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農大碩士到村擔任第一書記 用專業知識為村民謀致富

2020-12-22 中國農業大學新聞網

簡陽市平泉街道龍王村位於沱江河畔,一望無際的衝積平原,是成都市規模最大的胡蘿蔔種植基地。畢業於中國農業大學的農學碩士楊蕊,於2018年來到這裡擔任第一書記。2019年1月,是胡蘿蔔豐收的季節,記者在這裡採訪時遇到楊蕊,這位90後的第一書記向記者講述了她的夢想——讓這片簡陽不可多得的平壩產出價值更高的農產品,讓龍王村的產業結構更合理,讓農民抵禦風險的能力更強……一年過去,她的夢想進展得如何?日前,記者再次來到龍王村,村裡的變化令人欣喜。

引入加工廠

中間環節少了 附加值也提升了

汽車在三繞的平泉出口下高速後,10多分鐘後就來到龍王村。新修的318國道連接線又寬又直,與去年路窄彎多的情況相比,交通條件首先就有了很大變化。

楊蕊在龍王村村委會等待,會合後,她帶著記者一行前往村裡去年引進的胡蘿蔔加工廠。車窗外是一望無際的胡蘿蔔地,一些村民正在收穫胡蘿蔔。

不多會兒,記者一行就來到了胡蘿蔔加工廠。只見清洗設備正在對一袋袋剛收回來的胡蘿蔔進行清洗,清洗後,胡蘿蔔沿著傳送帶來到分揀區域,10多位村民正對胡蘿蔔進行分揀。在一旁的空地上,堆著像小山一樣包裝好的胡蘿蔔,正準備裝車運走。

「我們把胡蘿蔔按不同的品相分為7個品類,品相好的銷往大型商場超市,一般的則銷往一級批發市場。」加工廠的經營者是來自河南的營銷大戶常林翰。去年,龍王村引入常林翰這個胡蘿蔔種植營銷大戶,與村集體合作建了一個胡蘿蔔加工廠,種植並收購胡蘿蔔,進行初加工後銷往全國各地。

「我在龍王村流轉了200多畝地種胡蘿蔔,加上在龍王村和附近村子收購胡蘿蔔,我們這個加工廠一天要發出30-40噸的胡蘿蔔。」常林翰介紹,加工廠裡有20多個村民務工,基地上有50多個村民務工,每個村民每天的收入在100元左右。

「過去,傳統的胡蘿蔔銷售模式是營銷大戶到田邊地頭來收購,胡蘿蔔帶著泥就批發賣掉了。中間商賺了幾道差價,攤薄了農民的收入。」而建立加工廠後,從產品的清洗、分揀、包裝到送貨,一切都按最高標準來做。「終端價格高了,中間環節少了,種植者得到的收入會比以前更高。」楊蕊說。

去年,村集體用20萬元的資金入股加工廠,佔10%的股份。「一年下來,村集體會分到紅利。有了經營性收入,村上下一步發展就有本錢了。」

豐富產業結構

尋找替代作物 嘗試種植仔姜

在龍王村3組的胡蘿蔔田裡,村民蔣先成老兩口正在收穫胡蘿蔔。他們拿著特製的小鐵鍬,用腳踩住鐵鍬邊緣將其深深地壓入土中,將長長的胡蘿蔔根系掘松,再用手將胡蘿蔔拔出來。

「我們這裡是沙質土壤,相當肥沃。以前,一年兩季,春季種玉米,秋季種胡蘿蔔。」蔣先成邊掘胡蘿蔔邊對記者說,「往年氣候好的情況下,胡蘿蔔產量可以達到3000公斤/畝以上。」

「胡蘿蔔是我們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而玉米呢,就一般般了。」蔣先成說起胡蘿蔔是滿腔熱情,但說起玉米就有點搖頭,「玉米的價格低,一畝地才賣1000多元。」

玉米價格低,在村民增收的問題上不給力。而且種玉米還會產生秸稈,後續處理麻煩。龍王村2000畝地全是一季玉米一季胡蘿蔔,產業結構單一、抵禦市場風險能力弱。楊蕊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必須要豐富產業結構,提高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突破龍王村發展的瓶頸。

怎樣才能找到一種可以替代玉米的作物?「去年年初,我到處去參觀學習,又去調研市場需求,最後選擇了仔姜這種作物。姜種是保質的,在地裡不會壞。仔姜生出來,姜種還在。同時,仔姜生產周期短,能跟胡蘿蔔的種植季節錯開,還能跟玉米套種,提高土地利用率,經濟效益也非常高。」楊蕊說。

2019年4月,龍王村開始種植仔姜。楊蕊聯繫成都市農林科學院、特菜體系成都綜合試驗站,邀請專家深入示範基地現場,實地指導仔姜播種技術。現場,專家就仔姜套作玉米栽培模式,從品種選擇、播種處理、地膜覆蓋、田間管理、姜瘟病防控等關鍵環節進行了系統講解,讓村民更新了傳統種植觀念,對仔姜種植技術有了全面的掌握。同時,龍王村村兩委和技術骨幹還前往附近的青龍鎮,學習仔姜種植經驗。

楊蕊告訴記者,雖然去年雨水偏多,但他們及時地採取了排澇和補救措施,這些仔姜長得還不錯,並被宜賓市江北農產品批發市場收購了。「這一批仔姜不僅為當地村民帶來了50餘個就業崗位,賣出後還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增強了村發展後勁。」楊蕊說。

運用各種資源

推廣機械化還田 改善農村飲用水安全

到龍王村掛職前,楊蕊在成都市農業農村局工作。在村上掛職的過程中,楊蕊善於運用各種資源,為改善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而努力。

「機械功能太強大了,效率太高了!」在龍王村舉行的機械化玉米秸稈還田技術示範推廣現場會,上百名群眾紛紛讚嘆。

「龍王村種植玉米面積大,而且是平壩地區,有條件開展機械化秸稈還田。」楊蕊說。為了探索玉米秸稈的處理方式,她積極與成都市農業農村局、簡陽市農機化技術服務推廣站溝通對接,將農機人員請到龍王村開了一次現場會。看到玉米秸稈被快速收割粉碎還原土壤,旋轉犁對土壤進行快速深翻,現場群眾對機械化開展秸稈還田產生了極大興趣。

2019年8月,廈門大學一個聚焦農村飲用水安全的學生團隊來到龍王村,通過與當地政府、扶貧基金會達成合作意向,共同承擔團隊自主研發的直飲水機安裝,幫助龍王村剩下的尚未擁有淨水器的300餘戶村民喝上放心水。

這個團隊就是楊蕊請來的,「是我在成都市農業農村局的同事提供了這個信息,廈門大學的學生有農村實踐的需求,又有這個農村飲用水安全的項目。然後我聯繫上他們,邀請他們過來,組織配合他們完成實踐,同時也幫助咱們村的村民喝上放心水。」楊蕊說。

為胡蘿蔔註冊了「碧玉胭脂」的商標,設計品牌LOGO,策劃胡蘿蔔採摘節,春節前為村民拍全家福……怎樣把產業發展好、怎麼為村民服好務,楊蕊一直在動腦筋。「她總是有新點子,隨時讓我們耳目一新。」龍王村村支書劉忠彬對這個擔任第一書記的農學碩士讚不絕口。

「等村集體收入增多後,我們村還要自己買秸稈粉碎機,到那時,玉米秸稈的處理就輕鬆了。」記者告別時,楊蕊還在展望著下一步的發展規劃。

小檔案

龍王村距簡陽市主城區22.6公裡,全村面積3.6平方公裡,農戶928戶,村民2443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53戶411人。全村共有土地面積2302畝,有5個業主,流轉土地1136畝。龍王村為2014年省定貧困村,於2017年實現「戶脫貧,村摘帽」。201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15254元,現處於脫貧攻堅的「鞏固提升」階段。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8305元。

記者手記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成就精彩人生

「能夠把自己學到的東西轉化成生動的社會實踐,為老百姓辦好事,為農村發展辦好事,對我來說是很有意義的。」這是楊蕊的原話。

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要有與之相適應的人才作為支撐。專業背景強、發展思路活、工作作風硬是這一批駐村幹部共有的特質,他們放棄了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告別家人與同事,隻身來到農村基層,堅守崗位,服務一方百姓。他們的到來,成為新農村的新鮮血液,為脫貧攻堅注入了中堅力量。

農村是最好的學校,基層是最好的課堂,群眾是最好的老師。這批駐村幹部正在農村廣闊天地中展現風採,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成就精彩人生。

本報記者 李娟 攝影 胡大田

相關焦點

  • 大山深處的駐村第一書記:開「藥方」拔「窮根」 一心一意幫致富
    白日入戶走訪慰問,夜裡整理資料歸檔,這是楊謀自2019年擔任紫紅村黨支部書記、第一書記養成的習慣。 2017年,紫紅村移民新村落成,全部村民入住,實現了整村脫貧。楊謀到崗後,主動融入紫紅村幹部群眾中,吃住在村、逐戶走訪。 沁源縣融媒體中心提供作為「半路接手」的第一書記,楊謀到崗後,主動融入紫紅村幹部群眾中,吃住在村、逐戶走訪。白天到貧困戶家中摸底,晚上將走訪貧困戶的情況詳細記錄,思考脫貧致富好點子。
  • 陽穀國莊村黨支部書記國金尚:從致富能手到「粉條書記」
    「國莊粉條」的產地位於陽穀縣城東6公裡的僑潤街道國莊村,一個有著100多年粉條生產歷史的專業村,全村年產粉條120餘萬斤,不僅在本地和山東全省暢銷,還遠銷豫冀蘇及東北。然而就在幾年前,這個村的粉條產量還不足60萬斤,知名度遠不如現在。這一切的轉變,源自於國莊村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帶領村民社員走出了一條抱團發展、合作共贏的致富路,村黨支部書記國金尚也因此被村民們親切稱為「粉條書記」。
  • 河南好楓警|商丘·龔廣濤:20年警察變駐村第一書記 帶村民播下致富...
    村村見警,格格有警,中原處處是「楓」景,為了更好地展現河南「一村(格)一警」工作成效,河南廣播電視臺、東方今報·猛獁新聞聯合河南省公安廳宣傳處策劃推出《河南好「楓」警》專題報導,聚焦全省17個省轄市及濟源示範區的基層民警代表,看他們如何演繹平凡中的溫情,又如何用堅守築起守護群眾安全的牢固屏障。
  • 三任駐村第一書記的金銀花情結
    原先村委會旁的一片荒地上,建築面積2900平方米的金銀花農產展銷研發服務中心拔地而起,金銀花小鎮已初具規模……5年來,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先後選派張武軍、鞠波、王敬濤接續擔任陝西國家級貧困縣蒲城縣堯山鎮閆家村駐村第一書記。
  • 華南農業大學駐龍川縣豐稔鎮禮堂村第一書記郭迪傑:
    郭迪傑(右)與村民交流油茶樹種植技術。  近日,華南農業大學舉辦直播活動,學校駐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豐稔鎮禮堂村第一書記郭迪傑為越王貢華禮絲苗米等禮堂村農特產品「帶貨」。這是華南農大專家團隊為禮堂村量身打造的扶貧特色產品,已幫村集體、貧困戶分別增收超過5.5萬元。  禮堂村地處山坳,曾是省定貧困村。2016年4月,華南農大定點幫扶禮堂村。2018年,郭迪傑主動申請到禮堂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 第一書記行哲:把村事當家事 把村民當親人
    ●行哲(左)了解村民生活情況「只有把群眾裝在心裡,群眾才能拿你當親人。」這是子長市餘家坪鎮涼水灣村第一書記行哲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自2019年6月被延安市委網信辦選派駐村擔任第一書記兼駐村工作隊隊長以來,他始終牢記要踏踏實實幹事,認認真真幫扶。他將村民當成自己的親人,把村民的事當自家事,真情付出,真心幫扶。從駐村的第一天起,行哲就與村幹部一道逐一走訪了涼水灣村2019年在冊的57戶貧困戶,僅一周時間有關貧困戶的生產生活、耕地種植、牲畜養殖、經濟收入等情況他牢記於心。
  • 「貼心的第一書記」楊卓海
    楊卓海今年45歲,是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臨河區就業局的一名幹部,也是幹召廟鎮新利村的第一書記。他中等個子,胖乎乎的身材,黝黑的皮膚,憨厚樸實的笑容……被新利村村民親切地稱為「貼心的第一書記」。群眾冷暖掛心間賀巧巧是新利村八組村民,因為沒有文化、缺乏專業技術,地又少,日子一直過得緊巴巴的。2015年她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結合產業扶貧相關政策,楊卓海第一時間為她家送來了7頭豬。老兩口就在自家的小院裡搞起了養殖,並且在楊卓海及駐村工作隊的專業指導和幫助下,養豬事業越來越紅火。
  • 擔當作為 共築致富夢——記龍井市白金鄉白金村黨支部書記樸先華
    以身作則,追求上進樸先華同志於2017年開始擔任白金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一職,在擔任村幹部的那一刻開始,他曾說:選舉中的每一張選票都飽含了全村黨員群眾對他的信任和支持,更感到了肩負的責任和壓力,要時刻督促自己,勤勤懇懇為民辦實事」。
  • 工作隊帶領村民增收致富一點不含糊!
    「劉書記,以後咱們工作隊食堂不用去巴扎買菜了,現在小拱棚裡的菜已經可以出棚了……」4月1日,在溫宿縣佳木鎮通吐爾村村民吾斯曼·包吾東家的蔬菜棚裡,他和自治區信訪局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長劉勇探討著今後的打算。
  • 石阡縣人民檢察院為幫扶村發展產業助村民致富
    連日來,在龍塘鎮的困牛山村,石阡縣人民檢察院派駐的第一書記蔡國隆正忙個不停,組織群眾召開產業發展動員會、流轉土地、發動村民種植沃柑、板慄和蜜橘等產業,幫助村民致富。
  • 【第一書記】高巨偉:用腳步丈量第一書記重任
    【第一書記】高巨偉:用腳步丈量第一書記重任 2020-12-10 18: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致富「領頭雁」 看沙場村帶頭致富「能人」
    這些問題都需要有人帶頭刻苦研究,謀致富路。如今,在定邊縣就有這樣一位肯鑽研的「能人」,成為帶領村民集體脫貧奔小康的致富「帶頭人」。紅柳溝鎮沙場村大棚倒茬種植定邊縣紅柳溝鎮沙場村地處毛烏素沙漠南緣的沙窩腹地,土地鹽鹼化嚴重,村民以前依靠傳統種植業廣種薄收,2013年人均純收入不足4000元,屬於典型的貧困村。
  • 「我的扶貧故事」為村民修通發展致富路丨貞豐縣龍興街道五裡崗村...
    我叫彭龍,是貞豐縣審計局派駐龍興街道五裡崗村第一書記。剛參加工作不久就被派到基層鍛鍊,從此開啟了我的駐村扶貧之路。駐村7年來,輾轉兩個鄉鎮三個村,我始終堅守初心,心繫群眾。2017年年初,我被組織任命為五裡崗村第一書記。
  • 帶著村民走上科學致富路 ——記新疆農業大學駐阿瓦提縣拜什艾日克鎮索克滿村工作隊原副隊長賽福丁·阿不拉
    作為新疆農業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黨總支書記,從2016年起賽福丁開始在索克滿村駐村,並擔任「訪惠聚」工作隊副隊長。駐村期間,他用科學的方法帶領村民走上致富路,幫助村民實現戶均年增收1萬元以上。「只有面對面、心貼心,才能實打實地做好群眾工作。」賽福丁在工作日誌上寫著這樣一段話。作為一名動物醫學專業博士,駐村前賽福丁就經常深入天山南北開展科技送教服務,更了解基層群眾的需求。
  • 關於印發《川山坪鎮村黨總支書記通過法定程序擔任村民委員會主任...
    充分考慮工作實際,認真分析各村實際情況,加強統籌協調和分類指導,因地制宜、因村施策:1、原則上執行村民委員會主任辭職,再推選村黨總支書記為村民委員會主任候選人進行選舉的程序。對於極少數因年齡偏大或其他原因主動提出辭職的村黨總支書記,可以考慮同意其申請,再由符合條件的村民委員會主任擔任黨總支書記。
  • 【扶貧故事】陝西富縣寺仙鎮李家窪村第一書記任建龍:「娃娃書記...
    在李家窪村的田間地頭、村民家的院前炕邊,總能看見任建龍忙碌的身影。擔任陝西富縣寺仙鎮李家窪村第一書記以來,當兵出身的他帶著村民發展產業、修建水渠、改造旱廁、擴建文化廣場、建立村網格化,讓這個貧困的小山村發生了顯著變化,讓村民臉上洋溢起幸福的笑容。
  • 【新鄉賢助力鄉村振興】藍偉林:為村莊謀發展 為村民謀幸福
    【新鄉賢助力鄉村振興】藍偉林:為村莊謀發展 為村民謀幸福 2020-12-08 09: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致富平安第一——周口市淮陽區劉振屯鄉葛樓村駐村第一書記程廣...
    □河南法制報記者 程玉成 通訊員 龐超  入夜,葛樓行政村一片寂靜……周口市淮陽區公安局駐村工作隊的同志們走在街頭,儘管路燈明亮,但冬天的夜風仍然讓人感到陣陣寒意。「越是在這個時候,越要加強巡邏,讓小偷小摸無處下手。治窮致富,平安第一呀!」駐村第一書記程廣林搜索著四周,查看是否有可疑情況。
  • 棗莊市司法局局長王茂山到派駐「第一書記」幫扶村調研疫情防控...
    2月14日下午,棗莊市司法局黨組書記、局長王茂山,黨組成員、政治部主任高廣君一行到市司法局派駐"第一書記」幫扶村——臺兒莊區澗頭集鎮劉莊村
  • 崔智勇:村民致富路上的「貼心人」
    自從州質量技術監督局崔智勇擔任永慶鄉柳樹村第一書記以來,踏實開展幫扶工作,幫助祝秀芬一家走出貧困。要帶領村民脫貧致富,必須增加「造血功能」有產業支撐。為了壯大村集體經濟,崔智勇依託原州質監局國家參茸中心技術優勢帶領村民種植大田人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