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說說曹操不殺劉備的遺憾

2020-12-27 騰訊網

建安元年,「呂布襲劉備,取下備」,劉備投奔曹操。程昱對曹操說:「觀劉備有雄才大略而甚得眾心,終不為人下,不如早圖之。」曹操以「方今收英雄裡也,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為由而拒絕。

建安四年,曹操派劉備、朱靈去往下邳北面邀擊袁術,程昱、郭嘉趕忙進言:「劉備不可縱。」曹操悔恨不已,派人去追,但為時已晚。正巧這時劉備與董承等人的「衣帶詔」密謀破產。曹操從此忌恨劉備。

建安五年,曹操欲東徵劉備,手下諸將不同意,認為這樣會造成後方兵力空虛,引來袁紹乘人之後。曹操說:「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袁紹雖有大志,而見事遲,必不動也。」終大敗劉備,俘虜關羽及劉備妻兒。

同一個劉備,曹操對他前後態度差距如此之大?原因為何?

人們常說孫權以荊州自劉備確實厚待劉備,其實曹操待劉備更厚,替他奪取下邳,活捉呂布,迎回老婆兒子,並先後表劉備為豫州牧、左將軍。曹操果然是大手筆,在他有意收買人心的時候,所作所為比孫權要大方、痛快得多。而劉備是如何回報曹操的呢?是與董承等人陰謀誅殺曹操。

劉備身上確實有不少在亂世中非常可貴的資質,他既有宗室出身,又有一種得以籠絡四方英豪的命亡徒式的稟性。這使他成為「活寶貝」,野心家都試圖利用他。但他們都沒有看清劉備表面是打「仁」字招牌,而內心沒有任何信義,甚至沒有欠情還情的人類本能。曹操開始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後來經人提醒認識到了,但為時已晚。最後自己堅定的決心,在袁紹大兵壓境的狀態下,果斷做出要先解決劉備的決定。

曾有人稱讚曹操「不可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為英明正確的決定,而實際上,儘管曹操這種「不可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的決定是極有氣魄的,主導思路也是正確的,但初次與劉備打交道的他,還是有所失策。一生善於識人用人的曹操,所敗於不識劉備梟雄本質,無意間放縱了自己一生中最頑強的敵手。曹操後來所言「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等於為自己先前「不可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的言論自打耳光。

曹操絕世英雄,尚經過許多時間、許多磨難才認清了劉備,更何況孫權呢?

相關焦點

  • 曹操當年為何非要殺華佗不可?千年後,發現曹操果然真梟雄!
    曹操在三國時期一直有著梟雄之稱,只因為曹操和真正的英雄相比較起來,難免有點不問是非。很多時候曹操會以自己的情緒來做出判斷,不然曹操也不會說出那句震驚天下人的話,那就是寧可天下人負我,也不可我負天下人。以及寧可錯殺一百,也不可放過一個。
  • 曹操、劉備、孫權三人,誰有可能在統一天下後殺功臣?為什麼?
    曹操劉備孫權誰有可能在統一全國後殺自己的功臣,這裡有一個前提就是假如他們三位分別統一全國,那麼我們接下來就分別分析下。 曹操自身的能力是擺在哪裡的,可以說是曹操可以把自己手下的兄弟們牢牢的控制住,在加上自己帳下本來就有很多曹氏兄弟和夏侯家兄弟,這些人肯定是不會被判曹操的,因為他們的利益是和曹操緊緊的捆綁在一起的。而且這些人大多都在曹魏政權的核心位置,所以曹操是不會有什麼顧慮的。當然也不會無緣無故的去殺功臣了。 第二,曹操愛才之心人人皆知。曹操對人才的愛惜大家都是知道的。
  • 假如劉備得了天下,第一要殺的就是諸葛亮,第二是他,諸葛亮早已心知...
    三國時期,勢力最強的是曹魏陣營的曹操,勢力最弱的則是蜀漢陣營的劉備。但是在三國爭霸的中期,劉備一度給曹操造成了很大的麻煩,甚至有爭雄天下主君的意思。其中的原因是劉備知人善用,自己本事雖不高,但是貴在能夠重用賢才之士,因此才慢慢有了自己的江山。
  • 曹操此生2個致命過錯,殺了一個該放之人,放過一個該殺之人
    當年曹操為何說天下的英雄,就只有他和劉備?當時二人正煮著酒,曹操也就借著酒意,道出他心中的忌憚。他說出這話,當然不是指劉備的血統,而是說劉備憑自己的個人魅力,就降服天下一大票豪傑。劉備真正是白手起家,從身邊只有關、張二人時,到迅速聚攏很多人才,同時還有了自己的據點,兵力也逐漸壯大
  • 「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徐庶,為何曹操不殺他?徐庶結局又怎樣?
    可惜好景不長,曹操聽說劉備得到徐庶之後,聽從程昱的計謀,抓來徐母,逼迫徐庶轉投自己,後來的事大家也知道,徐庶是個大孝子,只得離開劉備,轉投曹操。但是,到了曹營的徐庶卻「一言不發」,當起了木頭人,這時候又有一個問題出現了,曹操如此英明之人,為什麼不殺如此辜負自己的徐庶呢?要知道曹操曾經可是說過「寧可我不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是曹操不知道徐庶的心思嗎?還是其他?
  • 曹操有多壞?要殺呂布問劉備,輕鬆「甩鍋」給劉備扣帽子
    前言:曹操在歷史上的名聲一直以陰險狡詐而出名,那是因為曹操的智慧很多人並不了解。當曹操的初級目標達成後,他將目光瞄向了大大小小的軍閥,在軍閥隊伍中,徐州一帶的呂布將軍是其中最主要的目標,將他拿下之後,剩下的道路將會很容易。
  • 赤壁之戰曹操陷入華容道絕境,關羽若是殺了他,誰能統一天下?
    那麼赤壁之戰曹操大敗後逃跑,關羽在華容道義放曹操是不是確有其事呢?如果有,那關羽為什麼不殺曹操呢? 劉備在三顧茅廬之時,曾在隆中同諸葛亮暢聊天下局勢,諸葛亮就明確提出了三足鼎立的天下格局。當時的劉備勢力還很小,別說跟曹操抗衡,就是對付孫權都力不從心。在這種形勢下,諸葛亮才想到了,聯合東吳抗擊曹操的戰略布局。 曹操雖說過「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也說過「生子當如孫仲謀」這樣的話,但要把劉備和孫權當回事,那還是不可能的。
  • 曹操劉備孫權的遺言
    頗有一番壯志未酬的英雄悲語;比如姜維,將死之前說:「吾計不成,乃天命也!」又頗有楚霸王「天之亡我,非戰之罪」的不甘和遺憾;比如審配,在城破被俘,臨刑之前,讓行刑的士兵讓他向北受死,說:「吾主在北,不可使我面南而死!」彰顯了古人忠直的節氣,讓曹操感嘆「河北多義士」。
  • 諱疾忌醫又一人,曹操殺華佗僅僅因為多疑
    引子:「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這是漢末亂世,曹操無故殺死呂伯奢是說的話。無情、冷血的梟雄氣息撲面而來;曹操的一生可謂是矛盾體,他愛才、惜才,為招募關羽,對於他和劉備結義的事情毫不在乎,又是送官職,又是送美女,重視到極點。但他也嗜殺成性,邊讓、孔融、華佗被他殺害
  • 劉備若得了天下,首先要殺的就是這3人,諸葛亮:看透不說透!
    大殺四方,對那些開國功勳痛下殺手呢? 劉備為了請諸葛亮出山曾經三顧茅廬,兩人在茅屋內三分天下,相談甚歡,最後成功讓諸葛亮為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對於前來投奔的才人虎將,劉備也是非常禮遇。除了能夠招攬有才之人。劉備其實更擅長收買人心。在剛開始時,他就看出張飛與關羽的不凡,與他們桃園三結義,以兄弟之情義先為自己招攬兩員大將。後來更是怒摔阿鬥,成功籠絡住趙雲和眾將士的心。
  • 此三國小人物,曾差點讓曹操崩盤,死後6年卻又成劉備救命恩公
    其一,曹操急於在兗州立威。其二,曹操此刻屬於新秀,還根本不懂「殺是為了不殺」這個道理,依然滿腦子當將軍時的直線思維,沒轉變過來。所以曹操殺掉邊讓後,根本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危機已經隨著邊讓的人頭落地,而來臨了。
  • 曹操明知道司馬懿有反叛之心,臨死前為什麼不殺了他
    我們都知道曹操在混亂的東漢末年算得上是一代梟雄也是一個雄才大略、志在天下的人。他的兒子曹丕繼承漢室大統,榮登九五至尊,由於曹操的兒子和孫子命太短,才讓司馬懿篡奪了曹魏的江山。其實在早年曹操就看出來了司馬懿鷹視狼顧有反叛之心,為什麼在曹操臨死前不除之而後快,反而留下成為禍患呢?
  • 劉備若是得了天下,首先要殺的就是這三位功臣,諸葛亮看破不說破!
    三國的三分天下,其實他們誰都可能實現大一統的,如果劉備得到了天下肯定會殺功臣,其實諸葛亮早就看出來了,但是他不會說也不敢說,劉備雖然文不如諸葛亮,武不如張飛關羽這些大將,但是劉備有這項特長,讓他能夠招攬這麼多的有才之士,那就是他的能言善辯和出色的用人能力,劉備為了請諸葛亮出山曾經三顧茅廬,兩人在茅屋內三分天下相談甚歡,最後成功讓諸葛亮為他鞠躬盡瘁
  • 漢中之戰,黃忠殺了夏侯淵,劉備為何一臉不高興?原因很簡單
    歷史上白手起家的皇帝只有朱元璋一人創造了中國奇蹟,劉備雖然窮得賣草鞋為生,但是他是漢室之後人,他當時想得是匡扶漢室,說白了也就是取代漢室自己做皇帝。而實際上漢室末代皇帝卻被曹操控制,正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佔據了中原的大片土地,為了統一整個天下,劉備和曹操扛上了。
  • 曹操去世後,劉備和孫權,為何還是沒有機會統一天下
    曹操死後魏國內訌,劉備為何還是沒能統一三國?曹操在歷代開國皇帝中(雖無稱帝,但事實已是,只不過把皇位讓給兒子曹丕罷了),曹操最苦了,徵戰了三十年,勉強統一北方,更不要說統一天下。所以晚年就「得隴望蜀」,生平與劉備最後一戰(漢中爭取戰),小負於劉備,但已經膽怯了,只有退走。《三國志》: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
  • 三國曹操劉備先後死去,年富力強的孫權為什麼沒能統一天下?
    關羽北伐時,東吳與蜀漢翻臉,襲取荊州,殺了關羽。沒多久曹操死了。劉備為了奪回荊州東徵,雙方爆發了夷陵之戰。劉備戰敗沒多久也死了。這時候的蜀漢與東吳內耗,蜀漢實力大減,東吳也好不到哪去,這時候東吳與蜀漢加起來都幹不過曹魏。
  • 關羽敗走麥城生擒被殺後,呂蒙和曹操為何都離奇死亡?
    眾所周知,公元220年,關羽因為「大意失荊州」,被東吳的大軍打敗,關羽敗走麥城時中埋伏被擒,其頭顱被邀功的部將砍下來,後來孫權害怕蜀國震怒,將關羽的頭顱送給了曹操。曹操也不敢怠慢,下令在洛陽厚葬了關羽頭顱。
  • 三國籍貫南陽的八大名將:劉備獨得六人,曹操和司馬懿各得一人
    ,其次南陽不僅是荊州第一大郡,同時也是天下第一大郡,轄有新野、復陽、平氏、棘陽、博望等37縣,人口約240萬;再次南陽人傑地靈,當時天下名士大多出自汝南,穎川和南陽一帶,有種說法是三國謀士半數出自潁川,其實出自南陽的也不少比如袁紹麾下的逢紀和許攸都是南陽人;和潁川不同,南陽不僅出名士還出名將,可以這麼說三國時期來自南陽的名將最多,今天就說一說三國南陽八大名將:劉備獨得六人,曹操和司馬懿各得一人。
  • 三國最大的謎案,劉備與諸葛亮真的非殺關羽不可嗎?
    自從有了章太炎在荊州之戰中不出兵相救,是劉備、諸葛亮有意要借曹操或孫權的刀殺關羽的說法,有不少人依聲附和。其實這有點兒是小孩子過家家的觀點,太幼稚淺見了。劉備、諸葛亮是絕對不願借他人之刀殺關羽的。劉關張三人感情確不一般。
  • 華容道放曹操,諸葛亮不殺關羽為何還要他立軍令狀,用計太毒
    在三國時代,就是最讓人無法理解的事,也就是在華容道,從諸葛亮視角來說,其派關羽去華容道也就是不願殺曹操,可是,明知道關羽不殺曹操,立軍令狀就死定了,為什麼還非得逼關羽立軍令狀呢?難道說想殺他?其背後有什麼內情?真相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