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槍為什麼能取代弓弩?不是大家所認為的其比弓弩射程遠、殺傷力大之類的。
其實論武器性能、火槍槍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被弓弩壓制的。
遠程武器嗎,一般看中的無非就是射程、精度、殺傷力,持久性。
首先射程上,一般的英國長弓手能達到200米左右,當然了,那是拋物線射擊,講究群體覆蓋,沒什麼精度。正常的直射,80米左右射死人是沒問題的。再遠的話,殺傷力和精度都不能保證。而燧發槍的有效射程其實也差不多就這樣,當然了,後來的線膛燧發槍改觀很多,最遠可以達到200了,而且精度也提高了,這也是為何鴉片戰爭,清朝的火繩槍兵打不過人家。
但總體來說,在線膛燧發槍問世之前,火槍射程上沒有優勢。
至於其他的幾個方面,火槍更是被弓箭完爆。
比如說精度,早期的火槍根本談不上精度,不然你以為歐洲人傻啊,在哪裡排隊槍斃?沒辦法,只有用排槍戰術,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證其射擊覆蓋。如果像後來那樣的單兵自由射擊的話,估計半天也打不死一個人。
而弓箭的話,一個優秀的弓箭手,不說百步穿楊吧,百步穿頭還是沒問題的。
至於持久性,火槍那個裝填速度,那簡直沒法玩兒。其畫面大家可以自行腦補。
火槍唯一的優勢,也就是近距離交火面對鎧甲的殺傷力,弓箭初速低,難以射穿鎧甲,即便射穿,也只有射中要害才能讓人失去戰鬥力,所以歷史上渾身插了幾十支箭還能作戰的牛人比比皆是。
特別是隨著冶金技術的提高,士兵們的鎧甲越來越堅固,弓箭已經無法穿透。比如在1513年的弗洛登戰役中,英國的精銳部隊長弓手已經不能對穿著板甲的蘇格蘭重步兵形成有效殺傷。當時的參戰軍官描述
「他們全身披著鎧甲,弓箭一點用處也沒有」,「只要不是被射中暴露部位,他們身中多箭至多只是疼痛」。
而火槍的威力極大,一般鎧甲擋不住,而且子彈是有空腔效應,只要打中人體,就算不是打中要害也足以讓人失去戰鬥力。一個農民用弓弩就算射中也未必能幹掉一個騎士,但如果用的是火槍,萬一瞎貓碰上死耗子打中了,騎士估計就得掛了。
當然,前提是要有足夠的射擊精度,不然打不中,一切都白瞎。所以早期的火槍,並沒有弓箭好使。
那麼為什麼,歐洲的軍隊早早的就放棄了冷兵器,而選擇火槍呢?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玩兒過《紅色警戒》這樣的遊戲,有沒有體驗過暴兵的快感?
火槍兵可比弓箭兵「爆」得容易,訓練一名火槍手,短則一兩個星期,長則月餘,不說能夠成為了一名真正的士兵,但是開槍射擊那是絕對沒問題了。而且這玩意兒對於身體要求也不高,不需要你能多大的力氣,能端得起這把槍,那就差不多了。
而弓箭手可不行,少則三五年,多則十數年,所謂的百步穿楊,那是長久的訓練得來的,像英格蘭長弓手那可是從小就得訓練,玩兒這個對於身體要求很高,必須要有強大的臂力,不然拉不開弓,還射什麼箭呢?
即使是咱們偏向於機關術的「弩」,上「彈藥」那也是很費解啊,看到電影《英雄》裡面的大秦箭陣沒有?那是用蹬啊!
再者,火槍的鉛丸子可比箭矢攜帶起來方便得多,成本也低。說到這裡,不得不提一下,弓箭製作本身很複雜,特別是天朝的複合弓,有牛角,幾種不同木料,加上複雜的弓弦。都是在雨季之前做好 平時用的時候弓和弦是分開的。不像火槍有了蠟封之後,火藥儲存基本上不怕潮溼,而大雨天弓箭和火槍一樣不能用。
最後最關鍵的是,火槍它省力啊。動動手指,扣扣扳機就行了,只要子彈火藥管夠,槍膛不炸,那就是無限戰鬥。但是弓箭手不行啊,他能拉多少次?累都累死。
所以答案就出來了,火槍可以快速武裝起一支數量龐大的軍隊,成本還低。而弓箭呢,給你不會使那也沒用。其所有對於火槍的優勢,那都是建立在這是由一名優秀弓箭手來使用。
事實上,早在十六世紀,英國就發生一次關於長弓和火槍誰更優秀的辯論。最終誰也說服不了誰,於是選了一個風和日麗的上午,糾集支持者,一方拿著長弓,一方端著火槍,在一片小平原上進行比試,到底看看哪一方更厲害。為了不殺傷對方,雙方各自將武器做了改動。經過一上午的比試,最終結果出來了。明顯弓箭手,更勝一籌,確實在一些環境下,弓箭在發射速度方面要勝過火槍。
但當第二次比試時,火槍卻勝過了長弓。因為第二次比試是在寒冷天氣下進行的。在天冷的環境下,長弓兵很難保持體力,很少人在兩百四十碼至兩百八十碼的距離還能殺傷敵人。但火槍兵只要還能握得住槍枝,照樣具有殺傷力。
雖然證明長弓並不是沒有作用,但是1595年的英國樞密院令使爭論的結果倒向了火槍派,長弓兵不再列為團練項目。並且要求普及重型火繩槍。
很明顯,在較為落後的火繩槍時代,火槍就已經有了對抗弓箭的實力。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槍械技術不斷改進,到了燧發槍時代,弓箭的劣勢便已經很明顯了,其被取代淘汰也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