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心學課:心與心外無物

2020-12-22 古今意不意外雜談

心不是一塊血肉,凡知覺處便是心;如耳目之知視聽,手足之知痛癢,此知覺便是心也。——王陽明

哲學上的「心」,與日常所用或自然科學上的概念有所不同,不是指心臟,而是指一種精神的實體或現象。

「心」在先秦儒學中就有不少論述,如孟子講「心之官則思」、四端即四種心,荀子講「心也者,道之主宰也」、「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可見,在先秦儒家中,「心」已經被確定為人的思想感情的主體、人身的主宰。

明確視「修心」為道德涵養的是宋儒,心與理的合一之後成為宋明理學的追求。然而,在宋明理學內部,程朱理學派與心學派對「心」有不同的看法。程朱理學一派所講的「心」,只是現實性的經驗意識,不屬於人的本性;心學講的「心」是本體性的精神實體,人心即天理。由此,程朱理學追求心與理合一,是希望人發揮天賦本性,使經驗之心合乎天理;心學追求心與理合一,只是使本心呈現,不被蒙蔽、保持中正,即天理髮見。

心學在明代才發揚光大,一度成為顯學。對此,錢穆先生說:「明儒學術,沿襲兩宋,尤其是程朱一派。直到陽明闢新蹊徑,立新旗幟。其學脈,遠承孔孟,近接明道象山,後人稱陸王,以與程朱對峙。實則陽明反伊川朱子,不反明道,並多採酌。」

心是主宰,王陽明說:「耳鼻口舌四肢身也,非心安能視聽言動;心欲視聽言動,非耳鼻口舌四肢身亦不能。故無心則無身,無身則無心。但指其充塞處音處謂身,指其主宰處便為心。」

心是天理,他認為:「所謂汝心,卻是那能視聽言動的,這個便是性,便是天理。有這個性才能生這個性之生理,便謂之仁,這個性之生理髮在目便會視,發在耳便會聽,發在口便會言,發在四肢便會動,都只是那個天理發生。以其主宰一身故謂之心,這個心之本體原只是個天理,原無非禮。」

王陽明像。

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王陽明

「心外無物」是陽明心學的基本觀點,所說的「物」,不是指物體、物質。王陽明把「物」定義為「意之所在」,而「意」為「心之所發」,如我的心有孝敬父母的念頭,那麼孝敬父母就是一物;我心有侍奉君主的念頭,那麼侍奉君主就是一物。王陽明所講的物是帶有道德性的,也即是說,在人心之外,沒有道德之事。也就是說,修心即道德涵養的根本。

王陽明所說的這個「物」,構成了人的主觀世界——我的世界。希望我的世界更美好,必須誠意。這是因為,誠意之所在的物,才是真正的、有意義的物,「不誠無物」正是此意。不誠無物的「無物」,有個通俗的說法:「不是東西」。除了「心外無物」之外,王陽明還有心外無理、心外無義、心外無事等說法,都是以人的主體性、道德性或主動精神為基礎的。

《傳習錄》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先生遊南鎮,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無獨有偶,西方哲學有這樣一個相通於「巖中花樹」的問題:「森林中的一棵大樹倒下了,而當時周圍並沒人,那麼大樹倒下時有沒有聲音呢?」

「有聲音」或「沒有聲音」, 與「林中大樹」這兩個非此即彼的答案相比,王陽明用「同寂」來形容人「你未看此花時」的狀態,用 「同明」來形容「你來看此花時」的狀態,無疑更具智慧。

「巖中花樹」還有美學上的意義,葉朗先生主編的《現代美學體系》引用了這個故事,並且解釋說:「由於我的投射或投入,審美對象朗然顯現,是我產生了它,但是另一方面,從我產生的東西也產生了我……從美學的角度,我們很欣賞王陽明這裡說的話:『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這句話可以用來作為審美體驗的意向性的一種形象的描繪。」

相關焦點

  • 王陽明的龍場悟道: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出心即理,心外無物
    龍場悟道的陽明心學就此橫空出世,震驚了五百多年以來的華夏文明史和思想史。那麼在農場到底發生了什麼,讓王陽明於一個石頭棺材中領悟到聖人之道和吾性自足的真諦,又是什麼人什麼事讓王陽明淚灑農場,徹底看透了人世間的生死榮辱?話說這天傍晚啊天氣很糟糕,陰風怒號,王陽明在自己的辦公室裡頭,他遠遠地透過籬笆牆的影子,就看到一個漢人帶著兩個人經過這個農場。
  • 心大,事就小了|陽明心學經典學習
    心大,事就小了。正如陽明先生當年給弟子劉內重的一句話,「眼前路徑須放開闊,才好容人來往, 若太拘窄,恐自己亦無展足之地矣」。《答劉內重書》是陽明先生1525年給弟子劉內重的一封回信,當時陽明先生54歲。這年,陽明先生正因父喪居家守制,因此有了這樣一段難得的時光,與弟子一道探討聖賢之學。
  • 陽明心學和禪宗到底有什麼不同?
    許多人都認為陽明心學和禪宗是同一碼事,甚至有的人批評王陽明的心學是「禪骨儒表」,也就是說陽明心學是披著儒家的外衣,幹的是禪的買賣。持這種說法的人既不了解王陽明,也不了解禪宗。禪宗和陽明心學,看起來有那麼點相似,都是在談「心」,其實兩者是「差之毫厘,謬之千裡」。因為兩者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子,方向不同,目的也不同。
  • 「心外無物」:是花在自開自落,還是我心與花同開同落
    「心外無物」,就是人文的精神世界構建在我的心中。從其「花不在你的心外」這樣一個精神體驗,我們就能感知其以良知之致知建構和體驗自己的精神世界這一思想主旨。先生(王陽明)遊南鎮,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
  • 國內外為何掀起了一股陽明熱?
    心是天地萬物的主宰,心外無理、心外無物,是心學的基本觀點。王陽明認為人心是根本的問題,是產生善與惡的源頭。任何外在的行動、事物都是受思想支配的,一切統一於心。針對當時社會言行不一的弊病,王陽明提出了知行合一說,糾正了朱熹先知後行的知行觀。他認為知和行不能夠相分離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 有句話叫「一生伏首拜陽明」,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他的名字叫王守仁,號陽明,是明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軍事家。與大多數的文人不同,他不僅精潤儒家、道家、佛家,而且能夠統軍徵戰,甚至都做到了極致,每戰必勝,堪稱全勝將軍。這樣的人才即便在世界歷史上,也是不多見的。他在20多歲的時候就已經名滿天下,很多人嫉妒他,認為如果他的一生一帆風順,必定目中無人,所以刻意打壓他。
  • 王陽明的哲學思想,明明德,知行合一,心外無物,窮理,格物致知
    「花」因人的出現而得到反映,所謂 「心外無物」即是如此。第三,身、心、意、知、物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在更為廣泛的形而上思考 中,王陽明把身、心、意、知、物簡化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而闡明其有機 論。一個叫陳九川的學生問:「物在外,如何與身、心、意、知是一件?」
  • 陽明心學的核心是什麼?
    這是因為他們無一例外地掌握了解決一切問題的利器——陽明心學。構築了陽明心學的基石是什麼呢?那就是王陽明概括的四句話,即: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四句話後來人們稱之為陽明心學「四句教」,也是陽明心學的核心,我們就陽明心學四句教深入解讀:1.無善無噁心之體:在貴州農場開悟後的陽明先生與釋迦牟尼一樣,發現吾心即天理。
  • 陸王心學:心外無物,心外無理,一切盡在人心
    陸九淵主張「心即理」說、「發明本心」、「尊德性」、「大做一個人」、「踐履工夫」等, 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學茍知道,六經皆我註腳」。上承孔孟,下啟王守仁,形成「陸王學派」,是中國儒家精神的真正體現,不僅對中國,也對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的思想和社會變革產生過重大影響。著有《象山先生全集》。
  • 青島大學商學院Q29 精進成長班 | 「陽明心學與商業本質」
    2020年12月13日上午8時30分,青島大學商學院Q29精進成長班(第2期)第五講在青島數碼科技中心智誠靈動心學堂正式開講,王誠瑩老師授第五講「陽明心學和商業本質」。導師介紹
  • 心語之「心」的含義是什麼
    ③陽明心學最著名者六人,黃宗羲《明儒學案》載:「南中之名王氏學者,陽明在時,王心齊、黃五嶽、朱得之、戚南玄、周道通、馮江南,其著也」。向世人傳授心學的時,有一個疏漏,就是忘了給心下一個明確的定義。對於陽明先生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他是見性了悟的人,對於凡夫來說,是給心下一個明確的定義,說清楚心是什麼,是一件無比困難的事情,如:高山橫亙、如大海阻隔。結果是會致後人胡猜亂想,各說各理始終不如莫一。②王陽明先生的心學之「心」定義不明,很難學。
  • 陽明心學&量子力學,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含義,人類對物質的認識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 意在於事親,即事親便是一物。意在於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於仁民愛物,即仁民愛物便是一物。意在於視聽言動,即視聽言動便是一物。所以某說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傳習錄.上.徐愛錄》中國人信仰什麼?
  • 解讀陽明心學:主旨可歸結為「良知」,與心、理、物密切相關
    解讀陽明心學:主旨可歸結為「良知」,與心、理、物密切相關王陽明於龍場悟道,提出「心即理」的思想,這是陽明心學的發端。在平定寧王之變後,王陽明又提出了「致良知」三個字,作為自己學說的要害與主旨。他的所有學說及思想,如心外無理、知行合一等,都歸匯到「致良知」裡,得到了總結、提升和融會貫通。
  • 王陽明:心學精華之「心外無物」,原來是這個意思
    王陽明:心學精華之「心外無物」,原來是這個意思01心外無物王陽明和朋友去遊玩,兩人來到一座山前,只見山上鮮花盛開,嬌豔奪目。朋友就對王陽明說,你不是說「心外無物」嗎?你的心念在你的身體裡,而這些花呢,明明在山上,那麼就是說,花並不在你的心內啊,對於這種現象,你的心外無物是不是就解釋不通了呢?
  • 龍場悟道與陽明心學
    終於有一天夜裡悟出大道,大呼」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天理就在我們自己心中,道即吾心。 《教條示龍場諸生》是陽明先生在」龍場悟道「後寫給弟子的文章 ,談到」立志、勤學、改過、責善。王陽明先生將這四條作為學習規範送給大家,望大家「慎聽勿忽」。
  • 心不動,你奈我何?
    > 王陽明(明代思想家、軍事家,心學集大成者)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
  • 區縣動態丨修文縣扎佐中學傳承弘揚陽明文化見聞
    「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於吾心。心即理也,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4月27日下午,在修文縣扎佐中學學術報告廳,一場以「浸潤書香,同步小康」為主題的閱讀活動啟動,師生們徜徉於王陽明經典詩文之中,享受著讀書帶來的愉悅。
  • 心與小腸互為表裡,心是陰火,小腸是陽火
    在《黃帝內經》中,關於表裡的關係有三大類,按照三陰三陽分:陽明與太陰,少陽與厥陰,太陽月少陰,互為表裡。十二經絡包括: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
  • 管理之道,可學而至——2020首期南贛治理陽明文化研學紀實
    面對為害一方的山賊,幾經招降不投,陽明先生殺伐決斷,一舉殲滅;同時先生以百姓心為心,除惡務盡同時,又留有一善,一支筆勝過千軍萬馬,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動之以利、呵之以棒,從而感化敵人,紛紛來投!面向陽明先生雕像,同學們端心正意,向先生行三鞠躬禮。先生曾在通天巖石窟觀心巖居住並結廬講學,還教郡邑子弟歌詩學禮,以此南贛風俗為之一變。觀心巖是陽明先生在贛州期間的結廬講學之所,陽明先生就在這裡「觀心」,向陳九川、鄒守益等二十三個弟子講授他的「致良知」,講授他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天理」和「良知」學說,因此這個巖洞就被先生起名為觀心巖。
  • 絕對精神的心,與天理一體
    三智書院官方微信平臺在每周三開設「月亮說」專欄,與喜歡中國傳媒大學陽明書院院長周月亮教授的朋友們,共同分享周月亮老師對傳統文化,尤其是陽明心學的理解以及感悟,以期讓大家隨時學習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