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護僅有六首詩存世,其中一首助其奠定詩名,還衍生出了一個典故

2020-12-16 暮城煙雨遙

晚唐崔護,一生寫的詩,只流傳下來了六首。他在一次春遊過程中寫下了一首小詩,題於一村居門扉之上孟棨撰《本事詩》敘述該詩的創作背景,卻害得崔護差一點背上薄倖罵名。

這一首詩名為《題都城南莊》,因為「語淺意深」且兼具「傳奇」與「抒情」雙重色彩而名垂詩史。詩歌本身與它背後的故事,幾乎同時成名。

事後,故事成為了一則經典傳奇。被人們無數次改編成戲劇,並搬上舞臺。同時,這首詩還衍生出了「人面桃花」這個典故。

一、《題都城南莊》賞析

《題都城南莊》——唐·崔護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詩作意譯:去年今日我來到這扇門中,當時佳人的臉龐上映出一片桃花紅。今年我故地重遊,佳人不知去了哪兒,只留下屋外的桃花盛放在春風之中。

這一首詩,包含前後兩個故事場景,頭兩句交代了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和作者的見聞。根據《本事詩》中的介紹,這首詩創作源於作者一次進士落第後春遊的過程。

當時崔護獨行於都城的南郊,不知不覺走到了一個很奇怪的地方。那個地方有一戶人家,房子佔地面積大約一畝。裡面花草叢生,仿佛是一個桃花源。

崔護走路走得口渴了,就想敲門管主人要一口水酒。出來迎門的是一位年輕漂亮的姑娘。這個姑娘有多麼美麗呢?崔護只用一句「人面桃花相映紅」就交代過去了。

這一句一方面是寫姑娘的臉龐像春天的桃花一樣漂亮,另一方面是在寫一位年輕的女子,偶然見到心儀的男子時,因心動而害羞,導致臉頰泛紅。

如果說詩中只是隱晦地交待二人有眉目傳情的嫌疑,那麼《本事詩》中的故事,則把二人的感情擺到了明處。並直說崔護曾經挑逗這位姑娘,但是姑娘並沒有答應他。

後兩句詩講的故事發生在一年之後的清明節,詩人前往相同的地方,可是這一回姑娘不見了,只剩下一片桃花林,朵朵桃花綻放在春風中。

崔護這首詩抓住了一種典型的人生體驗,人一生中,經常會不經意間得到一些美好的事物,但又因為自己的疏忽而失去,並且再也尋找不回來。有了類似的體驗,就會和這首詩產生共鳴。

除此之外,這首詩通過一個非常經典的敘事,講述了一個極富「戲劇張力」的故事。即使你並不了解它的「本事」,也可以從中解讀出一則典型的唐代傳奇故事。

首先,故事中的這一位姑娘出現的地點是一個「桃花源」一樣神秘的地方。這就為崔護的豔遇增添了幾分神話色彩。

其次,崔護第二次去的時候,姑娘不見了,只剩下滿院桃花綻放在春風中。這似乎在暗示姑娘並不就是人,而是桃花化身的精靈。

但是,孟棨為了宣傳這一首小詩,替它找來(或者是杜撰出)了一個故事。「本事」的作者利用原詩敘事中的這種「張力」進行了故事創作,幫助這首詩得到廣泛的流傳,但是卻差一點讓作者崔護擔上了薄倖的罵名。

二、崔護為什麼不娶農家女

在孟棨《本事詩》裡,有一則完整的傳奇故事。故事的開始就交代:博陵人崔護是一位才貌出眾少年。

有資料顯示,崔護是唐德宗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進士及第。所以這個故事發生在他二十四歲以前。那一年崔護考進士失敗,就一個人在清明節到都城南郊春遊。

到了一戶種滿了桃樹的人家,敲門討水喝。屋中的少女來應門,先是躲在門後偷窺,然後才放他進屋。給他送上茶水,又招呼他坐定後,自己卻走到門外,斜倚在一株桃樹上看他。

崔護覺得這位少女長得格外漂亮,並且有點「妖姿媚態」,於是出言挑逗她。結果,對方並不和他搭話,只是目不轉晴地看著他。最後崔護離開的時候,兩個人都互相看了很久,才依依不捨地離別。

其實,他們當時都有心動,卻什麼事也沒有發生,所以崔護後來並沒有動心思去找這位姑娘。直到第二年的清明節,可能崔護考試又落榜了,於是到了同一個地方散心。

這一回姑娘不見了,崔護覺得心中有小小的遺憾,於是提了這首詩寫到門上。又過了幾天,他又跑到這戶人家去看,卻聽到裡面有人在哭

他進去打聽出了什麼事,那戶人家的老頭子突然扯住他的衣領說:是你殺死了我的女兒!崔護大吃一驚,連忙問是怎麼回事。

原來,去年那位姑娘自從遇到他以後,就得了相思病,日夜思念著他。等了一年,他來的時候姑娘剛好不在,於是他題完了詩就走了。姑娘以為他再也不會出現,就絕食而死。

在故事的最後又拐了一個彎,崔護被姑娘的深情感動,然後抱著姑娘的屍體喚醒了她,二人結為夫妻。但是這一則故事因為後面涉及「死而復生」,寫得太過離奇,所以被宋人斬掉了尾巴。

故事或止於崔護題,或止於姑娘絕食而亡,許多沒看到全文的人開始責怪崔護薄倖。因為假如當初他喜歡那位姑娘,就應該娶了人家。為什麼要等一年以後再去呢?豈不是連黃花菜都涼了!

因為這個故事極富張力,可供改編的地方也非常多,後來多次被改編成曲子傳唱。在明朝的萬曆年間,它就被收錄進《三言二拍》,後來又改編成戲曲《人面桃花》,演繹成了各種傳奇。

結語

全唐詩裡面收錄了崔護六首詩,但事實上至少其中三首的作者都另有其人。崔護生平資料稀少,據學者考證,他這首《題都城南莊》最早的版本出處就是孟棨撰《本事詩》。

孟棨作《本事詩》的目的,是用典故來幫助人們理解詩歌的內容。但是他書中提到的典故,大部分都是正史不載的野史、逸聞

所以究竟是先有崔護的詩,然後別人才照著詩編了一則故事;或者先有故事,別人才照著寫了一首詩,現在都很難理清頭緒了。

但是,無論如何,因為這一首詩讓崔護得以名垂詩史。《人面桃花》也成為中國民間文學中的一則經典傳奇。

相關焦點

  • 他僅有六首詩流傳於世,其中一首卻成千古絕唱,人人皆知!
    正如魯迅先生曾說:「我以為一切好詩,到唐已被做完,此後倘非能翻出如來掌心之齊天大聖,大可不必動手」。因此我們品讀唐詩的時候,就不要輕易忽視每一位詩人的每一首詩。即使他相比較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詩人來說毫無名氣可言,即使他現存的詩歌數量屈指可數,但不影響他的詩歌成為人人皆知的千古絕唱。
  • 崔護一首詩流傳千年,寫盡物是人非的悵惘,後人禁不住續了結尾
    崔護可是唐朝人,但這首詩中,沒有一點唐朝的語言,簡直都是現代的語言,說是今人寫的詩,也沒有人不信。全詩一個典故都不用,就是寫場景,寫際遇,一對比,意境全出。這樣是詩,解詩的人一般不碰,為何呢?因為根本就不用翻譯,意思小學生讀了都懂,而意境又是體驗出來的,說不出的。
  • 此人只一首詩存世,全篇僅20字,卻為何成功入選《唐詩三百首》
    所以說,詩詞並不在多,而在於精,哪怕僅有一首精品詩詞存世,那也足以讓一個詩人千古留名。比如,在唐朝詩壇上,就有這樣一個詩人,他一生僅有一首20字的小詩存世,但卻憑藉這首小詩名動天下。
  • 崔護最經典的一首詩,把物是人非寫得淋漓盡致!
    《題都城南莊》是崔護的經典詩作。詩人通過兩個相同場景的描寫,表達了物是人非,這種所有人都會經歷的人生體驗。雖然以前讀書時,我們可能不是很懂其中的蘊意,但隨著年紀、閱歷和環境的改變,對於物是人非,我們每個人都能理解,並且都不同。或懷念,或嘆息,或沉重。
  • 崔護寫給一見鍾情女子的一首詩,全詩只有28個字,卻盡顯遺憾之情
    他的名字叫做崔護,他字殷功,在他24歲的時候,登進士及第。57歲的時候,成為京兆尹,同年為御史大夫、廣南節度使。崔護的詩一共在《全唐詩》中收錄的六首,這六首都寫的非常好,在這六首之中,以今天要說的這首詩《題都城南莊》流傳的最為廣泛。同時崔護也因為這一首詩,成就了他的名垂青史。那麼《題都城南莊》這首詩到底是怎樣的?現在我們一起來欣賞: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 他的存世詩篇只有兩首,一首默默無聞,一首被稱為「孤篇壓全唐」
    他的存世詩篇只有兩首,一首默默無聞,一首被稱為「孤篇壓全唐」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有著逾越不過的一座高峰,那就是唐詩。在這個空前絕後的年代,共產生了五萬多首詩篇,和這些詩人生在同一時代是到底不幸還是幸運?要從這五萬多首詩篇中脫穎而出,和這些大詩人一爭高下,有多少能做到,又有多少人因為他們的存在而致使自己的詩只能成為「五萬多首」中的一篇。不過俗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要在這五萬多首詩篇中分出個一二三出來還是相當不容易的,然而有這麼一首詩卻被許多文學大家譽為「孤篇壓全唐」。
  • 用一詩名垂青史的崔護: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唐代詩壇像是一個繁星璀璨的星空,存有記錄的詩人有2500多位,他們的詩作多達55000餘首。接近五萬首詩,我們能記住的,大概連一百首都沒有,更多的人,二十首唐詩都背誦不出來,可見,能有一首膾炙人口的詩千古流傳,非常不容易。為了能被人記住,很多詩人大量寫詩,作品多了,總有幾個能被記住的。
  • 史上最誇張的詩,其中10字「大義滅親」,詩人的解釋令人哭笑不得
    寫一首古詩要多長時間?這是一個問題。詩壇有不少「即興」之作,比如李白當年已名滿天下,在湖州偶遇一位湖州司馬,對方居然不認識自己,問他是誰,於是李白當即寫下了首「青蓮居士謫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可謂十分有意思了。
  • 為什麼乾隆皇帝的四萬多首詩,卻比不上無名乞丐的一首絕命詩?
    很顯然,乾隆的這首詩是模仿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而且這首詩也毫無詩意。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我們再來看一下,一個發生在清朝嘉慶年間,一個無名乞丐寫的一首絕命詩。身世渾如水上鷗,又攜竹杖過南州。飯囊傍晚盛殘月,歌板臨風唱曉秋。
  • 清朝一個無名乞丐寫了一首經典的詩《絕命詩》,這首詩發人深省
    清朝一個無名乞丐寫了一首經典的詩《絕命詩》,這首詩發人深省,至今仍然流行。當他在屍檢過程中發現乞丐的遺骸時,他立刻神色凝重。這件文物似乎只是一張寫滿文字的紙,但紙上的內容卻令人驚嘆:他的人生經歷就像水面上的一隻海鷗,他背著一根竹竿經過南州。
  • 他僅有兩首詩流傳於世,其中一首卻驚豔了古今,令人叫絕!
    不過也有一些詩人,他們流傳至今的詩歌作品極少,甚至只有一兩首,但是就憑著這一兩首便能驚豔古今,讓他們名垂千古。譬如唐代詩人張若虛一生僅傳下兩首詩《代答歸夢還》和《春江花月夜 》,其中《春江花月夜 》被譽為「孤篇蓋全唐」,張若虛這個名字就此也被世人所熟知。再如小編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這位南朝詩人王籍,他一生也僅傳下兩首詩《入若耶溪》和《棹歌行》,其中《入若耶溪》歷來令人叫絕。
  • 唐朝「最難讀」的一首詩,4個典故,1100多年了也沒有人完全讀懂
    如果評選唐朝最難讀懂的一首詩,你會投那首詩一票呢?我想,我會毫不猶豫地投給李商隱的《錦瑟》。自北宋劉攽起,宋代的蘇軾、金代的元好問,再到近代的梁啓超先生,當代的大學者錢鍾書和葉嘉瑩先生,可謂是不絕如縷。並且這些大家談及此詩時都十分慎重,不妄下斷言。
  • 一位宋代僧人寫下一首詩,詩中有杏花雨和楊柳風,這首詩妙在哪裡
    知其人,論其詩,可以更好地去理解詩人在在創作詩歌時的思想,雖然「詩無達詁」,但是我們在了解了詩歌的創作者後,可以無限的接近詩歌本身,這也是詩歌鑑賞詩歌時的一個好方法,所以還是先從了解這首詩的作者開始吧。
  • 李白的這首經典之作,被人們稱作,殺氣最重的一首詩!
    杜甫,茅草屋詩人,杜甫的詩歌是小編不用多說的,眾所周知,杜甫寫詩有一個標準,這個標準最能反映現實生活。據說每當杜甫寫一首詩,村裡的村民都會先讀一讀,看看他們是否能聽懂。因此,杜甫的詩一般都比較直白。還有白居易,他通常反映風景,可以看出白居易是一個喜歡遊山玩水的人。然而,李白的名字是眾所周知的,他所有的詩都反映了現實主義的主題。李白是唐代詩人。
  • 此人籍籍無名,僅有4句詩傳世,其中一句卻是無人不知
    比如張若虛,僅有兩首詩傳世;比如北宋詞人朱服,傳世的也只有一首詞。而這些傳世孤篇很多都是少有的絕佳之作,才能經受住歷史的考驗,傳誦千秋。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孤篇蓋全唐,朱服的「而今樂事他年淚」令兩宋詞人擱筆嘆服!今天狗子再向大家介紹一位孤篇詩人——崔郊。此人生平僅有一首七言絕句傳世,其中一句可謂無人不知。
  • 七歲小孩寫了首詩,詩中的生活,令許多人無比嚮往
    所以有時候,一個孩子說出的一些簡單平白的話語,卻最契合人的本真。曾有一個七歲的小孩,便寫了首詩,令人看後心有所悟。北宋時期,有一位詩人叫做黃庶,字亞夫,是宋仁宗時期的進士,也是當時有名的詩人,曾為矯西崑體之弊做出過一定的貢獻。有一日,黃庶邀請幾位好友在家中吃飯,一群人縱酒吟詩,興致盎然。
  • 劉禹錫這首詩含義雋永,既用了典故,又抒發了熾熱的情感
    劉禹錫在一首詩裡就用到了斑竹的典故,「如何將此千行淚,更灑湘江斑竹枝」;白居易用過比翼鳥的典故,「在天願為比翼烏,在地願為連理枝」;李白也曾用「東山」這個典故表達隱居生活,「東山高臥時起來,欲濟蒼生未應晚」。下面這首詩也是運用典故,但作者卻能活學活用,而且感情真摯,哲理深厚,既能理解成是一種愛情感悟,也能看成是一句勸世良言。
  • 李白最狂的一首詩,李白最難背的一首詩,兩首詩的共同點亮了!
    今天小解就帶大家拜讀兩首太白詩,一首極其狂傲,一首極其難背,而兩首詩的相似之處則是個大亮點!首先,李白最狂的一首詩——《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先將原詩拷至如下: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廬山秀出南鬥傍,屏風九疊雲錦張,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闕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掛三石樑。
  • 靠一首詩娶了一個小妾,蘇軾的這首婉約詩,900年後成了情書語錄
    靠一首詩娶了一個小妾,蘇軾的這首婉約詩,900年後成了情書語錄蘇軾就不用介紹了,宋代最著名的文學家和詞人,文學造詣和辛棄疾並列,一生中留下的詩詞眾多,每一篇都是一個故事。蘇軾是一個文人,自古文人多風流,接下來我們要說的這首詩,它的來歷可是和蘇軾的一段風流韻事有關的。
  • 一首火了多年的詩,作者卻至今不知其名,莫言:要是我寫的該多好
    其實現實中不僅魯迅,還有很多名人被扣上「這首詩的作者」的帽子。莫言就是其中之一,自從得了諾貝爾獎之後,莫言的詩、莫言的話仿佛也變多了。一首火了多年的詩,作者卻至今不知其名,莫言:要是我寫的該多好。一次莫言在接受採訪的時候,遇到一位女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