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漳聖王陳元光族譜

2020-12-14 錦屏山下

一、開漳聖王陳元光

唐初,福建閩南地區還處於蠻荒狀態,居住著被稱為"蠻獠」的土著民族,蠻獠可溯源於漢晉時期的"盤瓠蠻」,商周時期的"八蠻」,禹夏以前的「苗蠻」。北方戰亂迫使漢人南遷進入蠻獠領地,雙方為爭奪生存資源時有矛盾,少數漢人總被多數蠻獠騷擾,漢人多次請求朝廷出兵。

歸德將軍陳政奉旨平叛

唐總章二年(669年),在泉州到潮州一帶,爆發了大規模的、持久的"蠻獠嘯亂」,它震動了唐王朝,唐高宗皇帝李治命歸德將軍陳政(陳元光之父)為嶺南行軍總管,率首批府兵3600人,45姓,將領123員,兒子陳元光以及後續的魏太夫人及兩個兒子(陳敏、陳敷平叛卒於軍中)58姓軍校,兩次共約9000人入閩平定「蠻獠嘯亂」。陳政病逝後,陳元光承襲父職,繼續開疆闢土。陳元光擊敗苗自成、雷萬興等人部眾,平息蠻獠,並建立漳州,首任漳州刺史,為開發漳州做出巨大的貢獻,是閩臺地區重要的民間信仰之一,被奉為開漳聖王

陳元光隨父南下,直至殉職,開漳四十二年,平定閩粵,創立漳州,勵精圖治,倡興庠序,屯墾安民,興修水利,推動河洛文化在閩南生根發芽。還在州內設36個堡,立行臺於四境,作為軍事綏靖和政治教人的據點。主張漢蠻通婚,德威並重,娶山越女子為夫人。對叛唐的人施以武力,對願歸順者,自己管理自己,稱"唐化裡"。號稱"蠻荒"之地的閩南漳州開發成為八閩名邦之一。 陳元光成為促進中原文化與閩越文化融合的奠基者。

唐景雲二年(公元711年),苗自成之子朱艾、雷萬興之子雷成 與 藍奉高等人再度率蠻獠起事反抗唐朝的統治,陳元光率輕騎禦敵,途中陷入包圍,因寡不敵眾,最後被藍奉高偷襲犧牲,漳州全城哀痛。後陳元光之子陳珦繼任漳州刺史,《漳浦康熙志》記載:「陳珦……唐開元乙卯(715年),率武勇,銜枚緣阻,夜襲巢峒斬藍奉高首級,並俘餘黨,父仇以報。「並繼續發展教育。

雲霄縣將軍山

唐王朝對「蠻獠」的戰爭,使得福建地區沉寂了七、八個世紀的民族問題又暴露出來。戰爭的結局,不但推動福建閩南地區的開發,而且促進了這些地區土著民族(「蠻獠」)社會的發展。唐初的「蠻獠」到宋以後,大部分稱為「畲民」。保留至今的畲族文化中,包含著閩、粵、贛、浙地區數千年土著民族文化(即蠻族文化)的歷史積澱。

雲霄縣將軍山陳政、陳元光父子雕像

溯自唐總章初年,以歸德將軍陳政為開漳先驅以來,經其子陳元光為之奠定基業,繼由陳政孫陳珦、曾孫陳酆、玄孫陳謨蟬聯漳州刺史。惜唐史略而無傳,而勳業幸憑口碑猶得以永垂後世。河南固始縣現今有陳氏將軍祠,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陳氏祖孫六代承先啟後開漳治漳計150年,深受百姓愛戴,陳元光為開發漳州,維護大唐皇圖一統,建功於國,造福於民,受到歷代朝廷的褒封和人民百姓的尊崇。自唐以來,歷代朝廷對陳元光的追封計達22次,僅兩宋就有15次之多。清乾隆年間,陳元光被追封為「開漳聖王」。至此,一代功臣,登上神壇,受後人朝拜。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開漳聖王巡安,正以開漳聖王信俗申報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漳浦天福服務區 唐山過臺灣石雕園

陳元光及其率領的府兵後裔在閩南地區落地生根,這些府兵都是以軍人的身份入閩,並為開發和建設漳州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們皆以「唐朝軍人」為榮,加之唐代強盛,威震海外,所以他們的後裔移居臺灣、東南亞以及歐美各地後,便以「唐人」自稱,海外華人華僑聚居的地方叫「唐人街」,並簡稱大唐江山為「唐山」,「唐山」因此也成了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對故鄉的一種習慣稱呼,臺灣人稱大陸移民到臺灣開基為「唐山過臺灣」。並帶去了開漳聖王信仰文化。從此,開漳聖王成為海峽兩岸共同信奉的神祇。

唐山過臺灣線路圖

二、黃帝至胡公世系表

黃帝-昌意-顓頊-幕-窮蟬-敬康-句望-橋牛-瞽叟-舜-商均-箕伯-強餘-虞頡-虞思-友龍-壽肸-叔儀-康仲-祖媯-發公-媯方-振公-維公-壽固-敖公-勝公-元捷-偃公-姑猛-公允-藺公-填公-野公-無斁-菑公-叔正-獻子-亞壽-原壽-夢延-閼父-胡公;

陳胡公陵園(河南淮陽縣龍湖)

三、胡公至文公圉世系表

一世:胡公,原名媯滿,又稱虞滿,史稱陳胡公,字少湯,系舜帝的第33代孫。商朝末年,舜帝的第32代孫虞閼父(又稱遏父)投附了周國,擔任陶正一職,他制陶的技藝極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歡心。公元前1029年,牧野之戰周武王滅商建周,追封先賢遺民時,把虞閼父的兒子虞滿封於陳國,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陽縣),賜命媯滿為陳氏,遂稱陳滿,卒,諡「胡」為胡公,史稱陳胡公。陳胡公娶周武王之女大姬,生五子:申公犀、相公皋羊、胡丹、舟、懿子;

二世:申公犀,胡公之子,申公犀生二子:孝公突、靖伯庚。相公皋羊,申公之弟,滿氏、蒲氏之先祖,亦胡公滿之後;

三世:孝公突,申公犀之子,孝公突生:慎公圉戎。靖伯庚,孝公之弟,袁氏先祖;

四世:慎公圉戎,孝公突之子,慎公圉戎生:幽公寧。另一說法慎公圉戍是孝公突之玄孫,安公填之孫,威公昭之子;

五世:幽公寧,慎公圉戎之子,幽公寧生:釐公孝(釐一作僖);

六世:釐公孝,一作僖公,幽公寧之子,釐公孝生:武公靈、針子等十子。針子乃針氏先祖;

七世:武公靈,釐公孝之子,武公靈生二子:夷公說、平公燮;

八世:平公燮,武公靈次子,平公燮生:文公圉;

九世:文公圉,平公燮之子,文公圉娶齊女 生:鮑;娶蔡女 生:佗;

四、陳寔世系(光州固始版)

十世:桓公鮑,文公圉長子,桓公生四子:冕、躍、林、杵臼。桓公鮑曾因年長同父異母之弟陳佗幾個月而繼位,加上不聽從陳佗的勸諫,還錯誤地估計了鄭國的實力,結果被鄭國擊敗,損失慘重。陳佗心生異心,趁恆公鮑病重,勾結蔡人殺了太子冕。並在桓公鮑去世後自立為陳國之君(史記誤記陳佗為厲公,陳躍為利公),陳佗性喜淫獵,有一回在蔡國淫樂,被躍、林、杵臼三兄弟得知,於是設計殺了陳佗,然後躍即位,是為陳厲公;厲公躍在位七年薨,弟莊公林立,莊公子顓孫,先奔齊後奔魯,為顓孫氏;

十一世:宣公杵臼,桓公鮑四子,宣公子二:禦寇、款。款為嬖姬生,欲立之,乃殺禦寇。禦寇素愛完,完懼禍奔齊,齊桓公使為工正。齊懿仲欲妻以女,卜之吉,是謂鳳凰于飛,和鳴鏘鏘;有媯之後,將育於姜;五世其昌,並於正卿;八世之後,莫之與京。遂妻焉。太子禦寇,為父宣公所殺;

十二世:穆公款,宣公杵臼次子,有孫孔寧,後人有孔氏 子夏,字少西,亦宣公之子。慶氏之祖,宣公之後代。穆公款生共公朔;

十三世:共公朔,穆公款之子,名御叔,少西氏,共公朔生靈公平國;

十四世:靈公平國,共公朔之子,名徵舒,別姓夏氏,稱夏南,母稱夏姬。與其臣夏御叔妻夏姬通,御叔子大夫徵舒怒,射殺公。公子午奔晉,徵舒自立為陳候。楚莊王率諸侯伐陳,誅徵舒,因縣陳而有之。其臣申叔時諫,乃迎太子午(十五世祖)於晉而立之,是為成公;

十五世:成公平,成公子二:弱、拓;

十六世:哀公弱,即公子招,一作悼公,成公長子,娶於鄭長姬,生悼太子師;少姬生偃,繼任太子,奔今河南省偃師市,後裔有偃師氏;嬖妾生勝、留。留有寵,公屬之。哀公病,弟司徒拓殺悼太子師,立留為太子。哀公怒,欲誅拓,拓發兵圍守公。公自經,留立。使楚,楚靈王聞陳亂,乃殺使者,命公子棄疾率兵伐陳,陳君留奔鄭,遂滅陳,以棄疾為陳公。當拓之殺悼太子也,太子子吳奔晉,楚滅陳五年,棄疾弒靈王代立,是為平王。欲和諸侯,乃求悼太子師和子吳於晉,立為陳侯,是為惠公。距哀公薨時已空籍五年矣;

十七世:太子師,哀公之子,稱悼太子,生子吳;

十八世:惠公吳,太子師之子,生子柳;

十九世:懷公柳,惠公之子。七年,陳火。十五年,吳王僚使公子光伐陳,取沈胡二國而去(二國在今河南汝陽縣境,當時或為陳之附庸)。二十八年惠公薨,子懷公柳立,生子越;

二十世:愍公越,一作湣公,懷公之子。元年,吳破楚,吳王在郢召公,公謝以疾。四年,復召,公恐,乃如吳,被留,薨於吳,國人乃立公子越,是為愍公。六年,孔子適陳,吳王夫差伐陳,取陳三邑。十三年,復來伐陳。告急於楚,楚昭王來救軍於城父。吳師去,楚昭王殂於城父,時孔子在陳。十六年,愍公如吳還。二十四年,楚惠王以兵來侵,公被害,國遂為楚滅。陳國自胡公立國之年至愍公卒年傳二十二世,二十五君,歷時645年。 愍公子二:衍釗、全溫。衍釗避楚害,居陽武戶牖鄉;

二十一世:全溫,愍公次子。奔晉,因魏卿公孫路薦於魏,為大夫,邑於浚儀(浚儀魏稱大梁,漢置縣,宋改祥符。故城在今河南開封縣西北境,改浚儀為陳留)。卒諡文子,生武子班;

二十二世:武子班,全溫之子,班生:成子悟;

二十三世:成子悟,武子班之子,成子悟生:子哀、子琛;

二十四世:哀子琛,成子悟之子,哀子琛生:子康、子素;

二十五世:康子素,哀子琛之子,康子素生:子昭、子慶封;

二十六世:昭子慶封,康子素之子,慶封生:子季、子夋;

二十七世:季子夋,昭子慶封之子,夋生:子憲。凡七傳至魏王假。 二年丁丑,秦王政遣王賁伐魏,滅之,因失爵土;

二十八世:憲公,季子夋之子,憲生子:武公;

二十九世:武公,憲公之子,助漢祖定天下,以功封棘津侯。武生:仲成;

三十世:仲成公,武公之子,仲成子二:謙、魚;

三十一世:魚公,字終化,仲成公之子,仕至臨江王太傅。魚生:公望;

三十二世:公望公,魚公之子,治春秋,精於左氏,武帝時上書自鬻,淂為春秋博士。公望生:道源;

三十三世:道源公,公望之子,官拜司隸校尉、領京兆、扶風、馮翊、弘農、河東、河西、河內七郡太守。道源生:若海;

三十四世:若海公,道源之子,官拜陳留副尉。若海生:頓昌;

三十五世:頓昌公,若海之子,官拜冠軍大將軍、領益州刺史。頓昌生:幹嶽;

三十六世:幹嶽公,頓昌之子,官拜蜀國都尉、日南太守。幹嶽生:綬;

三十七世:綬公,幹嶽之子,官拜尚書、庫部員外郎。綬生:見深;

三十八世:見深公,綬之子,官拜大中大夫、皇子司經。見深子二:曾來(高密相)、祈山;

三十九世:祈山公,見深之子,官拜太子詹事、高密太守。祈山生:立賢;

四十世:立賢公,祈山公之子,官拜大司空。立賢生:希古;

四十一世:希古公,立賢公之子,威武軍參謀祭酒。希古生:孟璉;

四十二世:孟璉公,希古公之子。任固始侯相(固始今縣名,屬河南省)。因家焉。卒葬浮光山之麓(今濮公山)。為光州固始浮光陳氏之開基祖。生子一:宗堯;

光州固始浮光陳氏:在1300多年前,因陳政、陳元光父子奉詔入閩平定嘯亂,開閩建漳,後與87姓將士繁衍生息於閩粵大地;在300多年前明清交替之際,他們的後代遷徙臺灣島,或下南洋,走向世界,今天享譽海內外,她就是浮光陳氏。說浮光陳氏,離不開光州赫赫有名的浮光山。浮光山一直是附近七州八十餘縣的豫皖老百姓的朝山聖地,甚至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每年三月三,人們仍然都會有一家老小一起到浮光山(今濮公山)遊樂玩耍的習慣。

濮公山蘇軾題:東南第一峰

四十三世:宗堯公,孟璉公之子。漢豫章太守。生子一:康晉;

四十四世:康晉公,宗堯公之子。漢豫章太守。生子一:世珍;

四十五世:世珍公,康晉公之子。官河南(今洛陽縣)督郵。生子一:天爵;

四十六世:天爵公,世珍公之子。任河南督郵。生子:衝翹;

四十七世:衝翹公,天爵公之子。冀州刺使。生子一:引奇;

四十八世:引奇公,衝翹公之子。信督(今河北省冀縣東北)別駕。德化大化,恩威並著。生子:寔;

五、陳寔世系(《新唐書》版)

《新唐書陳氏宰相世系表》宋歐陽修奉敕撰記云:陳氏出自媯氏,虞帝舜之後,夏禹封舜子商均於虞城。三十二世孫閼父為周陶王,武王妻以元女太姬於滿,封於陳,賜姓媯,以奉舜祀,是為胡公。九世孫佗公生敬仲,名完奔齊,以國為姓,既而食邑于田,又為田氏十五世孫齊王建為秦所滅,三子:升、桓、軫。桓稱王氏。軫楚相,封潁川侯,居潁川復氏陳,生子嬰,秦東陽令史嬰,生成安君餘。餘生軌,軌生審,審生安,安生桓,桓生願,願生四子:清、察、齊、尚。齊生源,源生三子:寔、窺、遂。寔,字仲弓,後漢大將軍,子六:紀、夔、洽、諶、休、光。

1、齊國田氏世系

十世:佗公,文公圉次子,桓公鮑同父異母弟,恆公鮑薨,鮑長子冕當立,蔡人弒冕而立佗,在位六個月被歷公躍所殺,無諡號,生子:完;

十一世:完公,佗之子,字敬仲,公元前672年奔齊。生子:犀;

十二世:孟夷公,諱犀,生子:湣;

十三世:孟莊公,諱湣,生子:須無;

十四世:文子公,諱須無,生子:無宇;

十五世:桓子公,諱無宇,生子:乞;

十六世:釐子公,諱乞,生子:常;

十七世:成子公,諱常,生子:盤;

十八世:襄子公,諱盤,生子:臼;

十九世:莊子公,諱臼,生子:和;

二十世:太公,諱和,田和取代姜氏,成為齊國國君,歷史上稱之為「田氏代齊」。生子:午;

二十一世:桓公,諱午,生子:因齊;

二十二世:威王公,諱因齊,生子:闢疆;

二十三世:宣王公,諱闢疆,生子:地;

二十四世:閔王公,諱地,生子:法童章;

二十五世:襄王公,諱法童章,生子:建;

二十六世:齊王建,公元前221年齊為秦所並。公元前672年陳宣公廿一年,陳完奔齊改田姓,至公元前221年,齊王建四十四年,秦滅齊。自陳完奔齊至子孫仕齊傳十六世,歷451年; 齊王建生三子:升、恆、軫;長子升、次子桓、先後改姓王氏;三子田軫出逃,後遷至潁川(今河南許昌長葛一帶),改姓陳氏,稱為陳軫;

2、潁川陳氏世系

二十七世:軫公,齊王建之子,仕楚相,封為潁川候,遷居潁川,復陳氏,成為望族潁川陳氏。生子:嬰;

二十八世:嬰公,秦東陽令,生子:餘;

二十九世:餘公,成安君,生子:軌;

三十世:軌公,一曰範,生子:審;

三十一世:審公,生子:安;

三十二世:安公,生子:恆;

三十三世:恆公,生子:願;

三十四世:願公,生四子:清、察、齊、尚;

三十五世:齊公,生子:源;

三十六世:源公,生三子:寔、窺、遂;

六、陳寔至陳元光世系

三十七世:寔公,(104年-187年),字仲躬,潁川許縣(今河南許昌長葛市古橋鎮陳故村)人 。東漢太丘長、名士,後世稱為"陳太丘"。其子陳紀、陳諶並著高名,時號"三君"。他以清高有德行,聞名於世,與鍾皓、荀淑、韓韶合稱為"潁川四長"。中平四年(187年),在家中逝世,享年八十四。諡號文範先生,葬於郎城。卒,海內赴吊者3萬餘人,追封潁川郡公。 著名的潁川陳氏始祖。妻子:鍾氏、李氏。繼室:荀氏。生六子:紀、政、洽、諶、信、光;

潁川陳氏開基祖

三十八世:紀公,寔公長子,字元芳,漢拜太僕,遷尚書令,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拜大鴻臚寺卿、太子太傅。妣陽氏。生子一:群;

諶公,寔公四子,字季芳,與父實、兄紀,齊德同行,時號「三君」,早歿,生一子:忠;忠公,諶之子,字孝先,東漢青州刺史。娶葛氏。子四:潤、佐、坦、和;佐公,忠之次子,魏青州刺史。子三:凖、戴、徽;凖公,字道基,佐之長子。仕晉,官飛虎將軍,擢太尉中書郎(中書令)。妣龍氏繼妣張氏,生子三:眕、津(匡)、規;津公:凖之次子,過繼泰公長子恂為嗣子,名巨,仕晉,官至龍圖閣大學士、中書令。妣張氏生二子:世逵、世達;世達公,津公次子,因避李世明諱而改陳達,以丞相掾,歷太子洗馬,出任長城令(長興縣),娶仲氏,生子二:康、於;康公,達公長子,字永寧,東晉時期人,繼為丞相掾,娶徐氏,又汪氏,生子二:英、雄;英公,康公長子,為盱眙太守,政聲洋溢。卒於官。娶歐陽氏,生子:公弼;公弼公,字伯輔,官至尚書郎,娶唐氏,生子:鼎;鼎公,字符用,仕晉,官為步兵校尉,時稱賢宰輔,娶劉氏,又高氏,生子三:安、定、寧;安公,南朝宋武帝時(420-422),拜散騎常侍。生三子:高、太、洪;高公,字世仲,東晉散騎侍郎,娶湛氏,生子一:詠;詠公,字可久,仕齊,任懷安令(一作淮安令)。勤於民事,桑麻布野,德政俱佳,娶沈氏,生子二:猛、伯先;猛公,字仲戒,仕梁,任長安太守,一說為安城(今廣西賓陽東)太守。娶唐氏,又胡氏、馬氏,生子二:道臣、道卿;道臣公,猛公長子,字紹虞,諱夔,仕梁,官至太常卿。娶陸氏,又于氏,生子:文贊;文贊公,道臣之子,字師錫,陳霸先受梁禪,改元永定,追封為景皇帝,廟號太祖,娶湛氏,又魏氏、蔣氏,生子三:談先、霸先、休先;霸先,文贊公次子,字興國,小名法生,南朝陳創建者,公元557-559年在位,卒後,兄談先長子陳蒨繼位,即陳文帝。霸先生子四:克、昌、立、權;

三十九世:群公,紀公之子,字長文,任魏司空,封潁陰侯,潁川郡許昌人也,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曹魏重臣,魏晉南北朝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和曹魏律法《魏律》的主要創始人。237年卒,諡靖侯。《三國志》卷廿二《陳群傳》載:「陳群,字長文,潁川許昌人也,仕魏為司空,諡靖侯。子泰嗣。泰字玄伯,任尚書右僕射,諡曰穆侯,子恂嗣。恂薨,無嗣。弟溫紹封」;娶荀彧之女,生子:泰;

四十世:泰公,群公之子,字玄伯。任魏明帝,官散騎侍郎,尚書右僕射,曾領兵抵抗姜維的北伐。260年卒,諡穆侯。後仕魏廢帝,為徵西大將軍。唐代詩人 潘存實著《開漳陳氏源流序》記載:「泰生訴。訴生頵,為梁州刺史,緩懷慌蔽,其心有威惠。生潭,加(嘉)平閱為餘杭君,創南唐(塘)以積水利,鑿石門以御水患,民德之,生祠立焉。生欽約。欽約生懷高。懷高生建柄,為泗水令,升琅琊太守。生肅,為東海功曹。生任,為徐州刺史。生本昭,為臨淮太守、虎牙將軍。生時傑,為公軍司馬令,職掌箋奏。生景文,為汝南別駕令,太守常珍奇欲以懸袍泣降魏,泣諫不從,謀洩,為珍奇所殺。別駕季子伯紹,為合浦太守,惠政於民,像而祀之,今廉州陳王祠也」。生子二:奕(恂,津公過繼為嗣子,後裔霸先自立為帝)、訴(溫);

四十一世:訴公,生子一:頵;

四十二世:頵公,訴公之子,官梁州刺史。生子一:潭;

四十三世:潭公,加(嘉)平閱為餘杭君,創南唐(塘)以積水利,鑿石門以御水患,民德之,生祠立焉。生子一:欽約;

四十四世:欽約公,潭公之子。生子一:懷高;

四十五世:懷高公,欽約公之子。生子一:建柄;

四十六世:建柄公,懷高公之子。泗水令,升琅琊太守。生子一:肅;

四十七世:肅公,建柄公之子。東海功曹。生子一:任;

四十八世:任公,肅公之子。徐州刺史。生子一:本昭;

四十九世:本昭公,任公之子。臨淮太守,虎牙將軍。生子一:時傑;

五十世:時傑公,本昭公之子。公軍司馬令,職掌箋奏。生子一:景文;

五十一世:景文公,時傑公之子。為汝南別駕令。太守常珍奇欲以懸袍降魏,泣諫不從,謀洩,為珍奇所殺。生子三:伯之、伯紹、伯綏;

五十二世:伯紹公,字慶之,惠政於民,民建祠祀之。夫人覃氏。生子三:霸商、霸周、霸漢;伯紹,河南潁川五代(今漯河市)人。初任廣州刺史的佐將,後因討伐劉嗣祖有功而被宋明帝封為龍驤將軍。泰始四年(468年),他帶領西江兵徵討劉恩道而駐守東官郡(今廣東懷安),晉升為西江督護。泰始七年,始置郡越州。元徽二年(474年)伯紹任越州刺史。負責交、越兩州軍事。在坡子坪仰天窩建立越州城,又稱「青牛城」。伯紹困惠及民,威服俚僚,百姓安居樂業,風土漸變。他去世後,民眾在越州地建立陳公祠堂,以示紀念。南朝伯紹堂侄陳霸先滅了梁朝而於金陵(今南京)自立陳朝稱帝,後追封伯紹為南越王;

五十三世:霸漢公,伯紹公之三子,陳高帝霸先之族兄。事隋,為司徒尚書戶部度支事。生子五:果仁、果義、果禮、果智、果信;

五十四世:果仁公,霸漢之長子。隋司徒,字世威,晉陵人,後漢太丘長陳寔後裔,累官至司徒,唐武德三年卒」。生子五:伯華、伯驪、叔犢、叔特、季龍;

五十五世:克耕公,597-649,諱犢,號介翁,果仁公三子。唐朝將領,隋朝將領陳果仁之子。駐守河南光州,隋朝末年子陳政說服父親陳果仁以五萬精兵降唐,唐高祖李淵平定天下,克耕功拜玉鈐衛翊府中郎將,有開國元勳濟美嘉慶侯封爵。娶 魏敬(599-691,字玉珏,號雲霄,世稱魏媽,光州固始人,隋朝中書令魏潛之女(開國元勳夫人,南宋高宗追贈濟順昭德夫人),生子三:敏、敷、政。敏,克耕長子,襲父職中郎將淮遠大將軍。敷,克耕次子,中郎將左右玉鈴衛雲麾將軍,敏、敷兩兄弟在平叛「蠻獠嘯亂」役中,卒於軍中。

五十六世:政公,616-677,克耕公之三子,字一民,號素軒,諡忠肅 武烈。官玉鈴翊左郎將大將軍,歸德將軍。朝議太夫。統領南行軍總管,於唐總章二年,率兵入閩平亂。隋大業十二(616)年丙子歲九月十五生。儀鳳二(677)年丁丑歲四月十五日卒,妣司空氏封 厚慶啟祐夫人。生五子(入閩者):元光、元勳;

五十七世:元光公,政公之子。字廷炬,號龍湖,(657-711年),祖籍光州(今潢川縣),儀鳳二年(677年)繼襲父職,任玉鈐衛翊府左郎將,永隆二年(681年),授玉鈐衛中郎將,並任嶺南行軍總管。 進階正議大夫, 漳州史上的首位刺史。出生於潁川望族、開唐功臣門弟、將軍世家。幼年時博覽經書,貫通子史,自著兵法。他開創漳州,並做出巨大的貢獻,被封為開漳聖王。贈臨漳侯,諡忠毅。妣種氏封 恭懿雍夫人、寧氏封 寅恭葉肅夫人、宋氏封 寅敬葉雍夫人。生子一:珦;

陳元光墓位於漳州市薌城區浦南鎮石鼓山

五十八世:珦公,(公元702—742年),子朝佩,名伯珙,號迂齋,生於雲霄火田(漳州建州時為漳浦縣地),唐開元辛未科以明經及第,授翰林院「承旨學士」。其父元光殉職後,珦襲職領漳州刺史。《漳浦康熙志》記載:「陳珦,子朝佩,號迂齋…開元乙卯(715年),率武勇,銜枚緣阻,夜襲巢峒斬藍奉高首級,並俘餘黨,父仇以報。「並進一步開發閩南,創辦福建最早的「松洲書院」(今漳州薌城區浦南鎮松州村威惠廟)並致力於文化教育事業,今書院遺址佔地面積約15畝,內設有書舍、廳堂、跑馬場,既可教學,又可習武,具有相當大的規模。未幾,因病歸還故鄉光州,延醫診治未果,僅以41歲英年逝於故土。南宋紹興二十年,朝廷追封陳珦為「昭貺通威文英侯」。漳州九龍溪九龍嶺東北山麓有其「衣冠冢」;生一子:酆;

松洲書院

五十九世:酆公,字有芑,元光孫、珦之子。唐天寶六年(747年),酆公任辰州寧遠令,因見李林甫、楊國忠柄國,無意仕進,遂訪光州,再新而居之數年。唐天寶中期,授朝散大夫、中郎將、漳州刺史。唐大曆十四年(779年)逝世,諡忠憲;生三子:詠、謨、訏;酆公長子 詠 公,生五子:章甫、吉甫、山甫、嘉甫、季甫。酆公次子 謨公,生三子:則、剛、形。酆 公三子 訏公,生一子:則寧。

六十世:謨公,字以忠。陳酆之子。建中二年(781年)代理漳州刺史,理政之初與社會輿情不洽,州民曾拱璧等向觀察使建言調換。朝議以柳少安調任漳州刺史,陳謨「以中郎將檢校本州別駕」。柳少安任期未滿就他調,陳謨以平「廣寇」有功,復兼任漳州刺史。謨公,生三子:則、剛、形;則長子(湯+土)生四子:江、淮、河、漢;則次子珏公;剛之子(流+土)生一子:湖;

詠公、訏公後裔世系

雲霄縣陳岱鎮陳氏世系:元光-珦(漳州第一個進士)-酆-泳-章甫-嶽(會昌元年進士)-羽(幹符二年進士)-夷行(乾化四年進士,官至宰相)-陶(登進士,官左僕射,任平章事)-重(寧州刺史)-雲(諡正直,隱居不仕)-希亮(天聖五年進士)-恪(特奏進士,滑州推官)-舜俞(慶曆進士)-禹議-湯徵(雲霄陳岱陳氏始祖);

附錄1:漳州州治的變遷

漳州最早的治所在今天的雲霄縣火田鎮西林村。唐中宗時期,陳政、陳元光率兵進駐雲霄後,分兵駐上營於嶽坑、中營駐西林、下營在今雲霄縣城西面。陳元光就把州治設在駐紮軍隊「開屯建堡」的營地裡。唐垂拱二年(686),陳元光奏準在此創立州郡,領漳浦、懷恩二縣,州治設雲霄漳江邊西林村,因西林村地處漳江之畔,故州以漳江命州名漳州。從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開漳聖王」陳元光始建州治,到唐開元四年(716年)遷址漳浦李澳川。西林作為郡治所在地長達30年之久,留下大量故城遺址。

西林村漳州故城遺址:城址平面呈狹長的橢圓形,周長約4公裡,總面積1.5平方公裡。今殘存古指揮臺、軍營山、演兵壇、古水井、將士餵馬石槽等遺址和文物,並保留「軍營巷」、「糧倉」、「鹽館」、「五街厝」、「總兵寨」、「尚書府」等古地名。雲霄將斥資10億在西林村重建唐代漳州故城。

陳元光在綏安(今雲霄)西林設置漳州,疆域範圍以梁山至盤陀嶺蒲葵關為界,東、北與龍溪縣交界,西與潮州交界,南至海。包括現在的雲霄、平和、詔安、東山四縣。陳元光為首任的漳州刺史,後世尊奉為「開漳聖王」,北宋政和三年(1112年),宋徽宗為其賜廟額「威惠廟」,威惠廟祖廟在雲霄縣雲陵鎮享堂村。

威惠廟

雲霄縣雲陵鎮王府社區的燕翼宮系開漳聖王陳元光的故居,又稱"開漳祖廟"。俗稱王府,始建於唐垂拱年間,陳元光將軍繼襲父職,率眾平息"嘯亂"始建漳州時,朝廷賜建的宮宅。

燕翼宮

雲霄因這段輝煌的歷史,成為海內外廣大漳籍後裔心目中的「開漳聖地」。《雲霄縣誌》記載:「西林城在西林,舊有石城……建自唐高宗年間」。《漳浦縣誌》記載:「浦屬雲霄西林溪與海水合,清濁相間,厥名漳江,唐垂拱間始建州治於此」。說明漳州的第一次州治在綏安縣西林城(今雲霄縣北七裡火田鎮西林村),陳元光在西林以軍營建漳州,但仍然住西林附近荷步村;

漳州衙署舊址

初唐時期有位蠻獠首領,名叫盤陀,聚眾佔據浦葵關(今盤陀嶺)。此人心狠手辣,殘害百姓,無惡不作,為害一方。百姓深受其害,恨之入骨,但其兵力雄厚,只能忍氣吞聲。盤陀腿部殘疾,百姓稱之「半丁盤陀」。

「唐朝總章二年,『以武功隸廣州揚威府』的陳政受命領兵嶺南平叛,入駐梁山南麓臨漳江出海口的一片平原地帶,即現在的雲霄縣荷步村。亂定後,陳元光在西林以軍營建漳州,仍然住荷步村;因為陳政、陳元光相繼領兵平叛,陳元光成為首任漳州刺史,故其駐地被百姓尊稱為雙任」。

第二次漳州州治在漳浦縣李澳川(舊治北八十裡,今漳浦縣城綏安鎮),當年陳珦為父陳元光報仇滅盤陀嶺的盤獠北越蒲葵關後,發現了開闊的李澳川。

雲霄烏山樹德巖東200米陳元光磨劍石

雲霄梁山腳下的東廈鎮高溪村高溪廟,又稱靈著王廟,俗名高溪頂廟。始建於明朝,祭祀唐開漳聖王陳元光及夫人種氏塑像,左右配祀開漳主要部將馬仁、李伯瑤及陳元光次女陳懷玉等雕像。

雲霄縣高溪村高溪廟

《西魯敘事》記載:『』清兵火燒少林寺,逃出十八個和尚,到了雲霄,死去13人,剩下5人,到高溪插草為香,同心盟誓『』。高溪村的高溪廟和觀音廟在康熙、乾隆年間,是我國著名的反清基地。反清組織天地會創始人提喜於康熙十三年(1674年)在高溪村觀音廟創立,高溪村也是「小刀會」、「三合會」、「同盟會」的發源地。

雲霄縣高溪村觀音廟

唐開元四年(716年),因漳州州治西林不遠處的梁山多瘴癘,不宜聚生,州民餘恭訥等請徒州、縣於李澳川(今漳浦縣城)。其時陳元光將軍已戰歿,其子陳珦領州事,奏請獲準。唐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又因懷恩縣戶口流亡太多,朝廷撤銷懷恩縣建制,地域併入漳浦縣。同時,將原屬於泉州(州治在今福州)的龍溪縣劃歸漳州管轄。

唐天寶元年(742)至唐乾元二年(759)漳州曾改為漳浦郡。唐貞元二年(786年),經漳州刺史陳謨(陳元光曾孫)、柳少安奏請,漳州州治第三次從漳浦縣治李澳川遷入龍溪縣永寧鄉唐化裡登高山下桂林村(古縣鸛林,今漳州市薌城區南郊芝山下古縣、下半林和上半林村),桂林村自此成為漳州經濟、政治、文化中心,經濟繁榮至清朝順治九年(南明永曆六年,1652年)十月初三,龍溪古縣城因鄭成功(古縣大戰)兵敗退守海澄,龍溪古縣城被清兵焚毀,龍溪古城共經歷了1113年的輝煌!

(龍溪縣始置於南朝梁武帝大同六年(540年),在閩南地區,其久遠與重要性僅次於南安縣(260年),轄有現在的龍巖市和漳州市,號稱「閩西南眾縣之源」,是漳州閩南次文化的核心區)。

附錄2:「閩南第一村」埭美古村

陳元光的第31世孫陳仕進於明景泰五年(1450年)在埭美開基建業,埭美一直是陳姓後人的聚居地,位於漳州市龍海東園鎮。

埭美古村是龍海現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築群,素有「閩南第一村」的美譽。並分別被評為國家級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和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

附3、古漳州城內有「九街十三巷、三庵、二院、一株榕樹不見天」說法:據萬曆《漳州府志》與乾隆《龍溪縣誌》對照得出,九街:行春街(今新華西路東段)、興賢街(今南昌路西段)、桂林二十九街(今勝利西路體育場附近的一段)、馬坪街(今延安南路北段)、府前街(今臺灣路中段)、觀巷街(今新華西路西段,人民新村南側)、縣前街(今縣前直街)、南市街(今香港路)、開元寺前街(今勝利西路市政府門口一段);十三巷:振成巷(今華僑新村之東)、箭弓巷(今漳州一中附近)、做轎巷(今新華西路觀橋頂)、面線巷(今香港路西側)、上板巷(今修文西路中段)、山頂巷(今大同路北段西側)、圖龍巷(今勝利西路商檢大樓西側)、水德宮巷(今新華西路東段)、烏衣巷(今青年路尾至大通北路南段)、濟美巷(今平等路南段)、甘蔗巷(今民主路西端)、西門巷(今瑞京路西端);三庵:南市庵(今香港路)、塔口庵(今大同路北段、馬坪街庵(今延安南路);二院:法濟院(今市政府大院內西側)、淨眾院(今漳州一中校內東北角);一株榕樹不見天:在東橋亭亭下濠溝中。

附錄4:固始浮光陳氏

陳氏得姓始祖陳胡公至固始潁川陳氏開基祖陳寔,是內容極其豐富而精彩的一段族譜。這裡不僅有胡公滿封地立國,建都宛丘,子孫以國為姓,成為陳姓發祥地的故事。而且,有胡公十一世宣公,為討好寵妃,廢長立幼,殺太子禦寇。其堂兄弟陳完(陳佗之子)素與太子禦寇交往甚密,心生害怕逃到齊國,改姓田,田完裔孫田軫於公元前221年,重返潁川複姓陳的典故;二十世越公被楚惠王殺,陳國國亡,長子陳衍遷武陽戶牘鄉開基;弟陳全溫遷陳留(亦稱浚儀今河南開封);後奔晉薦於魏,封浚儀侯。其二十一世(滿公四十二世)裔孫陳孟璉(希古之子)任河南光州固始縣侯,定居固始,是固始陳氏開基祖。

固始陳氏最早為浮光陳氏,它源於宛丘,望於固始,中盛潁川,南開閩漳,在陳氏族係為顯赫的一支。其傑出人物如群星璀璨,閃爍在歷史的星河之中。祖根之地─固始浮光山,悠悠長亙,四海歸望。閩、臺及海外陳氏家乘和祠堂,至今猶以"固始"或"浮光"標記。

固始子民遷臺路線

浮光陳氏起於東漢孟璉。清《光州志.忠義列傳.陳元光》記載:"漢建武間,有祖名孟璉者,為固始侯(侯相)夢葬於浮光山之麓。子孫因而留家焉"。東漢建武間,固使侯為李通,陳孟璉應為固始侯相,唐鹹通特封開國男。甘棠潘存實撰《陳氏本源宗譜記》:"孟璉為固始侯相,死葬浮光山之麓,子孫家焉"。侯相為侯國長吏,漢代"侯國設置長吏"治理侯國事務(見1998年第三期《文史知識.尹灣漢墓簡牘》)。

孟璉八世孫陳寔,為開潁川陳氏之始祖。孟璉十二世孫陳潤,字文倩,晉省府少監,原居"光州固始",於"西晉永嘉年間,避地入閩,卜居長樂岱邊"(據陳發堯撰"福州南港陳厝江山陳氏源流序")。二十三世孫慶之,又名伯紹公,官為梁朝合浦太守,惠政於民,民建祠祀之。夫人覃氏。生三男,長霸商,次霸周,三霸漢,世居河南光州固始浮光山;二十四世孫霸漢,陳朝大宗正;二十六世孫克耕,諱犢。唐太宗時大將軍;二十七世孫陳政,入閩為"開漳"始祖;二十八世孫元光開建漳州,被譽為"開漳聖王"。

固始開漳聖王陳元光石雕

陳元光孫陳鄷,於唐天寶年間回光州。陳元光五世孫陳章甫,回居固始舊地。陳元光七世孫陳湯徵(雲霄陳岱陳氏始祖),由光州謫知潮陽竹鄉。唐末,固始浮光陳氏有隨王審之入閩者。五代間,固始浮光陳氏也有因循入閩者。明代,固始浮光陳氏仍是望族。《固始縣誌》記載明代孝子陳璋,母疾"割左股煎湯進之"。母亡,守廬墓三年。

固始國家重點文物:陳將軍祠(陳元光)
國家重點文物:固始陳將軍祠

源於固始:1、隨開漳聖王陳元光入閩南的有:林孔著、林章、李伯瑤、張伯紀、蔡長眉、蔡德明、蔡德軒、鄭時中、楊細秀、沈世紀、蘇道、戴君胄、馬仁、丁儒、盧如金等;2、隨王潮、王審知、王審邽入閩開支閩南的有:李君懷、張清溪、蔡用元、蔡用明、鄭可遠、楊安、吳闕名等;3、隨八姓衣冠南渡開支閩南的有:黃守恭、楊衡、吳祭等。

附:考察陳政、陳元光之前的正史,發現他們與光州有瓜葛,與光州固始並無直接瓜葛。那麼,陳元光籍貫光州固始之說又是從何而來的呢?應該與王審知入閩後,「閩人稱祖皆曰自光州固始來」有關。宋人鄭樵與方大琮剖析頗詳。根據方大琮《鐵庵集》卷三二《跋敘長官遷莆事始》,北人遷閩主要有兩批,第一批是永嘉之亂後八姓入閩;第二批是隨王審知兄弟入閩。其中並無陳政父子率五十八姓自光州固始入閩之說。只是因為王審知獨優固始人,故陳元光、丁儒等後裔才自稱來自光州固始。以後更相沿襲,遂為其族譜與某些地方史志所採用。(以上部分內容屬於轉載)

錦屏山文化振興研究會 溫昌凱

相關焦點

  • 開漳聖王——陳 元 光
    【附】開漳聖王文化雲霄縣地處閩南沿海開放區,歷史悠久,人傑地靈,英才輩出,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漳州市的發祥地、福建潮劇的發祥地、天地會誕生地和秋瑾出生地,文化積澱十分豐厚。初唐歸德將軍陳政、陳元光父子率中原府兵開發閩南,於此建漳立郡,成為漳州發源地和開漳文化發祥地,也是海內外開漳將士後裔尋根謁祖的「開漳聖地」,享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美稱,在這裡孕育生成的開漳聖王文化,不僅是研究中華文化傳播、衍變、傳承、發展狀況的鮮活資料,更成為海外僑胞、港澳臺胞及眾多開漳後裔謁祖尋根的紀念地。開漳文化是閩南文化的根基與核心,既是祖根文化的載體,又是中華文化的支系。
  • 開漳聖王陳元光:從一代功臣到千年神祇
    陳元光戰死後,其子孫及部將繼續經營漳州,泉潮間由「幾疑非人所居」,成為「扼閩粵之吭,開千百世衣冠文物」的八閩名邦之一。陳元光開漳功績得到後世認可,乾隆追封其為「開漳聖王」。長期從事開漳聖王文化研究的民俗專家方群達說,為保此地長治久安,陳元光在入閩的第14年,上書朝廷,奏請設置州郡。兩年後,武則天批准在泉州、潮州之間設置漳州,最早的郡治就位於雲霄。陳元光被任命為漳州史上的首位刺史。
  • 全球開漳後裔共祭「開漳聖王」!
    12月9日,潁川總堂舉辦的「第七屆國際開漳聖王文化節聯誼大會」在仰光隆重舉行。來自中國福建、漳州、中國臺灣、香港、澳門、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柬埔寨等國家和地區的籌委會委員代表及世界各地的陳氏宗親出席祭典。
  • 紀念開漳聖王入閩1350周年暨建漳1333周年開漳聖王公祭儀式
    1月2日,雲霄縣威惠廟古郡聖蹤工作組、雲霄生活平臺一行人組織前往漳州市浦南鎮石鼓山陳元光墓地,舉行紀念開漳聖王入閩1350周年暨建漳1333周年開漳聖王公祭儀式。
  • 開漳聖王農曆二月十六誕辰
    農曆二月十六日是「開漳聖王」陳元光誕辰    《開漳聖王》是一個千百年來廣泛流傳在閩臺民間的傳奇故事,它不僅作為閩臺共同信仰,而且還是福建四大信仰之中最早形成的。閩南人或臺灣人給孩子「過十六歲生日」的習俗,正是源自於開漳聖王信俗:閩南一帶父母,為祈求子孫平安,孩子出生之後,多至開漳聖王平和威惠廟祈福,並舉行「拜契」儀式,請求開漳聖王、內宮夫人等諸神庇佑,至十六歲那年時,於家中做完十六歲儀式後,必至廟中向諸神「謝恩」。於是,「謝恩」、「洗契」(解除「託付」契約)等「成人禮」之後,也就意味著孩子過了十六歲從而進入成人階段。
  • 全球開漳後裔聚首仰光共祭「開漳聖王」
    12月9日,潁川總堂舉辦的「第七屆國際開漳聖王文化節聯誼大會」在仰光隆重舉行。來自中國福建、漳州、中國臺灣、香港、澳門、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柬埔寨等國家和地區的籌委會委員代表及世界各地的陳氏宗親出席祭典。上午9時,祭拜大典開始。鳴炮,鐘鼓生、司禮生就位。
  • 「開漳聖王」陳元光
    陳元光開疆拓上,出生入死,治理漳州,鞠躬盡瘁,保護閩南社稷,傳播中原文化,惠澤漳郡,造福百姓,勳績卓著,功垂千古。  唐睿宗景雲二年(公元711年)十一月五日,「蠻寇」苗自成、雷萬興之子又於潮州聚眾反抗朝廷,敵眾潛達嶽山。陳元光聞訊率輕騎抵禦,因援兵後至,被敵將藍奉高刀傷而陣亡,以身殉職,卒年五十五歲。漳郡黎民,聞之如喪考妣,為之哀號。
  • 開漳聖王祖陳元光第五世孫陳詠祖長房《南江衍派》
    開漳族譜開漳族譜開漳族譜電視劇《根在中原》電視劇《大唐儒將開漳聖王》家族成員  聽語音溯自唐總章初年,以歸德將軍陳政為開漳先驅以來,經其子元光為之奠定基業,繼由其孫珦、曾孫酆、玄孫謨蟬聯刺史。雖其一家為戍閩而犧牲者先後共達六人,然自陳政將軍以下,五代相繼,領袖一州,率眾啟土,遺愛萬民。惜唐史略而無傳,而勳業幸憑口碑猶得以永垂後世。
  • 開漳聖王《龍湖集》河洛話吟唱晚會
    9月30日,正值中秋、國慶雙節前夕,一場由雲霄縣文化館主辦,雲霄縣作家協會、雲霄縣老年人體育協會協辦,開漳祖廟陳元光故居燕翼宮承辦的別開生面的河洛話吟唱晚會在開漳聖王陳元光故居燕翼宮隆重舉行
  • 雲霄又修繕一座「開漳聖王」廟
    (雲網訊)日前,雲霄東廈鎮佳洲村開漳聖王文化園暨整修開漳聖王廟工程竣工。
  • 「祖地文化」古雷涵頭開漳聖王廟、河邊開漳聖王廟
    涵頭開漳聖王廟位於古雷鎮西林村因前自然村。廟內主奉開漳聖王、廣平尊王、輔順將軍、輔勝將軍、伽藍爺等神明,歷來香火旺盛、有求必應、保境佑民、朝拜信眾絡繹不絕。涵頭開漳聖王廟,經歷數百年風雨滄桑、歷代曾多次修葺,現保留清乾隆十三年「江南重鎮」匾一塊,1982年重修、2004年再次重建,全村信眾踴躍捐資,社會友人慷慨解囊,重建後的涵頭開漳聖王廟金碧輝煌、彩繪絢麗、雕龍畫棟、雙龍戲珠、
  • 二月半,開漳聖王誕辰!漳州的祭祀習俗你了解嗎?
    陳聖王即唐初請詔設立漳州並任首任刺史的陳元光,對漳州的開發和有很大的功績,卒後被民間尊為「州主」、「開漳聖王」。開漳聖王是福建、臺灣和東南亞一帶的漢族民間信仰,唐朝首任漳州刺史陳元光的封號,開漳聖王信仰在我國臺灣和東南亞中佔有重要地位。
  • 道教人物:媽祖、碧霞元君、臨水夫人、保生大帝、開漳聖王
    開漳聖王 開漳聖王,唐代人,一稱陳聖王,聖王公。原名陳元光,光州固始人,繼襲父職,任玉鈐衛翊府左郎將,永隆二年(681年),授玉鈐衛中郎將(官秩正四品下),並任嶺南行軍總管。後進階正議大夫,漳州史上的首位刺史。出生於潁川望族、開唐功臣門弟、將軍世家。幼年時博覽經書,貫通子史。
  • 雲霄古郡聖蹤工作組將再次啟航馬鋪鄉開漳聖王廟
    雲霄人請點擊手指上面藍色字選擇關注支持我們        為紀念開漳先賢的事跡,弘揚聖王陳元光的精神。
  • 尋根 ▋百家姓之--仇氏 家族起源族譜
    他當蒲亭長時,村中有一人叫陳元,獨自與母親同住。一曰,這位母親來見仇覽,控告她的兒子陳元不孝,仇覽卻很驚訝的說:「我不久前才經過你們家,看到陳元把房子整理得很整齊,田地也能按時耕耘,想必是個勤奮的人,我覺得他不會是惡人,一定是因為沒有人教育他!你守寡又辛苦的撫養他,現在年老了,正是要依靠兒子,何必為一時的爭吵憤怒,而陷你的兒子為不孝之人呢?」陳元的母親聽了,感動得淚流滿面而回去。
  • 陳政、陳元光墓:兩岸共仰的漳臺聖宗
    唐貞元二年(786年)徙州治於龍溪,奉敕移葬於龍溪石鼓山,墓碑書刻「唐開漳陳將軍墓」。墓前有石馬、石虎、石羊、望柱各一對。前面公路旁「五疊石」上,有鐫刻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侍郎蔡世遠撰寫的「修墓記」。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閩南「開漳聖地」,漫步雲霄
    說起漳州,很多人大概會想到「四菜一湯」的南靖土樓,其實,漳州的發祥地卻是雲霄,被譽為「開漳聖地」。這裡蘊含著豐富的開漳文化積澱。每逢月夜,於城中遠眺,月掛於山巔,與大臣山成一直線,倒影於大龍湖中,人稱「將軍掛月」。將軍山為閩南歷史文化名山,公園內文物古蹟眾多,有陳政墓園,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存有墓冢(封土)、享堂及石人、石馬、石羊、石獅及石華表(望柱)一對,為南宋嘉熙年間重修墓園時留下之文物古蹟,是開漳1300多年悠久歷史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