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點擊上面的藍字「胡氏宗親網」,六萬多胡姓宗親與您共同關注!
根據最新統計資料,2018年中國大陸戶籍的胡姓人數為1650萬人,在各姓氏中排名第十五位。但不知道有沒有胡姓人想過這樣一個問題,最早的「胡」字是在什麼年代產生的?
2007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一部大型漢語工具書《故訓彙纂》,關於「胡」字收集了96種解釋,「胡」字雖然主要用于姓氏,但還有許多不同的釋義。如公元100年,漢代許慎編寫的《說文解字》(散佚後經過唐宋兩代重編),對這個「胡」字,儘管與漢代之前的眾多人名、地名,國名、官名、諡號有關,但他的解釋卻是「牛下巴垂著的肉」。
胡姓來源可以追溯到原始部落時期。據說那時有一個以白頭翁為圖騰的部落,東夷族中鳥夷的一支,便是胡姓的先民。
最早的姓氏專著《世本》(戰國末年)上有「胡曹作冕」。傳說胡曹是黃帝時代的大臣,是他「發明」了衣服。《呂氏春秋·勿躬》:「胡曹作衣」,《淮南子·修務訓》:「胡曹為衣」。胡曹有可能是歷史上的胡姓第一人。但也有認為胡曹並不姓胡,就像秦二世,姓嬴名胡亥一樣,胡曹是他的名字。不管怎麼說,胡曹或為歷史上最早使用了「胡」字為名(或姓)的人。
歸姓胡國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一個以胡為國名的諸侯國,國民多是原歸夷族人。歸胡的歷史可上溯到殷商時期。據典籍《周禮·冬官考工記》中記載:「妢胡之笴「(註:妢胡,鬍子之國,在楚旁;笴,箭杆)。周初得甲骨及周穆王時的銅器銘文也多次提到「害夫(胡)、胡侯」。歸姓胡國的國都位於現在的安徽省阜陽市,公元前495年亡於楚。
河南淮陽陳胡公陵園祭祀大殿中陳胡公(胡公滿)聖像
周武王滅商建周后,將長女大姬嫁給舜帝之後媯滿為妻,封於陳地(今河南淮陽),建立陳國,奉祀舜帝。媯滿死後,諡號胡公,後世稱陳胡公、胡公滿(一說胡公非諡號,而是生前便稱胡公,「胡」出自其早期封地胡襄城--即今河南柘城縣胡襄鎮,公是尊稱)。
周厲王姬胡(姬姓名胡),西周第十位君主,前878年—前841年在位。他是一位暴君,對外戰爭屢敗,國勢日危。最後被國人放逐。他也是使用「胡」為名的另一人。
兩千多年前在《春秋》和《左傳》上還有另外一個「胡」子國,為周成王姬誦所封的姬姓諸侯國,子爵,也稱鬍子國,國君即稱「胡君」。在今河南郾城、舞陽一帶,國都位於現在河南省郾城市。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楷書 →行書(商) (周) (秦) (漢) (魏晉)草書,稱 「漢字七體」。現代看到的「胡」字,從字源上只能上溯到秦代的小篆,即便加上陶文、璽文(上古下月疑似胡)等各類古代文字,最早也僅僅能追溯到戰國。
「胡」字的歷史演變(注意金文有上下結構的「胡」字)
而在更為古老的甲骨文和大篆金文(青銅器銘文)中,至少到今天,是找不到目前所見,大致由古、月兩部分所組成的「胡」字。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甲骨文或金文上的「胡」字,與後來的隸書「胡」字,是不一樣的,對它們之間的演變過程,有可能是在近代才被發現。
陝西岐山出土的「害夫」(胡)侯甲骨
如今可見最早關於「胡」字的記載,來自一件商周時期的甲骨(上圖)。1977年,陝西省岐山縣鳳雛村一處西周遺址的窖穴內,發現了一塊牛肩胛骨上,上面刻畫著五個字符,被學者釋讀為「其於伐胡矦(侯)」。「矦」所指的,應當是商末周初之際,以「胡」為名族群的領袖,雖然難以確定具體年代,也有專家認為,這次「伐胡」事件,可能發生在周武王之子成王時期的「三監之亂」中。這個「胡」字也有可能是目前所發現的最早記載「胡」國的物證--公元前1021年,周成王去世之前,距今3000多年。
青銅器上的銘文「胡」字
青銅器上的銘文「胡」字
青銅器的大量使用是在商周歷史年代。青銅器銘文(金文)不僅是古文字學研究的重要材料,而且是記載歷史事件的「鐵證」。在出土的大量青銅器上,目前已經發現了許多與「胡」相關的銘文,研究這些「胡」字銘文及演變,對全面、客觀地了解胡姓氏早期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亦有重要作用。
西周宗周鐘
西周宗周鐘銘文「害夫(左右結構)其萬年」
三行先生的金文書法作品【西周宗周鐘銘文】 「害夫(胡)」
第一件青銅器是「西周宗周鐘」,清宮舊藏,現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上面有123個銘文,主要記載了一位西周國王親徵平叛的赫赫武功,然後接受東夷、南夷等26個首領朝見的盛事。這位西周國王「害夫」(左右結構漢字)是誰?從清朝到近代,金石學者一直沒有定論。直到1936年,歷史學家唐蘭把「害夫」字認定為「胡」字,從而判斷宗周鐘上的國王乃是周厲王姬胡(前878年—前841年在位)。這一定論得到了大多數學者的認可,從而也為之後研究西周的涉「胡」人物、事件鋪平了道路。
陝西扶風出土「害夫簋」
扶風害夫簋銘文「害夫」(胡)
第二件青銅器是「扶風害夫簋」(上圖),1978年出土於陝西省扶風縣法門鎮齊村的一件青銅簋,現收藏於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銘文124字。和宗周鐘一樣,這兩件青銅器的銘文中都有(「害夫」其萬年)的銘文,既然「害夫」已在1936年被定論為「胡」字,所以這件文物也被確認是周厲王十二年的自作器。
陝西扶風出土「五祀害夫鍾」
第三件青銅器是「五祀害夫鍾」(上圖),1981年2月出土於陝西省扶風縣,現收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據鐘上銘文的記載,繼位五年的周厲王,在祖先面前立下過誓言,大意是要繼承文王和武王的功業,不斷自勉。也希望祖先保佑,賜予自己福分,保佑周朝江山永固。
短短幾年在陝西扶風縣陸續發現的周曆王「害夫」青銅器,再次證實了金文「害夫」(左右結構。現在電腦裡也可以打出這個字來:「㝬」),這就是後來的篆書「胡」字的前身。三千年前青銅鑄下了胡姓歷史,我們似乎也從這個「害夫」裡隱約看到了簡化字「胡」的身影----「害」字裡有「古」,「月」是「夫」的變形。(下圖)
2012年10月《赫赫宗周——西周歷史文化與禮樂制度特展》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舉行,珍藏於陝西的五祀(害夫)鍾、扶風(害夫)簋,與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西周宗周鐘在臺北合展。三件西周周厲王的自作器首次同堂,這是繼《富春山居圖》之後,兩岸文物實現的又一次「合璧」展出,可謂空前盛事。
以上青銅器的銘文,主要是與周厲王姬胡有關,告訴我們,金文「害夫」即「胡」字,左右結構,是秦之前「胡」字的「繁體」字。那麼還有哪些西周至春秋時期的青銅器銘文,記載了與當年「胡」國相關的信息呢?
榮仲方鼎
榮仲方鼎銘文:胡侯(紅色方框內)
青銅器「榮仲方鼎」(上圖),北京的保利藝術博物館入藏,銘文48字。其中有兩個字,非常清晰地表明是「胡侯」。銘文中反映了「胡侯」之子受邀,進入「榮仲」所主持學校的事跡。大約是鑄造於西周早期的周成王或者周康王時期,即「成康之治」時期(公元前1000年左右)。
彔簋
青銅器「彔簋」(讀音:guǐ)(上圖),上有32個銘文,其中:「伯雍父來自胡」,即西周周穆王時期的軍事將領伯雍父,從胡這個地方回到駐地。據考證,「胡這個地方」就是位於現在安徽阜陽,當時的「胡」國。周穆王(前1026年?—前922年?),姬姓,名滿,又稱「穆天子」,周昭王之子,西周第五位君主。
禹甗
禹甗拓片中有「胡侯」字樣
青銅器「禹甗(讀音:yǎn)(上圖)」,1896年在山東省黃縣萊陰出土,現存於日本京都著名的泉屋博古館。銘文38字,大概意思是:西周將領師雍父(周穆王時期徵伐淮夷的重要貴族),他的屬下禹出使聯絡胡侯,胡侯獎勵了禹,賜給他銅,禹用受賜的銅製作了甗。
胡侯之孫陳之鼎
青銅器「胡侯之孫陳之鼎」(上圖),屬於春秋中晚期,大約應該是距離胡國滅亡(公元前495年)最近的一件青銅器。現在則藏於吉林大學歷史系陳列室。這件三足圓鼎內僅有7字銘文:「胡侯之孫陳之鼎」。銅鼎之簡樸,銘文之簡單,似乎這個「胡」國已經日漸沉淪。
青銅器「害夫(胡)叔鼎」,1973年在陝西藍田出土,銘文中有「害夫叔」二字。有人認為當是隗(歸)姓西戎胡國,在現今陝西渭水以北。(沒有查到圖片和更多資料)
上述有關「胡」的青銅器,雖然出土的時間、地點各異,給後世學者研究著名「的胡」子國帶來困惑,但也告訴了我們如下史實:「胡」國確實存在於西周至春秋時期;「胡」子國的前身是「胡」族或「胡」國;「胡」子國曾艱難地周旋於大國紛爭中;春秋之後,再無發現「胡」國的實物證據,說明鬍子國確實已亡國了。那些以「胡」國名為姓的族人,從此不知遷徙至何方。
往事越千年,遠至3000年前的「胡」史,在不斷出現的青銅器皿上熠熠生輝。
目前散居於海內外千千萬萬胡姓人中,有多少人是屬於這個已泯滅了數千年的「胡」子國的臣民後代?我們不僅期盼著有更多地下寶藏被發掘,更是寄希望於現代科技的突飛猛進,來解開這個千年之謎。
但不管怎樣,我們頭頂上的這個「胡」字,產生於3000多年前。西周青銅器上的銘文,證明這是一個不能否認的事實。我姓胡,因為我的姓氏擁有3000年以上的悠久歷史,所以我很驕傲。
主要參考資料:浮一小白 流失日本的青銅器,竟源自阜陽鬍子國的賞賜
段海博的博客:千裡之外覓「胡侯」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4f131e010305ul.html
胡南山摘編
2020年5月15日
因為微信平臺文章不能修改,所以請點擊左小角「閱讀原文」前往胡氏宗親網論壇,查閱更新文章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