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約7000字,閱讀時間約15分鐘。
編者按:在5日與國臺辦主任劉結一會面時,臺北市長柯文哲再次表示,臺灣與大陸同文同種,應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加強交流合作,共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造福兩岸民眾。在4日的雙城論壇上,柯文哲在致詞時也提到「兩岸一家親」。這一表態在當前的兩岸形勢下更值得玩味。
柯文哲的政治生涯已經走到第五個年頭,是否參加2020大選一直是最大的懸念。本文綜合了關於柯文哲的各方報導及其自傳,試圖為讀者解鎖柯文哲的人物圖鑑。
柯文哲參加兒童節慶祝活動,扮成國王和小朋友一起歡樂。圖源:網絡
1.我就是一位醫師
柯文哲,1959年8月出生,臺灣新竹市人,畢業於臺灣大學醫學系,2014年當選臺北市市長,並在去年成功連任。柯文哲曾至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進修,曾任職臺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任,臺大醫學院教授,也因此被人們取綽號為柯P(P,教授Professor)。
柯文哲的家庭背景和成長環境,讓他受佛教影響頗深,甚至在45歲那年,一度想出家修行。
柯文哲的父母尤其是母親何瑞英對他影響很大。柯文哲提到母親虔誠拜拜對他的影響,他也會經常到法鼓山參拜、每天讀金剛經緩和心情。圖源:網絡
柯曾經把自己的醫師生涯比作佛家的三個階段: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從看見病人,到心中沒有看見病人,到最後同時看見病人,家屬。
當柯文哲還是臺大醫學系的一位學生時,穿上白衣為病人診治是第一階段。在當上主治醫師和加護病房主任後,柯文哲眼中的「病人」只剩下心電圖,抽血結果,器官。「一看數字、病理切片,我就知道是什麼疾病,馬上診斷。」這是第二階段。年過五十,柯文哲眼中的病人不再是單獨的個體,還是存在於家庭和社會的一份子。這是第三階段。
柯文哲在接受採訪時曾說:「很多人在講柯文哲沒有中心思想,因為他太務實了,外科醫生本來就務實了;所以很多人都會說,柯文哲每次都轉換幹什麼的,對他來講,務實就是他的原則。如果有人問柯文哲,你是誰,柯文哲會堅定地回答:「我就是一位醫師。」
柯文哲在《光榮城市》的自述
2.從政治素人到政壇明星
2014年,柯文哲以臺大外科醫師、重症醫學權威的身份參政,以直言直語、凡事坦白率直的個性,快速席捲臺灣政壇,「白色力量」一時成為許多人們心中可以「超越藍綠」的中道力量,柯文哲憑藉網絡的高人氣甚至被喻為「柯神」。
柯文哲在臺大醫院。圖源:新頭殼
柯文哲的崛起和川普有異曲同工的地方。政治素人、講話坦率、常失言得罪特定族群、衝擊傳統的政黨政治版圖,按照傳統思維,柯文哲和川普都絕無機會問鼎權力的高峰,因為他們都屬於典型的「非主流」。
當年柯文哲替陳水扁爭取保外就醫時表示,「陳水扁在監獄中死掉會造成社會混亂,回家死掉算陳致中(陳水扁的兒子)的帳」;與川普不一樣的是,柯文哲對自己自走炮式的語言風格毫不避諱,曾公開表示「並非是譁眾取寵,而是患有亞斯伯格症(輕微自閉症)」,「小時候我就是個怪咖」。
在一連串的社會運動以及對馬英九政府的不滿之下,民進黨開始考慮搭配一個清新「素人」形象的柯文哲來尋求「在野聯盟」的可能性。在民進黨幫助之下,柯文哲大敗國民黨候選人連勝文,在臺北市這個公認為政治力量「藍大於綠」的地方當選市長。
媒體策略成功是柯文哲贏得臺北市長選舉的重要原因。「我知道媒體很喜歡醜化柯文哲,可是他們忘記一件事情,柯文哲的真身是臺大醫院外科教授。」
在起步階段,柯文哲將自身定位為「醫學專家、政治素人」,這一定位使其在施政理念上的失誤與失言更易得到諒解,他甚至對「個人汙點」選擇性遺忘,「報喜不報憂」。
臺灣2018年地方選舉,柯文哲仍然沒有組黨、也沒有自己的「陸軍」地面組織,甚至沒有聘請專業的競選團隊,而是複製2014年5月時進行的素人海選模式。海選團隊、舉辦籤書會、網絡募款9小時內達標等,不斷引領話題,在網絡上發威,讓他重新取得領先優勢。
最終柯文哲以58萬票、41.05%的得票率、3200票之差(得票差千分之三)險勝國民黨候選人丁守中,成功守護了市長寶座,柯文哲帶著淚目在演講臺上高呼:「你們的阿北回來了!」
2018年11月23日,柯文哲在選前之夜上演講。圖源:網絡
在當晚的國際記者會上,柯文哲再次強調,這次選舉就是臺北市民「以自覺取代藍綠對決」的最好證明。
3.青年世代的得益者
柯文哲的身上帶有明顯的民粹主義色彩,民粹人物的出現以及獲得支持,主要因為一般民眾覺得政治菁英或者專家們都已和「民意」脫節,而希望選擇一個不同於以往的人選。就像川普大受歡迎反映了美國社會中潛藏的民粹主義,臺灣社會近年來的民粹主義和族群政治也不斷發酵。柯文哲的成功當選一定程度上也歸功於其適時利用了選民對國、民兩大黨的不信任。
柯文哲搭公交車上班,一度被批評是作秀,他冷回:那也作秀一年了。圖源:鏡周刊
「臺灣民眾厭倦了傳統政治人物,他們想看的是柯文哲最真實的一面,說起來很簡單,卻是以往政治人物從來沒做過的。」臺北市政府副發言人柯昱安曾說,僅僅是遵循這樣簡單原則,柯文哲所有社交帳號的粉絲數,便飆上了全臺政治人物之最。
柯文哲核心支持者的形象很清楚:年輕人,以及沒有深刻政黨認同的人,或說,對兩大黨都不信任的人。從許多媒體或者學術單位的民調中都可以看到,愈年輕的公民愈支持柯,而且在30歲以下的世代,他的支持率甚至可以超過七成。
2017年3月24日,竹子湖海芋季熱鬧舉辦,臺北市長柯文哲扮成火影忍者中的漩渦鳴人。圖源:網絡
柯文哲經營網絡四年多,有人將柯文哲封為「政壇網紅」,他也不避諱這樣的稱號——在現實生活中,他沒有兩大黨資源,也不影響他在網際網路如日中天。他會在跨年晚會走音演出,很多時刻,他的演出內容其實相當糟糕,甚至被戲稱為災難,但這種被刻意暴露的真實,卻緊緊抓住了臺灣選民,特別是年輕族群的眼球。
柯文哲的網絡粉絲。圖源:網絡
4.「垃圾不分藍綠」
「超越藍綠」是柯文哲打出來的主要招牌。2014年,馬英九第二任期內萌生的各種不滿國民黨統治的輿論與社會力量成就了柯文哲的順勢而上。正如柯文哲當年的當選感言,「意識形態的高牆就要倒下,這是一個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
柯文哲常把制定政策的三個要素掛在嘴邊,民意,專業與價值。民意就是追求最大多數人民的幸福,專業則是在施政上追求事實求是的科學精神,價值則是需要不斷進行思考和改進的臺灣價值。
2014年11月29日,柯文哲當選臺北市長,在父母親、妻子陳佩琪和競選幕僚的陪同下走上戶外舞臺,感謝民眾支持圖源:網絡
綠營出身的柯文哲之所以後面與民進黨交惡,在於其意識型態和立場選擇的左右搖擺,或者說是與民進黨的價值定義出現衝突。
一向直來直往、有話直說的柯文哲,數度不避諱地在公開場合批評蔡英文當局,甚至創造「垃圾不分藍綠」經典語錄,這些話語獲得臺灣民眾共鳴,也使白綠之間曾經緊密的關係產生微妙變化。
壓死雙方信任的最後一根稻草便是柯文哲在2017年的雙城論壇所發表的「兩岸一家親」言論,被臺灣各界普遍解讀是向大陸輸誠。蔡英文在2018年初喊話要求柯文哲闡述自己的「臺灣價值」,柯文哲稍顯冷淡的響應讓兩方最後不歡而散。
「在這一刻我的想法:民主、自由、多元、開放、法治、人權、關懷弱勢、永續、環保,這些普世價值在臺灣的表現,就是臺灣現階段的價值。」——《光榮城市》
柯文哲在2014年稱自己是墨綠;2015年說要超越藍綠;2016年說出經典名言「垃圾不分藍綠」;2017年講了兩岸一家親;2018年不斷強調臺灣要擺脫藍綠、走出新政治。
柯文哲之所以能在2018年大選中險勝丁守中,「棄保效應」可以說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柯文哲雖標榜中間路線,又曾有「兩岸一家親」言論,外界仍認為他的政治光譜親綠。由於民進黨提名的姚文智聲勢低迷,最後仍出現幾波棄保操作,若干淺綠選票在最後棄姚保柯。
「我要跟大家講,其實比藍綠更重要的是『黑白』,比統獨更重要的是『是非』,臺灣的政黨政治已經變成幫派政治。臺灣的現況,就是『個人利益大於派系利益,派系利益大於政黨利益,政黨利益大於國家利益』」。
「臺北市長就是要爭取讓市民過好一點的生活,儘管我是228受難者家屬,我也絕不利用職位,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人民的頭上。」
柯文哲的本意也許只是想要降低兩岸局勢的緊張氛圍,減少衝突的危機,為臺灣爭取更多的時間去面對問題。「對市長來說,他只是希望在兩岸僵局下創造一個交流機會。」
不願具名的柯文哲兩岸幕僚試圖為柯文哲緩頰,稱柯文哲對此話引發的後續效應,完全始料未及。臺北市政府發言人劉奕霆也稱雙城論壇行之有年,兩岸陷入僵局的時刻,柯文哲僅僅是希望論壇能持續辦下去,替兩岸找到一個交流出口。
與柯文哲合照的網友刻意穿上綠外套、白色醫師袍、紅色T恤,以「綠皮+白裡透紅」諷刺柯文哲披著綠衣、實際「親中」的政治態度;至於「檳榔」部份,則是外觀深綠、白色果肉、剖開後內夾紅灰等調味料,同樣也是批評柯假深綠、真「親中」 圖源:新頭殼
總的來說,柯文哲在藍綠或兩岸的觀點轉變,對某些人來說是務實與彈性,對有些人來說是沒有核心原則、變色龍。自認墨綠出身又發出兩岸一家親的言論,柯文哲強調,他是228受難家屬,墨綠是本質,但當臺北市長,臺商有200萬人在大陸,以務實的原則,柯文哲自認沒有問題。
「有人罵我,為何從墨綠,變成調色盤?罵我換了位子就換了腦袋。柯文哲的腦袋沒變,只是做該做的事,對職務負責而已。」——《光榮城市》
5.兩個「柯文哲」
柯文哲的」變色龍」屬性不止體現在政治立場的搖擺不定,他的行事風格亦是如此。他把每天接受記者聯訪的行程比喻成餵鯊魚,自嘲在媒體上持續火紅,成了臺灣有史以來最長的政治連續劇。
2015年9月時,柯文哲市長在臺北市議會因「AV女優波多野結衣」代言悠遊卡事件接受質詢。後來被網友製作成表情包圖源:網絡
「其實真的有2個柯文哲,一個濟公、一個雍正。」柯文哲在鏡周刊的專訪中如此解析自己。一面是遊戲人間、搞笑、不修邊幅的現代版濟公,「就是來亂的」,另一面則是勤政不懈的雍正皇帝,每天7點半準時上工,日批萬字奏章,但2個總是變來變去,「2個都是真的!」柯文哲說,所以對手永遠會疑惑,」面對的是濟公還是雍正?」
柯文哲笑說當他很輕鬆的時候,就變成濟公,局勢不利的時候,就變成雍正。」永遠讓你咬牙切齒,又殺不死,好一點又故態復萌,不利的時候又變成可怕的對手。」他自豪地說,」這個性吸引臺北市恐怕過半的人,不分藍綠喔!」
柯文哲擅於用簡單幾句話,解決記者複雜的提問,遇到敏感或不易回答的問題時,往往四處張望,表情困擾,呈現了一種喜感圖源:鏡周刊
局勢不利的時候,柯文哲會自己鼓搗出一套戰略戰術,變成一個令人畏懼的對手。2018年的市長連任競選,在確定與民進黨分手後,市政府內綠營人士出現一波離職潮,柯文哲果斷重啟海選計劃,最終在1800多份履歷中,選了13名生力軍,同時也調動市政府部分人員進駐競選辦公室。
過去藍、綠候選人,碰到未來施政團隊組成的問題時,為避免給人犒賞輔選功臣、利益糾葛的印象,總是避而不答,柯文哲卻在選前就公布,包括文化局長、教育局長、環保局長等職務,要開放民眾推薦,再由市政顧問團遴選。
柯文哲自認做事一絲不苟,每天早上7點準時進市政府開會,晚上10點回家的性格,也讓跟著他工作的幕僚壓力相當大,至今也不乏有人倦勤辭職或是直接被要求走人。加上他講話直快、發起脾氣有點恐怖的性格,不免讓人有」伴君如伴虎」的壓力。
但他對這樣的批評,認為他以前當醫生,下決定就是要快、講話也要直接,「多猶豫一秒就會損失搶救病人的機會」。而這樣的風格跟臺灣政治人物過去處事圓滑的風格相差甚大。
不管是活動、文宣、組織、社群,柯文哲常要求不同單位將業務制度化,為的是讓幕僚快速熟悉、上手,這種模式被這種模式被稱為標準操作流程(SOP-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在柯文哲眼裡,SOP並非如常人眼中一樣象徵著死板生硬,其存在的目的是」承認有可能失敗」,所以在心理上要隨時準備與承受失敗,失敗後再修正,這也是柯文哲從醫二十多年的經驗總結。
柯文哲有照相的SOP,有跑行程的SOP,有辯論的行前SOP,不少人說柯文哲是一個不折不扣的SOP偏執狂。
而SOP需要做到多細呢?在選舉時,候選人常常要跟民眾拍照。初期,從候選人定位開始,一個個民眾簇擁上來、輪流跟我拍照,會花上很多時間。 但團隊為了增加拍照作業流程的效率,慢慢發展到燈光放多遠?合照者排隊的前進方向?拍照者該距離多遠?一次、兩次、三次經驗下來,拍照流程很快變成非常有效率的生產線。例如有一次活動,我人還沒到場,工作人員已經引導民眾預先排隊,等到我一抵達,只要在地上打叉叉的地方站定位,一個晚上從只能拍七百張到拍超過一千五百張合照。這個拍照SOP的誕生源頭在哪裡?就是團隊具有反省能力、能不斷修改SOP,讓流程最優化。——《白色力量3:柯P模式》
沒有政治班底,沒有政黨背景,缺少強有力的政治支持的柯文哲之所以能在18年險勝丁守中,與他異於常人的執行力不無關係。
新黨議員陳彥伯想考柯文哲,「肚臍英文怎麼拼,你會嗎?」沒想到柯文哲不加思索直接回答「umbilicus」,見對方呆住,馬上補槍說「我是醫學專家,你忘記咯?」 圖源:知乎
柯文哲的作為「濟公」的另一面也是他的一把利器。柯文哲衣著總是不修篇幅,6分鐘就吃完一餐,搭公交車上班,講話偶爾爆粗口,但只要站上講臺,他便能一手揮舞雷射筆、一手熟練點著滑鼠,倡導自己的政治理念,熟悉他的媒體人笑稱,柯文哲只要站上演講臺,自信堪比賈伯斯。
選戰期間,柯文哲除了掃街拜票,也安排一連串演講行程。在演講過程中,柯文哲就是有辦法逗臺下觀眾哈哈大笑;包括調侃自己來貼近民眾、訴說自己努力的過程等。此外,他還不時對馬英九、郝龍斌等前任市長,甚至蔡英文政府提出批判——講到激動處,還會穿插幾句庶民的用語,這通常是迴響最大的一刻。
被問到覺得自己受歡迎的原因,柯文哲直言「有趣啊!英文就叫做「funny」。因為講話有趣,所以吸引很多人注意,而自己也是一個很好的說書人。不少年輕人直言就是喜歡柯文哲的「直白」,不過,討厭柯文哲的人則會說,受不了他的「白目」。
由於柯文哲時常快人快語,也脫口說了不少「失言」言論,常被網友揶揄「施鹽」。柯文哲表示,不論是搞笑的濟公,還是嚴肅勤政的雍正,這兩個都是他的本質,該認真工作的時候認真,但面對各種流言攻擊的時候,也不用在意,「一副I don't care 的樣子,才可以維持心情平靜,才能讓自己在險惡的政治環境中存活下去。」
2018年11月20日,柯文哲在臺北大稻埕掃街拜票圖源:網絡
6.柯文哲在等什麼
隨著大選日益迫近,柯文哲會不會參選已經成為最大變量;藍綠都對他高度防範,但又都投鼠忌器,不願與他為敵;儘管他不是多數人的第一選擇,但成為最後贏家的可能性卻不能完全排除。每次被問到是否參選,柯文哲總是模糊以對。
柯文哲否認和蔡英文會面表態圖源:網絡
然而柯文哲希望角逐2020,在去年的「九合一」選舉之後就有諸多跡象可尋。其一,柯文哲開通了Line(「連我」,社交通訊APP)的公眾帳號,其名稱就是@KP2020,其中意涵不言自明。其二,柯文哲在不久之前匆忙展開了他的訪美行程,並前往美國華盛頓會見政要,被視為是主動接受美國人的「總統面試」。其三,在前不久的「媽祖繞境」活動中,柯文哲更是要求全程參與,在這一場臺灣最大的民間慶典中賺足眼球和媒體版面。
4月,柯文哲開通微博。
今年初柯文哲已經成立「『國際』政經戰情室」,延攬資深「外交官」加入團隊;同時又密集走訪基層,短短一周之內已經走訪了五個縣市。
可以確定的是,柯文哲至少擁有20至25%的白色力量基本盤,而且借著南下臺中、高雄的機會來證實自己的人氣並非只是數字。
27日的臺媒採訪中,主持人又一次問及柯文哲的參選意願,柯文哲的回答是:「最後一秒再決定就好,選不選看臺灣整體利益,人民最大福祉。」不過柯文哲也承認還是有所準備。
柯文哲究竟在等什麼?其實不難揣測。
柯文哲等的就是國民黨在七月中旬的內部初選的結果以及屆時民眾的反應,如果藍綠各自的聲量都過於巨大,留給柯文哲的白色空間就會受到擠壓。
《上報》的報導稱,國民黨派出郭臺銘、民進黨組成「蔡賴配」是對柯文哲最不利的情況,這種情況下柯文哲的參選空間將會受到很大的壓縮。只是郭臺銘的民調始終難以與韓國瑜一拼,蔡賴心結已經種下,兩種情況都很難發生。對於柯文哲而言,顯然避免了最壞的情形。
柯文哲接下來必須考慮的是,如果真的要挑戰「總統」選舉,那麼對兩岸關係的態度可就沒有絲毫的模糊空間了。若柯文哲繼續在各種立場遊移,勢必拉不到多少泛藍、綠營的大多數選票。
時隔兩年,柯文哲再度來到上海參加雙城論壇,在揭幕儀式上,除了細數雙城論壇舉辦10年以來的成果,柯文哲也再度喊出五個互相、兩岸一家親。至少五年市長任內,臺北與上海的雙城論壇,柯文哲從未缺席。
上海市長應勇贈送上海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三林刺繡」作品「雙喜如意」給柯文哲。應勇表示,這象徵著上海與臺北兩個城市之間的交流、交往的美好未來。
上海市長應勇(右)贈送上海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三林刺繡」作品「雙喜如意」給臺北市長柯文哲圖源:聯合新聞網
柯文哲則回贈王俠軍所創瓷器品牌《八方新氣》作品,由一壺二杯組成的「一心一意」,作品名稱饒富意涵。
臺北市政府稱,「此作品巧妙地將兩道壺嘴安排在心狀壺身的兩端,當使用者執起『一心一意』壺倒茶時,兩道水流會匯聚成一道,象徵二人一心、同聲同調。這份禮品也代表臺北市柯市長一顆追求兩岸和平發展的決心,及一份促進兩岸交流合作的善意。」 圖源:新聞雲
距離2020年大選只剩半年,柯文哲需要給出更清晰準確的兩岸關係的論述來為自己的競選做鋪墊。
值得注意的是,有別於前兩次顯眼的運動鞋,柯文哲今年終於換上不失禮儀的黑皮鞋,他來到上海後變得相對保守、謹慎的發言相當匹配,另一方面,相較上海市長應勇在開幕致詞時僅提及兩岸一家親,柯文哲的兩岸論述與政治詞彙明顯多了不少,在通篇1600餘字的致詞稿中,就有600餘字在闡述兩岸關係。
柯文哲此行的政治難題,在於如何維持兩岸城市交流對話,又讓臺灣多數民眾不會因香港示威與反「紅色媒體」滲透的抗爭氛圍而拿他當炮灰。
倘若處理得當,柯文哲將能在藍綠夾縫中找到突破口。
References:
柯文哲,(2015),《白色的力量3:柯P模式》
柯文哲,(2018),《光榮城市》
觀察:柯文哲為何能從素人變成柯神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a/2014/11/141127_ana_taiwan_election_ke
臺灣選舉:臺北市長柯文哲求連任藍綠夾攻下夾縫生存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46271378
2020臺灣總統大選:臺北市長柯文哲想組黨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46921099
起底柯文哲:從醫生變身臺北市長他將如何與大陸打交道
http://www.guancha.cn/politics/2014_11_30_301996.shtml
慘勝的條件:柯文哲的拼裝車、陸空戰與告急牌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81125-taiwan-ko-wen-je/
本文來自新聞深度分析欄目「風向」 作者泊然製圖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