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魏黃初元年,曹丕稱帝。身登九五之位的曹丕對之前與弟弟曹植爭封太子的經歷無法釋懷,想方設法要除掉曹植。於是以考查曹植才華為藉口,要曹植在七步之內寫一首詩。曹植知道哥哥存心陷害自己,可自己無法開脫,只好在極度悲憤中七步成詩。這就是名震一時、流傳千古的《七步詩》。從此,《七步詩》也成為兄弟相殘的代名詞。
《七步詩》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來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來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殘害弟弟,比喻貼切而生動,明白而深刻,千百年來贏得了廣大讀者的讚賞。「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也成為人們勸誡避免兄弟鬩牆、自相殘殺的普遍用語。也許,在很多人心目中,描寫家庭內部親人相殘的詩篇,這是唯一的一首。其實不然。在曹植創作《七步詩》之後,大約過了四百五十年,又有一個詩人寫出了一首同題材的詩篇,思想性與藝術性都堪與《七步詩》相媲美,甚至超越《七步詩》,只是少有人知。那就是唐初章懷太子李賢所寫的《黃臺瓜辭》。
黃臺瓜辭
李賢
種瓜黃臺下,瓜熟子離離。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
三摘尚自可,摘絕抱蔓歸。
這首詩大意是:黃臺下種著瓜,瓜成熟的季節,瓜蔓上長了很多瓜。摘去一個瓜可使其他瓜生長得更好。再摘一個瓜就看著少了。要是摘了三個,可能還會有瓜,但是把所有的瓜都摘掉,只剩下瓜蔓了。
《全唐詩》收錄了這首詩,並在題下注云:「初,武后殺太子弘,立賢為太子。後賢疑隙漸開,不能保全。無由敢言,乃作是辭。命樂工歌之,冀後聞而感悟」。那麼,我們先來回顧一下這段歷史:
除其他子嗣,唐高宗與武則天共生4個兒子,他們是李弘、李賢、李顯、李旦。最初,皇后蕭淑妃長子李忠被立為太子。公元655年,武則天登上皇后寶座,野心逐漸暴露。第二年,武則天勸說李治廢掉了太子李忠,改立自己在感業寺生的兒子李弘為太子。
李弘被立為太子後,大展身手,表現得可圈可點,贏得李治和大臣們的讚譽。與此同時,李治的身體每況愈下,便打算將皇位傳給李弘,不料,遭到了武則天的堅決反對。此後,武則天百般壓制太子,但太子羽翼漸豐,並不妥協。公元675年,24歲的李弘被武則天投毒害死。李弘的死對李治打擊太大,他心灰意冷,更不願管理朝事,武則天參政的機會越來越多。
一個月後,李賢被冊立為太子。年輕的李賢逐漸顯示出了自己的才能,甚至超過了他的哥哥李弘,這讓武則天又一次感受到了威脅。不久,後宮便有了這樣的傳言:李賢是武后的姐姐韓國夫人所生。這是一個極其危險的信號,這就是在造輿論,為下一步行動做準備。哥哥李弘就是前車之鑑。已經感受到死亡威脅的李賢在痛苦煎熬中寫了《黃臺瓜辭》這首詩,並將這首詩譜了曲,有意讓人傳唱,希望武則天聽到後能有所收斂。
這首詩形式上為樂府民歌,語言自然樸素,寓意也十分淺顯明白:以種瓜摘瓜作比喻,期盼生母武則天能重視母子親情,不要殘害骨肉。開始兩句描寫種瓜黃臺下,果實纍纍。詩人使用「離離」這一疊詞,用瓜熟時長長懸掛在藤蔓上的一派豐收景象,來比喻李家子嗣人丁興旺。接著寫出「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的植物生長的自然規律,於輕描淡寫中寄託了詩人的深遠用意。「三摘猶自可」使用讓步修辭手法,以突出「摘絕抱蔓歸」的可悲結局。如果對親子一味猜忌、過度殺戮,結果只能猶如摘瓜,一摘、再摘,採摘不已,最後必然是無瓜可摘。
但是,李賢的這首詩並未能撼動武則天的野心,自然也不能拯救自己。不久,李賢就被廢為庶人。在武則天得到政權之後,更不顧骨肉親情,逼他自殺。30歲的李賢結束了他年輕的生命,但是,他留下的唯一的一首詩,卻在歷史上熠熠生輝。詩中以瓜蔓與瓜比喻母子,與《七步詩》中以同根而生的萁和豆來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有異曲同工之妙。兩首詩同為勸諫不要骨肉相殘,使人警醒,令人震撼。
詩人已去,但詩篇卻可以永存。骨肉親情彌足珍貴,願世間不再有殺戮,人間不再有傷害,相親相愛才是一家人。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不慎觸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