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優化金融體系結構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2020-12-15 金融界

來源:金融時報

作者:李國輝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構建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並強調「提高直接融資比重」。

如何理解直接融資比重、金融體系結構和經濟高質量發展之間的關係?「央行研究」欄目11月17日發布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的論文《再論中國金融資產結構及政策含義》強調,新時期推動高質量發展,對金融體系及其資源配置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實現金融體系的結構優化,可以有力地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優化。

易綱在論文中分析了2008年至2018年,中國金融資產總量及各類金融資產相對規模的最新變化——銀行貸款佔比(指與國民生產總值即GDP之比,下同)上升,直接融資佔比下降,表外和資管業務快速發展,宏觀槓桿率大幅上升。易綱強調,須著力穩住宏觀槓桿率,通過改革開放發展直接融資。只有發展好直接融資尤其是股權融資,才能夠減少對銀行債權融資的過度依賴,從而實現在穩住槓桿率的同時,保持金融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不減的目標。

根據中國銀行研究院的報告,「十三五」時期,我國銀行資產規模穩居全球第一,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值位居全球第二。從絕對規模看,我國已屬於金融大國,「十四五」期間,要重點從效率和質量提升入手,推動現代金融體系建設,更好地服務於新發展格局。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大力發展直接融資,推動資本市場建設,全面推廣註冊制,加緊推動制度建設,建立高效、健康、透明的資本市場生態。

銀行貸款佔比上升 直接融資佔比下降

在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後,全球經濟進入深度調整期,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結構和增長動力也在發生顯著變化,這些都深刻影響並反映在金融資產結構的變化上。

具體看,2008年至2018年,銀行貸款佔比顯著上升,直接融資佔比不升反降。根據易綱的研究,銀行貸款方面,2018年末,貸款餘額較2007年末年均增長17.7%,與GDP之比為176.7%,較2007年末上升了76.2個百分點。直接融資中,債券融資取得長足進步,但是股票融資佔比下降。2018年末,股票市值與GDP之比為44.6%,較2007年末降低了75.5個百分點。

在上述背景下,全社會債務水平上升加快。根據易綱的研究,宏觀槓桿率(總債務/GDP)從2008年末的145.4%上升至2018年末的248.7%,累計上升超過100個百分點。

對於直接融資尤其是股票融資發展緩慢、金融資產風險向銀行部門和債務融資集中,易綱在研究中表達了擔憂。

「市場經濟條件下風險應當是分散的和分擔的。在金融工具中,債券市場的約束比銀行貸款融資強,股權市場的約束又比債券市場強。風險向金融機構尤其是銀行集中,容易扭曲激勵約束機制,影響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還會扭曲風險定價,導致金融資產總量過快膨脹和部分資產質量下降,放大金融風險。」易綱提出,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在對衝經濟下行壓力、擴大內需過程中,銀行債務融資快速增長。以政府信用支持和房地產作為抵押品的信貸快速擴張,會導致金融風險向銀行和政府集中,並容易形成自我強化的機制,累積產能過剩、房地產泡沫和債務槓桿風險。

對此,中國證券業協會黨委書記、執行副會長安青松認為,在我國金融體系以銀行為主導的背景下,應該大力發展資本市場,使銀行體系和資本市場實現激勵相容、發揮各自特長,共同促進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

提高直接融資佔比 大力發展資本市場

針對直接融資佔比較低的現狀,易綱認為,要依靠改革開放發展直接融資,尤其是股權融資。要加快推進證券發行註冊制改革,提高資本市場的透明度,讓投資者真正通過自我決策,在承擔風險的同時相應獲得投資收益。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曹鳳岐表示,中國資本市場的改革發展應該從有效推動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和構建自主創新經濟體系的戰略高度規劃。

「資本市場在服務中小企業和創新經濟融資方面具有獨特作用。」中證金融研究院院長張望軍認為,資本市場是一個公開的市場,通過公開的信息披露,以其連續可靠高效的價格信號緩解投融資雙方的信息不對稱,並以多元包容的估值方法對中小企業進行合理定價。

近年來,我國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推動創業板和新三板改革,通過加強多層次資本市場制度建設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也形成了更加有利於支持創新的資本形成機制。截至今年9月末,科創板已經有183家企業上市,累計融資2621億元,推動了集成電路、高端裝備等產業鏈的完善和發展。

央行發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20)》提出,為了滿足不同投融資期限結構和風險特徵的市場主體投融資需求,應推動建設融資功能完備、基礎制度紮實、市場監管有效、投資者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護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重點包括繼續推進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註冊制改革,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提高對證券市場違法違規行為的震懾力,強化事中事後監管、切實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展望未來,曹鳳岐認為,資本市場規模擴大、效率提高,將伴隨著中國經濟的成長而發展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市場。

穩住宏觀槓桿率 管理好房地產市場風險

2017年以來,通過宏觀上管好貨幣總閘門、推動企業降槓桿、加強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等措施,宏觀槓桿率保持基本穩定。

根據《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20)》,2018年末宏觀槓桿率為249.4%,2019年末上升約5個百分點,比2008年至2016年年均約10個百分點的漲幅明顯下降,宏觀槓桿率過快增長勢頭得到遏制,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贏得操作空間。

易綱在2020金融街論壇上表示,在今年抗「疫」的特殊時期,宏觀槓桿率有所上升,明年GDP增速回升後,宏觀槓桿率將會更穩一些。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發布的《2020年三季度中國槓桿率報告》也提出,今年三季度槓桿率增幅較前兩季度明顯趨緩,預計隨著四季度經濟增速進一步提高,宏觀槓桿率階段性快速攀升過程基本結束。

對於貨幣政策,易綱強調,儘可能長時間實施正常貨幣政策,把好貨幣供應總閘門,適當平滑宏觀槓桿率波動,使之在長期維持在一個合理的軌道上。

從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視角看,《2020年三季度中國槓桿率報告》提出,金融與實體經濟暢通循環是穩定宏觀槓桿率的關鍵。需加強宏觀審慎管理,糾正槓桿率錯配,減少信貸流向低效乃至殭屍企業,嚴控信貸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等領域。易綱也強調,要管理好房地產市場風險,著力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加強對房地產市場融資狀況的全面監測。

今年8月,住建部、人民銀行建立重點房地產企業資金監測和融資管理規則。作為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該規則有利於促進房地產企業形成穩定的金融政策預期,合理安排自身經營活動和融資行為,同時矯正一些企業的盲目擴張行為。據悉,有關部門將跟蹤評估效果、完善規則,穩步擴大適用範圍。

相關焦點

  • 金融助推「三駕馬車」 中國經濟結構持續優化平衡發展
    歷史正在被書寫,而資本市場正是重要的書寫者之一,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處於樞紐位置的資本市場對於要素、資源的高效調動和優化配置。如今正值百年交匯,《證券日報》特推出「金融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系列報導,為資本市場如何更好地服務於中國經濟承前啟後、高質量發展尋找答案。
  • 「江西省發展綠色金融 推動綠色經濟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在南昌召開
    「江西省發展綠色金融 推動綠色經濟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在南昌召開 2020-11-17 12: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高質量發展大家談|魏革軍:持續做好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工作
    當前,陝西正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陝考察重要講話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積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想把握好新發展階段的新任務和新要求,就必須發揮制度優勢,持續優化和提升營商環境,才能增強經濟的吸引力、創造力、競爭力,開創高質量發展的新局面。 營商環境只有更好,沒有最好。
  • 陳穎:金融科技是推動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核心力量
    中小企業是培育經濟新動能的重要源泉,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於商業銀行特別是恆豐銀行為代表的中小銀行來說,發展普惠金融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的問題,既是大局和責任,也是市場和機遇,特別是金融科技大發展的背景下,普惠金融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廣闊空間,下面講三點想法:第一,普惠金融成效顯著,正向高質量可持續邁進。
  • 財政部部長:推動金融、房地產同實體經濟均衡發展
    暢通國內大循環,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加大財政「放管服」力度,推動破除妨礙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和商品服務流通的體制機制障礙,降低全社會交易成本。支持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完善住房市場體系和住房保障體系,推動金融、房地產同實體經濟均衡發展。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統籌運用好關稅、進口稅收政策,推動外貿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促進外貿外資循環暢通。
  •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這就要求我們把改善供給結構作為主攻方向,向實體經濟發力,創造適應新需求的有效供給,破除無效供給,著力提升整個供給體系質量,實現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躍升。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就要求我們堅持把推動高質量發展作為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
  • 金融穩定保障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金融業經歷了一系列的改革並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已有研究表明,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具有促進作用,同時,金融波動對經濟波動的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尤其是金融波動對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以金融穩定促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是提高金融體系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的重要表現之一。
  • 「城西區」多角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今年以來,城西區立足區情,系統謀劃了一系列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思路和舉措,成功申報成為2020年度全省唯一一個金融服務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同時,緊緊圍繞建設全省現代高端服務業核心區總要求,制定出臺了四大聚集區發展的相關舉措,這些制度的出臺和落實,為城西區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學好用好金融 助推高質量發展超越
    11日,全省金融工作座談會在福州召開。省長王寧在會上強調,全省金融系統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新發展格局,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大服務實體經濟力度,積極穩妥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為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提供有力金融支撐。副省長郭寧寧主持會議。
  • 金融與科技融合賦能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在北京立言金融與發展研究院和北京市朝陽區金融辦聯合主辦的「金融科技與區域金融發展」研討會上,專家們表示,在新技術的廣泛應用之下,我國長期存在的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突出矛盾面臨新的改革契機。金融與科技的融合能夠發揮各自優勢,聚集各方資源,在生產、消費、流通等環節中,提供符合區域特點及需求的場景金融服務,賦能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 中銀消費金融榮膺「普惠金融消費者影響力獎」
    作為首批由監管部門批准設立的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中銀消費金融受邀出席論壇並榮獲「普惠金融消費者影響力獎」,與滬上50多家銀行、同業機構交流探討,探索普惠金融未來發展方向。2020 年是我國《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 年)》 的收官之年。
  • 專家談丨孫雅姍:優化營商環境 助推陝西開放型經濟高質量發展
    擴大開放,發展外向型經濟,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是我省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營商環境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土壤,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生命線,我省可從優化營商環境入手,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開放發展新理念和擴大開放的重要指示要求。
  • 李東榮:促進金融科技行穩致遠 更好服務高質量發展
    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會長、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李東榮在主旨演講時表示,構建新發展格局,在需要金融科技發揮重要作用的同時,也為金融科技的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要促進金融科技行穩致遠、更好服務高質量發展。金融科技如何更好地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李東榮認為,首先,要樹立為民利企的價值導向。
  • 專訪上海交通大學中國金融研究院副院長李峰:上海「十四五」經濟...
    上海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突破點在哪?進博會和臨港新片區等如何助力上海經濟高質量發展?對此,證券時報記者專訪了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會計學教授、中國金融研究院副院長、上海高金金融研究院聯席院長李峰。李峰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上海將轉向經濟高質量發展模式證券時報記者:上海提出要在「十四五」期間創造新時代上海發展新奇蹟,這一提法意味著什麼?在您看來,「新奇蹟」應包括哪些領域?
  • 雲報頭條丨昆明:金融「聚變」支撐高質量發展
    在《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正式籤署後第三天昆明迎來了一場對標頂級國際金融峰會的「頭腦盛宴」2020國家金融與發展(昆明)國際峰會△2020國家金融與發展(昆明)國際峰會舉行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昆明如何更好地建設區域性國際金融服務中心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 江西崇義縣金融助力贛南老區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然而山多地少的自然條件也長期限制了崇義的經濟發展,工業底子薄、基礎弱、短板多,僅靠鎢礦產業獨自支撐。既要實現經濟發展,又要兼顧生態保護,擺在崇義面前可供選擇的路並不多。  早在2000年前後,崇義人就意識到鎢礦產業發展必須從粗放式簡單開發利用模式中走出來,推動規範開採、規模發展和精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
  • 張芳副秘書長在村鎮銀行助力普惠金融與高質量發展研討會上的講話
    村鎮銀行充分發揮法人銀行決策鏈條短、經營機制靈活的優勢,簡化業務流程、前移審批權限、優化信貸結構、創新擔保方式,推出了諸多具有地域特色、無抵押、隨借隨還的金融產品,如,信用易貸、稅易貸等,提升了當地「三農」、小微企業獲取信貸的便利性。
  • 把握新機遇、迎接新挑戰 努力推動我國經濟長期高質量發展
    但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國內外形勢發生深刻變化,出現了一系列新形勢、新問題、新挑戰。從國內看,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關鍵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很多方面還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繼續發展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
  • 為高質量發展插上金融翅膀!火炬華盈投資組建成立
    新平臺 集中財力辦大事 縱觀火炬開發區今年以來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組合拳,服務體系「生態」化是該區黨工委、管委會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詞。華盈投資的組建,為該區打造金融綜合平臺提供重要支撐。
  • 綠視界|央行發布《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20)》,全面評估我國金融體系
    面對複雜局面,金融系統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緊緊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項任務,堅持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改善金融管理和服務,為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創造了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