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期 本期時長:13:11)
本期摘要:
《說文》:「㲃(),揉屈也。從殳、從。,古文叀字。(廄—廄)字從此。」
說文解說有誤。「㲃」字常見於出土青銅器銘文中,其字形如下所示:
(節選自季旭昇《說文新證》第229頁,藝文印書館,2014年9月)
其中「」部相當於「簋」,簋的器形如下所示:
出土實物圖如:
「」與「簋」的器形十分相合。簋是食器,右部手持一物之形可能是手拿一匕呈舀飯形。「㲃」即表示簋。
一般說法認為「皀」(即「簋」字)象有蓋之形,恐非。有蓋之簋多存在於西周之後,而在古漢字「簋」產生的年代裡,絕大部分的簋」可能是無蓋的。商代出土的簋如下圖所示:
推測「」上凸出的部分可能表示糧食高高堆起來的樣子。但我們也不排除將來有可能發現商代早期中期有蓋簋的可能性。
由表「簋」字的「」可推知其他字形結構,「食」字的古文字形如下所示:
(節選自季旭昇《說文新證》第435頁,藝文印書館,2014年9月)
其下部為飯碗之形,上部為倒口之形,形象生動。
簋的用途即如《周禮》鄭注與《說文解字》所言,是盛放黍稷之用。簋在使用時多與鼎組合,鼎專用以烹飪或盛肉食,簋則專以盛放黍稷糧食。鼎簋組合還有身份象徵之用。
本視頻是根據國學新知「《說文解字》讀書會」視頻整理而成,由上海博物館青銅器研究部葛亮先生主講。視頻以中國傳統文字學經典著作《說文解字》為綫索,每集精講其中的一個字頭,結合古文字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古書用例,梳理漢字的形、音、義及其發展脈絡。
本視頻轉載已獲葛亮先生及「國學新知」惠允
微刊小編:酒紅卡布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