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景華庭五期垃圾房。
源頭分類精準投放、垃圾減量化成效顯著、無害處置全省領先……記者從紹興市綜合行政執法局獲悉,紹興「前端源頭分類精準化+中端收集運輸規範化+末端處理設施標準化」的垃圾分類體系已基本形成。目前,紹興市城鎮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92.24%,資源化利用率77.23%,垃圾總量提前實現負增長,有力推進「無廢城市」建設。
垃圾分類 深入千家萬戶
垃圾分類關係千家萬戶,看似「小事」卻牽著民生、連著文明。昨天早上6時,51歲的社區衛生保潔員李阿姨穿上圍裙、戴好口罩手套,來到越城區迪蕩街道御景華庭五期的垃圾房,對放置在內的生活垃圾逐一檢查。
御景華庭五期是越城區首個試點生活垃圾定時定點分類投放的小區,從上月起正式實施。小區內原有垃圾桶全部撤除,生活垃圾統一投放至垃圾房。值得注意的是,「垃圾房」並非24小時開放,居民只有在每天6時~9時和18時~21時這兩個時段才能投放。
為推進垃圾分類工作,御景華庭小區所在的雲東社區,通過黨員包戶、多方籤約、星級評比、量化考核等形式,構建起「契約化」管理體系,實現垃圾分類從源頭、宣傳、投放、督導到收運全過程規範化操作。
「籤約」「亮約」,還要有效「履約」。「每天居民拿著垃圾來到投放點,我們將根據垃圾種類記錄下投放時間與品種,每戶每月的分類情況,製作『紅黑榜』予以公示。」李阿姨對記者說,居民使用的垃圾袋都配有實名二維碼,一旦3次以上分類不合格,行政執法部門將根據《浙江省城鎮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對個人處200元以下罰款。據統計,目前越城區共有200餘個小區正逐步開展生活垃圾定時定點收運工作。
此外,紹興市還將每月的20日設立為「有害垃圾集中投放日」,這一天市民可將囤在家裡的有害垃圾投放至社區的清運點。「我們以多形式、多途徑不斷強化垃圾分類宣傳督導,提高居民垃圾分類知曉率、參與率和準確率,讓居民從『要我分』到『我要分』。」市綜合執法局副局長馬川表示。
垃圾分類正在普及,園林廢棄物、裝修(建築)垃圾處理也不甘落後。越城區引進園林碳化處理技術,建成全市首個園林廢棄物碳化處置項目,計劃於2020年底投產,年處理量預計18萬噸;柯橋區、上虞區即將進入項目施工階段;諸暨市、嵊州市、新昌縣也已分別完成項目招標、設備安裝、項目開工等步驟。待6個項目建成後,將基本上解決紹興市大件、園林、裝修(建築)垃圾處置難題。
諸暨「每日一袋」行動。
垃圾處置能力 居全省前列
店內分好垃圾,流動清運車每天3次上門收集,分不好不收運……從去年10月起,越城區逐步在解放路、中興路、延安路、勝利路、人民路、剡溪路、平江路等7條主幹道撤走大型垃圾桶,開展沿街店鋪生活垃圾定點定時收集工作。
為提升垃圾分類收運能力,紹興市啟動「紅、藍、灰、綠」四色清運車輛標準化配置,實行分類專線運輸。截至目前,今年紹興市規範噴塗分類清運車輛688輛,新購置分類清運車輛148輛,提前實現車輛規範配置全覆蓋。同時,累計建設完成標準集置點468個,新(改、擴)建中轉站35座,進一步補齊分類收運這一短板。
隨著「無廢城市」建設的不斷推進,給生活垃圾無害化、資源化處置提出更高要求。昨天,記者走進位於柯橋區馬鞍街道的紹興市再生能源發展有限公司,只見一輛輛車身寫著「柯橋環衛」「越城環衛」的垃圾運輸車正緩緩駛入公司卸料大廳,車上的垃圾將在儲坑內發酵5-7天,再投入焚燒爐焚燒。垃圾從卸料、發酵、抓料、焚燒,所有工藝均採用信息化管控,密封化操作。
據悉,這是紹興市循環生態產業園(一期)垃圾焚燒項目,日「吞」垃圾約2000噸。「垃圾焚燒爐等主要核心設備均從德國進口,每年可發電約1.88億千瓦時,提供蒸汽約96萬噸,煙氣排放指標優於國家標準。」公司副總經理朱建平介紹,相比傳統簡單的填埋和焚燒方式,在這裡真正實現生活垃圾「變廢為寶」。
數據顯示,自2017年以來,紹興市投資44.85億元,先後建成了循環生態產業園等9個處置設施,垃圾處置能力走在全省前列,無害化工作處於領先水平。目前,紹興市餐廚垃圾處置設施在全省率先實現縣縣全覆蓋。到今年底,全市焚燒和餐廚處置能力將達到7700噸/日,將徹底實現全市域「全焚燒、零填埋」的目標。
紹興市再生能源發展有限公司。
源頭減量 讓垃圾總量大幅減少
提高分類與收運水平、提升處置能力是垃圾分類的重要一環,做好源頭減量則是推進「無廢城市」建設的關鍵。日前,記者來到越城區孫端街道農村生活垃圾減量化與資源化處理中心,工作人員正在對收運來的易腐垃圾進行分揀。記者發現,村民的分類質量非常高,很少有夾雜其他垃圾的情況。這些分揀好的垃圾,通過5臺垃圾處理機,實現資源化利用。
「從2017年起,村頭村就成了整個街道的垃圾資源化處理點,日處理能力達13噸。經過破碎、脫水、發酵等工序,垃圾就變成肥料,只有原來重量的15%-20%。」村頭村黨總支書記顧水根說,肥料一經推出深受村民喜愛。
此外,全市已在60家果蔬集貿市場開展易腐垃圾就地處理、「淨菜進城」試點。上虞百官農貿市場負責人鄭潔告訴記者,清晨6時就有顧客來買菜,大量蔬菜得在這個時間節點前清洗完畢。遺留下的黃葉、菜根等垃圾怎麼辦?「市場每天產生約2.5噸垃圾,大部分易腐。『淨菜進城』試點後,我們投資70萬元購買了易腐垃圾微生物發酵處理設備,把產生的果蔬菜皮、動物下腳料等就地處理,變成有機肥料,垃圾減量率達到90%左右。」鄭潔說。
百官市場易腐垃圾處置站。
垃圾分類「減法」做得好,源於「加法」給力。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服務中心主任何茂泉說,以限塑令、酒店限一次性消費品、「光碟行動」、淨菜進城等「八大行動」為載體,紹興市不斷加快源頭減量。2019年紹興生活垃圾總量下降了1.57%;今年以來,生活垃圾總量降幅已達到9.18%,其中源頭減量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為「無廢城市」創建增添新活力。
如今,紹興正著手「垃圾分類智能化監管」平臺的建設。通過監管可視化、數據標準化、風險預警化、問題追溯化、信用等級化、責任認定化,實現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的全過程智能化監管。今年年底,將基本建成省、市、縣一體化監管平臺,全面提升紹興市的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水平。
(原標題《紹興生活垃圾提前實現負增長》,原作者高建峰。編輯阮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