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標題:上海樓市往事(4)
時間:2001年
一)框架
人的一生,有起有伏。有成功有失敗。
贏家和輸家,差距數以百倍。
而他們本身「勤奮」並沒有那麼大倍數。
對於人來說,方向遠遠比努力更重要。
賺錢關鍵看模式。
A7有A7的模式。
A8有A8的模式。
A9有A9的模式。
A10有A10的模式。
你在菜場劃鱔絲。那麼無論你比別人早起兩個小時,晚睡兩個小時,你的收入增加是有限的。
不如讀個大學,出來就是白領。直接就是碼農。
打工做得再好,不如做老闆的。
老闆做得再好,不如姓趙的。
你能獲得多大的成就。關鍵不在於你本職事業做得多好。
而在你從事什麼事業。
二)節點
那麼,你是會當一個菜場劃鱔絲的小販。[1]
還是販賣中國黃頁的苦逼小業主。
還是當馬雲呢。
隨著「框架」下一步而來的概念,則是「節點」。
在節點處,人生產生了分岔。
舉例來說,你初中成績放榜。
是退學跟舅舅跑長途呢,還是高中大學繼續深造落戶留在北京。
讀的專業,是計算機碼農的「通訊工程」。
還是分配去煤井礦山的「地質工程」。
嫁給A,還是嫁給B
賣房去美國留學;
還是極其倒黴地籤證沒辦出來。於是北京房子不賣了………
人生的抉擇無處不在。當你決定了「賣房出國」那一刻起,那你在美國伯克利學院的成績,其實是不重要的。命運已經被決定。
遺憾的是,絕大多數人是「平均」分配他們的時間精力和「關注度」的。
他們以為,認真用功讀書,就是勤奮。
在實驗室看書到午夜兩點,就是勤奮。
而他們到了「人生大事」,卻是輕率的,漫不經心的。
買一套數百萬的房子,賭上十幾年的收入。做決策的時間,花費準備調研的時間,不超過5分鐘。[2]
心中還惦記著下午的會議………… [3]
判斷「輕重緩急」,本身就是一項極端重要的超級品質。
三)三搏
對於絕大多數的人,除了革命偉人。人一生中的「關鍵抉擇」,或許就三次,最多。
搏對三次,就是人生贏家。遠遠處於同類巔峰。三次全輸,標配Loser.
第一次,對所有人都是一樣的。或許是讀書。
第二次,對於男性來說,應該是「第一份工作」。
對於女性來說,應該是「結婚」。
工種是男性的第二次投胎。
結婚是女性的第二次投胎。
第三次:未知。
看清楚,這裡寫的是「工種」,而不是工作。
你的工種是什麼,才是重要的。才是根本革命性的區別。
清華北大,還是野雞大學,反而沒那麼所謂。
在職場,你一定要搞清楚一個規則。你父母不會教你的。
==>「垂直變遷」是存在的。「橫向變遷」是不存在的。
例如,你是一個剛入職的初級銷售。升遷順序為:
銷售-->銷售主任-->銷售經理-->銷售大區經理-->銷售總監
你是一個剛入職的財務。升遷順序為:
財務-->財務主任-->財務經理-->財務高級經理-->財務總監。
但是,我一個銷售高級經理,改行想去當財務經理。可不可以。
不可以。
降一級,要求別太高。改行當財務主任,可不可以。
還是不可以。
除非「財務培訓生」。
公司的路徑,是極度清晰的。HR腦中的條條框框,也是極度死板的。
每個人都被敲了一個「印戳」。你是銷售,你就永遠是銷售。
隨著歲月磨礪,漲經驗值。但漲的是「銷售經驗值」。絕不是財務經驗值。
如果你跳槽,跳槽也沒用。
「工作經驗」永遠是銷售。
你的第一份工種,決定了你一輩子的工種。[4]
當記者就當記者,做報社就做報社。
做印刷就做印刷,做模具就做模具。
做家電就做家電,做汽車就做汽車。
做化工就做化工,做批發就做批發。
我們知道,有很多人在職場做得不如意。很不很不如意。
眼看外面網際網路,大數據,AI,小米手機,各種各樣的時代浪潮風起雲湧。
弄潮兒和你無關。任何一個浪潮都和你無關。
你只能膜拜賈伯斯,賈布斯,雷布斯。
你最多拿著兩萬~三萬的工資,躲縮在機關裡,或者外企某一個角落辦公做為裡。
外面的一切風起雲湧,你只能看著。
而且還不漲工資!
這是一個大坑。
天地之大,盡多英雄豪傑。而且你和外企的一些人聊聊談談,發現他們智商極高。絕對不是蠢人。
可是他們卻被「坑」困住了。哪怕再英雄十倍,也跳不出來。
因為在職場上,「橫向變遷」其實是不存在的。
當一個新行業,新事業興起。他們招收的,只能是市場上的新人。
你是一個「熱軋鋼」高級工程師,現在想改行做AI人工智慧。
對不起,此路不通。
要麼你就擦光經驗值,從零開始。
你願意擦光50~60W年薪,從零做起麼。當然不願意。
因此轉行請趁早,你只有工作的最初兩三年可以浪費。
對於男人來說,最最最重要是你的「工種」。
工種是男人的第二次投胎。
你必需有足夠的遠見。預見到未來十至十五年的行業發展趨勢。
大公司小公司並不重要,民營外企也不重要。名校985和野雞大學更不重要。
當你選第一份工作,最最最需要關注的是「行業/工種」。
世界上只有一種人,是無視「工種」障礙的。
四)入行
閒話磕叨真是浪費篇幅。言歸正題。
2001年時,小燕子趙薇正在和葉立培的兒子談戀愛。
據說雙方的父母都見過了,《房地產時報》貼出牽手在莘莊的照片。
這個葉立培,就是仲盛集團的老闆。
他最主要的一個地產項目,是莘莊的「名都新城」
2001年末,一個很偶然的機會,我去到莘莊處理「名都新城」III的退款事宜。房價3500元/平米。
當時,某人下了500元的訂金。突然覺得沒有宣傳的好,又說不想要了。
2001年,我深受「知音體」的毒害。在知音,它傳播這樣一種觀點;
「要做就做到最好」
「老闆關照你做一,你要把二三四都做好」
「暖男就要無微不至的關懷」。
因此呢,領導吩咐你退房。你僅僅「退訂」是不夠的。
撥一撥動一動,像個木頭人一樣索然無味。
身為暖男,如果名都新城不夠筍。那你就要找到筍盤,推薦給老闆。
老闆只要露一點點想買房的意思,你就把前期手續全部做完,準備好完善文檔。跪在地上求她籤個名字就行了。
更高的境界,應該是把錢都付了,直接房產證裝信封。雙手奉上。
可惜,當年我太窮。真的竭盡全力了,只能捧個人場。不能捧個錢場。
因此呢,名都新城順利退房之後,你就繼續找。
找莘莊周邊附近的。看看有沒有類似的,便宜的,性價比更高的。
看過了蓮浦府邸,櫻園,好世鳳凰苑,地鐵明珠苑,眾眾家園,閔富花園,團結花園…………
從莘莊往後退一站路,是外環路站。外環路站主要是新梅。
新梅也是一個地標性樓盤。當年住戶從地鐵站出口,要繞行45分鐘,兜圈子到南方商城,才能過馬路。
後來新梅集團自己掏錢,修了一座天橋。橫跨十車道滬閔路。過天橋只要2分鐘。
叫好又叫座。
而天橋造價呢,一共只用了20萬元人民幣。
除了莘莊之外,進一步地拓展思維。莘莊是一號線地鐵站終點,二號線終點站是張江。
那時候年輕人很窮,秉承著「越遠越便宜」的思想,住到地鐵終點站去。
莘莊看看,張江呢。
循著這個思路,又去看了張江,龍陽路,世紀公園,科技館。
三號線:中山公園,新虹橋,遵義路。
我的本職是Marketing,但我看了這麼多房子之後,只能說:「越看越迷惑」。
看到最後,「名都新城」的事擱置了。
俺自己對房地產的興趣卻勾起來了。
因為在一個Marketing的眼中,上海的「樓市價格」實在很不均衡。
MKT是什麼,MKT是一個刺刀見紅的行業。
拍廣告要拍27+3秒的。
份量永遠不定100克,要定95克的。
但是我們回首「房地產業」,我被地產業的「無序,粗放」嚇傻了。
當時的第一豪宅,CEO盤,世茂濱江花園。
2001年時,價格就要18000~20000.
按照同一緯度,浦西這邊,對應的大約是黃浦新苑。5000元/平米。
一套可以換四套。
2017年,十六年後,四比一變成了1:1
浦東重災區。2001年時,名都新城3500,我已經覺得不筍了。
跑到張江的胡姬花園,5500/m。
當場扭頭就走。
哪怕在莘莊板塊內部,名都新城因為算「品牌盤」,開盤就比較貴3500。
同一月份在賣的,閔行本土開發商「閔富花園」2200~2500。
莘建路有一個團結花園,尾盤2樓只要1997元/平米。
十六年後,他們的價差絕對沒有這麼大。
越便宜的漲得越快。
非品牌盤漲得更快。
當時九亭有一個奧林匹克花園,請了幾個奧運冠軍做廣告。
招牌是「奧運健身」。小區裡有不少健身設施。
售價7500元/平米。
在此後的三個月裡面,我差不多看了近50個一手樓盤。
和不計其數的二手房。
越看越是迷惘。越看越是大膽。
在我眼裡,上海樓市「價格體系」是極度混亂的。該貴的不貴,該便宜的不便宜。
不該貴的太貴,不該便宜的太便宜。
總體而言,用經濟學的術語講,這個市場充滿了「套利機會」。
高拋低吸,我內環線賣得比你九亭外環線還便宜。或許可以賺錢吧。
這就是哥哥的「入行」經歷。
從一開始,我真的只是想賺點差價。沒想長持的。
五)結語
許多年後我回首往事,往事不勝唏噓。
冬川豆曾經把一個國家的命運,歸納為「節點/路徑」。一旦岔道口選擇,剩下就只是走下去的問題。
攻佔冬宮,只不過1000多人的隊伍。而其影響和意義,遠遠超過了數百萬軍人殊死廝殺的庫爾斯克坦克大會戰。
對於個人,也是一樣。
如果回到那個冬天,如果不是去退房,如果不是知音體,或許一切都會不同。
很多人總結命運,會提出很多很多「理由」。譬如;
精益求精的態度
對價格和商機的敏感
個人性格
我想說的是,他們說的都不對。
所謂「路徑/節點」,其本身的意義就是「不確定性」。
如果你勝算極大,那就變成「路徑」了。而不是節點。
「節點」定義就意味著混沌。
人的一生,總是會遇見三次搏命的。總有人輸有人贏,有人得意有人失意。
因此我們的回答,答案只有一個:
「運氣」
當年我會入炒樓這一行,人生抉擇不同。純粹是因為運氣。
包括你關注紅與黑於連,也是因為運氣。
看了以後,是否感覺什麼都沒收穫。
那我告訴你,碧雲和徐涇賣同一個價。浦東黨人已經哭得肺都幹了。
(知名不具,泠夜輝)
[1]假如馬雲讀初二的時候,和小流氓口角,被人打斷了腿。他現在或許就在劃鱔絲。
[2]按照美國的市場調查數據,「耐用消費品」通常指房產汽車,75%的購買者思考時間不足5分鐘。和買可樂並沒有太顯著差異。
[3]見《你的第一第二套房子》
[4]一句罵人的話:「一日IT,一世IT」
本文已獲授權
首發於公眾號「紅與黑於連」
帶你看清財富運轉的底層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