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陽市平泉街道龍王村位於沱江河畔,一望無際的衝積平原,是成都市規模最大的胡蘿蔔種植基地。畢業於中國農業大學的農學碩士楊蕊,於2018年來到這裡擔任第一書記。2019年1月,是胡蘿蔔豐收的季節,記者在這裡採訪時遇到楊蕊,這位90後的第一書記向記者講述了她的夢想——讓這片簡陽不可多得的平壩產出價值更高的農產品,讓龍王村的產業結構更合理,讓農民抵禦風險的能力更強……一年過去,她的夢想進展得如何?日前,記者再次來到龍王村,村裡的變化令人欣喜。
引入加工廠
中間環節少了 附加值也提升了
汽車在三繞的平泉出口下高速後,10多分鐘後就來到龍王村。新修的318國道連接線又寬又直,與去年路窄彎多的情況相比,交通條件首先就有了很大變化。
楊蕊在龍王村村委會等待,會合後,她帶著記者一行前往村裡去年引進的胡蘿蔔加工廠。車窗外是一望無際的胡蘿蔔地,一些村民正在收穫胡蘿蔔。
不多會兒,記者一行就來到了胡蘿蔔加工廠。只見清洗設備正在對一袋袋剛收回來的胡蘿蔔進行清洗,清洗後,胡蘿蔔沿著傳送帶來到分揀區域,10多位村民正對胡蘿蔔進行分揀。在一旁的空地上,堆著像小山一樣包裝好的胡蘿蔔,正準備裝車運走。
「我們把胡蘿蔔按不同的品相分為7個品類,品相好的銷往大型商場超市,一般的則銷往一級批發市場。」加工廠的經營者是來自河南的營銷大戶常林翰。去年,龍王村引入常林翰這個胡蘿蔔種植營銷大戶,與村集體合作建了一個胡蘿蔔加工廠,種植並收購胡蘿蔔,進行初加工後銷往全國各地。
「我在龍王村流轉了200多畝地種胡蘿蔔,加上在龍王村和附近村子收購胡蘿蔔,我們這個加工廠一天要發出30-40噸的胡蘿蔔。」常林翰介紹,加工廠裡有20多個村民務工,基地上有50多個村民務工,每個村民每天的收入在100元左右。
「過去,傳統的胡蘿蔔銷售模式是營銷大戶到田邊地頭來收購,胡蘿蔔帶著泥就批發賣掉了。中間商賺了幾道差價,攤薄了農民的收入。」而建立加工廠後,從產品的清洗、分揀、包裝到送貨,一切都按最高標準來做。「終端價格高了,中間環節少了,種植者得到的收入會比以前更高。」楊蕊說。
去年,村集體用20萬元的資金入股加工廠,佔10%的股份。「一年下來,村集體會分到紅利。有了經營性收入,村上下一步發展就有本錢了。」
豐富產業結構
尋找替代作物 嘗試種植仔姜
在龍王村3組的胡蘿蔔田裡,村民蔣先成老兩口正在收穫胡蘿蔔。他們拿著特製的小鐵鍬,用腳踩住鐵鍬邊緣將其深深地壓入土中,將長長的胡蘿蔔根系掘松,再用手將胡蘿蔔拔出來。
「我們這裡是沙質土壤,相當肥沃。以前,一年兩季,春季種玉米,秋季種胡蘿蔔。」蔣先成邊掘胡蘿蔔邊對記者說,「往年氣候好的情況下,胡蘿蔔產量可以達到3000公斤/畝以上。」
「胡蘿蔔是我們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而玉米呢,就一般般了。」蔣先成說起胡蘿蔔是滿腔熱情,但說起玉米就有點搖頭,「玉米的價格低,一畝地才賣1000多元。」
玉米價格低,在村民增收的問題上不給力。而且種玉米還會產生秸稈,後續處理麻煩。龍王村2000畝地全是一季玉米一季胡蘿蔔,產業結構單一、抵禦市場風險能力弱。楊蕊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必須要豐富產業結構,提高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突破龍王村發展的瓶頸。
怎樣才能找到一種可以替代玉米的作物?「去年年初,我到處去參觀學習,又去調研市場需求,最後選擇了仔姜這種作物。姜種是保質的,在地裡不會壞。仔姜生出來,姜種還在。同時,仔姜生產周期短,能跟胡蘿蔔的種植季節錯開,還能跟玉米套種,提高土地利用率,經濟效益也非常高。」楊蕊說。
2019年4月,龍王村開始種植仔姜。楊蕊聯繫成都市農林科學院、特菜體系成都綜合試驗站,邀請專家深入示範基地現場,實地指導仔姜播種技術。現場,專家就仔姜套作玉米栽培模式,從品種選擇、播種處理、地膜覆蓋、田間管理、姜瘟病防控等關鍵環節進行了系統講解,讓村民更新了傳統種植觀念,對仔姜種植技術有了全面的掌握。同時,龍王村村兩委和技術骨幹還前往附近的青龍鎮,學習仔姜種植經驗。
楊蕊告訴記者,雖然去年雨水偏多,但他們及時地採取了排澇和補救措施,這些仔姜長得還不錯,並被宜賓市江北農產品批發市場收購了。「這一批仔姜不僅為當地村民帶來了50餘個就業崗位,賣出後還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增強了村發展後勁。」楊蕊說。
運用各種資源
推廣機械化還田 改善農村飲用水安全
到龍王村掛職前,楊蕊在成都市農業農村局工作。在村上掛職的過程中,楊蕊善於運用各種資源,為改善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而努力。
「機械功能太強大了,效率太高了!」在龍王村舉行的機械化玉米秸稈還田技術示範推廣現場會,上百名群眾紛紛讚嘆。
「龍王村種植玉米面積大,而且是平壩地區,有條件開展機械化秸稈還田。」楊蕊說。為了探索玉米秸稈的處理方式,她積極與成都市農業農村局、簡陽市農機化技術服務推廣站溝通對接,將農機人員請到龍王村開了一次現場會。看到玉米秸稈被快速收割粉碎還原土壤,旋轉犁對土壤進行快速深翻,現場群眾對機械化開展秸稈還田產生了極大興趣。
2019年8月,廈門大學一個聚焦農村飲用水安全的學生團隊來到龍王村,通過與當地政府、扶貧基金會達成合作意向,共同承擔團隊自主研發的直飲水機安裝,幫助龍王村剩下的尚未擁有淨水器的300餘戶村民喝上放心水。
這個團隊就是楊蕊請來的,「是我在成都市農業農村局的同事提供了這個信息,廈門大學的學生有農村實踐的需求,又有這個農村飲用水安全的項目。然後我聯繫上他們,邀請他們過來,組織配合他們完成實踐,同時也幫助咱們村的村民喝上放心水。」楊蕊說。
為胡蘿蔔註冊了「碧玉胭脂」的商標,設計品牌LOGO,策劃胡蘿蔔採摘節,春節前為村民拍全家福……怎樣把產業發展好、怎麼為村民服好務,楊蕊一直在動腦筋。「她總是有新點子,隨時讓我們耳目一新。」龍王村村支書劉忠彬對這個擔任第一書記的農學碩士讚不絕口。
「等村集體收入增多後,我們村還要自己買秸稈粉碎機,到那時,玉米秸稈的處理就輕鬆了。」記者告別時,楊蕊還在展望著下一步的發展規劃。
小檔案
龍王村距簡陽市主城區22.6公裡,全村面積3.6平方公裡,農戶928戶,村民2443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53戶411人。全村共有土地面積2302畝,有5個業主,流轉土地1136畝。龍王村為2014年省定貧困村,於2017年實現「戶脫貧,村摘帽」。201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15254元,現處於脫貧攻堅的「鞏固提升」階段。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8305元。
記者手記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成就精彩人生
「能夠把自己學到的東西轉化成生動的社會實踐,為老百姓辦好事,為農村發展辦好事,對我來說是很有意義的。」這是楊蕊的原話。
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要有與之相適應的人才作為支撐。專業背景強、發展思路活、工作作風硬是這一批駐村幹部共有的特質,他們放棄了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告別家人與同事,隻身來到農村基層,堅守崗位,服務一方百姓。他們的到來,成為新農村的新鮮血液,為脫貧攻堅注入了中堅力量。
農村是最好的學校,基層是最好的課堂,群眾是最好的老師。這批駐村幹部正在農村廣闊天地中展現風採,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成就精彩人生。
本報記者 李娟 攝影 胡大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