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一些孩子在新學期開學之後,不願意寫作業,特別是一年級新生還不習慣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孩子不願意寫作業怎麼辦?根治的「妙方」誰開?家長首先要冷靜分析原因;然後再「對症下藥」地解決孩子不願意寫作業的問題,促進孩子逐漸形成「我要好好學習」的學習習慣。
一、了解孩子不願意寫作業的根源,是「對症下藥」的依據。
孩子不願意寫作業的根源一般有三方面。
(一)孩子自己不想願意寫作業。
1、知識內容不理解。
由於對於老師在課堂上講授的內容不理解,又不敢請教老師和同學,導致都想不明白怎麼做。
2、性格散漫不「上道」。
由於假期的自由空間太多,性格散漫慣了,意識上還沉浸在假期的「遨遊」中,對開學還未「上道」,對於作業更是丟三落四了。
3、興趣感觀不注意。
由於對學習的「不上道」,孩子的興趣還在於運動、娛樂等特長的項目裡。比如喜歡踢球、唱歌、跳舞、繪畫、表演等愛好特長的「玩耍」中,當然就不願意寫作了。
(二)孩子不滿意家長表現的原因。
1、孩子希望家長多些關愛。
孩子要求家長就能看著自己做作業,問問學習問題而已,家長都常常以要出門會客或賺錢的理由推脫。
2、孩子希望家長多些表揚。
孩子要求家長能發現自己身上的優點,自己也曾經認真努力過,卻未得到過家長的表揚或讚賞。
3、孩子希望家長多些遊戲。
孩子要求家長能在自己完成作業後或在假日裡能一起玩遊戲,哪怕看著自己玩也好,可也常常由於接到「電話」就出門了。
4、孩子希望家長多些運動。
孩子要求家長能按照約定帶自己在小區或公園廣場去跑一跑,追一追,哪怕拉著手走一走也好,可也因為「忘記」了。
5、孩子希望家長多些活動。
孩子要求家長能按慣例帶自己到「老家」去體驗農村勞作生活的,可又因為「加班」或「出差」給耽擱了。
(三)孩子不接受老師布置的作業。
1、作業量過多。
由於教師布置的作業量過多,孩子產生牴觸情緒,故意不想做。
2、要求太嚴格。
由於教師的作業要求太嚴格,書寫要怎樣,格式要怎樣,還要家長籤名等等太多「規矩」了,受不了,不想做。
3、內容太難了。
由於學習內容太難,孩子上課時分神,沒有聽清楚,現在還不會,推卸在老師的身上,不想寫。
4、「敵意」太濃了。
由於對老師的批評和教育懲罰不接受,產生「敵意」太濃了,「下決心」就不做。
當然,以上的原因只是普遍現象,如果是心理疾病或智障問題,就要去請專家診斷分析了。家長只有把孩子不願意寫作業的真正原因搞明白,才能「對症下藥」解決問題。
二、尋求孩子不願意寫作業的「偏方」, 是「對症下藥」的「妙方」。
孩子不願意寫作業都是有原因的,家長要耐心發現,細緻觀察孩子的表現,尋求孩子不願意寫作業的「偏方」確定「對症下藥」的「妙方」。
(一)家長的「偏方」。
如果是家長的原因,那麼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學習進步,家長就要以身作則,尋找自身的不足,在孩子的學習習慣形成關鍵期儘量推掉不必要的應酬和會客,最大限度滿足孩子的親子活動要求,從而,把孩子從不滿意家長行為表現而故意不想願意寫作業的現象,幫扶到「我要認真完成作業」的想法中去,達到「偏方」扶正的效果。
(二)孩子的「妙方」。
如果是孩子的原因,那麼家長要具體分析,有針對性地加以引導,孩子沒學會的知識,家長可以自己學或請家教解決。
1、「表揚獎懲方」。
孩子不感興趣的作業,沒有完成作業時,不要懲罰他,家長要使用多種途徑和手段來尋找突破口。
(1)表揚。根據孩子的特長優點,發現「閃光點」儘量表揚他。如:當孩子回到家能拿出書包,準備作業,就應誇讚孩子的進步;當孩子能做對一道題或正確寫對一個字的筆順,也要誇一誇。這樣,通過一段時間的讚賞,培養他的自信心,時間一長,他就會覺得自己是個好孩子。
(2)獎懲。當孩子能完成作業時就鼓勵他;當孩子有小小進步,父母也要給予獎勵。父母可以讓孩子列出一個他願意爭取到的獎勵清單,可以是一些實物獎勵。如:可以吃的小零食、可以玩的小玩具;或者和父母一起玩等要求。當孩子做不到時進行小小的懲罰也是必要的。
這樣,家長通過不斷地堅持,對孩子的表現進行多表揚、少批評,當孩子不用你嘮叨,自覺完成作業時,教育「藥效」也就達到了。
2、「寓教於樂方」。當孩子常常因為愛玩而不做作業時,家長可以採用「寓教於樂」的「妙方」。先陪孩子去玩個夠,通過踢球、遊戲、爬山、唱歌、下棋等娛樂活動,在玩的過程中,找機會跟孩子講些古今中外名人用功讀書的故事,激勵孩子向名人學習,學好知識本領,才能做好自己喜歡的事。在孩子玩的高興時,比較容易聽得進去道理,採用「寓教於樂」的「妙方」,使孩子明白學習和做作業的意義。之後,家長不妨給孩子固定學習的地方,幫孩子制定學習時間表,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數量一定的作業,完成後允許去看電視或到戶外玩耍。同時,還能激發孩子在課堂上專心聽講,從而達到讓孩子從內心意識到要養成認真完成作業的習慣。
(三)家校的」秘方「。因為孩子通常在改正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反覆,家長要與學校構建家校聯絡網,聯合教師協同作戰,只有這樣才形成教育合力,讓孩子不願寫作業的想法」 無處藏身「、」原形畢露「。
1、「欲擒故縱方」。當孩子不願寫作業,而沉迷於遊戲、踢球、上網等娛樂活動中去時。家長可以與教師取得聯繫,故意讓孩子不做作業。通過一天、兩天,不超過三天,孩子就會覺得受不了,家長和老師採用「欲擒故縱法」,都不理他時,孩子就會與家長和老師提要求。這時,家長和老師再對孩子說些要求,孩子就會答應,也就達到相應的教育「藥效」了。
2、「勞逸結合方」。當孩子手腦的協調性比較差,想是一回事,手上動作又是另外一回事時,寫的字筆順顛倒、計算粗心、寫字出格,往往不愛做作業的原因。這是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導致,家長或老師可以幫助孩子改善大腦中樞神經的調節功能,讓孩子先伏在桌上閉目養神大約三分鐘,再引導小孩朝著需要寫的作業方面發展,期間要注意勞逸結合,當孩子做完作業之後最好能及時批改或指正,達到要求時給予讚賞,如果在家裡可以帶出去活動,讓孩子對完成作業後的活動充滿期待,使孩子抱著一種愉快的心情去專心地完成作業。
總之,孩子不願意寫作業是有原因的,根治的「妙方」誰開都要「對症下藥」,才能解決孩子不願意寫作業的問題,同時,學校教師也要改革布置作業的方式,可以讓孩子有自主選擇作業的權利,多設計一些開放性、操作性的作業,讓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促進形成「我要好好學習」良好的學習習慣。
本文原創是@暖陽鴿說教 ,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21天發文大挑戰##暢談教育那些事#如果你有更好的方法和建議,歡迎留言與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