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元年,「呂布襲劉備,取下備」,劉備投奔曹操。程昱對曹操說:「觀劉備有雄才大略而甚得眾心,終不為人下,不如早圖之。」曹操以「方今收英雄裡也,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為由而拒絕。
建安四年,曹操派劉備、朱靈去往下邳北面邀擊袁術,程昱、郭嘉趕忙進言:「劉備不可縱。」曹操悔恨不已,派人去追,但為時已晚。正巧這時劉備與董承等人的「衣帶詔」密謀破產。曹操從此忌恨劉備。
建安五年,曹操欲東徵劉備,手下諸將不同意,認為這樣會造成後方兵力空虛,引來袁紹乘人之後。曹操說:「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袁紹雖有大志,而見事遲,必不動也。」終大敗劉備,俘虜關羽及劉備妻兒。
同一個劉備,曹操對他前後態度差距如此之大?原因為何?
人們常說孫權以荊州自劉備確實厚待劉備,其實曹操待劉備更厚,替他奪取下邳,活捉呂布,迎回老婆兒子,並先後表劉備為豫州牧、左將軍。曹操果然是大手筆,在他有意收買人心的時候,所作所為比孫權要大方、痛快得多。而劉備是如何回報曹操的呢?是與董承等人陰謀誅殺曹操。
劉備身上確實有不少在亂世中非常可貴的資質,他既有宗室出身,又有一種得以籠絡四方英豪的命亡徒式的稟性。這使他成為「活寶貝」,野心家都試圖利用他。但他們都沒有看清劉備表面是打「仁」字招牌,而內心沒有任何信義,甚至沒有欠情還情的人類本能。曹操開始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後來經人提醒認識到了,但為時已晚。最後自己堅定的決心,在袁紹大兵壓境的狀態下,果斷做出要先解決劉備的決定。
曾有人稱讚曹操「不可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為英明正確的決定,而實際上,儘管曹操這種「不可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的決定是極有氣魄的,主導思路也是正確的,但初次與劉備打交道的他,還是有所失策。一生善於識人用人的曹操,所敗於不識劉備梟雄本質,無意間放縱了自己一生中最頑強的敵手。曹操後來所言「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等於為自己先前「不可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的言論自打耳光。
曹操絕世英雄,尚經過許多時間、許多磨難才認清了劉備,更何況孫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