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的上海人在這裡!
它來了它來了,23號線的選線公示終於來了。
本周,規劃23號線進行公示。線路總長28.5公裡,經過閔行開發區、紫竹科學園、吳涇戰略預留、徐匯濱江南部、上海體育場等。
23號線的橫空出世,意味著上海的開發進入一個新階段!
相信大家不陌生「地傾西南",這個「傾」代表上海任何開發的起點都從西南開始。一個明顯的佐證,上海首條地鐵1號線,最早開通站點是虹梅路至徐家匯。
沿著這條1號線+滬閔高架,90年代上海開始大興土木,先後開發出古美、萬體館、徐家匯,才有所謂「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
30年過去,地鐵技術早已成熟。上海能一口氣同時造多條地鐵,但西南出發的理念不會變。
23號線的意義,它是上海2035規劃出臺後的第一批軌交。從西南開始,城市開發進入新徵程。
該地鐵沿龍吳路穿行,復刻當年1號線模式,帶出徐匯與閔行濱江帶的超大手筆開發,成熟的地鐵上蓋模式將為龍吳路帶來天翻地覆的改變。
一站一上蓋,土方車滿地跑的工業之路,未來或變成科創、運動、商業、文化集一體的白金路線。
南上海科創中心
閔行開發區——東川路——紫竹高新區
上海科創中心,東張江西漕河涇南紫竹。坐擁黃浦江第一彎的絕世景色,大體量開發紫竹、滄源、蘭香湖等板塊,構築科創、教育、休閒旅遊、自然生態的新濱江。
之前閔行南部已通有5號線,未來還有規劃23號線沿閔行濱江。大紫竹區域,將集合三條軌交!
上海位置最好的留白
放鶴路——龍吳路
區域北起銀都路,南至S32附近。佔地面積1790萬㎡,過去開發強度較小,是真正意義上的「大料子」,2035規劃地塊定位「大型文體設施空間」。
兩大機場樞紐的中間,經由S32直達PVG,向西可轉嘉閔高架到虹橋機場。濱水而建適合水陸運動,更與八萬人、旗忠網球中心、東方體育中心聯動緊密。
龍湖天街+楓林灣
景聯路——華涇路
徐匯閔行交界區域,契合徐匯產業向南的規劃。西岸開發也將南拓,利用大面積可更新的關港科技園,打造醫藥產業集群的楓林灣。
這裡還有西岸藝術品保稅倉庫,4萬㎡龍湖華涇天街更是徐匯南首個品質商業。目前天街周圍200米內途徑公交就有9條,4條還是終點站。23號線在此設站,華涇天街真正成為了交通樞紐上蓋。
西岸創藝倉
徐浦大橋——龍瑞璐
目前徐匯濱江的終點。區域有白貓地塊、上糧六庫筒倉,規劃開發集藝術、運動、遊樂為一體的新品質濱江更新帶。
白貓地塊會轉變為裝置藝術公園,上糧六庫的筒倉將更新改善,容納主題表演、攀巖、燈光秀場等活動。還有老倉庫花園、創造夢公園、遊艇碼頭等各式新設施。
植物園擴建
上海植物園
覆蓋植物園向北擴張1平方公裡,定位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上海大花園」。龍水南路部分將逐漸騰遷,用于越江隧道與商辦項目開發。
植物園的擴建區域,與南區形成錯位風貌,分為溪谷、錦葵綠丘、秋林高地、南濱湖,設置10餘個專類展示花園,以立體交通構成環園半徑。
龍華肉聯廠
龍啟璐
徐匯最初規劃的三大保障房基地,已經完成收儲。後功能用途經調整,另兩塊越界、森大木業調整為科創產業、商住辦綜合功能。龍華肉聯將是面積最大,最後一塊開發窪地。
3/12/23號線三軌交匯
龍漕路
現周圍分布上食廠、東風沙發廠。區域面貌落後,但拆遷後開發規模不可小覷。作為三線換乘,人流量巨大,可複製龍陽路模式。
一條23號線,串聯起徐閔濱江帶,帶出上海嶄新的未來!
圖片及資料源於上海熱線、上海軌交俱樂部、閔行發布,本文為西南話事廳原創,轉載請聯絡西南話事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