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三字經》I 法界生起、證道成佛、啟教傳道、集結三藏

2021-01-19 漢上生活圈

《佛教三字經》

據印光法師序言所述,《佛教三字經》的主要內容是「略敘如來降生成道,說法度生;列祖續佛慧命,隨機施教;及與古德自利利他嘉言懿行」等事跡和法理。這是一本佛學入門書,主要內容是以韻文的形式,提挈佛法的主要精神,辨析佛學的基本義理,介紹佛教的主要宗派等。當時,由敏修長老為此書作了注釋。繼由近代普陀洛迦山印光大師重新訂正修改,把原文改正了十分之三;注釋改正了十分之七。後由楊仁山居士將新舊兩本《佛教三字經》重新改作,使法門更加齊備;義理更加周詳。改名為《佛教初學課本》。

《佛教三字經》,共分三個部分,即:

一、佛教起源

二、中國佛教

三、佛法概論

今天我們主要輯錄學習第一部分:佛教起源。

壹 佛教起源

1 法界生起

無始終,無內外,強立名,為法界。

法界性,即法身。因不覺,號無明。

空色現,情器分,三世間,從此生。

迷則凡,悟則聖。真如體,須親證。

2 證道成佛

證者誰?釋迦尊,大悲願,示誕生。

處王宮,求出離,夜逾城,人不知。

入雪山,修苦行,六年間,習寂定。

從定起,出山來,坐樹下,心境開。

天龍喜,魔膽落,睹明星,成正覺。

3 啟教傳道

啟大教,說華嚴;剎塵海,現寶蓮。

愍凡愚,不能聽,隱尊特,顯劣應。

說阿含,第二時。四諦法,接小機。

證四果,出生滅。演方等,破法執。

第四時,談般若,二乘轉,教菩薩。

開顯圓,法華會,學無學,得授記。

《涅盤經》,最後說,顯真常,扶戒律。

五時教,如是說。亦融通,亦分別;

化道圓,歸真際。

4 結集三臧

雙樹間,吉祥逝。闍毗後,分舍利。

阿育王,變古制,碎寶末,造浮圖,

役鬼神,遍閻浮。優填王,始造像,

令後人,修供養。大迦葉,命阿難,

結集經,石窟間。修多羅,是經藏;

毗奈耶,是律藏;阿毗曇,是論藏。

正法隆,外道喪。藏分三,部十二。

遇有緣,作佛事。

從上面四個章節來看,法界生起就是講了佛教的世界觀;證道成佛就是講了釋迦牟尼是怎麼開悟成佛的;啟教傳道就是講了釋迦牟尼成道後,是用什麼方法來傳教,以及傳教的過程;集結三藏就是講了在釋迦牟尼涅槃後,這些弟子是怎麼整理釋迦牟尼過往的聊天記錄,聖人往往只是說,而不記錄自己的言行,輯錄這事往往都是有後人來做的,後人將釋迦牟尼的聊天整理輯錄了出來,這便是我們現在稱之的佛經。

下面我們將對上文出現的一些名詞術語做個解釋再來說明一些問題。

1 法界生起

法界:佛教把凡是意識思維所依止的對象皆稱為法界。通常有兩個方面的意義:一、就事象上說,法是諸法,通括宇宙的一切存在;界為分界,即事物的類別。世間各種存在,因都有各自不同的性態,故稱為法界。二、從理體上講,凡一切存在的本質即是法界。在大乘佛教中,法界與真如、實相、真際等成為同一概念,是存在的最高原理,被視為宇宙萬物和佛道的根本、依據。

性:指事物的本質,本然之性。具有種子、本體、和不變的含義。

法身:即佛的真身,是佛教修行者所獲得的最高果體,因它是以正法為體,體現諸法之本質的存在,故名法身。

覺:全稱覺悟,是佛教的最高智慧。只能覺察明了世間一切的真相和究竟,斷絕世間一切煩惱,脫離生死苦海而至成佛的智慧。

無明:也叫妄心,意為愚痴、迷惑。就是不明世間存在的真相,迷戀於一切虛妄的假象。佛教以「無明」為眾生生死輪迴的根本。

空色:空,是存在的基本特性。佛教認為,一切存在都是由各種條件組合而成,即因緣所合,沒有獨立的體性,所以叫空。色,是指一種有形體相狀的存在,與心念思維相對,相當於物質的概念。佛教認為,空與色只是個相對的概念,並非截然對立,所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與色的分別乃是眾生的「無明」而升起。

情器:情,全稱有情,眾生的通稱。因眾生有情見心識,故名。佛教把凡有眾生居住的地方通稱為有情世間。器,即器界,也叫器世間,與有情世間相對,指一切眾生所依住的國土。因國土世間容納眾生猶如器之盛物,故名。佛教認為,有情世間與器世間的形成,乃是因眾生的業力(語言和行為)所招致的結果。

三世間:眾生世間、國土世間和五蘊世間。眾生世間是由各種生命的要素所構成的世間,也就是眾生的思想行為(業力)所感應相召的果報體。國土世間是一切眾生所依賴的生存活動場所。五蘊世間是構成生命的五種因素:色、受、想、行、識,其中色相當於物質現象,其他皆屬心理(精神)現象。五蘊世間即是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總和。

迷則凡:迷,愚痴,迷惑。就是不明佛法的道理,不明人生的真相。凡,凡夫,也就是佛教常說的有情眾生。

悟則聖:悟,覺悟,明了佛教真理,通達世間一切的究竟。聖,指已經覺悟,超出生死輪迴的得道者,分佛、菩薩、緣覺、聲聞「四聖」。

真如:真是真相、真實不虛;如是如此,如常不變。真如即是法界體性真實

如此之面目,也就是不變不異、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恆常如此、究竟不虛的真實存在。

證:證果,證道。是專指佛教徒通過實踐修行獲得對佛教真理的悟解,把握住存在的究竟和人生的真相。

2 證道成佛

釋迦尊:即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釋迦是族名,意為能仁,指能施眾生以慈悲仁愛;牟尼意為寂寞,即清淨自在,沒有任何的執著煩惱。

悲願:悲是一種同情、憐憫之心。即是見眾生的不幸而生起的救濟、拔除世間一切苦難之心。願是一種十分堅決、迫切地要求達到某一目標的心志。悲願乃是求道者大慈悲心所發出的為濟渡眾生脫離苦海的誓願。

出離:佛教術語,專指出離生死苦海。雖然就現象而言,人世間有苦有樂,但一切無常,樂非常樂,究竟是苦;生死煩惱,苦海茫茫,這個世界自是無可留戀的,必須儘快與其脫離,方能永斷煩惱痛苦,因此叫出離。

寂定:也叫禪定,是一種修持功夫。行者修此法時,必須使心關注於一境而不散亂,方有相應的功效。佛教把修定作為最基本的宗教實踐之一,認為通過這個法門能夠超越世俗的分別思維,獲得一種非邏輯演繹所有的智慧。

樹:特指菩提樹,又名畢缽羅樹。因釋迦牟尼曾坐此樹下悟道,故名菩提樹。

天龍:全稱天龍八部,鬼神的總稱,共分八大類(八部)。八部包括:一天眾、二龍眾、三夜叉、四乾達婆、五阿修羅、六迦樓羅、七緊那羅、八摩睺羅伽。以上八部鬼神都受釋迦牟尼的教化,歸敬佛法,而成為佛教的護法神。

魔:梵語魔羅的簡譯。意思是奪命、障礙、擾亂、破壞等,有內魔和外魔之分。內魔是指自身的無明煩惱,因無明煩惱導致人心神顛倒,遠離正道,故稱之為魔。除外魔易,除內魔難。

正覺:是一種唯佛所有的最高智慧,它能夠悟察人生的真諦和世間一切存在的真相(本質)。

3 啟教傳道

華嚴:佛經名,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為釋迦牟尼成道後宣講的第一部佛經。該經主要講法界是比盧遮那佛(法身佛)的顯現,一微塵映世界,一瞬間含永遠;宣說「法界緣起」的世界觀和「圓信」、「圓解」、「圓行」、「圓證」等法門。也即信解行證四個修行次第。

蓮:蓮花,佛教以蓮花表示清淨的功德,清涼的智慧。(畫外音:就像我現在一個人清淨的一個字一個字把文章打出來,就處於清涼的勝境)

應:即應身。佛有三身:法身、報身和應身。應身是為世人所能見的佛的應化身,此身能隨著教化對象的不同和需要而顯現不同的身影。

阿含:意譯「法歸」、「無比法」、「教」、「傳」等,即「傳承的教說」。《阿含經》是早期佛教經典的匯集,主要內容是論述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因果報應和生死輪迴等佛教基本教義。

四諦:梵文意譯,又稱四聖諦。即苦諦、集諦、滅諦和道諦。

小機:即小乘根機,小機就是指唯求自利而不利他的修行者。

四果:亦稱四果羅漢,是小乘佛教的最高境界。羅漢有三義:「殺賊」、「應供」、「不生」。

法執:也叫法我執,指執著於感官和意識所對的存在現象,錯誤地認為它們有實在的體性。

般若:梵文音譯,意譯智慧,全稱般若波羅蜜,指通過智慧達到涅槃解脫。佛教般若的理論,主要講世間一切均為因緣所生,無實在的自性,究竟是空,提倡如實地把握存在,無有偏執。

二乘:指聲聞、緣覺二乘。聲聞,意為聽聞佛陀的言教而得道者。緣覺,又叫獨覺,闢支佛,意為出生在無佛之世,能自覺觀察十二緣起之理而得道者。(畫外音:現在是不是感覺佛教的這名詞術語很多)

菩薩:全稱菩提薩埵,菩提是覺悟的意思,薩埵意為眾生。菩薩的特點是能自渡渡人,以慈悲心利益世間一切眾生。

顯圓:顯指顯教,指佛陀應大眾的需要公開宣說的言教。圓指圓教,指佛陀開演的圓滿圓融的教法。圓教是釋迦牟尼宣講的最高的大乘佛法,以《華嚴》、《涅槃》、和《法華》諸經為代表。

《涅槃經》:是大乘佛教一部重要經典。該經主要宣說如來常住不滅,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等教義。此經是佛陀一生中宣講的最後一部經典。

真常:真是真實不虛,常是常住不變。

真際:究竟真實的境界。即事物的真實性質,存在的究竟,也就是佛教的最高境界涅槃。

4 結集三臧

吉祥逝:頭北面西右肋而臥,沒有一絲痛苦、眷戀之情,安然吉祥的逝去。

闍毗:也稱荼毗,梵文的音譯,意為焚燒、火葬。

舍利:梵文音譯,佛陀涅槃後活化所結成的一種呈彩色,堅固,珍珠狀的結晶體。

阿育王:公元前三世紀印度孔雀王朝國王。在他任國王期間,舉行了佛教第三次結集。

浮圖:梵文音譯之訛略。即佛塔的意思。

閻浮:梵文音譯,意即南瞻部洲。也就是我們居住的地球。

大伽葉:全稱摩訶迦葉,摩訶是大的意思。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因常修苦行(頭陀行),故稱頭陀第一。

阿難:全稱阿難陀,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因常侍佛陀,又長於記憶,故稱多聞第一。

經藏:亦稱修多羅藏。佛教三藏之一,經是佛經,即佛陀所宣說的教理;藏的意思是盛放東西的竹篋。

律藏:亦稱毗奈耶藏。佛教三藏之一,是佛教中全部戒律條文的總結集。

論藏:亦稱阿毗曇(達)磨藏。佛教三藏之一,是各種論說佛教義理文獻的結集。

部十二:亦稱十二分教。指佛經在體例和內容上的類別。他們分別為,長行部、重頌部、孤起部、因緣部、本事部、本生部、未曾有部、譬喻部、議論部、自說部、方广部、授記部、

有緣:緣是緣分、因緣,指對佛法有緣分的人。

佛教本無意探討人生以外的問題,然而在探究人生和存在的真相時,卻產生了有關宇宙的理論。宗教直接面對著人生,試圖用自己的方式解決人生的根本問題和困惑,所以對於存在的究竟也必然要予以關注。佛教認為,心、佛、眾生本無差別,佛性人人具足,只是凡夫被客塵遮蔽,不能顯現。所謂迷者眾生,悟即是佛,聖凡的區別僅在這迷悟之間。佛教認為,究竟的理體,是超言絕慮的。如拘泥於名詞概念,以常人的分別思維,憑藉邏輯的方法去求索,則可謂南轅北轍,愈求愈遠了。

佛教認為,學佛解脫需有一種真功夫,必須通過親自實踐修行,以切實的體驗,才能感悟到道的究竟,才能轉假成真,脫俗成聖,得到究竟實用的享用。

好,我們下一次再見!

墨秋日曰記於東莞虎門

相關焦點

  • 《佛教三字經》:知佛經之要義,明祖道之綱宗
    《佛教三字經》據印光法師序言所述,《佛教三字經》的主要內容是「略敘如來降生成道,說法度生;列祖續佛慧命,隨機施教;及與古德自利利他嘉言懿行」等事跡和法理。這本《佛教三字經》我已經收藏了有十幾年了,沒事的時候,經常拿出來翻閱一下,基本也斷斷續續地讀完了。墨秋日曰:法名覺東,漢中乾明寺皈依居士。漢上生活圈運營人,漢上生活圈圈子圈主,哲學與人生圈子圈主。
  • 《法華經》——一心三藏與次第三藏的差別
    種種方便是方便,不要忘記了講「一心三藏」,這是真實——會一切之權,歸於一實。又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這就是「會權歸實」。「微妙法」已作解釋。「一心三藏」就是「微妙」。一個心裡包含了三藏無量法,三藏無量法又歸於一個「實」,沒有哪一個人、沒有哪一個法不是「一心三藏」,而且當下就是「一心三藏」,而且永遠都是「一心三藏」。
  • 佛教常說的三藏,你知道是哪三藏嗎?
    李世民醒後,想了一個法子,便讓魏徵進宮與他下棋,但是李世民並沒有想到魏徵只打了個瞌睡,就元神出竅,到了天庭刑場,將涇河龍王斬了正法。我今有三藏真經,可以勸人為善。」諸菩薩聞言,合掌皈依,向佛前問曰:「如來有那三藏真經?」如來曰:「我有《法》一藏,談天;《論》一藏,說地;經一藏,度鬼。三藏共計三十五部,該一萬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乃是修真之經,正善之門。我待要送上東土,叵耐那方眾生愚蠢,毀謗真言,不識我法門之旨要,怠慢了瑜迦之正宗。
  • 重大法訊!福聖寺首屆慈悲梁皇寶懺法會通啟(敬請轉發)
    河北省石家莊平山縣黑山大峽谷福聖寺首屆慈悲梁皇寶懺法會通啟(敬請轉發) 慈悲寶懺妙難量
  • 佛教不能算命,為什麼有觀音靈籤
    似現在中國各寺廟的這類為他人算命而算命以創收的行為,已經是等而下之……  算八字屬於佛教還是道教?  如果對佛學有興這個你會有大發現,這才是佛教終極秘密! 1.佛成佛以後,直接的給眾生開示了「一心三藏」,即《華嚴經》,準備講明「次第一心三藏」的當下開示「一心三藏」就可以圓滿。但是發現事與願違,許多人不能接受。他們有的執著苦修苦證,有的執著自然外道,有的執著求神通術。。。
  • 佛教三藏中的「論」,指的是什麼?
    自西元前一世紀起,就出現了一些論典,對佛經中的法義和修行方法進行有系統、有分別的解釋。其後,那些論典也各自發展出了思想和風格。大致上,論典分兩種類型:一為「釋經論」,是以解釋某一部經為主的;二是「宗經論」,是將某幾部經的經義,進行有系統的綜合解說的。下面,小編就和大家說部分佛門裡著名的論著。
  • 永嘉證道歌
    證道歌《證道歌》是唐代高僧永嘉玄覺禪師悟道後心得精華的文字記錄。這首詩歌凝聚了佛教智慧和人生智慧的特有風採,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全詩二百四十七句,為長篇雜言形式,語言文字通俗,闡揚佛學禪理,唐宋時廣為流傳。
  • 常識 | 三藏十二部
    三藏又譯契經,契者,契當至合之義。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所以名為經。藏的含義藏者、庫藏、包含、蘊和之義。包藏佛所說的經典。經者,梵語修多羅,譯雲經。有四義,貫、攝、常、法。貫貫者,如線貫花,令不失散。
  • 佛本起經
    『大事』也分為三編:初從然燈佛授記,到護明Jyotipāla菩薩受記;次從生兜率天,到菩提樹下成佛;後從初轉法輪,到化度諸比丘止,與『佛本行集經』相近。總之,現存的佛傳,稱為「大事」、「因緣」(本起)、「本行」、「大莊嚴」,都只說到初期化度諸比丘的事跡;這是為了說明建僧、破僧、說法、制戒、說本生的因緣而敘述出來的。
  • 阜新吉祥寺2017丁酉年冥陽兩利水陸法會通啟
    水陸法會是佛教寺院中的大型佛事活動,是中國佛教經懺法事中儀式最隆重、功德最殊勝的一種,它的全稱是「法界聖凡水陸空普度大齋盛會」,為超度水陸空一切亡魂而設。水陸法會普濟群靈,諸功德中最為第一。一者為先亡祖先幽靈作追善菩提,二者將此功德回施到施主自身及其眷屬,得以延壽增福,三者救濟六道眾生普超三界。
  • 關於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
    相傳在佛陀滅度之後,由大迦葉於王舍城主持了第一次集結(又稱為王舍城集結),由阿難負責誦出經藏(即後世所稱的《阿含經》),優婆離誦出律藏,建立了原始佛教的基本經典與僧團戒律。大眾部相傳,因為富樓那尊者來不及參與此次集結,所以另外主持了一次集結,後世稱為窟外集結。窟外集結產生的雜藏部方廣經,即是大乘佛教經典的前身。
  • 佛教:這4件事,佛也做不到,別再求佛了!
    「福禍無門,惟人自召」,與其待惡果現前、苦苦求佛,不如從當下起斷惡修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二、智慧不可賜智慧不等同於知識,知識可以複製,可以從他人那裡學來,但是智慧只能靠自己悟。別人的智慧只屬於他自己,我們若沒有真正覺悟,都不屬於自己。一個人擁有再高的文憑、知識水平,也不一定擁有智慧。沒有智慧,生活就會多苦惱。
  • 佛教:「頓悟成佛」的道生,主張以不二的智慧與佛理完全合一
    在古代的南北朝時期,道生在佛性說的基礎上,又提出了頓悟成佛論。什麼是頓悟成佛呢?就是說,佛理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真理湛然常照,本不可分」,因此領悟佛理亦不能分階段實現,要麼就完全證悟它,以不二的智慧與佛理完全合一,要麼就完全沒有證悟它,之間沒有中間狀態。
  • 永嘉大師《證道歌》
    《永嘉大師證道歌》《證道歌》是唐代高僧永嘉玄覺禪師悟道後的心得精華,經由其妹靜居法師用古樂府詩體裁進行文字記錄和整理而成。這首詩歌凝聚了佛教智慧和人生智慧的特有風採,在我國佛教史上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
  • 兩岸佛教界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水陸法會在滬啟建
    原標題:兩岸佛教界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水陸法會在滬啟建   中新社上海9月19日電 (繆璐)海峽兩岸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普利十方超薦水陸空大法會19日在上海龍華古寺燻壇啟建,這也是海峽兩岸佛教界首度攜手舉辦同一主題的水陸法會。
  • 我與《成佛之道》的因緣 ──悼念印順導師
    「以佛法研究佛法」的精誠與方法,探本尋源,從不同時地的流變中,擇取適應時代與契合佛陀本懷為宗的,而作出《遊心法海六十年》的表述,著出著作等身的佛書,供修學佛法僧俗佛徒修學,研究佛學的學人參考,期待有助光顯佛法的真實。 導師一生有為法為人的努力,不但為道統漢地佛教與佛法,作出稀有的貢獻,也為漢傳佛法在世界學術上,取得不同以往的水準與佳評。
  • 中國佛教十大名僧法名故事
    順治十六年,順治帝請玉林禪師為他起法名,順治自擇「行痴」,號「痴道人」。如來佛祖就是釋迦牟尼佛,也稱為釋迦如來。如來,佛是三界內的導師,六道四生的慈父,亦稱九法界之本師。在西牛賀洲天竺靈山鷲峰頂上修得丈六金身。此人神通廣大,法力無邊。終成正果,創立了佛教。釋迦牟尼佛又作釋迦文尼、奢迦夜牟尼、釋迦牟曩、釋迦文。略稱釋迦、牟尼、文尼。
  • 竺道生「闡提成佛」說新論
    大略謂,竺道生是佛性本有論者,孤明先發,首唱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闡提(icchantika)亦能成佛。由於這一新說與由法顯傳來的六卷本《大般泥洹經》相違背,因此遭到了舊學僧侶的強烈反對,道生也因此被逐出了其所在的建康僧團。不久,由北涼曇無讖翻譯的四十卷全本《大般涅槃經》傳到建康,其中果有闡提成佛之言,道生因之聲名大振,而涅槃佛性學說亦隨之流行中土。
  • 【深入經藏】《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與準提法的因緣
    而法界中,亦無一人不知有觀音與準提者……」(《佛母準提修懺儀序》,明·天界覺浪),又如:「準提菩薩近百餘年前稍知趨向,今則遍宇內仰威神,幾與補陀競爽。」(《遍行堂集·<準提閣記>》,清·澹歸今是)密教至遼、元兩代已取得佔領佛教「半壁江山」的重要地位。其次,密教的崛起使已經根深蒂固的顯教大為不滿,當時顯密二教盎盂相擊,互剝痛瘡,到了冰炭不相容的地步。
  • 不是說人人都能成佛嗎?幾千年了,佛呢?
    昌樂法師講解《妙法蓮華經》第三十四課成佛的含義到了中國以後,其中有一個人可以與釋迦牟尼佛齊頭並進,這個人是東土小釋迦智者大師。因為宗派的問題,漢地並不是沒有覺悟者、沒有成佛的人,而是成佛的語境、表述方式,對解脫者的認定的表述方式,被我們稱為了祖師。漢地的佛教我們放眼看過去,為什麼看不到佛?這是表述方式不一樣,而解脫者可以說又非常多非常多。大家如果看過禪宗的典籍,如果看過天台的傳承,就知道祖師是非常多的,而這個祖師是被我們認為有兩個標準: 一個是解脫者;另一個是為佛教做出極大貢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