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字丨「簋」

2021-03-02 古文字微刊


(第166期     本期時長:13:11)


本期摘要:

《說文》:「㲃(),揉屈也。從殳、從,古文叀字。(廄—廄)字從此。」

說文解說有誤。「㲃」字常見於出土青銅器銘文中,其字形如下所示:

(節選自季旭昇《說文新證》第229頁,藝文印書館,2014年9月)

其中「」部相當於「簋」,簋的器形如下所示:

出土實物圖如:

」與「簋」的器形十分相合。簋是食器,右部手持一物之形可能是手拿一匕呈舀飯形。「㲃」即表示簋。

一般說法認為「皀」(即「簋」字)象有蓋之形,恐非。有蓋之簋多存在於西周之後,而在古漢字「簋」產生的年代裡,絕大部分的簋」可能是無蓋的。商代出土的簋如下圖所示:

推測「」上凸出的部分可能表示糧食高高堆起來的樣子。但我們也不排除將來有可能發現商代早期中期有蓋簋的可能性。

由表「簋」字的「」可推知其他字形結構,「食」字的古文字形如下所示:

(節選自季旭昇《說文新證》第435頁,藝文印書館,2014年9月)

其下部為飯碗之形,上部為倒口之形,形象生動。

簋的用途即如《周禮》鄭注與《說文解字》所言,是盛放黍稷之用。簋在使用時多與鼎組合,鼎專用以烹飪或盛肉食,簋則專以盛放黍稷糧食。鼎簋組合還有身份象徵之用。

本視頻是根據國學新知「《說文解字》讀書會」視頻整理而成,由上海博物館青銅器研究部葛亮先生主講。視頻以中國傳統文字學經典著作《說文解字》為綫索,每集精講其中的一個字頭,結合古文字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古書用例,梳理漢字的形、音、義及其發展脈絡。

本視頻轉載已獲葛亮先生及「國學新知」惠允

微刊小編:酒紅卡布達


相關焦點

  • 【閒說宜文化】「簋」上的那些字
    「宜侯夨簋」的驚豔問世,才使得後世揭開「宜」地塵封往事成為可能。「簋」的本身以及「簋」底腹部上那些排列井然有序的銘文,讓各路史學和考古大咖們異常興奮。因為,正如上世紀80年代李學勤先生所說,這是新中國建國初期最早出現的金文。12行,120餘字,也是當時史學界的公認。從1954年的夏日以後,東鄉的土地上熱鬧非凡。考古隊來了,考古學家、歷史學家來了。
  • 說伯旅父簋銘文中的「鈴」字
    付  強山西絳縣橫水西周墓地M2531中出土有兩件伯旅父簋,最近發掘簡報對其進行了刊布,形制、銘文如下: 伯旅父簋及其銘文簋的銘文比較簡單,我們主要討論銘文中的字,發掘者釋為令,括注為鈴。(楊及耘等:《山西絳縣橫水西周墓地M2531發掘報告》,《考古學報》2020年第1期)鈴簋意思是這件簋帶有鈴鐺,類似的記載見於
  • 「簋」與「九大簋」
    自商代開始,人們鑄造了簋(guǐ)這種相當於大碗的器物,青銅簋器物造型形式多樣,變化複雜,材質有木製、竹製、陶製和銅製之分。早期的青銅簋跟陶簋一樣無耳,後來才出現雙耳、三耳或四耳簋。簋本來是古代貴族的食器或祭器,青銅食器簋在貴族生活中與同為炊食器的鼎配合使用:鼎用以盛肉,簋用以盛煮熟飯食(黍、稷)。
  • 馮國瑞與秦公簋
    蓋54字,器身51字,器、蓋聯銘,合而成一篇完整的祭祀文章,計105字。另有秦漢間刻辭18字,共計123字。   秦公簋銘文字態端正規則,挺拔俊秀,靜穆大方,疏密有致,布局恰當,有其獨特的風格。紋飾制模時已使用可連續反覆壓印的印版,銘文製作亦使用了方塊印模法,制字模時一一打就,字字連續印成,然後澆鑄。
  • 請你食「九大簋」!我想食青菜: 話說嶺南名菜「九大簋」
    點擊上面「藍字」     關注「c2000_cn」請你食「九大簋」
  • 九大簋的簋 原來是能裝五六斤米的青銅大碗
    粵語中現今仍有「九大簋」之說,一般指盛行於廣東,尤其是珠三角地區的盛宴,有些時候,這個詞也代指豐富,甚至誇張。簋是什麼東西?在現代生活裡好像看不到。但是北京有著名的簋街,夜宵勝地,也和吃有關。簋是非常重要的禮器。在商周禮制中,青銅簋通常在祭祀和宴饗時以偶數組合與以奇數組合的列鼎配合使用,如,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類似的陳列,得到不少考古發現的印證。
  • 簋,讀音像它的身份一樣詭異,天子只能用八件
    簋(guǐ),讀音像它的身份一樣詭異,有人說它是盛放煮熟飯食的器皿,有人說他是禮器,還有記載簋和鼎一樣,是身份的象徵,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青銅簋在人們眼中,是僅次於青銅鼎的重器,最早出現在商代早期,但是數量少,晚期前段逐漸增加,商代簋形體厚重,器身多飾獸面紋。西周時期簋的數量甚多,早期一般沿襲商式,中期變化較大,樣式繁多,晚期又趨於定型化。春秋時期簋沿襲西周晚期形制,沒有根本的變化,到春秋中晚期,簋這種食器不甚流行,在傳統的禮器體制中尚有所發現,但形制有較大變化。
  • 九大簋……原來係咁!
    《廣韻》簠簋,祭器,受鬥二升,內圓外方曰簋。《周禮·冬官考工記》旊人為簋,實一觳,崇尺。《疏》祭宗廟用木簋,今此用瓦簋,祭天地及外神,尚質,器用陶瓠之意也。《詩·秦風》於我乎每食四簋。《傳》四簋:黍稷稻粱。《周禮·地官》舍人凡祭祀共簠簋。 【現代釋義】簋,漢字,讀作:guǐ。
  • 九大簋套餐出爐啦!!!
    呢只豬係舌尖上的中國介紹順德名菜之一,作為婚宴、宴席既頭盤菜夠曬派頭。明明話係九個菜,點解得八個?shen me gui對唔住!啱先「均安蒸豬」太好味,已經食曬了。順德名菜
  • 「九大簋」分別是哪九大?G4食神帶你吃出好意頭!
    九大簋的意思正是有九個大簋裝放菜餚食物,如果按今天人們的食量,裝滿「九大簋」,可供一百幾十人享用。由此可知,「九大簋」是極言其飯菜之豐盛,誇耀其筵席規格之高。那麼「九大簋」都有哪些菜呢?今天我們的G4食神就來大家介紹介紹:上周,我們的食神就去到了一家位於珠光路的酒樓吃「九大簋」,這家酒樓門面不大,就隱藏在一排騎樓下面。
  • 董婧宸丨祁寯藻本《說文解字系傳》刊刻考
    東漢許慎撰《說文解字》十五卷。五代南唐時期,徐鍇依《說文》原本,附以注釋,作《說文解字系傳》四十卷,世稱「小徐本」[1]。道光十九年(1839),祁寯藻以顧廣圻舊鈔本、汪士鍾藏宋槧殘本為底本,刊成《說文解字系傳》,是清代中後期影響最大的《系傳》刊本。
  • 盉甗簋罍卣斝:這些青銅器都是什麼?有何用途?
    本       文       約   2305   字
  • 【文博縱覽】關於夔紋簋和夔紋,您了解嗎?
    今天為大家介紹的珍貴文物是鶴壁市博物館鎮館之寶,西周夔紋簋。  簋(音同軌),古代盛食物的器具,自商代開始出現,延續到戰國時期,歷史悠久。現在就一起去了解下吧。鶴壁市鎮館之寶——夔紋簋  夔紋簋,西周時期青銅器品。出土於鶴壁濬縣辛村西周時期衛國貴族墓地。
  • 說文解字丨「衣」字裡的那些文化
    得益於漢字音、形、義一體的特殊性,我們可以通過與服飾相關的字來一窺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特點和發展脈絡。與服飾相關的漢字有很多,今日我們來看一看「衣」字,在闡釋其歷史源流與發展演變的同時,走近中國古人的日常,感受他們穿衣打扮的冷暖好惡。「衣」在甲骨文中寫成等形狀。整個字形像一件上衣,上面的人字形部分是衣領,兩側開口表示兩個袖筒,下面像左右衣襟交疊的樣子。
  • 董婧宸丨​汪啟淑刻本《説文解字繫傳》刊刻考
    汪啟淑刻本《説文解字繫傳》《説文解字繫傳》是由南唐徐鍇撰寫的注釋《説文解字》的專書,世稱「小徐本」。從清初到乾隆時期,《説文解字繫傳》一直以抄本方式流傳。今存的丁傑舊藏《説文繫傳考異》抄本和丁傑、翁方綱、朱筠各自所藏的《説文解字繫傳》抄本上,保留了翁方綱及友人的《繫傳》校跋、題識,反映出翁方綱及沈心醇、桂馥、宋葆淳、丁傑、吳克元等人,在京師傳録借校《説文解字繫傳》抄本,並最終匯集到翁方綱藏《繫傳》抄本上的校勘過程。
  • 新時代文明實踐|傳統美食體驗月:茶山南社九大簋
    村民生活富裕,每逢宴席,以「九大簋」為主。△茶山鎮南社明清古村落[康熙]《東莞縣誌·風俗》載:「凡賓至,看茶畢,進檳榔。燕(宴)用十簋。」其後,因「九」有長久的寓意,改用九大簋。南社村民主要是謝氏,宋代南遷。近千年來,保持中原宴客的傳統文化,「九大簋」有專業的傳承人及其隊伍,指導禮儀,代辦九大簋。
  • 文物薈萃丨盤點靈臺出土的館藏精品!
    文物薈萃丨盤點靈臺出土的館藏精品!「呂 姜」銅 簋出土地點:靈臺獨店鎮吊街村「呂姜」銅簋,西周,一級文物。1973年靈臺縣獨店鄉吊街村出土。高18.2釐米,口徑18.1釐米。弇口,鼓腹下斂,器身低矮呈扁鼓形,雙口耳,耳作獸耳銜環。圈足外撇,下承三扁柱高足,較細,腹部飾五道橫條瓦紋,足根處飾獸面紋,是典型的西周中期器。
  • 讀懂青銅器丨鼎鬲簋觚爵甗觶斝匜簠盨罍瓿彝觥卣
    每次到博物館看青銅器時,鼎鬲簋觚爵甗觶斝匜簠盨罍瓿彝觥卣*&%*#@.
  • 解字丨「鷹/膺」
    (節選自季旭昇:《說文新證》,臺北:藝文印書館,2014年,第287頁)甲骨文中「」字是在鳥形胸部用一指事符號表示「胸」這一概念。「」乃「人」字,為追加的聲符,後來「人」字訛變為「廠」、「廣」、「疒」。「膺」在古書中是一個常用字,如《國語·魯語》「無掐胸」即用本義。「服膺」之「膺」即引申出來的「胸中內心」。
  • 《傷寒論》「煩」字解析丨六種含義
    因此,《金匱》第六篇「勞之為病,其脈浮大,手足煩」之「煩」字,《金匱集解》、《醫宗金鑑》、《金匱要略易解》等均釋為「灼熱」或「發熱」。此熱乃陰虛所致,熱勢一般不高。《傷寒論》184條:「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實」之「煩」,則是指實熱,乃因誤治後,少陽之邪入裡,化熱化燥成實,形成陽明腑實證,熱勢一般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