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靖康之變後,宋朝被外族勢力嚴重打壓,北宋都城被破,宣告滅亡,皇室南遷,南宋建立。南宋建國後剛開始還有收復失地之志,隨著逐漸的安定,貴族王孫逐漸縱情享樂,不由想到杜牧所寫「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在抗金復國的道路上,不乏有英雄失落的悲嘆哀歌,辛棄疾便是如此,一腔報國熱血,被現實拍打的體無完膚。
辛棄疾出生時宋朝北方江山已盡入金人之手,靖康之變爆發,宋朝皇室盡數南遷,累及民眾,他的家人無法南下,於是他便在金人的統治下成長。雖身在敵營,但在祖父的薰陶之下,他一直心在大宋。
金人統治殘暴不堪,更是將漢人視為牲口,人們長期處於屈辱和痛苦之中,這一切都讓辛棄疾憤懣不平,在少年時就有恢復中原,報效朝廷,早日拯救黎民的志向。在他二十一歲時加入了反抗金人的義軍,可惜義軍綱紀不嚴,內鬥不斷,難成大事,之後義軍首領被叛徒殺害,大軍潰散,於是他南下投奔了南宋王朝。
他在義軍之中表現出眾,英勇果斷,小有名氣,於是宋高宗將他封為江陰籤判,自此他開始了南宋的官場生涯。初來乍到,他對朝廷的怯弱畏懼與偏安一隅自甘墮落並不了解,新繼位的宋孝宗也表現出了想要收復失地之願望,於是辛棄疾自以為得遇良機,復國有望,寫下了不少抗擊金人的建議戰略,民間廣為流傳,百姓看後呼聲高漲,可是朝廷內部卻對此極為冷淡。
皇帝對他的建議並不採納,但是對才幹還是賞識,於是將他派遣到江西等地負責治理荒政、整頓治安。現實對辛棄疾是極為殘酷的,他本有復國大志,也有軍事才能,可朝廷始終碌碌無為,他們對金人無比畏懼,知曉得空談大業,卻從不付之於行動。
淳熙八年(1181年),辛棄疾已經四十有二,早不是當初那意氣風發的青年才俊,可是復國之心依舊滾燙。一首《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面對朝廷的唯唯諾諾,膽小怯弱,他實在無可奈何,只得將滿腔悲憤愁苦和羨慕寫在這首詞中,他讚頌孫權那樣的英雄人物,他驍勇善戰,心有江山社稷,不懼強權,運籌帷幄,可惜這樣的才俊早已成了過往,永遠埋葬在了歷史之中,若是他當政,大宋何至於此?他多麼期望最後也能同廉頗一般,可再次得到啟用,為國效力。
一心想要北山收復疆土的他,遭一些只圖享樂的小人彈劾,官職被罷,他不得已開始了中年的隱居生活,登高遠望,北方儘是故國疆土,那裡的百姓正在遭受金人摧殘,他們是那樣的渴望得到朝廷的庇護,可是他們期盼依賴的皇帝大臣正在紙醉金迷,樂不思蜀,早就忘卻了亡國之恨,毀廟之辱。
苦於不能徵戰殺敵的他,只得將自己的滿腔憤怒哀怨寫盡詩詞之心。本是一位豪傑英雄,卻偏生在了這樣卑微怯弱的朝代,本是提刀斬賊的手,不得不拿起毛筆將自己的失意惆悵寫進山水之間,他本無意成為文人才子,卻終究命不由他,只能做的悲秋傷春的詞客。
開禧三年(1207年),朝廷終於再次想起了當年那位一腔熱血的報國志士,將他再次啟用,可當時的辛棄疾早就年近古稀,臥床不起,只得上書請辭,不久之後便與世長辭,傳聞他在死時還大喊:「殺賊,殺賊!」朝廷聽聞後,將他視為以守龍圖閣待制之職致仕,賜諡號「忠敏。」可這些續命要來又有何用,家國未復,疆土未收,他依舊死不瞑目。
他與陸遊一般,那句: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寫盡心酸無奈,原以為佔得天時地利,可建功立業,為民為國成就事業,卻終究壯志難酬,鬱郁終老,南宋辜負了他的年少之志,朝廷辜負了他的報國之心,時代辜負了他的金戈鐵馬。
雖然在戰場上他壯志難酬,但在文壇上,他的詩詞文採也為宋詞帶來了別樣的豪情風光,更是被世人成為「詞中之龍。」若他身在秦皇漢武時期,他的人生定然會是為國馳騁疆場,快意灑脫,就算戰死沙場也死得其所。
參考資料:
《資治通鑑》
《辛棄疾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