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越王勾踐劍,有著「天下第一劍」的美譽。鮮為人知的是,在「越王勾踐劍」剛出土時,並沒有人發現這就是歷史上鼎鼎大名的「越王勾踐劍」。
起因
這事兒還要從上世紀60年代說起,1965年12月,湖北省江陵地區連續兩年遭遇了乾旱。政府決定從荊門漳河修一條水渠,引水灌溉那一帶的部分農田。
沒想到挖到紀南城西北7公裡處時,人們發現這裡的土層看上去有些與眾不同,這裡土質疏鬆,好像曾經被挖動過。人們認為這次發現的異樣土層下面,很可能藏著一座古墓。
望山一號楚墓內部景象(圖:《江陵望山沙冢楚墓》)
考古專家們聞訊趕來,經過仔細勘測,發現地下果然有古代墓穴,並且不止一座,初步估計大約有50多座。就這樣,灌溉工程的挖掘,被一次不期而遇的考古發掘代替了。專家們把這一片古墓群稱為望山楚墓。
當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地將墓主人的內棺打開,人們赫然發現,在內棺屍首骨架的左側,有一把裝在漆木劍鞘內的青銅劍。當保管員將寶劍從劍鞘中小心翼翼抽出的時候,在場的人都吃了一驚。這把寶劍寒氣逼人,雖歷經2400餘年仍紋飾清晰精美,有莽撞的好事者伸手去拿劍,不料手指碰到劍刃上,竟劃出了一道口子,鮮血立刻流了出來。
誤認邵滑劍
如此鋒利之劍,是用作何處?劍的主人又是誰?一時不得而知。隨後,考古專家在近劍格處發現兩行八字鳥篆銘文,字體怪異。
當時在考古發掘工地指導工作的著名歷史學家、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方壯猷教授,與在工地的考古工作者一起,對這件青銅劍的八字銘文進行了認真的分析研究。
劍上的銘文是用「鳥蟲書」所書寫的。所謂鳥蟲書,又稱蟲書、鳥蟲篆,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盛行於南方諸國的一種文字。經分析,「鉞王」就是越王,「自乍用鐱」表示是其親自監工並佩戴的。至於「鉞王」後面的兩個字人,按過去劍上發現銘文的慣例,應是某位越王的名字。方壯猷認為這兩個字是「邵滑」,並認為邵滑可能是史書所記載的越王無疆的兒子越王玉。據此,他將此墓認作越王墓。
因此,「邵滑劍」之名就被初定了下來。
而對於方壯猷有關「邵滑」二字的意見,當時在考古發掘工地上的其他文物工作者也有不同看法。於是,在方壯猷的領導下,工作人員立即將這件青銅劍的八字銘文進行臨摹、拓片、拍照,隨後,方壯猷於12月底,將這些資料及自己的看法,分別寫信給郭沫若、夏鼎、唐蘭、陳夢家、於省吾、容庚、商承祚等十幾位我國著名的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和古文字學家,徵求意見,請他們幫忙作進一步的鑑定。
郭沫若很快就寄來了回信,在信中,他肯定了方壯猷的研究意見,認為那不能確定的兩個字就是「邵滑」。
然而,1966年1月5日,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唐蘭寫下的信件裡,卻提出了一種新穎而有震撼力的意見。唐蘭認為,寶劍的主人不是別人,正是中國歷史上最富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越王勾踐,他認為這兩個難認的字為「鳩淺」,而「鳩淺」正是「勾踐」的通假字。因此此墓不可能是越王墓,應是楚墓;這方劍是楚滅越以後所得的越國寶物。
這個新穎的意見引起了專家們的極大興趣。2月28日,郭沫若覆信也明確指出:「越王劍,細審確是勾踐之劍。」
隨後,方壯猷將劍銘考釋的「越王勾踐自作用劍」結論函告各位先生,同行的專家們也都認同了唐蘭的結論,於是,「越王勾踐劍」就這樣以嶄新的名字橫空出世了。
中國」劍「文化
論起中國的「劍」文化,可以說已經持續很多年了,為何名劍紛多,只有越王劍被稱為「天下第一劍」呢?這越王勾踐劍又隱藏著怎樣的秘密?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屬于越王勾踐劍的那段神奇過往。
相傳越王勾踐劍,亦名純鈞,乃十大名劍之一,純鈞被稱為「尊貴無雙之劍」,為春秋時期鑄劍大師歐冶子所鑄。歐冶子此人,龍泉寶劍的鑄造者,春秋時期赫赫有名的鑄劍大師。
為鑄這把劍,千年赤堇山山破而出錫,萬載若耶江江水乾涸而出銅。鑄劍之時,雷公打鐵,雨娘淋水,蛟龍捧爐,天帝裝炭。鑄劍大師歐冶子承天之命嘔心瀝血與眾神鑄磨十載此劍方成。劍成之後,眾神歸天,赤堇山閉合如初,若耶江波濤再起,歐冶子也力竭而亡。
傳說可能略有誇張,但管中窺豹,也能看出越王勾踐劍的鑄造之難,工藝之精湛,因此被稱為「天下第一劍」也毫不遜色。
越王勾踐劍作為一代霸主用劍,代表了吳越青銅劍技術的巔峰。銅劍的製作不同於鐵劍,雖稱不上千錘百鍊,但劍身銅錫比例需要進行反覆調試,攸關劍身品質。
越王勾踐劍,飽含著中華傳統文化中曲中帶直、柔中帶剛、能屈能伸的思想內涵,也承載著中華民族勵精圖治、忍辱負重、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