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曾感受匱乏的孩子,何來索求無度!

2020-12-23 玫姐聊育兒

不曾感受匱乏的孩子,何來索求無度!

今天早上,我娃說想吃奶酪棒,還要汪汪隊的那種!

額,娃從來沒吃過,怎麼知道奶酪棒?這不重要,既然想吃,那老母親就給你買,娃有需求,能滿足的就要盡力滿足呀。

然後我就帶著娃先從小區裡面的超市一家一家問起,小區三家超市全都沒有,我安慰娃,沒關係,咱去菜市場那邊的超市買。

奶奶陪著一起,一直在擔心我上班要遲到,也一直在說我太慣著孩子了,上班都要遲到了,還不急不慢的帶孩子去買什麼奶酪棒。

在去菜市場的路上,路過一家專門賣牛奶的店,奶奶提議去這家店問問。很幸運,店裡面有賣奶酪棒,正好是汪汪隊的包裝,娃很開心,我直接買了兩大袋。(因為有其他小朋友,擔心萬一娃喜歡吃,吃不過癮,吃不痛快。)

好了,娃的需求我滿足了,娃小心翼翼的把兩袋奶酪棒放進自己的背包,滿足的跟我再見,提醒我上班路上注意安全。

是的,如奶奶預言,我今天上班遲到了,10點15分到公司。但,我當時內心的聲音就是:我只有給孩子買到奶酪棒,我娃才能開心,我今天才能輕鬆、愉悅、高效的投入工作。

我內心流動著對孩子的愛,我就要向孩子表達愛意,我就要回應、滿足孩子的需求。

也許有人擔心甚至質疑,如果孩子提出的需求,滿足不了怎麼辦?滿足不了就是不愛孩子嗎?

如果條件不允許滿足不了或者就是不想滿足孩子,那也沒關係,如實的告訴孩子就好了。告訴孩子,爸爸媽媽能力有限,滿足不了你,或者爸爸媽媽今天不想買給你。但是一定要告訴孩子,並不是說你不能提出需求,你值得擁有所有美好的東西,但是爸爸媽媽能力有限,暫時買不了。不要對孩子的需求進行批判。

孩子本性都是善良的,也都是愛父母的,孩子會接受暫時的不被滿足,即使父母永遠滿足不了,只要孩子的需求不曾被批判過,孩子會明白自己可以有需求,也值得擁有一切美好的東西,父母給不了的,未來可以通過自己的奮鬥來獲得。

也許有人還會質疑,對孩子太過滿足,孩子會不會索求無度?

一個不曾感受匱乏的孩子,怎麼會索取無度呢?

有的父母,家庭條件很好,給孩子買上千塊的衣服從不猶豫,但是孩子想要幾塊錢的貼貼紙,父母就要說教孩子,不滿足孩子。其實孩子的需求是幾張貼貼紙而不是上千塊的衣服,但是父母對孩子的需求視而不見。孩子的需求長時間得不到滿足,未來才可能會索求無度,買各種名貴的東西來彌補曾經的匱乏感。

有的父母,家庭條件一般,但是父母可以看見並滿足孩子的需求,孩子的內心不曾有匱乏感,即使父母經常因能力有限滿足不了,孩子也會清楚,不是自己不配擁有,只是暫時的條件不允許而已,這樣內心豐盈的孩子,又怎會索求無度呢?

滿不滿足孩子的需求,和經濟條件沒有關係,和父母的思想、認知有關,如果父母提供的物質或者精神條件,不是孩子需要的,父母真的要覺醒,要反思自己,提供給孩子的一切到底是自己需要的還是孩子需要的?

父母要去發現孩子,感知孩子,真正滿足孩子的需求,而不是自以為是的「控制性」給予。孩子有需求,父母盡力去滿足,這不是嬌慣更不是溺愛,這是向孩子表達愛的必經之路,不回應孩子,孩子如何知道父母愛自己呢?

對孩子一切正常需求的滿足,都只是父母向孩子表達「如孩子所是」的愛她而已,無需添加任何假想與劇情。一個不曾有匱乏感,內心豐盈的孩子,是不會索求無度的,恰恰相反,這樣的孩子,未來的物質與精神世界,會豐盈無比。

相關焦點

  • 美文:若不身在其中,何來感同身受
    若不身在其中,何來感同身受! 很多時候,我們在安慰對方時,總喜歡說我能感受你的心情。其實,若不身在其中,何來感同身受! 小時候的我們,天真無邪,總喜歡把所有的心事說給別人聽,總想得到所有人的認可和安慰。自己在前面撒著歡兒的玩,自由自在的鬧,卻感受不到站在身後的父母,已為我們擋住了所有的風霜雨雪。
  • 培養孩子的「幸福感」很重要,孩子幸福感缺失,很難感受愛與溫暖
    首要幸福感是指在3歲左右,孩子從父母那裡接收的愛意所建立的。次要幸福感是指孩子通過一些間接的東西所聯繫的。比如,無論在什麼樣的過程中,無論結局的好壞,都能以一種樂觀的心態去感受,都能從中感受到幸福。而丁丁總是感受不到快樂和幸福,這正是幸福感缺失的表現。
  • 如何提升孩子孩子的層次與眼界,專家這樣建議,帶孩子多出去走走
    在家專家的建議下,母親帶著孩子進行了一次戶外旅行,讓孩子看到了很多之前不曾觸及的風景以及人事物,孩子開始發現自己所學的知識並不足以讓他了解這個美麗的世界,於是孩子打消了不願意上學的念頭,重新回到學校,並且這一次,他決定好好學習,不再搗亂,或者擾亂課堂秩序,同時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個優秀的孩子。
  • 心不計較,何來煩惱;人若釋懷,何來陰霾。
    心不計較,何來煩惱;人若釋懷,何來陰霾。
  • 匱乏造句和解釋_匱乏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匱乏(kuì fá)。近義詞有:貧乏,缺乏,缺少。反義詞有:豐富。缺乏;貧乏。多用以指物資。[魏巍《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而高翔》:「我們常常感到失去自由比起物資匱乏而有著更深的痛苦。」]匱乏參考例句:1、我國經濟發達,民生物質不虞匱乏。
  • 過度的人與匱乏的人
    正是這些無用之物、生活裡的過剩之物,同時也是另外一些人生活中匱乏的東西,給了一個人最根本的定義。 現在每個人身上都有很多的標籤。職業、學歷、金錢、地位或者是星座血型這些概念不管是多實用或者是多時髦,都沒有能力定義一個真正的人,這些都只是標籤而已。一個人被自己的豐沛定義著,一個人也被自己的匱乏不斷定義著。2.
  • 科幻動畫《靈籠》如何折射出資源匱乏與社會無奈
    從表面上考慮,如神秘怪獸出現人類無力對抗,「上民」為了一己之私剝削「塵民」,這些亂象的刻畫都導致了我們可以直接感受到悲傷或者憤慨。但這樣說本身是很片面的,不足以命中《靈籠》的核心矛盾,也就是引發整個故事最本質的原因:資源匱乏。
  • 誰的青春年少不曾「浪費」
    近日,跟孩子聊天的時候,說起《鬥羅大陸》,唐三的時間真的是安排得緊緊的,層層疊疊的努力提高自己,沒有一點空閒時間。我想通過這個讓孩子認識到時間的重要性,合理安排時間。誰的青春不曾朦朧,誰的青春不曾迷茫,誰的青春不曾張揚,誰的青春不曾浪費,這些才是人生的經歷,不管酸甜苦辣,只能自己去嘗試。也許有後悔,也許有懊惱,但青春就是這樣,一去不復返,所有的經歷無法重複,所有的人生不能再來。
  • 沒有三連冠,何來紫金巔!——大話NBA歷史三連冠
    沒有三連冠,何來紫金巔!——大話NBA歷史三連冠NBA從誕生至今一共產生了73個總冠軍,而三連冠的球隊卻寥若星辰。拿下過三連冠的球隊,媒體和球迷也賦予它最至高無上的榮譽——王朝。想要取得三連冠,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縱觀歷史長河,只有3支球隊拿下過三連冠。
  • 弱肉強食,何來道義!何來公平!
    弱肉強食,何來道義!何來公平!1.焚天路作 者:洛神雨簡介: 一塵土,覆萬千骨,一粒沙,記萬千古。亙古匆匆、煢煢於世,誰知寂愁?浩世蒼茫,乾坤逆亂、聖人皆死……獨剩……一人,走那無盡路。(點擊下方即可閱讀)精彩選段:光芒下,一具屍體橫躺床上,看去明顯剛死不久。轟!又是一道電閃雷鳴!墨光急速旋轉,剎那化開。一個小型明月在墨光中升起,皓月當空!
  • 極限挑戰,何來挑戰?(上)
    一個節目的名稱往往和節目的內容緊密相關,《中餐廳》一看就是美食節目,《奔跑吧》直觀感受就是運動競技類節目,《極限挑戰》在經歷了六季的錄製過程中,也有很多觀眾質疑,何來挑戰,經常都是一些沒有太大運動量的內容,但是實際上這裡的挑戰,不僅僅指的傳統認知上的對抗、競技,而是一種超越自我、體驗人生百態的經歷
  • 《孤膽特工》善良從不曾被辜負
    讓我明白一個道理——善良從不曾被辜負。善良從不曾被辜負,即使是在不曾起舞的日子裡,善良也不會被辜負。影片中元斌飾演的車泰錫作為一個絕密特戰部隊的「殲滅要員」。在執行任務後,慘遭報復,失去了摯愛的妻子和未出生的孩子,從此一蹶不振,靠著經營當鋪為生,被人稱作「怪人」。
  • 河森堡:人間地獄——物資匱乏、瘟疫肆虐的明朝末年
    【文/河森堡】  匱乏以及匱乏引發的風波和苦難成為17世紀的主旋律。  伏爾泰曾說:「17世紀是篡權者的時代,世界是搶劫、掠奪、胡作非為的大舞臺。」安塞城西邊,每天都有一兩個幼童被拋棄在那裡,那些孩子有的哭喊著找父母,有的吃糞土充飢,等到第二天早晨,他們已經無一生還,然而還會不斷有新的棄兒被拋至此。  更為詭異的是,有的小孩或者單獨行動的人,一走到城外就消失了,後來才發現城門外有人在用人骨頭當柴禾煮人肉吃,之前失蹤的那些人都是被吃了。食人者吃人之後,過幾日也會面目腫赤,燥熱而死。於是城裡死者相藉,臭氣燻天。
  • 別讓自己的匱乏,成為影響他人自我價值感的壁壘
    其實這種情況也很能理解,就像是讓孩子愛上學習,愛上寫作業一樣,如何才能獲得自主的內驅力,讓自己能有一個發自內心的自我驅迫力去完成才是能做到的關鍵。那麼就如同我們經常會提到的,讓家長去感知孩子的感受,讓孩子自己去感受自主的體驗一樣,讓家長親身體會的感覺想必能帶給自己主動調整和轉化的機率。
  • 《另一個香港》第二集:風從何來
    △第二集《風從何來 第一集《香港之亂》記錄香港修例風波以來爆發的暴力和破壞活動,講述身處旋渦中的人物故事;第二集《風從何來》分析亂局原因,還原事實真相,看看「港獨」分子和反華勢力如何以「反修例」為由,將香港推向危險邊緣的實際用心。
  • 7.溺愛孩子的人,往往最不接納孩子
    無條件的愛不是無條件地滿足,無條件的愛是給孩子足夠的信任和力量去自我滿足,讓孩子帶著愛與勇氣出發。無條件的滿足是無視孩子的真實需求,剝奪孩子自我探索的機會, 孩子背負著擔心,在眾星捧月的關注下憐憫著自己的弱小與無助,感受不到生命的活力、恩典與希望。眼前的孩子明明四肢健全、活力四射,溺愛孩子的父母看到的卻是一個走路要抱、吃飯要餵的弱者。
  • 繪本《快樂的一天》-帶孩子感受快樂
    感受快樂比解決問題,學習知識重要得多。我們經常一邊渴望快樂而一邊拒絕快樂。今天跟兒子學習英語,兒子為自己記住了十五個單詞開心雀躍。而我卻因為他忘記了一個單詞而批評他。快樂瞬間從他臉上消失,頭耷拉下來,頹廢的表情出現。
  • 孩子成長中的8個關鍵詞,全部擁有的孩子都很了不起!
    孩子的叛逆和極端,常常是渴望溝通的信號,應得到重視。關心孩子的心理成長和情感感受,對於孩子的不良傾向,及時通過教育糾正,不要等到積重難返。 ⑤別把付出一直掛在嘴上。不斷標榜自己的付出,會給孩子形成道德脅迫和壓力。教育孩子懂得感恩,並非單純理解為感恩父母,而是讓孩子接受世界的善意,並有能力回報世界美好。
  • 不曾造句和解釋_不曾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出自:統編版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13、人物描寫一組:兩莖燈草)3、綽了梢棒,立起身來道:「我卻又不曾醉。」(出自:統編版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6、景陽岡)不曾參考例句:1、不曾想起,卻永遠也不會忘記。
  • 為什麼我們拼盡全力,卻養不出一個知道感恩的孩子?
    他們為什麼會從那個天天圍著我們轉的孩子,變成了分分鐘想逃離我們的孩子,他們為什麼會從那個得了一朵小紅花都迫不及待和我們分享的孩子,變成了一句話都不想跟我們說的孩子,他們為什麼從那個最愛你的人,變成了最討厭你的人?每隔一段時間,我們就會看到一些關於孩子的讓人心痛的負面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