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給我們的最好的東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熱情。——歌德(德)
文章類型/歷史見聞
字數|843,閱讀約2分鐘
曹植《七步詩》的典故廣為人知。這一典故源於《世說新語》文獻中的記載。內容如下:「文帝試使東阿王七步作詩,若不成,復詩???????皇帝深以為恥。」
上面的意思很容易理解,說曹丕命曹植七步之內作詩,否認要處死他。於是乎,曹植不到七步就唱到,「煮豆為湯,魯叔以為汁。薇菜在釜下燒,豆子在釜裡哭。本是同根生,互煎何急?」
曹植的哥哥曹丕「深以為恥」。但在長期的流傳中,曹植的《七步詩》已縮減為四句:「煮豆為湯,魯叔以為汁。本是同根生,相煎何急?」
千百年來,人們對曹植的能力有目共睹,作為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曹植對後世文學影響很大。如唐代大詩人李白曾說:「曹植為建安雄才,卻堪贊駕;世間華彩,卻朝風而動;白不敏,暗自慕高見。」
唐初宰相房玄齡曰:「惟圖紀命之遇,文宗微之起,三祖葉齊之高韻,七子之分之美。翰林之絕,典倫之詳其藻美之美,使其當年之涼。惟陳王之思風動之雅,備奧運,懸日月。」曹植的詩為後世所推崇。除了出眾的文採外,他不幸的身世引起了後世文人的極大同情。
拋開郭沫若有爭議的部分不談,他還是很能幹的。1943年7月,郭沫若在重慶寫了《反七步詩》,「煮豆燒豆薇菜,豆薇菜為灰。熟則珍藏於桌上,灰作肥于田裡。非同根生,何以甘願自毀?」
郭沫若之所以要寫《反七步詩》,是因為他認為曹植的七步詩很牽強,認為「從豆的角度看,一定能感覺到太牽強了。如果站在姬的一方面,不是一種犧牲的表現嗎?所以寫了一首反七步詩。」你怎麼看郭沫若的《反七步詩》?歡迎留言。
參考資料:建安文學代表人物,《文心雕龍·才略》
歷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時走到艱難險阻的境界。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夠衝過去的。——李道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