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識 | 三藏十二部

2021-02-22 靈隱寺

作為佛弟子,我們經常聽見佛經「三藏十二部」浩如煙海的說法,但你知道佛經具體是如何分類的嗎?佛經十二大類都包含哪些?了解之後對佛法修習有哪些助益?

三藏者,經、律、論,佛典之總稱。

三藏又譯契經,契者,契當至合之義。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所以名為經。

藏的含義

藏者、庫藏、包含、蘊和之義。包藏佛所說的經典。

經者,梵語修多羅,譯雲經。有四義,貫、攝、常、法。

貫者,如線貫花,令不失散。諸法星羅,周散法界,聖人言說,能貫穿法義,令不散亂。

攝者,貫穿深妙法義,攝持所化眾生。

常者,三世諸佛,隨感去留,教範古今,不可改易。

法者,軌道持義,十界同遵,永為楷模,不變規律。

律藏,梵語毗奈耶,毗尼之義譯。此譯調伏,調和控御身語等業,制伏滅除諸惡行義。或雲滅,滅三業之過非,此從功能為號。

律即法規、規章之義,能防止身口惡法,如世法律,斷決輕重罪,佛所制定戒律,可以使人止惡防非。經典中,包藏有戒律的為律藏。

論藏,梵語阿毗達磨,新翻對法,是說以勝智對觀真理。對法是智慧之別名。對即對向涅槃,法指諸法實相理或雲無比法,此智慧是無比之勝法。

論者,是問答抉擇諸法事理,生無比勝智,故名阿毗達磨。經典中的論議經,是佛自辨法相之義。佛滅後,諸大菩薩準佛所說之義而解釋、論辨法相義理的論典為論藏。

三藏為佛說法總的內容;十二部,是將佛所說的教法,分成十二類。或雲十二分經,十二分教,即是十二種形式。

有總有別,總攝十二部盡。十二分皆是契經,別即諸經中長行,直宣說法義,不限定字句。

二應頌

梵語祗夜,義譯重頌,應前長行,重宣其義,或長行宣說,義猶未盡,更以頌顯之。

三記別

梵語和迦羅那。記者決義。分別記事。有三義:記弟子生死因果;明記分別深密之義(酬答辨析真實義);對弟子授未來成佛之記。

四諷頌

梵語伽陀,即孤起頌,不說長行,直說偈句。

五自說

梵語優陀那,不請而說,為令當來正法久住,無有人問,而自宣說。

六緣起

梵語尼陀那,又雲因緣。待緣而起之義。因請而說;因犯制戒;因事說法(對治法門)。

七譬喻

梵語阿波陀那,為令本義得明。

八本事

梵語伊帝目多伽,佛說弟子過去世的行業事歷。

九本生

梵語闍陀伽,佛自述過去世行菩薩行之因緣。

十方廣

梵語毗佛略,宣說廣大甚深之法。又雲廣破、無比,能破諸障,無法比類。

十一未曾有

梵語阿浮達磨,宣說諸佛及弟子最勝殊特驚異甚深之法。

十二論議

梵語優婆提舍,究問推尋辨明法相義。

此十二部中,契經、重頌、諷頌是指經文上能詮之文體,餘九是從其經文所載別事立名。過去學者為便於記憶,編成四句:

長行重頌與記別,孤起無問而自說。

比喻本生及本事,方廣論議未曾有。


相關焦點

  • 楞嚴咒是濃縮的三藏十二部精華
    同時也是在熄滅一切眾生心內吃肉的這個念頭,所以楞嚴咒它的威力能夠令眾生不吃齋戒自持齋戒,你看頌裡面說:十二部經本事圖 食肉饞鬼胖葫蘆 水自在佛哀攝受 皈命頂禮叩兩足,食肉鬼顧名思義他就喜歡吃肉,那麼所有愛吃肉的人他都跟你是好朋友,所以你看愛吃肉的人,這個食肉鬼就在旁邊告訴你再多吃點多吃點,他讓你多吃肉將來跟他做朋友,也去做這個食肉鬼,所以我們現在愛吃肉的人跟這個食肉鬼造的是一樣的業
  • 三藏十二部到底指什麼
    佛教的「三藏十二部」是根據三藏的內容分成十二類。第一個是叫契經。
  • 探秘佛經:三藏、九分教、十二品經
    說起佛經,最常見的詞彙有「三藏」、「九分教」、「十二品經」等等,這些是佛教內部對佛經的歸類方法。三藏包括經、律、論三部。「藏」,原意是裝東西的箱子。古代印度沒有紙張,採用貝多羅樹葉加工而成的貝葉刻寫經典。一部經文需刻寫許多張貝葉,刻完後把貝葉之間穿孔繫繩,兩頭用木板夾緊。
  • 三藏指的是什麼?
    大眾部與其他部派在三藏之外另加雜藏(本生因緣等),犢子部另加咒藏(真言、)而成立四藏。法藏部另加咒藏與菩薩藏,大眾部之一說部另加雜集藏與禁咒藏,成實論加上雜藏與菩薩藏,六波羅蜜經加上般若波羅蜜多藏與陀羅尼藏,五者合稱五藏。此外,經藏與律藏二者,或聲聞藏與菩薩藏兩者,並稱為二藏。
  • 十二部經到底是哪些
    十二部經無垢光尊者的大圓滿著作--《如意寶藏論》當中也講到,第一轉法輪叫四諦法輪,第二轉法輪叫無相法輪,第三轉法輪叫善辨法輪,也就是宣說如來藏的光明部分,二轉法輪主要講空性,一轉主要講普通眾生的法,四諦、十二緣起等。十二部經是三轉法輪所有的經典都可以包括,只不過有部分是小乘的經典,部分是大乘的經典,而密乘的經典屬於剛才的大陀羅尼。
  • 齋天常說的「十二部經」到底指什麼?
    一心奉請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一心奉請大乘金光明海十二部經;  一心奉請十方三世一切菩薩、聲聞、緣覺、賢聖僧;  一心奉請三十三諸天及名山大川、縣地分屬一切鬼神聖眾;一心奉請第一威得成就眾事大功德天。 ……  ……「十二部經」是根據三藏的內容分成十二大類。契經,本來經的解釋也就叫契經,那麼這個地方又叫契經,也就是總稱而已。那這個地方所謂「總」叫契經,「別」的可以叫作長行,就是經文一種類別,就是專門是沒有頌的,就是一句話幾個字沒有定,這種情形叫作長行。
  • 佛教常說的三藏,你知道是哪三藏嗎?
    東勝神洲者,敬天禮地,心爽氣平;北巨蘆洲者,雖好殺生,只因餬口,性拙情疏,無多作踐;我西牛賀洲者,不貪不殺,養氣潛靈,雖無上真,人人固壽;但那南贍部洲者,貪淫樂禍,多殺多,正所謂口舌兇場,是非惡海。我今有三藏真經,可以勸人為善。」諸菩薩聞言,合掌皈依,向佛前問曰:「如來有那三藏真經?」如來曰:「我有《法》一藏,談天;《論》一藏,說地;經一藏,度鬼。
  • 十二部經
    大般涅槃經卷十五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梵行品第八之一善男子。
  • 不識本家廟、只念經的三藏法師,大聖見多識廣,白龍騎士再出發
    西遊記中,唐僧將廟宇當作人家,讓外人挺差異的,被悟空以飛魚穩獸之脊來辨別人家與廟宇的區別,給唐師傅上了一堂關於建築屋頂放置一些脊獸的百科常識。再延伸一下關於古代脊獸用法的常識:龍、鳳祥瑞皇室用,而獅子勇猛威嚴主要作為寺廟護法,展現佛法威力,另外古時的法官曾戴獬豸冠,以示善斷邪正,將它用在殿脊上裝飾,象徵公正無私,又有壓邪之意,一般放在官府衙門的屋簷之上。
  • 紀念|正月十一 中國四大譯經家之一真諦三藏圓寂日
    真諦三藏(499—569),西印度優禪尼婆羅門族,原名拘那羅陀(華言親依)。少時博訪眾師,學通內外,尤精於大乘之說。他以弘道為懷,泛海南遊,止於扶南國。梁武帝大同年間,派直後(官名)張汜送扶南國的使者返國,訪求名德和大乘諸論、《雜華》等經。彼國乃請真諦三藏來華,師欣然同意。
  • 西遊記中如來的「三藏真經」並非佛經,觀音菩薩不小心說出了真相
    在「盂蘭盆會」上,如來對它的首次介紹開始了:「……我今有三藏真經,可以勸人為善。」如來接著說:「我有法一藏,談天;論一藏;說得;經一藏,度鬼。三藏共計三十五部,該一萬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乃是修真之徑,正善之門。」這就不對了!咱們稍微注意看看就會發現這裡邊的問題:我佛如來所謂的三藏真經按照他自己的說法分別是談天、說地、度鬼,也就是經、法、論「三藏」。
  • 三藏法師
    三藏法師道源長老「三藏」即經藏、律藏、論藏,釋迦佛所說的法門,諸大弟子結集出來叫經藏,釋迦佛訂的戒律,諸大弟子把它結集起來,叫律藏,諸大菩薩解釋經律的文章,把它結集起來叫論藏。所謂「藏」者即含藏之意,經藏裡面含藏著很多的經,律藏裡含藏著很多的戒律,論藏裡含藏著很多的論文,所以叫做「藏」。
  • 唐密開元三大士之不空三藏法師圓寂紀念日
    不空三藏法師(705~774),又稱不空智,唐玄宗賜號「大唐智藏」,獅子國(今斯裡蘭卡)人,生於唐神龍元年。法師與善無畏、金剛智並稱唐代密教開元三大士,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之一,密教傳承第六代祖師。法師十四歲時在闍婆國(今印度尼西亞爪哇)遇見金剛智大師,隨之來唐朝,亦說是隨叔父至武威、太原,後師事金剛智大師。
  • 不空三藏與五臺山文殊信仰 【附尊勝咒】
    20歲,在洛陽廣福寺受具足戒,參與譯場,傳五部密法,開始了他弘法、護法、傳播文殊信仰的生涯。據圓照《貞元新貞釋教錄》記載,不空於天寶五載至大曆九年(746—774),在長安、洛陽、武威等地譯出《金剛頂經》等顯密經典110部、143卷,其中絕大部分為密教經典,為密教的建立奠定了基礎。觀中國佛教譯經史,唐代翻譯經典的數量是空前的,所譯出的文殊類經典也最多。《大正藏》中,直接以文殊冠名的經典有73部,唐代譯出的就達35部。
  • 紀念 | 農曆十月十二 實叉難陀三藏圓寂紀念日
    實叉難陀為唐代譯經三藏法師。(三藏是佛教經典的總稱,分經、律、論三部分:經總說根本教義,律記述戒規威儀,論闡明經義。通曉三藏的僧人,稱為三藏法師。)《六十華嚴》《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是釋迦牟尼成道後之第二七日,於菩提樹下為文殊、普賢等大菩薩所宣說之自內證法門,內容記述佛陀之因行果德,開顯出重重無盡、事事無礙之妙旨,是佛教的一部根本大經,十分重要。
  • 這8部經典佛經,你都讀過嗎?
    佛門「三寶」中,以三藏十二部經書典藉,作為「法寶」的象徵。  什麼是「三藏十二部」呢?,佛經,即是佛教經典,主要指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佛法。  古印度時期通常不做文字記錄,在釋迦牟尼佛涅槃後,他的弟子們為了佛法不至於失傳,於是召集僧眾進行結集,共同回憶釋迦牟尼佛的言教,由此形成文字版的佛經,後人將所有佛經合稱「三藏十二部」。  「三藏」是指經、律、論。
  • 古代文學常識練習(一)
    1.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 譯經祖師——不空三藏法師圓寂紀念日,轉發功德無量!
    不空三藏法師(705~774),又稱不空智,唐玄宗賜號「大唐智藏」,獅子國(今斯裡蘭卡)人,生於唐神龍元年。法師與善無畏、金剛智並稱唐代密教開元三大士,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之一,密教傳承第六代祖師。法師十四歲時在闍婆國(今印度尼西亞爪哇)遇見金剛智大師,隨之來唐朝,亦說是隨叔父至武威、太原,後師事金剛智大師。
  • 《佛教三字經》I 法界生起、證道成佛、啟教傳道、集結三藏
    藏分三,部十二。 遇有緣,作佛事。從上面四個章節來看,法界生起就是講了佛教的世界觀;證道成佛就是講了釋迦牟尼是怎麼開悟成佛的;啟教傳道就是講了釋迦牟尼成道後,是用什麼方法來傳教,以及傳教的過程;集結三藏就是講了在釋迦牟尼涅槃後,這些弟子是怎麼整理釋迦牟尼過往的聊天記錄,聖人往往只是說,而不記錄自己的言行,輯錄這事往往都是有後人來做的,後人將釋迦牟尼的聊天整理輯錄了出來,這便是我們現在稱之的佛經。
  • 《法華經》——一心三藏與次第三藏的差別
    種種方便是方便,不要忘記了講「一心三藏」,這是真實——會一切之權,歸於一實。又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這就是「會權歸實」。「微妙法」已作解釋。「一心三藏」就是「微妙」。一個心裡包含了三藏無量法,三藏無量法又歸於一個「實」,沒有哪一個人、沒有哪一個法不是「一心三藏」,而且當下就是「一心三藏」,而且永遠都是「一心三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