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三字經》:知佛經之要義,明祖道之綱宗

2020-12-23 漢上生活圈

《佛教三字經》

據印光法師序言所述,《佛教三字經》的主要內容是「略敘如來降生成道,說法度生;列祖續佛慧命,隨機施教;及與古德自利利他嘉言懿行」等事跡和法理。這是一本佛學入門書,主要內容是以韻文的形式,提挈佛法的主要精神,辨析佛學的基本義理,介紹佛教的主要宗派等。

當時,由敏修長老為此書作了注釋。繼由近代普陀洛迦山印光大師重新訂正修改,把原文改正了十分之三;注釋改正了十分之七。後由楊仁山居士將新舊兩本《佛教三字經》重新改作,使法門更加齊備;義理更加周詳。改名為《佛教初學課本》。

這本《佛教三字經》我已經收藏了有十幾年了,沒事的時候,經常拿出來翻閱一下,基本也斷斷續續地讀完了。

墨秋日曰:法名覺東,漢中乾明寺皈依居士。漢上生活圈運營人,漢上生活圈圈子圈主,哲學與人生圈子圈主。

傳播思想,激勵人生,熱愛生活,啟迪智慧

佛教經典三藏十二部浩如煙海,一個人窮極一生,可能也難以看完。關鍵佛教是讓你求解脫,解決自己本身的問題的,也就是說,你看了很多經書,依然沒有解決自身的問題,那看得再多也是沒有實際意義的,頂多只能算一個佛學家,而佛教不是讓你成為一個學問家的,它要你能解決實際的人生問題才行。

所以能精讀細讀幾本佛經就行了。但在精讀細讀之前,有必要對佛教有一個全面的基本的面貌了解,《佛教三字經》就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種契機。《佛教三字經》,最初是由明朝天啟年間,蜀東中州聚雲寺吹萬老人釋廣真,仿效宋儒王應麟先生所著《三字經》而作。書中略述了如來降生成道,說法度生;列祖續佛慧命,隨機施教;古德自利利他,嘉言懿行。

先對佛教有了一個全面的了解,通過誦習是文,可「知佛經之要義,明祖道之綱宗」,其最終的意義「是在後進之發心造修焉」。

佛教的修行講究信解行證四個次地

信就是你要相信自己能夠解脫,解就是你要去學習解脫的方法,行就是你知道了解脫的方法後,還要去用實際行動把方法落實到自己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經過前面三個步驟的不斷反反覆覆,最後你會發現,原來真是這麼回事,這就是證悟了。

信解行證四個修行的階次,同樣適用於我們人世間一切事物的學習驗證。

比如,你想找個媳婦,首先你得相信自己能找個媳婦,如果你連自己都不相信,你說誰還會相信你。如果沒有自信這第一步,後面的三步都一切免談。

墨秋日曰寄語:

能夠自由自在地觀察自身佛性之奧秘的覺者,在運用大智慧深入研究生命是如何到達光輝彼岸的過程時,真實地看到,構成宇宙萬事萬物的五種因素(色、受、想、行、識)原本具有可變的空態性質,沒有不可變的實體,一切痛苦災難,都能被這一空態度脫而化解掉。

法界生起

無始終,無內外,強立名,為法界。 法界性,即法身。因不覺,號無明。 空色現,情器分,三世間,從此生。 迷則凡,悟則聖。真如體,須親證。

最後以《佛教三字經》的第一段話,來結束今天的話題吧。

墨秋日曰記於東莞虎門

相關焦點

  • 佛教:隨著衣冠南渡,玄學「六家七宗」逐漸衍生出了佛家般若
    北方佛教人士南渡,使長江流域的佛教脫離較為原始粗陋的狀態,取得了長足發展,不僅更多佛經在這個地區被翻譯,而且出現了中國化的佛教宗教生活形式和法事儀軌,以及中國化的佛經解讀,還有了中國化的寺院經濟。南京繼洛陽、長安之後成為中國又一佛教中心。杜牧有詩句說:「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可見南朝佛教之盛。
  • 佛教十宗 | 唯識宗簡介
    廣義而言,泛指俱舍宗、唯識宗等以分別判決諸法性相為教義要旨之宗派,然一般多指唯識宗,或以之為唯識宗之代稱。為中國佛教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即以唐代玄奘為宗祖,依五位百法,判別有為、無為之諸法,主張一切唯識之旨之宗派。
  • 中國佛教大乘八宗指哪幾宗?
  • 佛教十部必讀經典佛經!
    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學佛必讀十部經典佛經, 消除罪障、積累功德,也是上求佛道之正路。希望大家有時間可以一一閱讀將受益匪淺!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又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般若心經》或《心經》,是般若經系列中一部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提綱挈領、極為重要的經典,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誦的佛經
  • 從佛教語錄中感受禪語寧靜之美
    是般若經系列中一部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提綱挈領、極為重要的經典,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誦的佛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 《佛教三字經》I 法界生起、證道成佛、啟教傳道、集結三藏
    《佛教三字經》據印光法師序言所述,《佛教三字經》的主要內容是「略敘如來降生成道,說法度生;列祖續佛慧命,隨機施教;及與古德自利利他嘉言懿行」等事跡和法理。這是一本佛學入門書,主要內容是以韻文的形式,提挈佛法的主要精神,辨析佛學的基本義理,介紹佛教的主要宗派等。當時,由敏修長老為此書作了注釋。
  • 佛教在中國到底有多少個宗派?
    漢武帝時期西域交通的開闢極大地方便了佛教的傳入。不過佛教是否早已在民間傳播,只是未引起官府及史官注意,所以沒有史書記載還尚無定論。有人認為早在秦始皇時期,佛教已開始在中原傳教。《佛祖歷代通載》記載:「秦王政四年,沙門室利房等一十八人,來自西域。帝惡其異俗以付獄。俄有金剛神。破獄門而出之。帝懼即厚禮遣之。」
  • 佛教:「一心念佛,往生極樂」淨土宗
    所謂淨土,是佛教所信仰的一種美好世界,是聖者所住之國土。因為沒有我們這個紅塵世界的五濁之垢染,所以稱為淨土。淨土也還有「佛國」、「佛土」等很多其他的名稱。但是事實上,西方淨土只是淨土中的一種,佛經上提到的淨土還有彌勒淨土、靈山淨土、密嚴淨土、琉璃淨土,等等,非常多。只是因為淨土宗的巨大影響,使西方淨土成為中國佛教最有影響的淨土信仰。淨土宗,就是認為專修念佛即可往生阿彌陀佛淨土的中國佛教宗派。念佛不光是口宣佛號,而是禪觀的一種,是要通過念佛使心念安定達到禪定(三昧)的境界。
  • 佛教文化之佛教進入中國的時間和早期傳播
    國相以聞,詔報曰:「楚王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慈,潔齊三月,與神為誓,何嫌何疑,當有悔吝!其還贖,以助伊蒲塞、桑門之盛饌。」初,帝聞西域有神,其名曰佛,因遣使之天竺求其道,得其書及沙門以來。其書大抵以虛無為宗,貴慈悲不殺;以為人死,精神不滅,隨復受形;生時所行善惡,皆有報應,故所貴修煉精神,以至為佛。善為宏闊勝大之言,以勸誘愚俗。精於其道者,號曰沙門。
  • 歷史上的佛經翻譯與佛教中國化
    佛經漢譯是佛教中國化的第一步,在譯經中採用歸化的翻譯策略是佛教在中國生存發展和佛教中國化的必然要求和必然結果,它是佛教紮根於中國的前提,是佛教中國化的「方便法門」。佛教中國化的這一歷史經驗為當下佛教繼續堅持中國化方向提供了有益借鑑,在「堅持我國宗教的中國化方向」的要求下,佛教界應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極開展解經講經活動,對教規教義作出符合當代中國發展進步要求、符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闡釋,為佛教堅持中國化方向不斷進行新的探索和實踐。佛教作為一種異域文化傳入中國並最終發展成為中國化的佛教,可以說,佛經翻譯起到了重要作用。
  • 淨土宗祖師慧遠,論述因果說和神不滅論,乃私立佛經譯場第一人
    慧遠看到佛經不齊備,律藏殘缺,先派遣弟子法淨法領去西域尋求佛經,從西域帶回方等新經二百餘部,進行翻譯。當時譯經重地在北方,慧遠因此致力與北方佛教界人士特別是西域來的梵僧結交,邀請他們翻譯佛經。孝武帝太元十六年,周賓佛教小乘毗縣學大師僧伽提婆南下廬山,慧遠便請他譯出了小乘經典阿毗縣心和三法度論,使毗曇學風靡一時。
  • 佛教:安世高的禪數之學
    佛教的弘傳,需要佛經的翻譯、經義的講解。早期南方民間佛教造像系統和早期佛教上層社會的信仰者,都體現出對佛教的認識還局限於神仙方術,把佛陀和東王公西王母之類民間神衹同等看待,把佛教和黃老信仰同等看待。這都是佛陀已被中國人當作一個神接受,但佛教教義卻尚未得到弘傳的表現。
  • 藏傳佛教 之 薩迦派
    薩迦派的教理博大精深,修持上具有顯密圓融、由顯入密的特點,開創和發展了以大、小五明為主的傳統知識文化講習之先河,對藏傳佛教和藏族文化的發展產生過深遠影響。在中國歷史上,薩迦派的祖師是最早成為帝師的,並開創了西藏「政教合一」的歷史,對祖國的統一,對中華民族的締造,以及對中華文明的發展都曾做出過傑出的貢獻。
  • 略談佛教的意義與淨土宗之殊勝
    「法」是佛教基本教理;「印」就像在社會上的印鑑,文件蓋上印鑑之後即可證明,沒蓋印鑑就無法證明一樣。同樣的,「三法印」就像是佛教的印章,舉凡符合這三法印道理的就是「佛教」,就是正確的「佛法」,如果背離了三法印的道理,就非佛教,非佛法。
  • 佛教經典佛經都有哪些,主要的佛經有哪些?
    佛教,世界三大教之一,歷史淵遠,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累積了許許多多的佛經,在以前佛經都是口頭相傳,由佛陀向弟子口頭傳承。佛陀圓寂後由弟子繼續傳承。後來慢慢開始篆刻成書,那麼在如今存有佛經大全中的佛經都有哪些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觀賞一下吧。  佛教經典:統稱。藏經,俗稱。
  • 略說佛教上報四重恩之要義
    佛教我們心無所得而修波羅密,即修真實波羅蜜,是則名為真實報恩。這樣修為才能真正使眾生都得到安樂。若僅能使自身之父母安樂,一切眾生猶不能普受其利益,故修真實波羅密,方是真實能報恩之法。能以真實之法施之於眾生,並令其發無上心而成佛果,如是展轉度眾生無有窮盡,而紹隆三寶使不斷絕。在佛時代,一些長者早已皈依佛陀,但不歡喜讚嘆大乘,並對菩薩行存有偏見。
  • 一代女皇——武則天與佛教之因緣
    她一生總攬朝政達50年之久,其中穿戴皇帝衣冠,端坐金鑾寶殿,指揮滿朝文武長達21年。在她執政期間,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內政安定,經濟繁榮,文化發展,國力強盛,是個值得肯定的歷史人物。在她晚年81歲,暮暮垂老,又肯接受宰相張柬之意見,鞠躬下臺,讓位與中宗,把政權奉還與唐室。她不以天下為私,就足以表現其無心篡唐。和平渡過政權更迭階段,傳唐朝天下延續到以後290年。
  • 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
    天台智者大師   說宋四明沙門知禮 述目  錄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卷第一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卷第二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卷第三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卷第四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卷第五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卷第六附  觀經融心解(並序)
  • 佛法無邊、榜書之宗——《泰山經石峪金剛經》震撼原石
    因字大徑尺,即字徑平均約在50釐米左右,大多數字豎高約35釐米,橫寬40-60釐米,故被康有為稱為「大字鼻祖」,被包世臣稱為「榜書之宗」。楊守敬的《學書邇言》中則稱頌曰:「擘窠大字,此為極則。」與北齊(550-577)對峙的北周武帝(543-578)宇文邕時,因佛教勢力過於強大,就於建德三年(574)下令推行滅佛政策;建德六年(572)北周滅北齊後,仍令毀滅齊國境內的佛教。這就是佛家所說的「四大法難」之一。滅佛期間,僧侶財產被沒收,佛塔被毀壞,佛經被焚燒,僧侶們或還俗,或逃往山林。道宣《續高僧傳》記載僧慧思的話說:「我佛法不久應滅,當往何方以避此難?」反映的就是當時的情況。
  • 「依文解義,三世佛冤」:佛經,究竟要告訴我們什麼
    佛教,在我國流傳已久,很多佛經也被朋友們所熟悉:《地藏經》、《無量壽經》、《金剛經》、《心經》等等,大家在聊天時,也會不經意地帶出幾句佛經中的語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