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奎:率50騎突襲金兵大營,辛棄疾不僅是詞中之龍,還是一代名將

2020-12-23 騰訊網

文/李大奎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古代耀眼的"文武全才"裡,有這樣一位英雄,不僅寫下"沙場秋點兵"、"醉裡挑燈看劍"等等"豪放"的宋詞,還曾直接在抗金前線參戰。他的一生,傾注了偉大的愛國情懷,直到臨終前,仍大呼"殺賊!殺賊!"

他就是南宋著名的一代名將、"豪放派"詞人辛棄疾。

一、年少時:沙場秋點兵

辛棄疾,字幼安,號嫁軒,1140年出生,1207年病逝,卒年68歲。他一生投入抗金,為恢復中原而殫精竭慮,一腔赤誠全部傾注於嘔心瀝血的詞作中,這就是有名的詞集《稼軒長短句》。

年少時,辛棄疾所在的家鄉濟南早已淪陷,辛棄疾的爺爺辛贊被迫接受金國委任的職務,屈辱而又痛苦地生活。淪陷區的老百姓都深受金軍的迫害,與之水火不容,恨不得早些驅走侵略者。

在淪陷區濟南長大的辛棄疾原本酷愛寫詞,很有才華,目睹了老百姓遭受的苦難後,便一邊從文,一邊習武,用心攻讀兵書戰策,刻苦訓練殺敵本領,立下此生為恢復中原而鞠躬盡瘁的宏願。

公元1161年,金軍在完顏亮的率領下,再次南下入侵南宋。時年21歲的辛棄疾趁機揭竿而起,聚集淪陷區兩千青壯男兒,一起參加義軍領袖耿京領導的抗金部隊。

在耿京的重用下,極具文學才華的辛棄疾被任命為掌書記,負責機要工作,掌管義軍的印信。還受命聯絡南宋政權,以期遙相呼應,一舉打敗金軍。

就在辛棄疾趕往臨安完成聯絡任務後返回義軍部隊的途中,沒有想到的是,耿京在海州抗金時被叛將張安國殺害。噩耗傳來,令血氣方剛的辛棄疾大怒,親率50名騎兵連夜趕往5萬人的金軍大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襲擊敵軍,活捉張安國後,又立即狂奔千裡,把張安國押到臨安,交給南宋朝廷處置。

這是辛棄疾最豪邁也是最後一次直接上前線作戰,以致他中年後無奈歸隱鉛山時,回憶此次參戰的"金戈鐵馬",不由得感慨萬分,遂寫下擲地有聲的千古名篇《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

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

可憐白髮生。

辛棄疾這首追憶自己徵戰沙場的宋詞,酣暢淋漓地描繪了自己披肝瀝膽的將軍形象,有力表達了自己殺敵報國的理想後來卻又壯志難酬的無奈情懷。

因為辛棄疾的這次作戰,竟成了他一生的唯一,此後,他再也沒有機會親臨一線抗敵。

二、青年時:看我把欄杆拍遍

豪情萬丈的青年辛棄疾在戰場上表現出的英武俠氣,令宋高宗趙構刮目相看,便任命他為江陰籤判,步入仕途。時年,辛棄疾25歲。

在此期間,銳氣風發的辛棄疾那裡感知到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並不想與金對抗的妥協思想,仍憑著自己抗金北伐收復失地的志向,提出了有名的《美芹十論》、《九議》等有名的主戰想法。

但宋高宗沒有理睬辛棄疾帶兵打仗的本領,只欣賞他可以管理地方的實際才幹。

於是,辛棄疾在人生最美好的階段,從25歲到42歲期間,沒有機會親臨一線上陣殺敵,而是被頻繁調動,先後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擔任轉運使、安撫使之類的地方官職,主要負責地方民政和社會治安等等事務。

辛棄疾28歲時(公元1168年),出任建康通判。期間,他苦悶地登上建康賞心亭,遙望秦淮河,回想當年親自參加戰鬥的壯志與豪情,感嘆如今沒有機會了,只能在地方工作,悲憤地寫下《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楚天千裡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

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

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

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在這首詞裡,辛棄疾百感交集,遠望千裡楚天,滾滾長江,儘管山河風景如畫,可家國之恨,何時才能一統中原?我已把玩吳鉤,拍遍九曲欄杆,但無人理我,不提家鄉鱸魚的鮮美,只嘆流年似水,壯志成灰,熱淚,怕只有多情的歌女為我拭去喲。

全詞字裡行間浸透著辛棄疾的抑鬱苦悶的心境和誠摯無私的愛國之情。

後來,辛棄疾在湖南任安撫使時,還專門訓練了一支作戰勇猛有2500人的嫡系部隊"飛虎軍",以期能得到啟用,可以"收拾舊山河"。

遺憾的是,辛棄疾始終未能如願。

41歲時,辛棄疾又被調任為知隆興府,已知朝廷意圖的辛棄疾失望之下,有了歸隱的考慮,即在上饒著手修建"帶湖莊園",打算今後與家人長住於此。便為之取名為"稼軒",自號"稼軒居士"。

三、中年後:桑麻長過屋山頭

公元1182年11月,42歲的辛棄疾被監察御史王藺誣陷,以"用錢如泥沙"之罪彈劾,隨及被免去"知隆興府"職務。

自此,中年後的辛棄疾便在"帶湖莊園"閒居,歸隱賦閒長達二十多年時間。

期間,辛棄疾只短暫出任福建提點刑獄、安撫使和衝佑觀等職務。大部分時間只能是"壯志未酬",過著鄉民一樣的平淡生活。

無奈之下,辛棄疾在這段時間寫下了大量"遣興抒懷"的詞作,一躍而成文壇一代大家,有名的"豪放派"詞人,與蘇軾並稱為"蘇辛"。

最有名的"鵝湖之會"即是辛棄疾青壯年時期的軼聞佳話:

鵝湖是辛棄疾在上饒的"鵝湖山"尋古覓幽打造的文化勝地。第一次"鵡湖之會"系他35歲知州南昌兼江西安撫使時,與理學大師朱熹、著名學者陸九齡、陸九淵、呂祖謙等人在1175年6月在鵝湖舉辦的高峰論壇,從初三到初八,六天時間,主要是哲學方面的學術探討。

第二次"鵝湖之會"則是辛棄疾中年以後在"帶湖莊園"歸隱閒居時,與好友陳亮(有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在1188年的冬天,在鵝湖一起憑窗遠眺,欣賞雪景,縱談軍政,一共暢敘了十來天,史又稱"辛陳會"。辛棄疾"帶湖莊園"前的石橋稱為"斬馬橋",橋旁修有斬馬亭(現為鉛山縣文物保護單位),二人"斬馬盟誓"的壯志豪情流傳至今。辛棄疾為之寫下《賀新郎.同父見和,再用韻答之》:

老大那堪說。似而今、元龍臭味,孟公瓜葛。

我病君來高歌飲,驚散樓頭飛雪。

笑富貴千鈞如發。硬語盤空誰來聽?

記當時、只有西窗月。重進酒,換鳴瑟。

事無兩樣人心別。

問渠儂:神州畢竟,幾番離合?

汗血鹽車無人顧,千裡收駿骨。

正目斷關河路絕。

我最憐君中宵舞,道"男兒到死心如鐵"。

看試手,補天裂。

不難看出,辛棄疾的這首唱和詞,感情飽滿,既讚美了好友陳亮的高尚品德,又表達了與陳亮保持一致,彼此堅持主戰,恢復山河的決心和豪情。

只可惜,辛棄疾終究未能大顯身手,儘管晚年碰上難得一遇的良機,不過也轉眼即逝。

四、到晚年: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因"主戰派"朝侘胄在1203年被宋寧宗趙擴啟用為相,64歲的辛棄疾在其推薦下再度出山,有望實現初心,北伐抗金。

辛棄疾先被任命為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次年,因晉見宋寧宗建言金國"必亂必亡"論,令宋寧宗一時高興,頭腦一熱下,便賜其金帶,加封辛棄疾為寶謨閣待制,到抗金前線的鎮江當知府。

臨到晚年,辛棄疾得以重用,且授軍職,可以重振精神,重返戰場收拾舊山河,心情自是格外明快,便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番事業。

他在登臨北固亭時,撫今追昔,寫下千古名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表達了強烈的北伐抗金、實現山河一統的愛國情懷: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誰知,這只是曇花一現,辛棄疾最終還是沒能再上戰場,與金軍真刀真槍大幹一場。在諫官讒言毀損下,激昂的辛棄疾一下被貶,立即被改任為朝散大夫之類的虛職。

辛棄疾"主戰"的夢想終成空。

在深感自己上陣殺敵的心願難以實現後,無奈之下,辛棄疾只好又皈依詞壇,寫下《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清平樂.村居》等等"婉約"風格的宋詞,表達了自己往事成風,只願在"聽取蛙聲一片""稻花香裡說豐年"的農村生活中了此殘生的與民同樂之情。

就在辛棄疾鬱鬱寡歡中,宋寧宗打算再度任命他為兵部侍郎統兵北伐,但此時年邁的辛棄疾已病重臥床,無法就任,只好請辭。

1207年9月,辛棄疾病逝於江西鉛山,卒年68歲。臨終前,他仍喊著"殺賊!殺賊!"。這一悲壯的場景令宋寧宗大為感動,即追封他為"龍圖閣待制",享四品大員的哀榮。後來,宋理宗加贈"光祿大夫",宋恭帝追贈為少師,諡號"忠敏"。

【作者簡介】李大奎,漢族,七O後,法學學士,貴州湄潭人,文學愛好者。

歷史文化類投稿郵箱:

小說散文類投稿郵箱:

顧問:朱鷹 、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編輯:洪與、鄒舟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率50騎突襲金兵大營,辛棄疾不愧是一代名將,卻終生抑鬱不得志
    從這首詞中我們能感受到辛疾棄的那種豪邁氣派,這首詞寫於他的晚年,同時也表達出那種收復河山,壯志未酬的抑鬱之情。他空有一腔愛國熱情,現實卻很殘酷,終生抑鬱不得志。那為何他沒有得到重用?他的一生經歷了什麼?辛棄疾出生1140年,是山東濟南人,那時的山東被金國佔領。
  • 辛棄疾曾率50騎突襲金兵大營,萬軍陣中取敵人首級,卻鬱鬱而終
    知道辛棄疾,是因為小時候在語文課本上學過他的詞,對他的印象,多年來一直停留在"南宋豪放派詞人"這個稱號上,卻不知,這位偉大的詞人其實也是一位能在萬軍陣中取敵人首級的將軍;更不知,他的一生都在為北伐收復失地而嘔心瀝血,至死初心不改,是個真正的英雄。
  • 辛棄疾一生六百多首詩詞,又力主抗金,為何卻一字不提嶽飛?
    靖康之變後,北宋滅亡,金國人南下侵佔整個中原。康王趙構渡江南下,在江南建立南宋,繼續與金國抗衡。在南宋初期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以嶽飛為首的一批抗金名將擔負起保家衛國的歷史重任,與金國侵略軍展開殊死搏殺。
  • 辛棄疾:人中之傑 詞中之龍
    整齊威嚴的軍隊大營,突然一陣人喊馬嘶,幾十個騎兵在重重包圍中如入無人之境。只見他們搶的一人拍馬便回,快如一道閃電,只留數萬軍隊在風中凌亂...為首的少年威武雄壯、英姿勃發,他就是今天的主角。他叫辛棄疾。
  • 詞中之龍辛棄疾:欣賞孫權,並非沒有緣由
    辛棄疾在他的詞中,多次提到了孫權,給予高度評價。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而我們學過的一首詞中,辛棄疾又感慨: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辛棄疾: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讓無數後人擊節讚嘆的一幕出現了:辛棄疾僅率五十騎,在數萬金軍之中生擒叛徒,從容而出。
  • 「詩詞人物」詞中之龍——辛棄疾的傳奇人生!
    他,21歲時於萬人軍中取敵將首級,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人稱「詞中之龍」——他就是辛棄疾!為了長久之計,第二年(1162年),耿京委派辛棄疾帶一支隊伍南下朝見宋高宗,表示願回歸南宋,受到宋高宗趙構接見。宋高宗大喜,封耿京為天平軍節度使,辛棄疾為天平軍節度掌書記。然而,當辛棄疾拿著節度使印信去召耿京歸朝時,卻在路上聽說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殺死,張安國也率軍投降了金軍!辛棄疾悲憤不已,遂帶五十名勇士突襲金營,活捉張安國。
  • 詞中之龍—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原字坦夫,後改字為幼安,中年別號稼軒居士;南宋時期,山東濟南府歷城縣(今山東濟南市歷城區)人。是南宋文學家,豪放派詞人,有「詞中之龍」之美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他更是一位勇冠三軍、能徵善戰、熟稔軍事的民族英雄。
  • 人中之傑,詞中之龍(讀辛棄疾)
    人中之傑,詞中之龍(讀辛棄疾)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智慧財產權。辛棄疾,字幼安,別號稼軒,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稼軒者,人中之傑,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辛棄疾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佔,一生力主抗金,為恢復中原而殫精竭慮,一腔赤誠全部傾注於詞作中,著有詞集《稼軒長短句》。
  • 號稱詞中之龍的辛棄疾
    辛棄疾,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南宋豪放派詩人,將領。山東濟南人,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辛棄疾擅長詩文,但是卻以詞作著名於世。他的《稼軒詞》收錄了六百多首詩詞,數量極多,質量也堪稱上品,冠絕兩宋,乃人中之傑、詞中之龍。
  • 你知曉以「詞中之龍」辛棄疾為首的辛派詞人群嗎?
    「詞中之龍」辛棄疾是南宋影響力最大的詞人,其詞抒發了自己的抗金抱負,風格豪放俊致,率直慷慨。為了造勢,策動更多的人加入到抗金事業中來,他曾與朱熹展開過長達兩年的「義利王霸」之爭。他覺得書面論辯不過癮,邀約朱熹到一個叫紫溪的地方當面論辯,為了說服朱熹,他邀約了辛棄疾一同前往。
  • 「詞中之龍,飛虎之帥」辛棄疾在鎮江:為何反覆提到孫權?
    文 / 文化星河前言:南宋豪放派詞人,有「詞中之龍」之稱的辛棄疾,最初是出生在金國的,後歸南宋,其一生志在報國,卻報國無門,壯志未酬。辛棄疾其人,除了是詞人,還是將帥,曾經創建飛虎軍。而其所處的南宋,一直偏安一隅,對於恢復河山沒有很大的決心和舉動。這一切都讓志在恢復山河的辛棄疾痛心疾首,在這兩首詞中,他反覆提到曾在鎮江叱吒風雲的歷史人物,通過懷古,表達了自己的心緒,至今讀來讓人無限惋惜。
  • 「詞中之龍」辛棄疾的天才創造,詠史詞中的內容如此豐富
    辛棄疾是南宋官員、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是南宋的代表此人之一,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辛棄疾在南宋詞壇上有著很重要的地位。辛棄疾在詞史上的一個重大貢獻,就在於內容的擴大,題材的拓寬。
  • 十首辛棄疾詞,讀懂「詞中之龍」
    他是著名的愛國詩人,他被稱為「詞中之龍」,他一生以恢復中原為理想。他逝世前還高喊「殺賊,殺賊」。他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將豪放詞推向一個新的高度。他是辛棄疾。辛棄疾是南宋詞壇不得不說的人物。今天,隱娘分享十首他的詩歌,體會他的壯志豪情。
  • 辛棄疾:詞中之龍,胸含虎嘯龍吟之氣,以功業自許卻抱憾而去
    他就是被譽為「詞中之龍」,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的辛棄疾。少年意氣:少年握槊,氣憑陵、酒聖詩豪餘事辛棄疾出生於金國,原字坦夫,後改字為幼安,號稼軒。他的祖父叫辛贊。靖康之難後,金人佔領了宋朝大半江山。辛贊受族人所累,未能隨宋室南下,無奈只得在金國做官。
  • 辛棄疾為好友祝壽寫下這首趣詞,句句都是典故,詞中之龍名不虛傳
    以辛棄疾的耿介直男性格,能擔得起他誇上一誇的人,其實不多,但都挺有意思。這第一誇,他誇的是自己的髮妻,愛人過壽,他寫下了一首《浣溪沙·壽內子》,在詞中他寫道:「年年堂上壽星圖」,是滿滿的祝福,字裡行那股子恩愛勁兒令人會心一笑。
  • 詞中之龍辛棄疾最經典的十首詞,百讀不厭
    辛棄疾是中國文壇豪放派的代表,平生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人稱詞中之龍。古典君:這是辛棄疾廢退閒居時一首有名的小詞,詞中借醉酒而大發牢騷。一個「且」字,就從字裡行間流露出這「歡笑」比「痛哭」還要悲哀,下片的一片醉態正是借酒消愁。不拘形跡,其實也是在反抗現實。歡之可貪,正因為它暫得之不易。
  • 一代名將辛棄疾,遭遇罷官後,寫下一首詩,道盡平生狂傲
    辛棄疾,身為一代愛國名將本身也是一位文武雙全的詞人。他的詞多為豪放風格,也多有流傳至今。作為一位一心以收復祖國失地為平生志願的將軍,他一生都致力於北伐事業。在這段跌宕起伏的人生之中,更是締造了獨有的很多神話。
  • 著名詞人辛棄疾:一個想做將軍的人,陰差陽錯成了文豪,值得思考
    他是寫下"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的詞人,他是率50騎突襲金營擒獲叛徒的名將。他的一生,愛國之情燃燒不息,直到生命盡頭,仍大喊"殺賊,殺賊"。他就是濟南籍著名詞人辛棄疾。辛棄疾生於金國,早年與党懷英齊名北方,號稱"辛黨"。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壯志難酬。
  • 本以為你只是「詞中之龍」,沒想到還有將帥之才|辛棄疾
    看完以後,我只想說:好你個辛棄疾,本以為你只是「詞中之龍」,沒想到還有將帥之才。下面就和我一起走進南宋第一硬核文武全才——辛棄疾的傳奇人生。氣急敗壞的辛棄疾挑選了50精兵,衝進張國安50萬隊伍的軍營,不僅活捉了他,還順利突出了包圍!耿京大哥的去世,讓辛棄疾痛心不已,但回歸南宋的他,只能服從朝廷安排。讓他意想不到的是,作為「歸正人」身份,他從來都沒有被皇帝看在眼裡,只是隨便派一些微不足道的官職給他。他寫了《美芹十論》萬言冊又怎麼樣?
  • 辛棄疾最大氣磅礴的一首詞,其中10個字千古名句,詞中之龍有氣魄
    雖然蘇辛都是豪放詞的代表人物,不過由於身處的年代不同,其實他們的詞作還是有很大的不同。蘇軾所生活的年代,宋朝還沒那麼羸弱,所以蘇軾雖然一生貶謫顛沛流離,但是很多時候他遭遇的困境都是朝廷內部之爭,所以面對己身的宦海浮沉,蘇軾表現出的是一種豁達。而辛棄疾則不同,他所處的年代,宋朝已然是搖搖欲墜,他從一開始就以恢復中原為志,所以他更多時候表現出來的是一種慷慨激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