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三字經》
據印光法師序言所述,《佛教三字經》的主要內容是「略敘如來降生成道,說法度生;列祖續佛慧命,隨機施教;及與古德自利利他嘉言懿行」等事跡和法理。這是一本佛學入門書,主要內容是以韻文的形式,提挈佛法的主要精神,辨析佛學的基本義理,介紹佛教的主要宗派等。當時,由敏修長老為此書作了注釋。繼由近代普陀洛迦山印光大師重新訂正修改,把原文改正了十分之三;注釋改正了十分之七。後由楊仁山居士將新舊兩本《佛教三字經》重新改作,使法門更加齊備;義理更加周詳。改名為《佛教初學課本》。
《佛教三字經》,共分三個部分,即:
一、佛教起源
二、中國佛教
三、佛法概論
今天我們主要輯錄學習第一部分:佛教起源。
壹 佛教起源
1 法界生起
無始終,無內外,強立名,為法界。
法界性,即法身。因不覺,號無明。
空色現,情器分,三世間,從此生。
迷則凡,悟則聖。真如體,須親證。
2 證道成佛
證者誰?釋迦尊,大悲願,示誕生。
處王宮,求出離,夜逾城,人不知。
入雪山,修苦行,六年間,習寂定。
從定起,出山來,坐樹下,心境開。
天龍喜,魔膽落,睹明星,成正覺。
3 啟教傳道
啟大教,說華嚴;剎塵海,現寶蓮。
愍凡愚,不能聽,隱尊特,顯劣應。
說阿含,第二時。四諦法,接小機。
證四果,出生滅。演方等,破法執。
第四時,談般若,二乘轉,教菩薩。
開顯圓,法華會,學無學,得授記。
《涅盤經》,最後說,顯真常,扶戒律。
五時教,如是說。亦融通,亦分別;
化道圓,歸真際。
4 結集三臧
雙樹間,吉祥逝。闍毗後,分舍利。
阿育王,變古制,碎寶末,造浮圖,
役鬼神,遍閻浮。優填王,始造像,
令後人,修供養。大迦葉,命阿難,
結集經,石窟間。修多羅,是經藏;
毗奈耶,是律藏;阿毗曇,是論藏。
正法隆,外道喪。藏分三,部十二。
遇有緣,作佛事。
從上面四個章節來看,法界生起就是講了佛教的世界觀;證道成佛就是講了釋迦牟尼是怎麼開悟成佛的;啟教傳道就是講了釋迦牟尼成道後,是用什麼方法來傳教,以及傳教的過程;集結三藏就是講了在釋迦牟尼涅槃後,這些弟子是怎麼整理釋迦牟尼過往的聊天記錄,聖人往往只是說,而不記錄自己的言行,輯錄這事往往都是有後人來做的,後人將釋迦牟尼的聊天整理輯錄了出來,這便是我們現在稱之的佛經。
下面我們將對上文出現的一些名詞術語做個解釋再來說明一些問題。
1 法界生起
法界:佛教把凡是意識思維所依止的對象皆稱為法界。通常有兩個方面的意義:一、就事象上說,法是諸法,通括宇宙的一切存在;界為分界,即事物的類別。世間各種存在,因都有各自不同的性態,故稱為法界。二、從理體上講,凡一切存在的本質即是法界。在大乘佛教中,法界與真如、實相、真際等成為同一概念,是存在的最高原理,被視為宇宙萬物和佛道的根本、依據。
性:指事物的本質,本然之性。具有種子、本體、和不變的含義。
法身:即佛的真身,是佛教修行者所獲得的最高果體,因它是以正法為體,體現諸法之本質的存在,故名法身。
覺:全稱覺悟,是佛教的最高智慧。只能覺察明了世間一切的真相和究竟,斷絕世間一切煩惱,脫離生死苦海而至成佛的智慧。
無明:也叫妄心,意為愚痴、迷惑。就是不明世間存在的真相,迷戀於一切虛妄的假象。佛教以「無明」為眾生生死輪迴的根本。
空色:空,是存在的基本特性。佛教認為,一切存在都是由各種條件組合而成,即因緣所合,沒有獨立的體性,所以叫空。色,是指一種有形體相狀的存在,與心念思維相對,相當於物質的概念。佛教認為,空與色只是個相對的概念,並非截然對立,所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與色的分別乃是眾生的「無明」而升起。
情器:情,全稱有情,眾生的通稱。因眾生有情見心識,故名。佛教把凡有眾生居住的地方通稱為有情世間。器,即器界,也叫器世間,與有情世間相對,指一切眾生所依住的國土。因國土世間容納眾生猶如器之盛物,故名。佛教認為,有情世間與器世間的形成,乃是因眾生的業力(語言和行為)所招致的結果。
三世間:眾生世間、國土世間和五蘊世間。眾生世間是由各種生命的要素所構成的世間,也就是眾生的思想行為(業力)所感應相召的果報體。國土世間是一切眾生所依賴的生存活動場所。五蘊世間是構成生命的五種因素:色、受、想、行、識,其中色相當於物質現象,其他皆屬心理(精神)現象。五蘊世間即是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總和。
迷則凡:迷,愚痴,迷惑。就是不明佛法的道理,不明人生的真相。凡,凡夫,也就是佛教常說的有情眾生。
悟則聖:悟,覺悟,明了佛教真理,通達世間一切的究竟。聖,指已經覺悟,超出生死輪迴的得道者,分佛、菩薩、緣覺、聲聞「四聖」。
真如:真是真相、真實不虛;如是如此,如常不變。真如即是法界體性真實
如此之面目,也就是不變不異、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恆常如此、究竟不虛的真實存在。
證:證果,證道。是專指佛教徒通過實踐修行獲得對佛教真理的悟解,把握住存在的究竟和人生的真相。
2 證道成佛
釋迦尊:即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釋迦是族名,意為能仁,指能施眾生以慈悲仁愛;牟尼意為寂寞,即清淨自在,沒有任何的執著煩惱。
悲願:悲是一種同情、憐憫之心。即是見眾生的不幸而生起的救濟、拔除世間一切苦難之心。願是一種十分堅決、迫切地要求達到某一目標的心志。悲願乃是求道者大慈悲心所發出的為濟渡眾生脫離苦海的誓願。
出離:佛教術語,專指出離生死苦海。雖然就現象而言,人世間有苦有樂,但一切無常,樂非常樂,究竟是苦;生死煩惱,苦海茫茫,這個世界自是無可留戀的,必須儘快與其脫離,方能永斷煩惱痛苦,因此叫出離。
寂定:也叫禪定,是一種修持功夫。行者修此法時,必須使心關注於一境而不散亂,方有相應的功效。佛教把修定作為最基本的宗教實踐之一,認為通過這個法門能夠超越世俗的分別思維,獲得一種非邏輯演繹所有的智慧。
樹:特指菩提樹,又名畢缽羅樹。因釋迦牟尼曾坐此樹下悟道,故名菩提樹。
天龍:全稱天龍八部,鬼神的總稱,共分八大類(八部)。八部包括:一天眾、二龍眾、三夜叉、四乾達婆、五阿修羅、六迦樓羅、七緊那羅、八摩睺羅伽。以上八部鬼神都受釋迦牟尼的教化,歸敬佛法,而成為佛教的護法神。
魔:梵語魔羅的簡譯。意思是奪命、障礙、擾亂、破壞等,有內魔和外魔之分。內魔是指自身的無明煩惱,因無明煩惱導致人心神顛倒,遠離正道,故稱之為魔。除外魔易,除內魔難。
正覺:是一種唯佛所有的最高智慧,它能夠悟察人生的真諦和世間一切存在的真相(本質)。
3 啟教傳道
華嚴:佛經名,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為釋迦牟尼成道後宣講的第一部佛經。該經主要講法界是比盧遮那佛(法身佛)的顯現,一微塵映世界,一瞬間含永遠;宣說「法界緣起」的世界觀和「圓信」、「圓解」、「圓行」、「圓證」等法門。也即信解行證四個修行次第。
蓮:蓮花,佛教以蓮花表示清淨的功德,清涼的智慧。(畫外音:就像我現在一個人清淨的一個字一個字把文章打出來,就處於清涼的勝境)
應:即應身。佛有三身:法身、報身和應身。應身是為世人所能見的佛的應化身,此身能隨著教化對象的不同和需要而顯現不同的身影。
阿含:意譯「法歸」、「無比法」、「教」、「傳」等,即「傳承的教說」。《阿含經》是早期佛教經典的匯集,主要內容是論述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因果報應和生死輪迴等佛教基本教義。
四諦:梵文意譯,又稱四聖諦。即苦諦、集諦、滅諦和道諦。
小機:即小乘根機,小機就是指唯求自利而不利他的修行者。
四果:亦稱四果羅漢,是小乘佛教的最高境界。羅漢有三義:「殺賊」、「應供」、「不生」。
法執:也叫法我執,指執著於感官和意識所對的存在現象,錯誤地認為它們有實在的體性。
般若:梵文音譯,意譯智慧,全稱般若波羅蜜,指通過智慧達到涅槃解脫。佛教般若的理論,主要講世間一切均為因緣所生,無實在的自性,究竟是空,提倡如實地把握存在,無有偏執。
二乘:指聲聞、緣覺二乘。聲聞,意為聽聞佛陀的言教而得道者。緣覺,又叫獨覺,闢支佛,意為出生在無佛之世,能自覺觀察十二緣起之理而得道者。(畫外音:現在是不是感覺佛教的這名詞術語很多)
菩薩:全稱菩提薩埵,菩提是覺悟的意思,薩埵意為眾生。菩薩的特點是能自渡渡人,以慈悲心利益世間一切眾生。
顯圓:顯指顯教,指佛陀應大眾的需要公開宣說的言教。圓指圓教,指佛陀開演的圓滿圓融的教法。圓教是釋迦牟尼宣講的最高的大乘佛法,以《華嚴》、《涅槃》、和《法華》諸經為代表。
《涅槃經》:是大乘佛教一部重要經典。該經主要宣說如來常住不滅,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等教義。此經是佛陀一生中宣講的最後一部經典。
真常:真是真實不虛,常是常住不變。
真際:究竟真實的境界。即事物的真實性質,存在的究竟,也就是佛教的最高境界涅槃。
4 結集三臧
吉祥逝:頭北面西右肋而臥,沒有一絲痛苦、眷戀之情,安然吉祥的逝去。
闍毗:也稱荼毗,梵文的音譯,意為焚燒、火葬。
舍利:梵文音譯,佛陀涅槃後活化所結成的一種呈彩色,堅固,珍珠狀的結晶體。
阿育王:公元前三世紀印度孔雀王朝國王。在他任國王期間,舉行了佛教第三次結集。
浮圖:梵文音譯之訛略。即佛塔的意思。
閻浮:梵文音譯,意即南瞻部洲。也就是我們居住的地球。
大伽葉:全稱摩訶迦葉,摩訶是大的意思。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因常修苦行(頭陀行),故稱頭陀第一。
阿難:全稱阿難陀,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因常侍佛陀,又長於記憶,故稱多聞第一。
經藏:亦稱修多羅藏。佛教三藏之一,經是佛經,即佛陀所宣說的教理;藏的意思是盛放東西的竹篋。
律藏:亦稱毗奈耶藏。佛教三藏之一,是佛教中全部戒律條文的總結集。
論藏:亦稱阿毗曇(達)磨藏。佛教三藏之一,是各種論說佛教義理文獻的結集。
部十二:亦稱十二分教。指佛經在體例和內容上的類別。他們分別為,長行部、重頌部、孤起部、因緣部、本事部、本生部、未曾有部、譬喻部、議論部、自說部、方广部、授記部、
有緣:緣是緣分、因緣,指對佛法有緣分的人。
佛教本無意探討人生以外的問題,然而在探究人生和存在的真相時,卻產生了有關宇宙的理論。宗教直接面對著人生,試圖用自己的方式解決人生的根本問題和困惑,所以對於存在的究竟也必然要予以關注。佛教認為,心、佛、眾生本無差別,佛性人人具足,只是凡夫被客塵遮蔽,不能顯現。所謂迷者眾生,悟即是佛,聖凡的區別僅在這迷悟之間。佛教認為,究竟的理體,是超言絕慮的。如拘泥於名詞概念,以常人的分別思維,憑藉邏輯的方法去求索,則可謂南轅北轍,愈求愈遠了。
佛教認為,學佛解脫需有一種真功夫,必須通過親自實踐修行,以切實的體驗,才能感悟到道的究竟,才能轉假成真,脫俗成聖,得到究竟實用的享用。
好,我們下一次再見!
墨秋日曰記於東莞虎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