的一些俗語,充滿人生哲理,比如「水至清則無魚」這句話。根據史書記載,「水至清則無魚」出自《漢書·東方朔傳》,顯而易見,肯定與才子東方朔有很大關係。東方朔比較可憐,在他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去世了,哥哥和嫂子把他撫養成人。
  • 俗語「水至清則無魚」,下半句才是精髓,老祖宗教我們做人的道理
    大家一定都聽過「水至清則無魚」,這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一句俗語,字面的意思很好理解,就是說如果一個地方的水太過於清澈,這個地方一定是沒有魚的,其實這句話是非常有道理的,而且根本我們現在學的知識就可以進行解釋。
  • 俗語「水至清則無魚」,兩個下半句都是精華,更需要謹記在心!
    所謂俗語就是由老百姓所創造,並在群眾中口口相傳的句子,主要是反應人民的生活經驗。今天給大家帶來的這句俗語就是「水至清則無魚」。這句俗語有兩個版本的小半句,每一個都是精華,值得我們謹記在心、從表面意思來看「水至清則無魚」的意思是如果水太過於清澈,就不利於魚的生存。因為水太過清澈就說明水中沒有水草、藻類等物質,從而導致魚類沒有食物而不得不到別處去覓食。
  • 俗語:水至清則無魚,還有下一句,才是人生大道理
    都知道如果一池水太過清澈了,裡面是長不出來魚的。雖然誰也不明白為什麼會這樣,但根據我們的生活經驗來看,水太乾淨了的確是沒有魚的。這也是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一句話,我們先一起來看看為什麼。其實魚和我們人是一樣的,都是需要呼吸,沒有呼吸他們就不能生存,太清透的水裡面氧氣不夠,所以魚在裡面是無法生存的。他們生存的環境一般都是那種有雜質的水,用現在的道理很好能解釋的通。但是古人他們可不知道什麼氧氣之類的,但是他們還是通過自己的觀察總結了出來,不得不說這是非常厲害的。想必大家都只聽過「水至清則無魚」,那麼它後半句話又還有另一個道理,你有聽過是什麼嗎?
  • 俗語:「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啥意思?做人是一門藝術
    俗語:「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啥意思?做人是一門藝術隨著時代的不斷變化,以前我們口中所說的80後,90後也逐漸成為了社會中最有活力的一群人,他們大多數也都成了團隊中的佼佼者,或者是一個團隊的領導者。
  • 俗語:「笑貧不笑娼」,下半句才是經典
    說起俗語我們往往都是只知上半句不知下半句。就像這句「笑貧不笑娼」想必很多人都聽說多,但是應該有很多人都不知道其下半句是什麼吧!這句話不是出自哪位名人的詩句,也不是那本經典著作的「名句」,而是民間流傳的俗語。
  • 老祖宗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更精彩,處世智慧值得學習
    老祖宗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更精彩,處世智慧值得學習老話說:「人在做,天在看」,人們總是相信天道有輪迴、風水輪流轉,「現世報應」是佛家的說法,是在人們無力改變所面臨現狀時只能從精神上尋求自我安慰的一種暗示。
  • 俗語:「笑貧不笑娼」,下半句才是經典,揭示了人生的五字秘訣
    說起俗語我們往往都是只知上半句不知下半句。就像這句「笑貧不笑娼」想必很多人都聽說多,但是應該有很多人都不知道其下半句是什麼吧!這句話不是出自哪位名人的詩句,也不是那本經典著作的「名句」,而是民間流傳的俗語。這句「笑貧不笑娼」不是整句話的經典,最重要的其實是在後半句「救急不救窮」。這句話雖然不那麼好聽,但是卻道盡了人間真實。
  • 俗語「人無笑臉莫開店」,其實後半句才是精華,讀懂了會化解尷尬
    俗語文化是祖先留給我們的處世經驗之談,讀懂俗語可以讓我們人生之路走得更加順利,從而規避掉很多不必要的陷阱和風險。有這樣一則俗語「人無笑臉莫開店」,說的是和做生意有關,其實這句俗語還有後半句,才是整句俗語的關鍵所在,短短7個字卻暗含了很多處世的哲學,堪稱是精華所在,讀懂了會化解很多尷尬。
  • 老話說:「得饒人處且饒人」,下半句更是經典,老祖宗的處事準則
    我們的老祖宗不僅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寶貴的歷史傳統文化,還給後人們留下了非常多與為人處世相關的俗語老話,他們留下來的很多為人處世準則、道理都十分精闢,值得我們每個人去認真領悟學習。這句話還有後半句,更是經典,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得放手時須放手」,意思就是說自己不該問的事、不該管的人就不要管那麼嚴,有些不該屬於自己的東西無論怎麼努力都不可能得到的。
  • 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才是精華,可惜十人九不知
    同時老祖宗們為了能夠讓後人去更好地遵循道德標準,還為此說了很多的告誡忠言,並且在隨後的社會發展中,漸漸演變成廣為人知的俗語,對於很多人的行事準則有著深遠持久的影響。「舉頭三尺有神明」便是這麼一句關乎於道德準則的俗語,它經常用於哪一些場景呢?就是人們有機會做一些不是那麼好的事情的時候,可能其他人都不知道,但是人們依然不會去做,哪怕這種不好的程度其實非常小。
  • 俗語:十年河東轉河西,其實下句才是精華,人生記得給自己留後路
    俗語:十年河東轉河西,其實下句才是精華,人生記得給自己留後路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大部分的人都沒有絕佳的運氣,一輩子過得順風順水,絕大多數人都是要歷經坎坷的。運氣差的,今天還是百萬富翁,明天就負債纍纍;運氣好的,今日還是在路邊的乞丐,明天就中了百萬彩票。
  • 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才是精華,可惜十人九不知
    原來,我們都認為「好馬不吃回頭草」只有一句,後來,才知道它的下半句才是真正的精闢。那麼「好馬不吃回頭草」的下半句是什麼?為什麼很多人不知道呢?卻被稱為精華部分呢?首先,讓我們對「好馬不吃回頭草」的出處進行探索研究。一、「好馬不吃回頭草」的含義「好馬不吃回頭草」作為中國流傳下來的俗語,自然有它的出處。在這之中,還包含著一個典故。
  • 古人常說:「飽暖思淫慾」,卻不知下半句才是經典,揭示人性險惡
    國文化博大精深,數千年傳承下來的瑰寶難以計算,其中,俗語作為一種特別存在類型的文化,俗語一般都是有上下兩句組成,可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不是只有上半句,就是只有下半句,所以很多俗語我們知道的都不完整。俗語都是來源於生活,是老祖宗在平時的日常勞動中,總結出來的一些經驗之談。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一句俗語。
  • 俗語「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都講述了哪些做人的道理?
    這些人可能缺的並不是經驗能力,而應該對自己的個人性格和秉性做出一些改正,正如先祖代代相傳的一句話,「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如果可以知曉這句話的真正內涵,那麼相信每一個年輕人在步入職場後都可以將危機轉為機遇,更好地解決擺在自己面前的困難,這句話講了哪些做人的道理呢?圖片:水至清則無魚劇照一.古語內涵1.
  • 老人家說:「三十不發,四十不富」,後半句才經典,老祖宗大智慧
    歷史的車輪浩浩蕩蕩,中華文化中的糟粕不斷被歷史給摒除,留下的幾乎都是精華部分。俗語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有許多優秀的文學古籍,就是俗語衍生而來的智慧故事,比如《老人言》。接下來要介紹一句俗語——「三十不發,四十不富」就來源於這本書。這前半句看似已經道盡人間真理,殊不知,後半句才清晰地詮釋了社會現實。
  • 俗語「兩腮無肉不可交」,下半句更顯老祖宗的觀人智慧,鮮為人知
    比如,今天要講的一句俗語,「兩腮無肉不可交」,這個是關於給人相面的經驗之談,但是,它的下半句更加精彩,只是很多人不知道。那麼,這句俗語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古代人之所以認為「兩腮無肉不可交」,這其實是有道理的。你想想啊,長成這個樣子,至少說明他家庭條件不是很好,生活條件比較差,所以才會長得瘦。像這樣一個在窮困潦倒環境下長大的人,他往往把錢看得很重。
  • 老人常說「酒中不語真君子」,下半句才是精華,說透人性入木三分
    雖然許多農村老人並沒有非常高深的學問,但是往往卻能夠說出一些耳熟能詳的俗話俗語,不少俗語值得深思!其中《老人言》中收錄了這樣一句農村俗語「酒中不語真君子」,下半句才是精華,說透人性入木三分!完整的一句俗語應該是:「酒中不語真君子,財上分明大丈夫」,這句俗語的意思非常簡單明了,但是農村老人們為什麼會把它們凝練成俗語傳承下來呢?背後的原因令人深思!
  • 古人云:「廟小妖風大」,下一句是精髓,藏著老祖宗的處世哲學
    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這句就是俗語「廟小妖風大,池淺王八多」。廟小妖風大首先是這句話的前半部分「廟小妖風大」,顧名思義就是那些規模比較小的寺廟,如果碰上了法力高強的妖魔鬼怪,面對他們的興風作浪,這些小廟宇也是無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