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中,有種現象十分玩味,即多願意與簡單正直的人打交道,,但不希望自己以憨厚耿直的形象示人。這是怎麼回事呢?因為憨厚往往會被認為沒本事,正直則會受到別人不待見,在圈子裡不好混。
此類現象,我稱之為「世俗關係學」。社會生活中,司空見慣,見怪不怪。這對彰顯人間正道、匡扶正義、純潔人際關係、淨化社會風氣,倡導人與人之間的真善美,是十分不利的。對機關團體乃至重要領域,所產生的不良影響,是不可低估的。
竊以為,一個人、一個有公權力的人,難以做到時時事事圓滿、公道,但心心念念須正直坦蕩。這對個人的行為,是一種修煉;對個體生命,是一種考量。人,說簡單也簡單,說複雜忒複雜。
從社會上出現的一些現象看出,事本來簡單,是人為搞複雜了;人與人之間,是相互依存支撐的關係,然常常打「組合拳」。往大說,是「三觀」有偏差;往小裡看,是格局不大,境界不高,內心的「坎」難以跨越。一是功利心。一事當前,首先想到的是利己;與己不利的,就越過規矩做事。這類人行事作風,把私利凌架集體利益之上,不惜代價不怕影響;哪有公平正義可言,公平正義了,暗箱操作空間就小了;有時為了攫取名利,可以不擇手段、不計後果。二是泯滅心。有一種人,內心無良知,本性無善根。其人生信條,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剛正不阿,命運多舛;人正直,實禍至。
在大事大非面前,左右遙擺,逢迎獻媚,無原則、無良心、無底線,自甘墮落,苟且偷安。三是好勝心。有的不能平等待人處事,為滿足好勝心,總把天平偏向一邊,昧著良心做事,以期達到自己的目的;極少數握有公權利的人,把分管的領域,當成自己的「領地」,排除異己,挑戰法規制度底線。四是逍遙心。有種人,時而方正,時而圓滑;一事守正,再事難料。在正與斜中妥協,在進與退上選擇,徘徊不前,等待觀望。一個人,一時一事方正易,長期乃至一輩子守正難。
我們是炎黃子孫,幾千年中華文明,一脈相承。古聖先賢曰:「舉直錯諸枉,民則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意思是說,選用正直的人,讓他們居於邪曲之人的上位,這樣百姓就會服從了;如果選用斜曲之人,讓他們居於正直之人的上位,百姓就不會順從。強調的是選人用人。我這裡要說的是修心修為,即一個人內心正直,則人生通透明亮。
怎樣做到修心修行呢?一是保持一顆平常心。人來到世上,要做三件事,一敬天,二敬地,三敬父母。這裡講「敬」,則是敬畏,不可造次。那種違背天理做事,一心要做人上人;不講客觀事實,隨心所欲為之;一日權在手,則把令來行等,都是經不起時間的考驗、實踐的檢驗的,必將受到應得的懲罰。
二是保持一種精神狀態。即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積極進取,是靠誠實勞動、憑本領吃飯,而不是投機取巧、突破底線做事。這樣的人生才是真實的、賦有意義的。
三是養成一個良好習慣。即學習的習慣。學習使人知不足、學習讓人明是非、學習教人知榮辱、學習幫人不停步。孔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說的是,人要學會聆聽學會觀察,少言慎行,才能不後悔,衣食無憂。說明了學習的重要性。
四是守住一個做人底線。那就是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實實做事。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窮且彌堅,不墜青雲之志。人的一生,總會遇到急流險灘,也會窮途潦倒,然而,不可喪失人格,苟且偷生。要靠信念的力量,人格的魅力,戰勝困難,掌握命運,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