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中之龍辛棄疾,一腔熱血壯志難酬,難救偏安一隅之南宋

2020-12-23 雲敘史今

經歷靖康之變後,宋朝被外族勢力嚴重打壓,北宋都城被破,宣告滅亡,皇室南遷,南宋建立。南宋建國後剛開始還有收復失地之志,隨著逐漸的安定,貴族王孫逐漸縱情享樂,不由想到杜牧所寫「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在抗金復國的道路上,不乏有英雄失落的悲嘆哀歌,辛棄疾便是如此,一腔報國熱血,被現實拍打的體無完膚。

辛棄疾出生時宋朝北方江山已盡入金人之手,靖康之變爆發,宋朝皇室盡數南遷,累及民眾,他的家人無法南下,於是他便在金人的統治下成長。雖身在敵營,但在祖父的薰陶之下,他一直心在大宋。

金人統治殘暴不堪,更是將漢人視為牲口,人們長期處於屈辱和痛苦之中,這一切都讓辛棄疾憤懣不平,在少年時就有恢復中原,報效朝廷,早日拯救黎民的志向。在他二十一歲時加入了反抗金人的義軍,可惜義軍綱紀不嚴,內鬥不斷,難成大事,之後義軍首領被叛徒殺害,大軍潰散,於是他南下投奔了南宋王朝。

他在義軍之中表現出眾,英勇果斷,小有名氣,於是宋高宗將他封為江陰籤判,自此他開始了南宋的官場生涯。初來乍到,他對朝廷的怯弱畏懼與偏安一隅自甘墮落並不了解,新繼位的宋孝宗也表現出了想要收復失地之願望,於是辛棄疾自以為得遇良機,復國有望,寫下了不少抗擊金人的建議戰略,民間廣為流傳,百姓看後呼聲高漲,可是朝廷內部卻對此極為冷淡。

皇帝對他的建議並不採納,但是對才幹還是賞識,於是將他派遣到江西等地負責治理荒政、整頓治安。現實對辛棄疾是極為殘酷的,他本有復國大志,也有軍事才能,可朝廷始終碌碌無為,他們對金人無比畏懼,知曉得空談大業,卻從不付之於行動。

淳熙八年(1181年),辛棄疾已經四十有二,早不是當初那意氣風發的青年才俊,可是復國之心依舊滾燙。一首《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面對朝廷的唯唯諾諾,膽小怯弱,他實在無可奈何,只得將滿腔悲憤愁苦和羨慕寫在這首詞中,他讚頌孫權那樣的英雄人物,他驍勇善戰,心有江山社稷,不懼強權,運籌帷幄,可惜這樣的才俊早已成了過往,永遠埋葬在了歷史之中,若是他當政,大宋何至於此?他多麼期望最後也能同廉頗一般,可再次得到啟用,為國效力。

一心想要北山收復疆土的他,遭一些只圖享樂的小人彈劾,官職被罷,他不得已開始了中年的隱居生活,登高遠望,北方儘是故國疆土,那裡的百姓正在遭受金人摧殘,他們是那樣的渴望得到朝廷的庇護,可是他們期盼依賴的皇帝大臣正在紙醉金迷,樂不思蜀,早就忘卻了亡國之恨,毀廟之辱。

苦於不能徵戰殺敵的他,只得將自己的滿腔憤怒哀怨寫盡詩詞之心。本是一位豪傑英雄,卻偏生在了這樣卑微怯弱的朝代,本是提刀斬賊的手,不得不拿起毛筆將自己的失意惆悵寫進山水之間,他本無意成為文人才子,卻終究命不由他,只能做的悲秋傷春的詞客。

開禧三年(1207年),朝廷終於再次想起了當年那位一腔熱血的報國志士,將他再次啟用,可當時的辛棄疾早就年近古稀,臥床不起,只得上書請辭,不久之後便與世長辭,傳聞他在死時還大喊:「殺賊,殺賊!」朝廷聽聞後,將他視為以守龍圖閣待制之職致仕,賜諡號「忠敏。」可這些續命要來又有何用,家國未復,疆土未收,他依舊死不瞑目。

他與陸遊一般,那句: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寫盡心酸無奈,原以為佔得天時地利,可建功立業,為民為國成就事業,卻終究壯志難酬,鬱郁終老,南宋辜負了他的年少之志,朝廷辜負了他的報國之心,時代辜負了他的金戈鐵馬。

雖然在戰場上他壯志難酬,但在文壇上,他的詩詞文採也為宋詞帶來了別樣的豪情風光,更是被世人成為「詞中之龍。」若他身在秦皇漢武時期,他的人生定然會是為國馳騁疆場,快意灑脫,就算戰死沙場也死得其所。

參考資料:

《資治通鑑》

《辛棄疾傳》

相關焦點

  • 詞中之龍—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原字坦夫,後改字為幼安,中年別號稼軒居士;南宋時期,山東濟南府歷城縣(今山東濟南市歷城區)人。是南宋文學家,豪放派詞人,有「詞中之龍」之美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他更是一位勇冠三軍、能徵善戰、熟稔軍事的民族英雄。
  • 詞中之龍——辛棄疾,且年少有志、矢志不移,怎奈何世事變化無常
    辛棄疾是南宋的愛國詞人,只可惜那時候的大宋王朝一分為二,南宋便是他那唯一的家。生逢亂世,又何以談家一說?如果國沒了,一個信仰支撐沒了,那麼人們在生活上如何得到保證?因為他的出生便是在金國,可他清楚自己是漢人,也是大宋子民。
  • 辛棄疾:人中之傑 詞中之龍
    「靖康之難」成為古代漢人統治天下的歷史中,最讓人感到羞恥的歷史事件。彼時,「泥馬渡江」的康王趙構有幸逃過一劫,成了趙宋王朝的獨苗,做了偏安一隅的皇帝。不過,辛棄疾畢竟有功在身,來到杭州後,宋高宗趙構先給了辛棄疾一個職務:江陰籤判。這個職位相當於秘書職務,處理的都是瑣碎的行政事務。當時,年輕的辛棄疾還在想著怎麼恢復中原,提出了有名的《美芹十論》、《九議》等主戰想法。不過,蜷縮在東南的南宋朝廷,雖然已經偏安了三四十年,卻仍沒從金人鐵蹄的淫威下緩過神來,談「金」色變,投降派佔據上風。
  • 「詞中之龍,飛虎之帥」辛棄疾在鎮江:為何反覆提到孫權?
    文 / 文化星河前言:南宋豪放派詞人,有「詞中之龍」之稱的辛棄疾,最初是出生在金國的,後歸南宋,其一生志在報國,卻報國無門,壯志未酬。辛棄疾其人,除了是詞人,還是將帥,曾經創建飛虎軍。而其所處的南宋,一直偏安一隅,對於恢復河山沒有很大的決心和舉動。這一切都讓志在恢復山河的辛棄疾痛心疾首,在這兩首詞中,他反覆提到曾在鎮江叱吒風雲的歷史人物,通過懷古,表達了自己的心緒,至今讀來讓人無限惋惜。
  • 辛棄疾最大氣磅礴的一首詞,其中10個字千古名句,詞中之龍有氣魄
    蘇軾所生活的年代,宋朝還沒那麼羸弱,所以蘇軾雖然一生貶謫顛沛流離,但是很多時候他遭遇的困境都是朝廷內部之爭,所以面對己身的宦海浮沉,蘇軾表現出的是一種豁達。而辛棄疾則不同,他所處的年代,宋朝已然是搖搖欲墜,他從一開始就以恢復中原為志,所以他更多時候表現出來的是一種慷慨激昂。但由於南宋朝廷的苟安,他的一生只能壯志難酬,這也讓他後期的詞作豪放之餘更是多了幾分無奈的愁苦。
  • 史上最難的詞,沒有之一,讀懂的那真是有才
    詩言志,詞傳情。早期詞作多是豔俗俚曲,抒發閒情逸緻。到了南宋後期,詞創作越來越晦澀難懂。若論最難詞曲,當以劉克莊的《賀新郎.國脈微如縷》為首。「辛」是指辛棄疾,「辛派詞人」是指劉克莊對辛棄疾推崇有加,在文學創作上、政治抱負上,以辛棄疾為馬首是瞻。他整個詞風慷慨悲壯,詞作呈現出感時憂事的愛國熱情。這首《賀新郎.國脈微如縷》就是即時之作。實之三和有憂邊之語,走筆答之。
  • 辛棄疾:詞中之龍,胸含虎嘯龍吟之氣,以功業自許卻抱憾而去
    他就是被譽為「詞中之龍」,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的辛棄疾。少年意氣:少年握槊,氣憑陵、酒聖詩豪餘事辛棄疾出生於金國,原字坦夫,後改字為幼安,號稼軒。他的祖父叫辛贊。靖康之難後,金人佔領了宋朝大半江山。辛贊受族人所累,未能隨宋室南下,無奈只得在金國做官。
  • 人中之傑,詞中之龍(讀辛棄疾)
    人中之傑,詞中之龍(讀辛棄疾)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智慧財產權。辛棄疾,字幼安,別號稼軒,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稼軒者,人中之傑,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辛棄疾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佔,一生力主抗金,為恢復中原而殫精竭慮,一腔赤誠全部傾注於詞作中,著有詞集《稼軒長短句》。
  • 「詞中之龍」的一首律詩,熱血激昂卻少有人知!
    自靖康之變、宋室南遷之後,不論是沙場武將還是文人士子,甚至平民百姓,莫不心中悲憤,常懷一雪「靖康恥」之念。南宋詞壇也受此風影響,多懷古吟今之語、熱血激昂之呼。「詞中之龍」辛棄疾便是其中典型。辛棄疾一生立志收復河山,卻屢屢遭到朝廷主和派打擊,熱血被澆,壯志難酬。他的詞作雖大多滿腔熱血、慷慨激昂,卻透露出無奈的悲憤。
  • 辛棄疾又一首冷門《滿江紅》,一半喊打喊殺,一半卻疲倦傷心
    除了嶽飛的經典《滿江紅》外,辛棄疾、劉克莊、劉過等詞人均有《滿江紅》詞作。尤以詞中之龍辛棄疾最為偏愛《滿江紅》,他一生傳世的六百餘首詞作中,就有四十多首《滿江紅》。今天咱們就來欣賞一首辛棄疾的冷門《滿江紅》:滿江紅南宋·辛棄疾倦客新豐,貂裘敝、徵塵滿目。彈短鋏、青蛇三尺,浩歌誰續。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國。
  • 琴心劍膽,詞中之龍——辛棄疾詞作賞析
    南宋詞人辛棄疾,也是一位愛國將領,出生於金國,早年曾參加抗金起義,後回到南宋屬地,始終以恢復中原為志,與朝廷主和派意見相左,故而時遭貶謫。辛棄疾的詞作多數風格豪放,抒寫北望中原,壯志難酬之意,為豪放派詞人重要代表。
  • 西北望長安,豪情不改吹角連營的「詞中之龍」,卻是一生困龍在淵
    辛棄疾,生于靖康之變後的第13個年頭,即公元1140年,辛棄疾出生了,他出生在北方的山東歷城,此時山東地界已經不再是大宋的天下,而是金國的底盤,辛棄疾出生在異族統治下的漢地,從小耳聞目睹了很多金人的暴行,在金人統治下的北方漢人,生活是異常的悽苦,這些被奴役的漢人,無不一日希望南宋朝廷可以王師北定,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辛棄疾在一天天的長大,直到21
  • 殺人如麻的鐵血戰將,一腔熱血不被重用,卻寫出了世間最柔情的詞
    他是南宋鐵血戰將,也是歷史有名的詞人;他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上定乾坤;他被稱為「人中之虎,詞中之龍」;一句「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更是讓人如痴如醉。一夜之間,辛棄疾就書寫了一段震驚天下的傳奇,朝野內外,一片歡呼,抗戰復國的熱血如燎原之火燃燒起來。多年後,與朋友喝酒聊天,想起往事,當年的壯舉在他的詩中一覽無餘:「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漢箭朝飛金僕姑。」
  • 十首辛棄疾詞,讀懂「詞中之龍」
    他是著名的愛國詩人,他被稱為「詞中之龍」,他一生以恢復中原為理想。他逝世前還高喊「殺賊,殺賊」。他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將豪放詞推向一個新的高度。他是辛棄疾。辛棄疾是南宋詞壇不得不說的人物。今天,隱娘分享十首他的詩歌,體會他的壯志豪情。
  • 詞中之龍辛棄疾:欣賞孫權,並非沒有緣由
    辛棄疾在他的詞中,多次提到了孫權,給予高度評價。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而我們學過的一首詞中,辛棄疾又感慨: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他被後人稱為「詞中之龍」,其實是只看到了他詩詞上的成就,沒看到他的軍事造詣。可惜南宋的特點,就是能打能突的名將基本不用。再加上辛棄疾「歸正人」的尷尬身份,他的前途,並不平坦。辛棄疾到了南宋後,提出了不少北伐的建議。
  • 李大奎:率50騎突襲金兵大營,辛棄疾不僅是詞中之龍,還是一代名將
    他就是南宋著名的一代名將、"豪放派"詞人辛棄疾。 一、年少時:沙場秋點兵 辛棄疾,字幼安,號嫁軒,1140年出生,1207年病逝,卒年68歲。他一生投入抗金,為恢復中原而殫精竭慮,一腔赤誠全部傾注於嘔心瀝血的詞作中,這就是有名的詞集《稼軒長短句》。
  • 辛棄疾:劍柔天涯,難酬天下
    他便是「詞中之龍」——辛棄疾。 同為豪放派,蘇詞曠達開闊,舒朗瀟灑;辛詞則豪壯雄渾、慷慨悲歌。總覺得,稼軒就是那陌上人如玉的翩翩遊俠,仗劍天涯,懷柔天下,氣吞萬裡如虎,胸吐萬丈長虹。 連夢境,都是馳騁天涯的冰馬星河。
  • 號稱詞中之龍的辛棄疾
    辛棄疾,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南宋豪放派詩人,將領。山東濟南人,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辛棄疾擅長詩文,但是卻以詞作著名於世。他的《稼軒詞》收錄了六百多首詩詞,數量極多,質量也堪稱上品,冠絕兩宋,乃人中之傑、詞中之龍。
  • 「熱血男兒」辛棄疾,用行動踐行、一個真男兒應有的責任與擔當
    一腔熱血的辛棄疾在南宋任職前期,將自己的抱負和理想揉進了一次又一次的上書進言中,他陳述任人用兵之道,謀劃復國強國的大計。垂垂老矣整整二十年,辛棄疾將自己的情感寄情於山水與詩詞中。在詞作當中,他依然是那個馳騁戰場的將軍,依然是那個沙場點兵的將士。他諷刺著南宋朝廷的不作為,感慨著自己壯志難酬的苦悶,抒發著讓人扼腕的哀嘆。
  • 《辛棄疾1162》——寫詞只是副業,打仗才是主業的辛棄疾
    和李白一樣,辛棄疾是一個被詩詞才華耽誤的武俠。我們在記住了南宋豪放派詩人辛棄疾,卻忘記了手持長劍的將軍辛棄疾。對於辛棄疾來說,打仗、抗擊金人才是主業,而寫詞僅是壯志難酬後獨飲孤寂酒的抒懷之作。1月2日,網絡電影《辛棄疾1162》正版視頻平臺上線播映。對於了解那個「不一樣」的辛棄疾有很大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