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三字經》
據印光法師序言所述,《佛教三字經》的主要內容是「略敘如來降生成道,說法度生;列祖續佛慧命,隨機施教;及與古德自利利他嘉言懿行」等事跡和法理。這是一本佛學入門書,主要內容是以韻文的形式,提挈佛法的主要精神,辨析佛學的基本義理,介紹佛教的主要宗派等。
當時,由敏修長老為此書作了注釋。繼由近代普陀洛迦山印光大師重新訂正修改,把原文改正了十分之三;注釋改正了十分之七。後由楊仁山居士將新舊兩本《佛教三字經》重新改作,使法門更加齊備;義理更加周詳。改名為《佛教初學課本》。
這本《佛教三字經》我已經收藏了有十幾年了,沒事的時候,經常拿出來翻閱一下,基本也斷斷續續地讀完了。
墨秋日曰:法名覺東,漢中乾明寺皈依居士。漢上生活圈運營人,漢上生活圈圈子圈主,哲學與人生圈子圈主。
傳播思想,激勵人生,熱愛生活,啟迪智慧
佛教經典三藏十二部浩如煙海,一個人窮極一生,可能也難以看完。關鍵佛教是讓你求解脫,解決自己本身的問題的,也就是說,你看了很多經書,依然沒有解決自身的問題,那看得再多也是沒有實際意義的,頂多只能算一個佛學家,而佛教不是讓你成為一個學問家的,它要你能解決實際的人生問題才行。
所以能精讀細讀幾本佛經就行了。但在精讀細讀之前,有必要對佛教有一個全面的基本的面貌了解,《佛教三字經》就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種契機。《佛教三字經》,最初是由明朝天啟年間,蜀東中州聚雲寺吹萬老人釋廣真,仿效宋儒王應麟先生所著《三字經》而作。書中略述了如來降生成道,說法度生;列祖續佛慧命,隨機施教;古德自利利他,嘉言懿行。
先對佛教有了一個全面的了解,通過誦習是文,可「知佛經之要義,明祖道之綱宗」,其最終的意義「是在後進之發心造修焉」。
佛教的修行講究信解行證四個次地
信就是你要相信自己能夠解脫,解就是你要去學習解脫的方法,行就是你知道了解脫的方法後,還要去用實際行動把方法落實到自己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經過前面三個步驟的不斷反反覆覆,最後你會發現,原來真是這麼回事,這就是證悟了。
信解行證四個修行的階次,同樣適用於我們人世間一切事物的學習驗證。
比如,你想找個媳婦,首先你得相信自己能找個媳婦,如果你連自己都不相信,你說誰還會相信你。如果沒有自信這第一步,後面的三步都一切免談。
墨秋日曰寄語:
能夠自由自在地觀察自身佛性之奧秘的覺者,在運用大智慧深入研究生命是如何到達光輝彼岸的過程時,真實地看到,構成宇宙萬事萬物的五種因素(色、受、想、行、識)原本具有可變的空態性質,沒有不可變的實體,一切痛苦災難,都能被這一空態度脫而化解掉。
法界生起
無始終,無內外,強立名,為法界。 法界性,即法身。因不覺,號無明。 空色現,情器分,三世間,從此生。 迷則凡,悟則聖。真如體,須親證。
最後以《佛教三字經》的第一段話,來結束今天的話題吧。
墨秋日曰記於東莞虎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