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美麗的誤會,一個想當然的疏忽,造成一首流傳較廣的錯誤的詩

2020-12-23 愛格律吧
(網傳謝逸畫像,未辨真偽,讀者自鑑)

謝逸的《詠蝴蝶》不是一首詩

謝逸(1068-1113),字無逸,號溪堂。宋代臨川城南(今屬江西省撫州市)人。北宋文學家,江西詩派二十五法嗣之一。與其從弟謝薖(音kē)並稱「臨川二謝」。與饒節、汪革、謝薖並稱為「江西詩派臨川四才子」。

謝逸幼年喪父,家境貧寒,刻苦磨礪,詩文俱佳。兩次科舉不第,然操履峻潔,不附權貴,和謝薖「修身礪行,在崇寧大觀間不為世俗毫髮汙染」(《謝幼盤文集》卷首)。一生過著「家貧惟飯豆,肉貴但羨藜」的安貧樂道的清苦生活。以作詩文自娛,在鄉家居,每月召集鄉中賢士聚會一次,共議古人厚德之事,並抄錄成冊,名為「寬厚會」。其《寄隱士詩》表達了自己的志向:「先生骨相不封侯,卜居但得林塘幽。家藏玉唾幾千卷,手校韋編三十秋。相知四海孰青眼,高臥一庵今白頭。襄陽耆舊節獨苦,只有龐公不入州」。這首詩為歷代詩論家所讚賞,《竹莊詩話》《詩林廣記》均稱其為佳作。宋徽宗趙佶政和三年以布衣終老於故土,年四十五。

謝逸著述頗豐,有《溪堂集》20卷,另有《春秋廣微》、《樵談》等書,多散佚。現僅存《溪堂集》10卷,詩216首,詞62首。

謝逸酷愛寫詠蝴蝶,曾寫過300首詠蝴蝶詩,人稱「謝蝴蝶」。其中有一首今人廣為傳播的《詠蝴蝶》:

狂隨柳絮有時見,舞入梨花何處尋。

江天春晚暖風細,相逐賣花人過橋。

筆者偶爾在一次語文教學研討會上聽到某位全國著名的語文特級教師把上詩作為補充教材教授給學生,其分析涉及構思意境、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等,侃侃而談、神採飛揚,令聽者讚賞不已。

上網搜索這首詩,詞條顯示收錄32,900條信息,其中甚至收入《喜馬拉雅》古詩詞在線聽(童聲朗誦)。若搜索詞寬泛點,竟達30多萬條。

然而有點格律詩詞常識的人,見到或聽到這首詩,都會懷疑,這是一首詩嗎?

格律詩自南朝「四聲說」出現後,逐步確立了固定的聲律格式,發展到中唐,已經在平仄格律和用韻等形式上基本完善定型。其後的一千多年裡,凡創作格律詩,一般必須嚴格遵循其原則而不得違背。

如果說格律詩在平仄上還有少許特例,即所謂拗句、拗體可以變通抝救的話,那麼在用韻上,則嚴格得令人窒息。除了開頭或結尾偶爾可以借用一個鄰韻,有人稱之為「孤雁出群」「孤雁入群」體外,在同一首絕句或律詩裡,是不允許出韻的,即使讀音相近或相同,不是一個韻部,也絕對不允許混用,更別說不押韻了。典型的事例莫過於清代高心夔科考的故事。高首次殿試限押「十三元」的「村」字韻,他因誤用「十四寒」韻而被置於四等,罰停殿試一科。次年皇帝行萬壽恩科,高得以再次參加殿試,不料又限押「十三元」的「門」字韻,而高又重蹈覆轍,錯押了「十一真」韻,由此又列四等。當時即流傳「平生雙四等,該死十三元」的對聯,既是對高的譏諷,也表明格律詩用韻之嚴。

由上得知,謝逸的《詠蝴蝶》這首七絕,無論是在平仄或用韻上都存在著無法解釋的硬傷。

這首詩是平起首句不入韻格,但其第三句開頭「天」與第二句開頭「入」平仄相對,按照格律要求,第三句的「天」也應用仄韻字才是,這裡犯了格律詩大忌「失黏」(杜甫以後,格律成熟嚴謹,失黏的詩極少,偶有失黏則為特例變體,稱之為折腰體或背律,屬於另一範疇,此不贅述)。

這首詩兩個韻腳分別用「尋」和「橋」,這兩個字分別屬於《平水韻》的下平聲十二侵韻及下平聲二蕭韻。兩韻風馬牛不相及,即使從現代漢語普通話語音系統甚至方言來朗讀,兩字也相差甚遠,音調絕不相協,根本構不成「押韻」。

(圖片來自網上,侵權即刪)

會不會因為古今音變,宋代押韻的字現今讀起來不押韻了呢?古詩詞中的確有這種現象,比如蘇軾《金門寺中見李西臺與二錢唱和四絕句,戲用其韻跋之》:

五季文章墮劫灰,昇平格力未全回。

故知前輩宗徐庚,數首風流似玉臺。

全詩用《平水韻》上平聲十灰韻,現在讀起來「灰、回」聲韻相協,沒有問題,但最後一個「臺」字,讀起來感覺語音相去甚遠。按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灰,呼恢切,一部」,「回,戸恢切,十五部」,「臺,徒哀切,一部」。由此可知,「灰、回」讀音一樣,當然可以押韻,即使不屬同一部;「臺」讀音與前兩韻腳相近,與「灰」同屬一部,沒有問題,也可押韻。現在讀「臺」與前邊的「灰、回」不押韻,那是隨時間發展,「灰、回」元音逐漸高化,而「臺」則仍然保留著較大的開口度的原因。回到謝逸的蝴蝶詩,可以得知,「尋、橋」在古代即不押韻,並非古今音變導致。

為什麼謝逸的這首七絕會既不合平仄,也不押韻呢?

查謝逸現存的《溪堂集》,不見這首詩,也不見包含上述兩聯或句子的詩。收錄這兩聯四句的作品最早可追溯到宋魏慶之的《詩人玉屑》,在書中的「卷之十」裡,收有《謝蝴蝶》條:「謝學士吟蝴蝶詩三百首,人呼為謝蝴蝶,期間絕有佳句,如『狂隨柳絮有時見,舞入梨花何處尋!』又曰『江天春晚暖風細,相逐賣花人過橋。』古詩有『陌上斜飛去,花間倒翅廻』,又雲『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韓壽愛偷香』,終不如謝句意深遠。」作者在此條後註明出處為《古今詩話》。《古今詩話》不知卷數,原書久佚。

從上述資料,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謝逸的這兩首詠蝴蝶詩,在南宋魏慶之時期已經散失,殘句也是魏慶之從當時尚未亡佚的《古今詩話》裡摘錄而來。

九十年代,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全宋詩·謝逸·卷三》,除收錄謝逸的詩、詞以外,還收錄他的15個殘句,五言兩聯,七言單句4個。其中第9個殘句是:狂隨柳絮有時見,舞入梨花何處尋。第10個殘句是:江天春晚暖風細,相逐賣花人過橋。

《詩詞索引·詩詞庫·宋謝逸》所記錄謝逸的詩、詞以外,也收錄了謝的十三個殘句(剔除了兩條《全宋詩》混入他人的殘句)。其第九和第十兩聯,與《全宋詩》收錄內容和順序完全相同。

現在,我們終於明白,把這兩聯硬拼在一起成為一首詩,或因錯解了《詩人玉屑》中關於這兩聯的摘評,或因看錯《全宋詩》《詩詞索引》分行收錄的殘句,以至於形成了似是而非、張冠李戴的現象。至於原詩,也有兩種可能:一是作者因有所觀所感而產生靈感,遂把這電光石火稍縱即逝的佳句記錄下來,後因種種原因並未繼續完成作品,只留下幾句絕美的素材;二是原詩隨同其它作品在流傳過程中湮滅遺失於歷史之中。其描寫生動的句子則廣為人知,多受欣賞而被文人摘錄收進自己的著作裡,從而僥倖得以保存。

總之,謝逸的《詠蝴蝶》兩聯,雖然形式上互不具備構成一首絕句的要件,但其內容都是生動鮮明地描寫蝴蝶,兩聯白描有隱有顯,有動有靜,有人有景,構成了極具畫面感的生動景象,粗心大意者未能辨別細查即作為一首絕句傳播,從而造成了一場有關蝴蝶的美麗的誤會。

一個美麗的誤會,一個想當然的疏忽,造成一首流傳較廣的錯誤的詩。它只存在於當今的虛幻想像之中,從來就不是歷史真實。我們還是得尊重歷史、尊重客觀存在,還其本來面目。我們可以羅列上面兩聯分別進行欣賞分析,但絕不能認為是同一首七絕,因為它本來就不是。

今日,這一美麗誤會的始作俑者已無從稽考,但其不僅粗心且沒有一點格律詩的常識,則令人感到詫異和遺憾。鬧出這樣一個古詩笑話僅僅用來自娛自樂倒也無妨,倘不正本清源、析毫剖釐、明確更正,而因普及古典讀物迅速傳播,因網絡之便捷性廣為擴散,以名人之影響力以訛傳訛,則致謬種流傳,貽害無窮了。

(圖片來自網上,侵權即刪)

相關焦點

  • 一首流傳了2000多年的詩,每一句都是名言,其中還誕生了一個成語
    兩千多年的漢朝時期詩歌已經就很成熟,這一時期同樣有很多優秀的詩作,而且形式也發生了變化,其中譬如李延年的《李延年歌》,那就是一首節奏歡快,同時很唯美的佳作,這首詩每一句都是名言,同時也寫出了一位絕世而獨立的佳人,最為令後人津津樂道的是這首詩還誕生了一個成語「傾國傾城」,這個成語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它主要是來形容美麗的姑娘。
  • 北島一首經典的現代詩,題目兩個字,內容僅有一個字,卻廣為流傳
    但是很多人不太關注北島的詩,因為他的詩太安靜了,安靜得讓人無所適從。沒有海子的激情,沒有顧城的純真,北島的詩是一種平靜的綻放,是無聲處的驚雷,他用冷峻思辨的語言去敲打時間與生命的大門,去叩問這個正直、真誠而又獨特的世界。所以在熱情洋溢的現代詩壇,能夠從北島的文字裡捕捉到靈魂的讀者並不是很多。
  • 李白寫得最肉麻的一首詩,對楊玉環瘋狂吹捧,流傳至今成千古之作
    文/歷史客站 標題:李白寫得最肉麻的一首詩,對楊玉環瘋狂吹捧,流傳至今成千古之作 說到古代的詩人,李白無疑是繞不開的一個。
  • 李白的一首肉麻詩,為楊貴妃過生日所寫,現詩句廣為流傳
    但即使如此,也有一些例外,李白曾經給楊貴妃寫了一首詩,如今成了名句。 李白在為楊貴妃寫了一首詩,這首詩是為數不多李白為貴族所寫的,可以說是李白所有詩詞中最為肉麻的詩之一了。
  • 一個朝代一首詩
    兩漢(前202~220),《十五從軍徵》作於兩漢時期,是一首暴露封建社會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漢代樂府民歌,反映了勞動人民在當時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這首詩描繪了一位少年從軍65年返回故裡時家破人亡的情景,揭露了當時的兵役制度給勞動人民帶來的苦難。
  • 崔護僅有六首詩存世,其中一首助其奠定詩名,還衍生出了一個典故
    晚唐崔護,一生寫的詩,只流傳下來了六首。他在一次春遊過程中寫下了一首小詩,題於一村居門扉之上。孟棨撰《本事詩》敘述該詩的創作背景,卻害得崔護差一點背上薄倖罵名。這一首詩名為《題都城南莊》,因為「語淺意深」且兼具「傳奇」與「抒情」雙重色彩而名垂詩史。
  • 歷史上文武雙全的三個人,每個人都有一首詩流傳千年
    雖然缺少,但是在我國也是有一些文武雙全的人,小編盤點了三位既能文又能武的人,這三個人每個人都有一首詩流傳上千年。第一位:項羽我國有一句名言「王不過霸將不過李」,說起我國的猛將首先想起的就是項羽,項羽也堪稱我國歷史上最強的武將之一,項羽雖然勇猛,但是還是敗給了劉邦,最後項羽自刎烏江,留下千古遺憾「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項羽的文採也不低,幾千年來一直流傳著項羽一首詩:「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句詩也成為了項羽的絕唱。
  • 這是一個美麗的短句,讓人深思
    3、風吹來,平緩的山谷淺了,月亮在旋轉,舞蹈著紗幔,但誰的嵐的影子卻純潔而優雅,撫摸著藤蔓上的枝葉低語,驚動了一片塵土,讀著幽幽,青滿,連絡裙,鄯善,新豐,撫摸著思念已久的稀疏陰影和遮蔽的星點,造成痴纏3000,愛……4、如果生命是一個無盡的輪迴,那麼愛就是這一切的前奏。
  • 戰新冠│那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那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來源:公眾號「廣東農墾」 美麗誤會 特殊的尋人啟事 近日,在廣東援鄂第十一醫療隊隊友群裡
  • 漢代最經典的一首詩,流傳了2000多年,卻不知道作者是誰!
    而在唐詩與宋詞之前,漢樂府詩則是主流。其五言、七言和雜言的詩歌形式,是中國詩歌史上寶貴的財富。漢樂府詩對後世歌行體的形成也有影響。李白的樂府歌行在藝術形式上便是受到了漢樂府詩的顯著影響。小編今天要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江南》,便是漢代最經典的一首樂府詩。《江南》距今已經流傳了2000多年,且年年被選入小學課本。
  • 李白最肉麻的一首詩,為追求楊貴妃所寫,如今已廣為流傳
    說到李白,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從我們小學開始,就在不斷學習他寫的詩。可以說李白的詩歌伴隨著每一代中國人的成長,他是我國歷史上詩歌成就最高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幾乎每一首詩都能譜成千古絕唱。他還寫了一首很肉麻的「情詩」,而這首詩正是為追求楊貴妃所寫,如今已廣為流傳。眾所周知,唐玄宗有一寵妃名叫楊玉環。她可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美人兒,因此深受唐玄宗的喜愛。而李白當時在皇宮中的任務十分簡單,就是每天寫寫詩歌哄唐玄宗開心,不過李白也曾為楊貴妃寫過不少讚美她的詩句。
  • 西晉才女雖貌醜,但不卑不亢,一首霸氣詩令人刮目相看,流傳千年
    哥哥寫的一篇《三都賦》曾轟動一時,文人墨客高度評價,當時人們爭相抄寫這篇奇文,造成紙張緊缺,價格高漲的情景,所以才有「洛陽紙貴」的成語 。妹妹也不遜色,才華名震京都。晉武帝司馬炎相中左芬的才氣,也顯得自己有文學的品味,竟娶醜陋的才女為妃。進入宮廷,對左芬來說並不是幸事,還不如嫁個普通人安穩的生活,可造化弄人。她不可能得到皇上的寵愛,反而成了宮廷詩人,寫一些歌功頌德的詩篇。
  • 16歲的海明威為應付學校作業,寫了首一個字都沒有的詩,流傳至今
    據說有些堪破了《周易》的能人,想把自己平生所學傳於後人,但又怕洩露天機遭天譴,所以經常用圖畫代替文字,傳給後人,於是各版本的《無字天書》也就在民間流傳著。既然有《無字天書》,那是否有無字詩? 這是很多詩迷朋友關心的問題。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有!
  • 《高山青》唱出人們對阿里山的想像,也承載著一個美麗誤會……
    這是一首臺灣家喻戶曉的童謠,而在華人世界裡,有一首歌比這個歌謠更深得人心,那就是《高山青》(也叫《阿里山的姑娘》)。如果你是從嘉義車站出發,坐小火車是首選的上山方式,搖搖晃晃地上山,可以沿途飽覽嘉南平原的沃野風光和自山腳到半山修竹、檳榔樹掠影,車廂裡常常會適時響起你所熟悉的歌聲:「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
  • 朋友夫妻不和,蘇軾隨口作了一首打油詩,誕生一個成語流傳至今
    然而,不管是正史還是野史中,蘇軾都不是古板正經的正人君子形象——他經常揮毫潑墨,與家人鬥詩,與朋友相和,為偶像李白與人pk,等等。在這些軼事中,他曾洋洋得意,也曾吃過悶虧,這些故事大都能搏一笑。可是,估計他自己也不曾料到,有一次他隨口作的一首打油詩,不僅誕生了一個專門用來調侃甚至批判女性,並流傳至今的成語,還導致一個女子被嘲諷了千年,這是怎麼回事呢?
  • 一個唐朝的「情聖」,憑藉一首詩,讓李白東施效顰
    後來李白回去後,很不服氣,作了一首《登金陵鳳凰臺》,不過和崔顥的詩一比,無異於東施效顰。這其中具體是怎麼回事呢?駱駝今天就來聊一下。「渣男」崔顥李白,大家都自認為比較熟,駱駝就不多說了,前兩天駱駝也寫了好幾篇揭露李白真相的文章,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往前翻閱,一定會顛覆你的認知。今天我們主要介紹下《黃鶴樓》的作者,著名唐朝「渣男」崔顥。
  • 中國唯一一個文盲皇帝,一輩子只寫了一首詩,至今仍被傳誦
    這三人都是平民出生,而我們今天要說的這位皇帝,正是劉邦:中國唯一一個文盲皇帝,一輩子只寫了一首詩,卻至今仍被傳誦。 但其實劉邦的文化水平,還是可以的,尤其是他寫過一首詩,雖然這首詩只有3個句子,卻流傳至今,人人皆知。這首詩是「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大風歌》。
  • 李清照最懶的一首詩,一個「花」字重複了17次,不料卻成千古名作
    這首詩還有個特別之處,就是一個「花」字重複了17次,要知道整首詩才54個字,可能有人會說李清照是不是在偷懶嗎?為了湊字數。再來說說後面六句,從花謝、花飛,到花悲、花淚,再到花舞、花哭、花瓣飛,是李清照對於鮮花一生的概括和描寫,從花的蓓蕾到初開、綻放,隨風舞蹈,再到花的敗謝,花瓣紛飛,一朵美麗的鮮花就這樣破碎在世間。所以,李清照為花哭,為花淚,因為這美麗的鮮花,正是李清照自己。
  • 電影版《風雲》的經典之路:一首詩一個江湖,一句話一個故事
    江湖上的血雨腥風,用一首詩來展現:金鱗是池中之物嗎?遇上風雲,它會變成一條龍。天空中的龍會歌唱和改變,風和雲會在淺水中移動。十年前,天下會領袖相信「命運」這個詞,於是他找到了菩薩的計算。這時,泥菩薩給了他兩句話:金鱗是池中之物嗎?如果風雨便化龍為了得到風雲,雄霸對江湖展開了「大搜捕」。
  • 蘇軾很「痴情」的一首詩,為海棠花而寫,最後14字流傳1000多年
    傳說蘇軾最痴情的一首詩,就是為海棠花而寫,最後14字流傳千年。那麼,你知道是哪首詩嗎?蘇軾此人,大家也都不陌生了,在這篇文章之前,我們也講過很多蘇軾的詩詞:蘇軾雨中寫下一首詞,短短4句說盡人生無常,成功入選中學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