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層境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2020-12-14 公子刀法縱橫天下

回顧一下,操作的三層境界,與佛學有些類似:

第一層: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層: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層: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說來簡單的三層境界,第一層初入市者簡單容易,充滿新奇,經常看到本真。第二層,因為第一層的本真,經常受騙上當,被許多反技術坑害,於是懷疑人生,看什麼覺得不是什麼,充滿了自我否定。

經歷過一二層境界後,想要升入第三層,卻是許多朋友終生也達不到的境界,進入這層境界之後,雖多一個「還」字,如武林經歷萬般磨難,如旅者經歷了萬水千山,在紛繁複雜中,有一些本真,有一些睿,有一些糊塗,時刻總能保持一份平淡與平靜,任憑行情起起伏伏,總能處之淡然,得之泰然,失之坦然,應對有序,進退自如。

這裡總結一下,許多朋友不能進入第三層境界的原因:

一、不理智對待:

因為心中有執念,行情按預定的走勢運行,更加強化這種執念。當行情發生轉折時,總是一步步自我原諒,自我安慰,積小錯為大錯,積小虧為大虧,最後的結果多是痛別昨天,告別市場。

二、低級隨意操作:

每天交易時間,總有一股莫名的激動,打開盤面,看到滿滿的紅紅綠綠,就感覺到充滿機會,卻忘了同時也充滿陷阱。

之所以加上定語「低級」,因為是一種沒有準繩的隨意。通常表現為入場前激動,入場後就是後悔。

與這種低級隨意的另一面的是高級隨意,如武林高手,無招無式,隨意而動,攻敵於無形,化敵於無意,那種境界,卻非普通人能達到的,在交易中,看似隨意,實在通過多年的臨場發揮,遵循自身的法則,有其優勢的勝率與盈虧比。

三、輕易否定自己:

因為自身理論實踐基礎不夠紮實,當行情向不利方向波動時,極易懷疑自己,如果有別人以某種理由否定,更加覺得自己當初是衝動。

否定自己本來是好事,但是無原則地否定,就是不是好事了。

當初辛苦研究出來的成果,除非當初的理由不復存在,或者向不利方向波動達到一定數值之後,才能以客觀代替主觀,以量變防質變地否定。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是佛家禪宗提出的人生3重境界,也是佛家在參禪的時候,必然經歷的三個過程。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字面意思,看見山,就認為是山,看見水,就認為是水,這不是廢話嗎?
  •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秋小五重拾驢趣作者:吾樂
  •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涉世之初,還懷著對這個世界的好奇與新鮮,對一切事物都用一種童真的眼光來看待,萬事萬物在我們的眼裡都還原成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對許多事情懵懵懂懂,卻固執地相信所見到就是最真實的,相信世界是按設定的規則不斷運轉,並對這些規則有種信徒般的崇拜,最終在現實裡處處碰壁,從而對現實與世界產生了懷疑。人生第二重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是水。
  • 看明白了世上的真真假假,便能了悟「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
    佛家所言之空,道家所言之無,皆是無觀念的境界,破,破的是觀念;放下,放下的仍是觀念;無,消除的是觀念;空,清理的還是觀念。空絕非真空,無亦非全無,正相反,無觀念則無鎖鏈,無鎖鏈捆綁則是大自在、真自由。所謂「人世間的一切都是虛假的」,所言虛假者,指的不是這一切物質存在,而是人對它們產生的觀念,人看到摸到的東西本身確實存在,怎麼是虛假的呢?
  • 看山是山也不是山|看水是水也不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還是山 ,看水還是水。 看山是山也不是山,看水是水也不是水。藏教菩薩執著有形有相(妙有),執相昧性,只承認相是我,不承認性是我,所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山和水都是表:妙有)。通教菩薩執著無形無相(真空),破相見空,只承認性是我,不承認相是我,所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應當怎樣理解?據《五燈會元》記載,青原惟信禪師說:「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禪宗機鋒,直指心地,超越邏輯。我們未契入者,如果只從文字上解讀,從禪宗角度看,必然隨解隨縛,不達本意。不過,後來青原惟信禪師這段話流傳極廣,早已超出禪宗乃至佛教的話語範圍。
  •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公案
    因為禪宗有了這段公案的流傳,所以後世學禪與現在國內外談禪的人,便拿它做為參禪的把柄,有人說這就代表了禪宗的三關之說;也有人說,必須做到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工夫以後,再翻一個身,仍然達到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便是大徹大悟的境界。
  • 《真實之淚》分析(三)——看山只是山,看水只是水
    何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只是山,看水只是水」?
  • 南懷瑾老師:「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公案
    因為禪宗有了這段公案的流傳,所以後世學禪與現在國內外談禪的人,便拿它做為參禪的把柄,有人說這就代表了禪宗的三關之說;也有人說,必須做到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工夫以後,再翻一個身,仍然達到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便是大徹大悟的境界。其實,這些所說,畢竟還是似是而非的見解,第一須要明了這是惟政禪師一個人用功的經驗談,至於惟政禪師本人,究竟是否已經大徹大悟,你先不能憑空架造,就代他作主觀的確定。
  • 山行看水 水行看山
    山,以芷江城北10公裡外的明山為翹首。明山是楚地收錄進《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為數不多的幾座名山之一,清人李春登曾作《明山疊翠》一詩讚詠她:「笙嘯高樓翠靄橫,望中仙掌對崢嶸。展之黛色疑飛動,隱隱藏勿屬畫成。」水,以「形如神農架、景似九寨溝」的三道坑鎮的水最為著名。三道坑鎮有大小瀑布、溪流70餘處,水質從未受任何汙染,並具有豐富的礦物質,掬一口,人的五臟六腑都會清澈、純淨。
  • 美術研究│看山看水 外師造化——始成大家
    仁量山水畫寫生作品三向古人學習——臨摹「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自古大家無不是在傳統的基礎上,看山看水是「畫山是山,畫水是水」的一步。畫意境——畫境界 畫人生「能以筆墨之靈,開拓胸次,與造化爭奇者,莫如山水」,所謂江山如畫,可見山水畫高於真山水,最早宗炳就「圖畫於室,臥以遊之,」畫之所以高於真山水,原因就是賞者從畫中可以看出畫外境,這就是山水畫的意境說,畫意境是畫山是山,畫水是水。
  • 經典重溫:《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這三句話是禪宗中著名的公案,源於宋代吉州(江西)青山惟政禪師的《上堂法語》。它所描述的是佛教修行的三重境界。而實際上這三重境界也正是我們強迫症患者從被強迫所困到走出強迫的三個過程。 第一句: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 菩提風賞丨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上面是南宋禪僧青原惟信的一段語錄,載於《五燈會元》卷十七。惟信並不是禪宗裡大師級的人物,生平事跡留存也很少,常見有人把他錯認作唐代和尚(慧能有位大弟子叫青原行思,是另外一個人)。
  • 南海美景那麼多,最出名的還是山,坐水觀山不如登山望水
    你看世界,世界看你,宏觀看世界。海南島面積34 380平方公裡,儀次於臺灣,為我國第二大島。海南島的地形中央商,四周低,水系呈放射狀。地貌形態,如偏心東南的三層環臺壘成。從其西南麓看山,形如臥獅雄視長空,而在南面觀峰,則五峰插天,形如五指。五指山下生活者能收善舞的繁族同胞,每逢節日,他們聚集在風景優美的雅綻進行富有詩意的歌舞活動。登山往往也從雅繽開始。五指山自海拔700多米便進入原始森林遭天蔽日,植被有四五層之多。
  • 山東「一山一水一聖人」中,山是泰山,那一水是黃河還是泉水?
    上學的時候,就知道了咱們大山東的這句話,「一山一水一聖人」!對於水的說法,其實並沒有很固定的答案。比如咱們濟南的老師經常說是泉水,畢竟濟南的趵突泉很出名的,72名泉的名號也是響噹噹的,加上大明湖,這樣一看泉城濟南也是很有文化底蘊的。
  • 最美畫卷是桐塢,看山看水看家鄉
    「最美畫卷是桐塢,看山看水看家鄉……」近日,一陣陣稚嫩清脆的童聲,從杭州桐塢村文化禮堂裡傳來。
  • 空劍大師:劍法的最高境界是······
    第二個境界,手中無劍,劍在心中,赤手空拳,卻能以劍氣殺敵於百步之外。劍術的最高境界,則是手中無劍,心中也無劍,是以大胸懷,包容一切,那便是不殺,便是和。儒家講中庸;道家講無為;佛家講慈悲,以和為尚;便是胡主席提出的「和諧社會」,大成拳的最高境界,便是和為貴。使學者利國利民,為國家民族做出自己最大的貢獻。
  • 夏天到貴州,看山看水看真人版的「蜘蛛人」
    有時一大塊天然屏障一般的石壁,卻又凹凸有姿個性獨具;有時就是一個讓人瞠目的象形文字,是山還真的筆畫儼然,是水還真的如水般搖曳柔情。還有石洞,吞吐著流水,呼吸著天地之氣,讓這裡的一切變得靈動活潑起來。這裡的水靈動柔情,如影隨形,或深或淺,或寬或狹窄 ,時而印出山石的倒影,時而把一線天的線在水中打顫更顯出石峰罅隙的纖細,而有了水的映照,上面經過的人也顯得更加光彩了。中飯後去看黃果樹大瀑布。黃果樹是類似於橙子的矮樹,枝頭上掛著累累的青果還沒有轉黃。
  •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你是全世界》:願有人陪你走遍萬水千山
    (原標題:《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你是全世界》:願有人陪你走遍萬水千山)
  • 《毛澤東詩詞》中的山和水
    他信步來到離母校湖南第一師範不遠的湘江之畔,遠觀麓山,近睹湘水,依依往事頓時浮上心頭,立馬揮毫寫下這首詞,讓「山、水」二字閃現其間:「看萬山紅遍」「指點江山」「到中流擊水」。看山指山,蘊含著對未來的無限憧憬,「到中流擊水」則是「與天地人三者奮鬥其樂無窮」的形象寫照。毛澤東青年時期的遠大理想由此可見一斑。「山」「水」在《毛澤東詩詞》中最活躍的時期是在1928至193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