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中之龍辛棄疾:欣賞孫權,並非沒有緣由

2020-12-23 文史軼事

辛棄疾在他的詞中,多次提到了孫權,給予高度評價。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而我們學過的一首詞中,辛棄疾又感慨: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看起來,辛棄疾對孫權很欣賞。其實,在這兩首詞中,孫權只是工具人。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詩言志,詞傳情。要看一個詩人傳的到底是什麼情,就要結合他自身經歷去看。

這就是我們說的「知人論世」。

辛棄疾出生時,北方已經淪陷於金國的馬蹄之下。

他身處敵境,卻心懷故國,21歲就參加義軍,企圖南下歸宋。

然而,辛棄疾外出聯絡苟安一隅的南宋時,義軍首領卻為叛徒所害。

辛棄疾歸來時,叛徒已遁逃到金境,自以為在金人的庇護下,可以高枕無憂。

辛棄疾: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讓無數後人擊節讚嘆的一幕出現了:辛棄疾僅率五十騎,在數萬金軍之中生擒叛徒,從容而出。

他被後人稱為「詞中之龍」,其實是只看到了他詩詞上的成就,沒看到他的軍事造詣。

可惜南宋的特點,就是能打能突的名將基本不用。再加上辛棄疾「歸正人」的尷尬身份,他的前途,並不平坦。

辛棄疾到了南宋後,提出了不少北伐的建議。然而在上下一片主和聲中,辛棄疾註定不受歡迎。

南宋朝廷對他的答覆是——派他擔任地方官。

這種生活一直持續到辛棄疾四十多歲。辛棄疾終於心灰意冷,在一次罷官之後,開啟了他的閒居生涯。辛棄疾難得的幾首田園風格的詞,也是這個時候出現的。

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此後二十年並無變化,除了兩度出任不重要的官職之外,辛棄疾大多時候在賦閒。

一轉眼,當年那個熱血激昂的青年,已經年逾花甲。

這個時候,他卻重新燃起了希望:韓侂胄起用主戰人士,自己也在被起用之列。

然而,他很快就失望了。朝廷用他,並非重他的才華。他的意見並不被採納,似乎他的象徵意義更大一些,只是被當做一個招牌。

辛棄疾在65歲時,被「差知鎮江府」。這個時候,辛棄疾已經「可憐白髮生」。

命運留給他的剩餘時間,已經沒有幾年了。

辛棄疾: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鎮江的古稱,就是京口。王安石曾經有詩「京口瓜洲一水間」,說的就是這裡。

京口還有一個身份,這裡曾經是三國時候,東吳大帝孫權的都城。南朝宋的開創者劉裕也曾經在這裡居住過。

在這個地方,辛棄疾寫下了兩首《登京口北固亭懷古》。

一首南鄉子,一首永遇樂。

《南鄉子》就是我們開篇提到的「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話其實是曹操的感慨,但是使得這句話發揚光大的,主要靠的還是辛棄疾的詞。

辛棄疾: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

《永遇樂》被收入初中課本,就是我們開篇提到的「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在京口這個地方,想起一千多年前建都於此的孫權,是很自然的事情。

然而,這並非單純對孫權的欣賞,更多的是以史詠懷。

孫權和他詞中的劉裕、廉頗一樣,都是他「言志」的工具人。

孫權時候,東吳的地盤跟南宋很相似(忽略掉蜀)。

東吳歸晉後,西晉滅亡,衣冠南渡,在建康建立東晉,後來劉裕代晉自立。無論東晉還是劉宋,其形勢和地盤跟南宋也很像。

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然而,劉裕最出名的就是他的北伐,也曾一度光復失地。相比之下,孫權雖然略顯狼狽,但是仍然頗有魄力,敢於主動出擊。

相比之下,南宋就讓人失望得多了。

站在京口這片北伐之地,想著孫權年少時就「坐斷東南戰未休」,想起自己一身本領,滿腔熱血,卻一生壯志未酬。辛棄疾的憤懣和悲涼,就可想而知了。

可是,他又不能直接罵皇帝,只能在詞中追慕一下孫權的英武,抒發一下情懷了。

也許,辛棄疾內心還隱含著一絲僥倖:雖然我年老,說不定仍有人用我北伐呢。

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

在他的詞中提到了廉頗: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這個典故不算生僻,簡單說,就是廉頗老了,趙王想起用他,就派人去看下他的身體,廉頗為表示自己身體還可以,「為之一飯鬥米,肉十斤」。

當然這個故事結局並不美好。使者受了奸臣賄賂,如實跟趙王說廉頗飯量不錯,但是又加了一句:

與臣坐,頃之三遺矢。

於是廉頗不被啟用。

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辛棄疾是用反問的語氣說出這句話,意思是沒人來問自己是否能用。

我們可以推測,辛棄疾此時雖然滿腹牢騷,但是若皇帝真的派人詢問,辛棄疾絕對毫無二話。

然而辛棄疾等來的,不是皇帝的詢問,而是諫官的攻擊。

沒幾年,辛棄疾就被降職。他終於心灰意冷,隱居於江西鉛山。後來朝廷幾次徵招,他都以病推脫,最終長眠於鉛山的懷抱。

七十年後,南宋滅亡。

辛棄疾: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辛棄疾一生不得意,沙場上的刀光劍影、心胸中的兵書萬冊、壯志未酬的柔腸百結,終於全部匯入了自己的詞中。

這些詞,有的壯烈,有的蒼涼,有的無奈,有的旖旎,有的還頗有情趣。

辛棄疾最大的願望是北伐。而這些詞,只是詞人抒懷時留下的副產品,卻是給後人的一筆寶貴精神財富。

他沒有實現自己的理想,卻用另一種方式,永遠留在後人心裡。

相關焦點

  • 「詞中之龍,飛虎之帥」辛棄疾在鎮江:為何反覆提到孫權?
    文 / 文化星河前言:南宋豪放派詞人,有「詞中之龍」之稱的辛棄疾,最初是出生在金國的,後歸南宋,其一生志在報國,卻報國無門,壯志未酬。辛棄疾其人,除了是詞人,還是將帥,曾經創建飛虎軍。而其所處的南宋,一直偏安一隅,對於恢復河山沒有很大的決心和舉動。這一切都讓志在恢復山河的辛棄疾痛心疾首,在這兩首詞中,他反覆提到曾在鎮江叱吒風雲的歷史人物,通過懷古,表達了自己的心緒,至今讀來讓人無限惋惜。
  • 詞中之龍—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原字坦夫,後改字為幼安,中年別號稼軒居士;南宋時期,山東濟南府歷城縣(今山東濟南市歷城區)人。是南宋文學家,豪放派詞人,有「詞中之龍」之美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他更是一位勇冠三軍、能徵善戰、熟稔軍事的民族英雄。
  • 十首辛棄疾詞,讀懂「詞中之龍」
    他是著名的愛國詩人,他被稱為「詞中之龍」,他一生以恢復中原為理想。他逝世前還高喊「殺賊,殺賊」。他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將豪放詞推向一個新的高度。他是辛棄疾。辛棄疾是南宋詞壇不得不說的人物。今天,隱娘分享十首他的詩歌,體會他的壯志豪情。
  • 辛棄疾:詞中之龍,胸含虎嘯龍吟之氣,以功業自許卻抱憾而去
    他就是被譽為「詞中之龍」,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的辛棄疾。少年意氣:少年握槊,氣憑陵、酒聖詩豪餘事辛棄疾出生於金國,原字坦夫,後改字為幼安,號稼軒。他的祖父叫辛贊。靖康之難後,金人佔領了宋朝大半江山。辛贊受族人所累,未能隨宋室南下,無奈只得在金國做官。
  • 「詞中之龍」辛棄疾的天才創造,詠史詞中的內容如此豐富
    辛棄疾是南宋官員、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是南宋的代表此人之一,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辛棄疾在南宋詞壇上有著很重要的地位。辛棄疾在詞史上的一個重大貢獻,就在於內容的擴大,題材的拓寬。
  • 號稱詞中之龍的辛棄疾
    辛棄疾,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南宋豪放派詩人,將領。山東濟南人,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辛棄疾擅長詩文,但是卻以詞作著名於世。他的《稼軒詞》收錄了六百多首詩詞,數量極多,質量也堪稱上品,冠絕兩宋,乃人中之傑、詞中之龍。
  • 人中之傑,詞中之龍(讀辛棄疾)
    人中之傑,詞中之龍(讀辛棄疾)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智慧財產權。辛棄疾,字幼安,別號稼軒,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稼軒者,人中之傑,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辛棄疾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佔,一生力主抗金,為恢復中原而殫精竭慮,一腔赤誠全部傾注於詞作中,著有詞集《稼軒長短句》。
  • 辛棄疾最有名的三首詩詞,見證「詞中之龍」的豪情與柔情
    他被稱為「詞中之龍」,他與蘇軾合稱「蘇辛」,和李清照並稱為「濟南二安」。他致力於收復故土,恢復山河,一生不休,他是辛棄疾。作為豪放派詞人的辛棄疾,他的作品豪放如驕龍,滿懷壯志,一心為國。豪放之外,亦能婉約,柔腸相思,不輸花間派。
  • 辛棄疾:人中之傑 詞中之龍
    整齊威嚴的軍隊大營,突然一陣人喊馬嘶,幾十個騎兵在重重包圍中如入無人之境。只見他們搶的一人拍馬便回,快如一道閃電,只留數萬軍隊在風中凌亂...為首的少年威武雄壯、英姿勃發,他就是今天的主角。他叫辛棄疾。
  • 被大才子楊慎譽為「稼軒詞中第一」,辛棄疾的這首詞妙在何處?
    被大才子楊慎譽為"稼軒詞中第一",辛棄疾的這首詞妙在何處?宋代大詞人辛棄疾,人盡皆知的愛國者,歷史上的他文武全才,武能上馬殺賊,文能揮筆賦詩。不管是武將或者文官,辛棄疾都有著傑出的表現。辛棄疾有一首詞,深受後世稱讚,還入選中學課本,這首詩詞裡,有突出的歷史人物,更有深厚的見解。辛棄疾用典的高明之處,是能夠將眾多典故融會貫通,猶如一個高手下棋之時,將每一粒棋子都放在該放的位置,以便發揮其最大的作用。
  • 「詩詞人物」詞中之龍——辛棄疾的傳奇人生!
    他,21歲時於萬人軍中取敵將首級,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人稱「詞中之龍」——他就是辛棄疾!據史料記載,辛棄疾「赤手領五十騎縛取於五萬眾中,如挾毚兔,束馬銜枚,間關西奏淮,至通晝夜不粒,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嘆息!」多少年之後,辛棄疾仍常常在夢中回顧這個高光時刻!可惜,令辛棄疾沒想到的是,這一戰竟是自己一生中最為精彩的時刻!
  • 你知曉以「詞中之龍」辛棄疾為首的辛派詞人群嗎?
    「詞中之龍」辛棄疾是南宋影響力最大的詞人,其詞抒發了自己的抗金抱負,風格豪放俊致,率直慷慨。為了造勢,策動更多的人加入到抗金事業中來,他曾與朱熹展開過長達兩年的「義利王霸」之爭。他覺得書面論辯不過癮,邀約朱熹到一個叫紫溪的地方當面論辯,為了說服朱熹,他邀約了辛棄疾一同前往。
  • 詞中之龍:辛棄疾10句經典詞句欣賞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號稼軒 ,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
  • 詞中之龍辛棄疾,一腔熱血壯志難酬,難救偏安一隅之南宋
    在抗金復國的道路上,不乏有英雄失落的悲嘆哀歌,辛棄疾便是如此,一腔報國熱血,被現實拍打的體無完膚。辛棄疾出生時宋朝北方江山已盡入金人之手,靖康之變爆發,宋朝皇室盡數南遷,累及民眾,他的家人無法南下,於是他便在金人的統治下成長。雖身在敵營,但在祖父的薰陶之下,他一直心在大宋。
  • 辛棄疾最大氣磅礴的一首詞,其中10個字千古名句,詞中之龍有氣魄
    宋詞是我國文學史上的一座高峰,主要分為豪放、婉約兩派,其中豪放一派又以蘇軾、辛棄疾為最。蘇辛的詞作中從不乏慷慨激昂之語,蘇軾的「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辛棄疾的「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哪怕是歷經千年讀者依舊能夠透過時間的脈絡感受到他們的沖天豪氣。
  • 一首別具一格的中秋詞,來自無月可賞的辛棄疾,詞中之龍果然瀟灑
    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一輪明月,能寄託千裡之遙的思念。然而令人最無奈的或許不只是月圓人不圓,而就本就孤獨卻遇上個無法賞月的雨天,這時候哪怕蘇軾的《水調歌頭》也無從安慰了。在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首《一剪梅》中,辛棄疾就遇到了一次中秋節下雨無月可賞的情況,但他卻詩興大發寫下了這首別具一格的中秋妙詞。全詞寥寥幾句,道盡其平生灑脫,讀完只能說:詞中之龍果然瀟灑。
  • 琴心劍膽,詞中之龍——辛棄疾詞作賞析
    南宋詞人辛棄疾,也是一位愛國將領,出生於金國,早年曾參加抗金起義,後回到南宋屬地,始終以恢復中原為志,與朝廷主和派意見相左,故而時遭貶謫。辛棄疾的詞作多數風格豪放,抒寫北望中原,壯志難酬之意,為豪放派詞人重要代表。
  • 辛棄疾打算辭職兒子卻阻撓,一氣之下寫此詞,詞中之龍果然有脾氣
    宋代詞壇,高手如雲,但能被稱得上一句「文能提筆安天下 武能上馬定乾坤」的,只有辛棄疾一人而已。21歲步入沙場,22歲於萬人敵營中生擒叛將,25歲南宋皇帝親任他為江陰籤判,他的一生充滿著傳奇色彩。錯生於羸弱的南宋是他的不幸,在經歷了高光時刻後,迎接他的是幾十年的閒賦時光。
  • 詞中之龍辛棄疾最經典的十首詞,百讀不厭
    辛棄疾是中國文壇豪放派的代表,平生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人稱詞中之龍。古典君:這是辛棄疾廢退閒居時一首有名的小詞,詞中借醉酒而大發牢騷。一個「且」字,就從字裡行間流露出這「歡笑」比「痛哭」還要悲哀,下片的一片醉態正是借酒消愁。不拘形跡,其實也是在反抗現實。歡之可貪,正因為它暫得之不易。
  • 詞中之龍辛棄疾最超然的一首詞,節奏明快,充滿樂趣!
    宋朝最著名的兩位詞人,非蘇軾和辛棄疾莫屬(並稱為蘇辛)。這兩位詞人,都是偉大的豪放派詞人,著有許多名篇。本篇主要介紹辛棄疾的詞作。辛棄疾是一個將士,曾經南徵北戰,頗有男子氣概,其許多詩歌之中均體現了這種豪氣。豪放派詩人不是都寫豪放詞,偶爾也會寫婉約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