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期 本期時長:12:01)
本期摘要:
《說文》:「,鳥也。從隹,瘖省聲,或從人,人亦聲。鷹,籀文從鳥」(於凌切)
《說文》:「膺,胷也。從肉、聲。」(於陵切)
葛亮先生認為「瘖省聲」是硬湊的,「人亦聲」應該是對的。「」當是「胸膺」之「膺」的本字,「膺」的「肉」旁是後來加上去的。
(節選自季旭昇:《說文新證》,臺北:藝文印書館,2014年,第287頁)
甲骨文中「」字是在鳥形胸部用一指事符號表示「胸」這一概念。「」乃「人」字,為追加的聲符,後來「人」字訛變為「廠」、「廣」、「疒」。「膺」在古書中是一個常用字,如《國語·魯語》「無掐胸」即用本義。「服膺」之「膺」即引申出來的「胸中內心」。《書·武成》「誕膺天命」的「接受」意,葛亮先生認為是從「當胸而來」引申到「迎擊」再到「接受」意的,故古書中作「迎擊」講的「膺」也用「應」,「膺」、「應」當是同源分化。
本視頻是根據國學新知「《說文解字》讀書會」視頻整理而成,由上海博物館青銅器研究部葛亮先生主講。視頻以中國傳統文字學經典著作《說文解字》為綫索,每集精講其中的一個字頭,結合古文字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古書用例,梳理漢字的形、音、義及其發展脈絡。
本視頻轉載已獲葛亮先生及「國學新知」惠允
微刊小編:淳于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