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伯旅父簋銘文中的「鈴」字

2021-01-21 亞洲考古

本文刊布已獲作者授權。


付  強


山西絳縣橫水西周墓地M2531中出土有兩件伯旅父簋,最近發掘簡報對其進行了刊布,形制、銘文如下: 



伯旅父簋及其銘文


簋的銘文比較簡單,我們主要討論銘文中的字,發掘者釋為令,括注為鈴。(楊及耘等:《山西絳縣橫水西周墓地M2531發掘報告》,《考古學報》2020年第1期)鈴簋意思是這件簋帶有鈴鐺,類似的記載見於仲父簋銘文「鈴簋四」。仲父簋外底吊一銅鈴,所以「鈴簋四」之「鈴」顯然是就其形制而言,「鈴簋」指系吊有銅鈴的簋。這個我們在《談談商周帶鈴青銅器的定名》一文中有詳細的考證,大家可以參看付強:《談談商周帶鈴青銅器的定名》(《古文字強刊》微信公眾號2019年10月31日)


我們認為當直接釋為鈴,此字左下角的就是金字的早期寫法,這種寫法的金字在金文中出現過,如:


彭尊銘文:辛丑,亞易(錫)彭(金),用乍(作)母丁彝,未。


效父簋銘文:休王易(錫)效父(金)三,用乍(作)又(氒、厥)寶尊)彝,五八六。

彭尊與效父簋銘文



是金的初文,是銅餅的象形,西周考古多有出土(凡國棟:《商周「金反」的發現及其定名》,《首屆考古學大會論文集》,河南鄭州,2016年5月)。


後來的金寫作(利簋)是在的基礎上加注聲符,變成了形聲字。關於這種早期寫法金字的研究,大家可以參看劉傳賓《說金字的一種特殊形體》,董蓮池《從金文勻、鈞的構形說為金字初文》的文章。(劉傳賓《說金字的一種特殊形體》,《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4年第9期。董蓮池:《從金文勻、鈞的構形說「」為金之初文》,《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九輯,中華書局,2012年,第313—317頁)


綜上,伯旅父簋銘文當直接釋為「伯旅父作寶鈴簋四」,查閱發掘簡報這兩件簋沒有帶鈴鐺,我們推測可能鈴鐺掉了。另外這套簋一共四件,出土了兩件,還缺兩件。

- 完-

亞洲考古發布(Asian archaeology)

綜合整理出品|轉載請註明來源

來源 丨來電來稿

 以上圖文版權均歸作者所有,僅用作學習之用,如有侵權,即作刪除處理,特此聲明。

◆ ◆ ◆

相關焦點

  • 【閒說宜文化】「簋」上的那些字
    「宜侯夨簋」的驚豔問世,才使得後世揭開「宜」地塵封往事成為可能。「簋」的本身以及「簋」底腹部上那些排列井然有序的銘文,讓各路史學和考古大咖們異常興奮。因為,正如上世紀80年代李學勤先生所說,這是新中國建國初期最早出現的金文。12行,120餘字,也是當時史學界的公認。從1954年的夏日以後,東鄉的土地上熱鬧非凡。考古隊來了,考古學家、歷史學家來了。
  • 解字丨「簋」
    (廄—廄)字從此。」說文解說有誤。(節選自季旭昇《說文新證》第229頁,藝文印書館,2014年9月)其中「」與「簋」的器形十分相合。簋是食器,右部手持一物之形可能是手拿一匕呈舀飯形。「㲃」即表示簋。一般說法認為「皀」(即「簋」字)象有蓋之形,恐非。
  • 三代彝器銘文書法,精妙入神
    彝器,中國古代青銅器中禮器的通稱,也稱「尊彝」。銘文就是鑄造在青銅器上的文字,說明原由、紀念或祭祀的人物、事情等。 食器·簋銘文拓片
  • 青銅器銘文中的大禹那爾邁Narmer和夏朝
    銘文中有云:         惟王正月初吉乙亥,   曰:伯括受命,帥禹之堵,有此南洍。   餘文王之孫,穆之元子,支邦於曾.隨州考古學者提出春秋時期的「秦公簋「和 」叔夷鍾銘文「,這些青銅器銘文也提到過大禹。羋加墓出土的編鐘銘文中有「帥禹之堵」「行相曾邦,以長辝夏」的銘文。
  • 青銅器上33字銘文,讓專家倒吸一口涼氣,研究價值不同凡響
    青銅器的價值,大體又是由它的規模、精美程度和銘文所決定的。一般來說,越是厚重或精美的青銅器,它的地位越高,比如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都是代表。另一方面,銘文數量的多寡和記載內容的重要,也是反映青銅器地位的因素。比如毛公鼎,就因近五百字銘文,地位超然,而今天要說的西周利簋,雖然只有33字銘文,意義卻不同凡響。
  • 「簋」與「九大簋」
    自商代開始,人們鑄造了簋(guǐ)這種相當於大碗的器物,青銅簋器物造型形式多樣,變化複雜,材質有木製、竹製、陶製和銅製之分。早期的青銅簋跟陶簋一樣無耳,後來才出現雙耳、三耳或四耳簋。簋本來是古代貴族的食器或祭器,青銅食器簋在貴族生活中與同為炊食器的鼎配合使用:鼎用以盛肉,簋用以盛煮熟飯食(黍、稷)。
  • 馮國瑞與秦公簋
    張廣建(1864—1938),字勳伯,他督甘時期是指從1914年3月到1920年12月張廣建擔任甘肅省民政長兼甘肅都督及其離任的這段時間,當時管轄現在的甘、青、寧三省。他於1920年底離甘時又將此物帶至天津。在津第一個見到秦公簋的是著名金石學家、文獻學家羅振玉,因羅與張是故交,於是羅振玉出面誠邀了當時有名的青銅器拓本專家周希丁為該簋拓本。
  • 帶銘文的青銅器更值錢
    他在《說觥》一文中稱:「凡傳世古禮器之名,皆宋人所定也,曰鍾、曰鼎、曰鬲、曰甗、曰敦、曰簠、曰簋、曰尊、曰壺、曰盉、曰盤、曰匜、曰盦,皆古器自載其名,而宋人因此名之者也。曰爵、曰觚、曰觶、曰角、曰斝,古器銘辭中均無銘文,宋人但以大小之差定之,然至今日仍無以易其說。」如飲酒器「觚」,便是宋人定下的舊稱,迄今這類青銅器上仍未發現「觚」字。宋人的這種叫法對不對?還真難說。
  • 簋,讀音像它的身份一樣詭異,天子只能用八件
    簋(guǐ),讀音像它的身份一樣詭異,有人說它是盛放煮熟飯食的器皿,有人說他是禮器,還有記載簋和鼎一樣,是身份的象徵,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青銅簋在人們眼中,是僅次於青銅鼎的重器,最早出現在商代早期,但是數量少,晚期前段逐漸增加,商代簋形體厚重,器身多飾獸面紋。西周時期簋的數量甚多,早期一般沿襲商式,中期變化較大,樣式繁多,晚期又趨於定型化。春秋時期簋沿襲西周晚期形制,沒有根本的變化,到春秋中晚期,簋這種食器不甚流行,在傳統的禮器體制中尚有所發現,但形制有較大變化。
  • 青銅銘「胡」字,赫赫三千年
    「胡」字的歷史演變(注意金文有上下結構的「胡」字)而在更為古老的甲骨文和大篆金文(青銅器銘文)中,至少到今天,是找不到目前所見,大致由古、月兩部分所組成的「胡」字。扶風害夫簋銘文「害夫」(胡)第二件青銅器是「扶風害夫簋」(上圖),1978年出土於陝西省扶風縣法門鎮齊村的一件青銅簋,現收藏於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銘文124字。
  • 九大簋……原來係咁!
    《廣韻》簠簋,祭器,受鬥二升,內圓外方曰簋。《周禮·冬官考工記》旊人為簋,實一觳,崇尺。《疏》祭宗廟用木簋,今此用瓦簋,祭天地及外神,尚質,器用陶瓠之意也。《詩·秦風》於我乎每食四簋。《傳》四簋:黍稷稻粱。《周禮·地官》舍人凡祭祀共簠簋。 【現代釋義】簋,漢字,讀作:guǐ。
  • 盉甗簋罍卣斝:這些青銅器都是什麼?有何用途?
    肩的一側有伏虎管狀流,另一側有龍首鋬(音pàn),蓋上有踞虎形裝飾,蓋內鑄有「自作供鎣」銘文。虎鎣兼具實用和祭祀的功能,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來盛酒水,相當於今天的水壺。在祭祀時,又能用作禮器。那麼在商周時期常用的青銅器有哪些,它們有什麼功能,相當於現代的什麼用具呢?
  • 這都是什麼→觚斛觥銎盉鏃簋甗敦轙罍鬲軎甑匜
    簋[guǐ] (音鬼),古代祭祀時盛放黍稷的器皿,圓口。自商代開始出現,延續到戰國時期。「簋,黍[shǔ]稷[jì]方器也」――《說文》。鑃[diào](音掉),古樂器,形似鐸鈴,以木槌敲擊,祭祀和宴樂時用。
  • 從《中國磚銘文字徵》中看殷蓀
    因此他踏上了收錄學習中國磚文的路程,二十年間奔走於全國各地,圖文並茂地將歷代磚刻銘文收錄編撰成冊,完成了《中國磚銘文字徵》全冊三卷,這部獲得「第四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的書籍對漢字形體演變史、中國磚銘文化研究具有很強的參考價值。磚銘,作為伴隨著春秋戰國時期大型建築誕生而來的磚的附屬價值,在數千年演化發展中,形成了具有豐富內涵、融匯歷史的一脈文化遺產。
  • 「老王說隴史」西周墓葬中為何出現商代青銅器
    【老王說隴史】西周墓葬中為何出現商代青銅器白草坡出土的西周墓人頭銎戟1967年9月、1972年10月,人們在靈臺縣白草坡先後發掘了在出土的青銅器中,屬國家一級文物的就達27件之多,其中有鼎、簋、尊、爵、卣、鬥、啄錘、玉人俑、青銅鏤空鞘短劍、人頭形銎戟等一批文物。有銘文的器物就有24件。在民國時期,就有青銅器銘文一字千金的說法,可見其價值之高。白草坡遺址,被人稱為「埋藏在地下的青銅王國」。白草坡遺址?伯墓葬出土的父辛銅?,現藏於甘肅省博物館。?
  • 怡齋藏拓丨 西周遽伯睘簋銘(吳雲舊藏)
     歡迎點擊上方藍色字「方格名家」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