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佛弟子,我們經常聽見佛經「三藏十二部」浩如煙海的說法,但你知道佛經具體是如何分類的嗎?佛經十二大類都包含哪些?了解之後對佛法修習有哪些助益?
三藏者,經、律、論,佛典之總稱。
三藏又譯契經,契者,契當至合之義。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所以名為經。
藏的含義
藏者、庫藏、包含、蘊和之義。包藏佛所說的經典。
經者,梵語修多羅,譯雲經。有四義,貫、攝、常、法。
貫
貫者,如線貫花,令不失散。諸法星羅,周散法界,聖人言說,能貫穿法義,令不散亂。
攝
攝者,貫穿深妙法義,攝持所化眾生。
常
常者,三世諸佛,隨感去留,教範古今,不可改易。
法
法者,軌道持義,十界同遵,永為楷模,不變規律。
律藏,梵語毗奈耶,毗尼之義譯。此譯調伏,調和控御身語等業,制伏滅除諸惡行義。或雲滅,滅三業之過非,此從功能為號。
律即法規、規章之義,能防止身口惡法,如世法律,斷決輕重罪,佛所制定戒律,可以使人止惡防非。經典中,包藏有戒律的為律藏。
論藏,梵語阿毗達磨,新翻對法,是說以勝智對觀真理。對法是智慧之別名。對即對向涅槃,法指諸法實相理或雲無比法,此智慧是無比之勝法。
論者,是問答抉擇諸法事理,生無比勝智,故名阿毗達磨。經典中的論議經,是佛自辨法相之義。佛滅後,諸大菩薩準佛所說之義而解釋、論辨法相義理的論典為論藏。
三藏為佛說法總的內容;十二部,是將佛所說的教法,分成十二類。或雲十二分經,十二分教,即是十二種形式。
有總有別,總攝十二部盡。十二分皆是契經,別即諸經中長行,直宣說法義,不限定字句。
二應頌
梵語祗夜,義譯重頌,應前長行,重宣其義,或長行宣說,義猶未盡,更以頌顯之。
三記別
梵語和迦羅那。記者決義。分別記事。有三義:記弟子生死因果;明記分別深密之義(酬答辨析真實義);對弟子授未來成佛之記。
四諷頌
梵語伽陀,即孤起頌,不說長行,直說偈句。
五自說
梵語優陀那,不請而說,為令當來正法久住,無有人問,而自宣說。
六緣起
梵語尼陀那,又雲因緣。待緣而起之義。因請而說;因犯制戒;因事說法(對治法門)。
七譬喻
梵語阿波陀那,為令本義得明。
八本事
梵語伊帝目多伽,佛說弟子過去世的行業事歷。
九本生
梵語闍陀伽,佛自述過去世行菩薩行之因緣。
十方廣
梵語毗佛略,宣說廣大甚深之法。又雲廣破、無比,能破諸障,無法比類。
十一未曾有
梵語阿浮達磨,宣說諸佛及弟子最勝殊特驚異甚深之法。
十二論議
梵語優婆提舍,究問推尋辨明法相義。
此十二部中,契經、重頌、諷頌是指經文上能詮之文體,餘九是從其經文所載別事立名。過去學者為便於記憶,編成四句:
長行重頌與記別,孤起無問而自說。
比喻本生及本事,方廣論議未曾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