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的《七步詩》天下聞名,四百年後出現一首詩,完超《七步詩》

2020-12-22 老沙侃文化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魏黃初元年,曹丕稱帝。身登九五之位的曹丕對之前與弟弟曹植爭封太子的經歷無法釋懷,想方設法要除掉曹植。於是以考查曹植才華為藉口,要曹植在七步之內寫一首詩。曹植知道哥哥存心陷害自己,可自己無法開脫,只好在極度悲憤中七步成詩。這就是名震一時、流傳千古的《七步詩》。從此,《七步詩》也成為兄弟相殘的代名詞。

兄弟相殘

《七步詩》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來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來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殘害弟弟,比喻貼切而生動,明白而深刻,千百年來贏得了廣大讀者的讚賞。「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也成為人們勸誡避免兄弟鬩牆、自相殘殺的普遍用語。也許,在很多人心目中,描寫家庭內部親人相殘的詩篇,這是唯一的一首。其實不然。在曹植創作《七步詩》之後,大約過了四百五十年,又有一個詩人寫出了一首同題材的詩篇,思想性與藝術性都堪與《七步詩》相媲美,甚至超越《七步詩》,只是少有人知。那就是唐初章懷太子李賢所寫的《黃臺瓜辭》。

曹植

黃臺瓜辭

李賢

種瓜黃臺下,瓜熟子離離。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

三摘尚自可,摘絕抱蔓歸。

這首詩大意是:黃臺下種著瓜,瓜成熟的季節,瓜蔓上長了很多瓜。摘去一個瓜可使其他瓜生長得更好。再摘一個瓜就看著少了。要是摘了三個,可能還會有瓜,但是把所有的瓜都摘掉,只剩下瓜蔓了。

瓜熟子離離

《全唐詩》收錄了這首詩,並在題下注云:「初,武后殺太子弘,立賢為太子。後賢疑隙漸開,不能保全。無由敢言,乃作是辭。命樂工歌之,冀後聞而感悟」。那麼,我們先來回顧一下這段歷史:

除其他子嗣,唐高宗與武則天共生4個兒子,他們是李弘、李賢、李顯、李旦。最初,皇后蕭淑妃長子李忠被立為太子。公元655年,武則天登上皇后寶座,野心逐漸暴露。第二年,武則天勸說李治廢掉了太子李忠,改立自己在感業寺生的兒子李弘為太子。

唐高宗

李弘被立為太子後,大展身手,表現得可圈可點,贏得李治和大臣們的讚譽。與此同時,李治的身體每況愈下,便打算將皇位傳給李弘,不料,遭到了武則天的堅決反對。此後,武則天百般壓制太子,但太子羽翼漸豐,並不妥協。公元675年,24歲的李弘被武則天投毒害死。李弘的死對李治打擊太大,他心灰意冷,更不願管理朝事,武則天參政的機會越來越多。

武則天

一個月後,李賢被冊立為太子。年輕的李賢逐漸顯示出了自己的才能,甚至超過了他的哥哥李弘,這讓武則天又一次感受到了威脅。不久,後宮便有了這樣的傳言:李賢是武后的姐姐韓國夫人所生。這是一個極其危險的信號,這就是在造輿論,為下一步行動做準備。哥哥李弘就是前車之鑑。已經感受到死亡威脅的李賢在痛苦煎熬中寫了《黃臺瓜辭》這首詩,並將這首詩譜了曲,有意讓人傳唱,希望武則天聽到後能有所收斂。

李賢

這首詩形式上為樂府民歌,語言自然樸素,寓意也十分淺顯明白:以種瓜摘瓜作比喻,期盼生母武則天能重視母子親情,不要殘害骨肉。開始兩句描寫種瓜黃臺下,果實纍纍。詩人使用「離離」這一疊詞,用瓜熟時長長懸掛在藤蔓上的一派豐收景象,來比喻李家子嗣人丁興旺。接著寫出「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的植物生長的自然規律,於輕描淡寫中寄託了詩人的深遠用意。「三摘猶自可」使用讓步修辭手法,以突出「摘絕抱蔓歸」的可悲結局。如果對親子一味猜忌、過度殺戮,結果只能猶如摘瓜,一摘、再摘,採摘不已,最後必然是無瓜可摘。

一摘使瓜好

但是,李賢的這首詩並未能撼動武則天的野心,自然也不能拯救自己。不久,李賢就被廢為庶人。在武則天得到政權之後,更不顧骨肉親情,逼他自殺。30歲的李賢結束了他年輕的生命,但是,他留下的唯一的一首詩,卻在歷史上熠熠生輝。詩中以瓜蔓與瓜比喻母子,與《七步詩》中以同根而生的萁和豆來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有異曲同工之妙。兩首詩同為勸諫不要骨肉相殘,使人警醒,令人震撼。

再摘使瓜稀

詩人已去,但詩篇卻可以永存。骨肉親情彌足珍貴,願世間不再有殺戮,人間不再有傷害,相親相愛才是一家人。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不慎觸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曹植的七步詩
    不得不說,如果曹植寫詩或者曹丕讀詩要靠百度百科,那麼曹植恐怕早就被曹丕砍了。因為曹丕是一個非常小心眼,做起事情毫無顧忌的人。譬如魏國重臣,曹氏親族的曹洪因為早年不借給曹丕錢,等曹丕上位後,找了個藉口就想要將其處死,絲毫不顧曹洪是曹魏政權創業的原始第一大股東;也不估計曹洪曾多次捨命相救自己親爹曹操,逼迫漢獻帝退位,是曹魏政權最大的大功臣(沒有之一);還不顧及曹洪家族與潁川家族的緊密聯姻關係;更絲毫不顧及曹魏剛剛篡漢,曹洪作為曹氏宗族一號人物,直接影響了曹丕政權最為倚重的曹氏宗室的態度。
  • 曹植的《七步詩》是在什麼情況下寫成的,詩中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世說新語》·書影 大意是說:魏文帝曹丕曾命令胞弟東阿王曹植在行走七步路的時間內作詩一首,如詩不成,就將行以大法(處死)。曹植應聲吟出六句詩來,這就是上面這首《七步詩》。曹丕聽了,深有慚色。 一個「慚」字,能看出曹丕當時的心態。原本是同胞骨肉,所謂「孔懷兄弟,同氣連枝」,何以要「相煎」如此?
  • 七步詩
    《七步詩》通過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比喻兄弟,卻相互「迫害」,表達了作者對曹丕的不滿,反映了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的殘酷鬥爭和詩人自身處境艱難,沉鬱憤激的思想感情。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國譙(qiáo)縣(今安徽亳bó州)人。曹操第三子,曾封陳王,諡號「思」,世稱陳思王。三國時期詩人。曹植的詩風:骨氣奇高,詞採華茂。
  • 魯迅與郭若沫都曾改寫過曹植《七步詩》,誰的水平更高?
    曹丕的弟弟曹植,很有文才,後人稱天下之才有十鬥,他獨佔了八鬥。曹操在生前非常喜歡曹植,曾想把他立為自己的繼承人。不過,曹丕的政治手腕顯然更高,在這場奪嫡之爭中笑到了最後。 為了鞏固皇位,曹丕把目光投向了弟弟曹植,想剷除他。
  • 解讀曹植《七步詩》:從小就會背的一首詩,卻不是作者原版
    入選小學語文課本、被列入小學生必背詩詞的曹植《七步詩》,幾乎人人會背,也因為這首小詩讓人們知道了曹植這個人。但曹植從骨子裡還是一個文人,經常不修邊幅、不拘小節、飲酒誤事,致使曹操對其失去信任,後立曹丕為太子。曹植被封為王,數度遷封,最終封地為陳郡,後稱「陳王」。想參與政事,但魏文帝曹丕以及魏明帝曹叡均對其嚴加防範,最終鬱悶而終,年僅40歲。
  • 七步詩·[三國·魏]·曹植·煮豆燃豆萁·及關於原詩
    相煎何太急——煎:煎熬,這裡指迫害。譯文:燒著豆秸煮豆子,鍋裡的豆子在哭泣。我們本是同根生的一家人,你對我的迫害為何如此著急。創作背景:曹操病逝後,曹丕繼位魏王;同年十月,漢獻帝被迫禪讓帝位,曹丕上位,稱帝為魏文帝。曹丕對弟弟曹植耿耿於懷,想除掉他。據《世說新語·文學》載:「文帝(曹丕)嘗令東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殺),應聲便為詩……帝深有慚色。」因是七步成詩,故稱七步詩。
  • 曹植的七步詩應當是六句
    文革之前,查看四角號碼字典,無論是騷人墨客的一些文章裡論證,或者一些老師的嘴裡,同感共鳴,曹植的七步詩是四句
  • 曹植《七步詩》3個不同版本,網友改寫的最絕,看完讓人哭笑不得
    曹丕稱帝後,對曹植多加迫害,曹植的詩歌逐漸變成了對自己身世際遇的不滿和 「抱利器而無所施」的悲憤和苦悶。最著名的《七步詩》,就是他後期的作品,這首詩寫出了對曹丕兇殘狠毒的控訴,是弱者發自內心深處血與淚的吶喊。關於《七步詩》,網上流傳很多版本,接下來我們一起看看這些版本。
  • 曹植的七步詩名垂千古,大文豪郭沫若卻不服,結果寫了首反七步詩
    ——歌德(德)文章類型/歷史見聞字數|843,閱讀約2分鐘曹植《七步詩》的典故廣為人知。這一典故源於《世說新語》文獻中的記載。內容如下:「文帝試使東阿王七步作詩,若不成,復詩???????皇帝深以為恥。」
  • 曹植的七步詩流傳千年,魯迅把它們反過來寫,大放異彩,還有誰?
    為了鞏固皇位,曹丕把目光投向了弟弟曹植,想剷除他。一次,曹丕當眾要求曹植限期(七步以內)寫詩,於是就有了後世著名的「七步詩」:「煮豆持為湯,魯叔以為汁。薇菜在釜下燒,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相煎何太急?」據史料記載,曹丕聽了曹植的《七步詩》後,十分慚愧。「文帝試使東阿王七步作詩,若失敗則大功(殺),而後深以為恥。」
  • 郭沫若不解《七步詩》,餘秋雨質疑其創作背景,終是才華害了曹植
    說起曹植的《七步詩》,理科生們大概都不陌生,在化學試卷上,總會出現「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這一句詩相關的知識考點。而文科生們大概會更懂其中的深意,作者曹植用萁煎其豆,比喻同胞的哥哥曹丕殘害弟弟,以表他對曹丕的不滿。
  • 曹植的《七步詩》中,隱藏著什麼神秘預言,使得曹丕最後放過了他
    虎父無犬子,他的兒子曹丕更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還有曹植,更是才高八鬥。曹操死後,他的兒子曹丕接替了他的位置,但弟弟曹植的才華以及擁護他的人也不在少數,所以在曹丕看來始終是個隱患,想要除之而後快,但因母親的勸阻也不好意思做得太過分,於是就想到要他在七步之內作詩一首,不然就要殺了他。
  • 每天品讀一首詩:二孩矛盾怎麼解決?在《七步詩》中感悟兄弟情深
    一首古詩一種境界,珍惜陪孩子成長的每一天吧!即便再忙,也請拿出一首詩的時間,與孩子共同品讀,靜下心來,享受這一刻溫暖的親子時光,讓孩子因為有文化的浸潤,內心更加豐盈。 今天淑悅老師選的詩是曹植的《七步詩》,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讓我們在這首詩裡感悟親情。
  • 未來講堂|曹植《七步詩》誦讀:周揚
    作者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三國時期著名詩人、文學家。為曹操與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曹丕的同母弟,因富於才學,早年曾受曹操寵愛,一度欲立為太子。及曹丕、曹叡為帝,備受猜忌,鬱郁而死。生前封為陳王,去世後諡號「思」,又稱陳思王。為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與集大成者,並在兩晉南北朝時期,被推尊到文章典範的地位。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
  • 武則天兒子寫了一首詩,說的全是「別殺我」,比《七步詩》更悲哀
    在唐代時,一位皇子,因為懼怕母親的權勢,寫了一首詩,以期得到母親的理解,讀來,令人哀婉。這首詩就是武則天兒子李賢的《黃臺瓜辭》。種瓜黃臺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所以,這是一首諷喻詩。這首詩形式上為樂府民歌,語言自然樸素,寓意也十分淺顯明白。以種瓜摘瓜作比喻,諷諫生母武則天切勿為了政治上的需要而傷殘骨肉,傷害親子。種瓜黃臺下,瓜熟子離離。開始兩句描寫種瓜黃臺下,果實纍纍。
  • 玩七步詩的曹植、曹丕,和桃園弟兄的巨大差距!
    玩七步詩的曹丕、曹植兄弟和桃園弟兄相比,文化上確實高出了很多,但做人上,他們卻差得不是一星半點!劉備、關羽和張飛,兄弟三人從黃河以北相識,成為了全中國最堅強的弟兄,然後經歷了幾十年江湖上的浪鬥,終於奮鬥出鼎足天下的勢力。相似的價值觀,共同的利益,依舊掩蓋不了弟兄們真實質樸的情誼!
  • 曹丕讓曹植寫首《死牛詩》,不能有死、牛兩字,結果比七步詩還絕
    曹操一共有25個子嗣,先後出現在曹操視野當中的儲嗣候選人有四位,其中包括長子曹昂、曹衝、曹丕、曹植。原本曹昂的機會最大,然而在建安二年(197年)跟隨曹操出徵張繡的時候,被突然反叛的張繡殺害,接著,曹操第二個想到的就是曹衝,大家都知道曹衝稱象的故事,史書記載曹衝五六歲的時候「有若成人」,而且天性善良,「「賴以濟宥者,前後數十」。
  • 曹植究竟有多高的才氣,竟能七步成詩!
    他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可以七步成詩的曹植曹子建。關於曹植,有一個廣為人知的故事。說的是他的哥哥曹丕剛登帝位不久,就把他召來對他說:「你不是很有才華嗎?現在你必須在七步之內作一首詩,否則就要蹲監獄。」這七步成詩是極難辦到的事,但曹植還沒有走完七步就朗誦起來,這首七步詩就不用我多說了吧,一句「相煎何太急」。使得曹丕深感慚愧,便暫時放棄了殺掉弟弟的念頭。
  • 曹植《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如原事之始曰本然;豫為後地曰張本。釋迦牟尼曰:水有源,木有本。《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人窮則反本。《孟子》:此之謂失其本心。   又指本宗族,如本家、本宗,《詩·大雅·文王》:本支百世。曹植《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因為此詩,世人只知曹植才氣逼人,曹丕逼人太甚。
  • 曹丕看兩頭牛打架,命曹植作詩,卻不能有「牛」字,結果卻流傳千古
    許多人了解曹植,是因為他的那首"七步詩",七步成詩,已經將曹植的才華展現的淋漓盡致,同樣也是因為七步詩太過出名,以至於人們忽略了曹植這個人,以及他的許多作品。東漢末年,天下諸侯紛爭,結果是,最大的蛋糕,終為魏蜀吳三家瓜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