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微信掃一掃,我知道了來源:視覺中國
NASA終於決定要去泰坦了。
美國宇航局於6月27日宣布,該機構的下一個中等成本新前沿任務將會是蜻蜓號任務,蜻蜓號是一種旋翼飛行器,設計用於在土星衛星的天空中飛行,泰坦衛星的天空巨大而朦朧,並且很有可能孕育生命。
NASA官員說,如果一切按計劃進行的話,蜻蜓號將於2026年發射,航行8年後在泰坦上著陸,著陸之後,探測器將會在這顆3200英裡寬(5150公裡)的衛星上巡航至少2.5年,期間進行24次飛行,總航程約為110英裡(180公裡)。
這隻10英尺(3米)長的「蜻蜓」將會在停留的每一站收集各種數據。這樣的工作將幫助科學家們更多地了解土衛六。土衛六泰坦是太陽系除地球外唯一已知其表面擁有穩定液體存在的天體。
然而,泰坦表面的湖泊、河流和海洋並不是由水組成的:這顆寒冷衛星的氣候系統以碳氫化合物為基礎,尤其是甲烷和乙烷。
這次任務的目標就是詳細記錄泰坦衛星的化學成分。科學家們已經知道,複雜的有機分子已經在泰坦厚厚的、以氮為主的大氣層中旋轉,一些科學家認為,泰坦上的碳氫化合物海洋可能孕育著其獨有的奇特生命形式。
此外,土衛六還擁有另一個潛在的宜居環境——在泰坦冰冷外殼下流動的液態水海洋。
如果泰坦上確實有生命居住的話,蜻蜓號很有可能會找到泰坦存在生命的證據。美國宇航局官員還說,由於泰坦的環境與早期地球的環境非常相似,所以此次任務的觀測結果還可能有助於科學家們了解幫助地球生命出現的化學過程。
「泰坦不同於太陽系裡的其他任何地方,蜻蜓號任務也不同於以往其他任務,」美國宇航局位於華盛頓特區總部的科學副局長託馬斯·佐布臣(Thomas Zurbuchen)在一份聲明中說。
他補充說:「這架旋翼飛行器將會在泰坦的有機沙丘上飛行數英裡,探索塑造這一非凡環境的過程,想到這一點,我就覺得很了不起。蜻蜓號將探訪一個充滿各種有機化合物的世界,這些有機化合物是生命的基石,並且可以告訴我們生命本身的起源。」
蜻蜓號將會在泰坦的沙丘中著陸,然後開始向它的最終目的地——50英裡寬(80公裡)的塞爾克隕石坑進發。美國宇航局官員說,塞爾克是研究生命起源前的化學,以及尋找生命跡象的好地方。這是因為我們所知的生命形式所必需的三種成分——液態水、有機分子和能量——都混合在了形成隕石坑的撞擊過程中。(泰坦的基巖是水冰。)
像美國宇航局的「好奇號」火星探測器、「新地平線號」冥王星探測器以及其他許多深空探測任務一樣,蜻蜓號將使用核能。
蜻蜓號將是新前沿計劃(New Frontiers program)的第四次任務,前面三次是新地平線號、朱諾號木星探測器和OSIRIS-REx 小行星取樣任務。蜻蜓號的研發成本上限為8.5億美元,不過蜻蜓號任務包括發射在內的總成本可能會超過10億美元。
進入2020年代中期新前沿發射窗口的另一個入圍項目是彗星天體生物學探索樣本返回任務(CAESAR, Comet Astrobiology Exploration Sample Return),該任務提議捕獲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的碎片——歐洲「羅塞塔」(Rosetta)任務也曾經近距離研究過這顆冰凍的流浪彗星。
蜻蜓號將不會是第一艘登陸泰坦的飛船,第一艘登陸泰坦的是歐洲惠更斯探測器,它搭載美國宇航局的卡西尼號飛船前往土星天體系統,於2005年1月登陸泰坦。(卡西尼號從2004年年中到2017年9月期間環繞土星運行)。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