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銘「胡」字,赫赫三千年

2021-02-19 胡氏宗親網

請點擊上面的藍字「胡氏宗親網」,六萬多胡姓宗親與您共同關注!


根據最新統計資料,2018年中國大陸戶籍的胡姓人數為1650萬人,在各姓氏中排名第十五位。但不知道有沒有胡姓人想過這樣一個問題,最早的「胡」字是在什麼年代產生的?

2007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一部大型漢語工具書《故訓彙纂》,關於「胡」字收集了96種解釋,「胡」字雖然主要用于姓氏,但還有許多不同的釋義。如公元100年,漢代許慎編寫的《說文解字》(散佚後經過唐宋兩代重編),對這個「胡」字,儘管與漢代之前的眾多人名、地名,國名、官名、諡號有關,但他的解釋卻是「牛下巴垂著的肉」。

胡姓來源可以追溯到原始部落時期。據說那時有一個以白頭翁為圖騰的部落,東夷族中鳥夷的一支,便是胡姓的先民。

最早的姓氏專著《世本》(戰國末年)上有「胡曹作冕」。傳說胡曹是黃帝時代的大臣,是他「發明」了衣服。《呂氏春秋·勿躬》:「胡曹作衣」,《淮南子·修務訓》:「胡曹為衣」。胡曹有可能是歷史上的胡姓第一人。但也有認為胡曹並不姓胡,就像秦二世,姓嬴名胡亥一樣,胡曹是他的名字。不管怎麼說,胡曹或為歷史上最早使用了「胡」字為名(或姓)的人。

歸姓胡國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一個以胡為國名的諸侯國,國民多是原歸夷族人。歸胡的歷史可上溯到殷商時期。據典籍《周禮·冬官考工記》中記載:「妢胡之笴「(註:妢胡,鬍子之國,在楚旁;笴,箭杆)。周初得甲骨及周穆王時的銅器銘文也多次提到「害夫(胡)、胡侯」。歸姓胡國的國都位於現在的安徽省阜陽市,公元前495年亡於楚。

河南淮陽陳胡公陵園祭祀大殿中陳胡公(胡公滿)聖像

周武王滅商建周后,將長女大姬嫁給舜帝之後媯滿為妻,封於陳地(今河南淮陽),建立陳國,奉祀舜帝。媯滿死後,諡號胡公,後世稱陳胡公、胡公滿(一說胡公非諡號,而是生前便稱胡公,「胡」出自其早期封地胡襄城--即今河南柘城縣胡襄鎮,公是尊稱)。

周厲王姬胡(姬姓名胡),西周第十位君主,前878年—前841年在位。他是一位暴君,對外戰爭屢敗,國勢日危。最後被國人放逐。他也是使用「胡」為名的另一人。

兩千多年前在《春秋》和《左傳》上還有另外一個「胡」子國,為周成王姬誦所封的姬姓諸侯國,子爵,也稱鬍子國,國君即稱「胡君」。在今河南郾城、舞陽一帶,國都位於現在河南省郾城市。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楷書 →行書(商) (周) (秦) (漢) (魏晉)草書,稱 「漢字七體」。現代看到的「胡」字,從字源上只能上溯到秦代的小篆,即便加上陶文、璽文(上古下月疑似胡)等各類古代文字,最早也僅僅能追溯到戰國。

「胡」字的歷史演變(注意金文有上下結構的「胡」字)

而在更為古老的甲骨文和大篆金文(青銅器銘文)中,至少到今天,是找不到目前所見,大致由古、月兩部分所組成的「胡」字。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甲骨文或金文上的「胡」字,與後來的隸書「胡」字,是不一樣的,對它們之間的演變過程,有可能是在近代才被發現。

陝西岐山出土的「害夫」(胡)侯甲骨

如今可見最早關於「胡」字的記載,來自一件商周時期的甲骨(上圖)。1977年,陝西省岐山縣鳳雛村一處西周遺址的窖穴內,發現了一塊牛肩胛骨上,上面刻畫著五個字符,被學者釋讀為「其於伐胡矦(侯)」。「矦」所指的,應當是商末周初之際,以「胡」為名族群的領袖,雖然難以確定具體年代,也有專家認為,這次「伐胡」事件,可能發生在周武王之子成王時期的「三監之亂」中。這個「胡」字也有可能是目前所發現的最早記載「胡」國的物證--公元前1021年,周成王去世之前,距今3000多年。

青銅器上的銘文「胡」字

青銅器上的銘文「胡」字

青銅器的大量使用是在商周歷史年代。青銅器銘文(金文)不僅是古文字學研究的重要材料,而且是記載歷史事件的「鐵證」。在出土的大量青銅器上,目前已經發現了許多與「胡」相關的銘文,研究這些「胡」字銘文及演變,對全面、客觀地了解胡姓氏早期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亦有重要作用。

西周宗周鐘

西周宗周鐘銘文「害夫(左右結構)其萬年」

三行先生的金文書法作品【西周宗周鐘銘文】 「害夫(胡)」 

第一件青銅器是「西周宗周鐘」,清宮舊藏,現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上面有123個銘文,主要記載了一位西周國王親徵平叛的赫赫武功,然後接受東夷、南夷等26個首領朝見的盛事。這位西周國王「害夫」(左右結構漢字)是誰?從清朝到近代,金石學者一直沒有定論。直到1936年,歷史學家唐蘭把「害夫」字認定為「胡」字,從而判斷宗周鐘上的國王乃是周厲王姬胡(前878年—前841年在位)。這一定論得到了大多數學者的認可,從而也為之後研究西周的涉「胡」人物、事件鋪平了道路。

陝西扶風出土「害夫簋」

扶風害夫簋銘文「害夫」(胡)

第二件青銅器是「扶風害夫簋」(上圖),1978年出土於陝西省扶風縣法門鎮齊村的一件青銅簋,現收藏於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銘文124字。和宗周鐘一樣,這兩件青銅器的銘文中都有(「害夫」其萬年)的銘文,既然「害夫」已在1936年被定論為「胡」字,所以這件文物也被確認是周厲王十二年的自作器。

陝西扶風出土「五祀害夫鍾」

第三件青銅器是「五祀害夫鍾」(上圖),1981年2月出土於陝西省扶風縣,現收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據鐘上銘文的記載,繼位五年的周厲王,在祖先面前立下過誓言,大意是要繼承文王和武王的功業,不斷自勉。也希望祖先保佑,賜予自己福分,保佑周朝江山永固。

短短幾年在陝西扶風縣陸續發現的周曆王「害夫」青銅器,再次證實了金文「害夫」(左右結構。現在電腦裡也可以打出這個字來:「㝬」),這就是後來的篆書「胡」字的前身。三千年前青銅鑄下了胡姓歷史,我們似乎也從這個「害夫」裡隱約看到了簡化字「胡」的身影----「害」字裡有「古」,「月」是「夫」的變形。(下圖)

2012年10月《赫赫宗周——西周歷史文化與禮樂制度特展》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舉行,珍藏於陝西的五祀(害夫)鍾、扶風(害夫)簋,與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西周宗周鐘在臺北合展。三件西周周厲王的自作器首次同堂,這是繼《富春山居圖》之後,兩岸文物實現的又一次「合璧」展出,可謂空前盛事。

以上青銅器的銘文,主要是與周厲王姬胡有關,告訴我們,金文「害夫」即「胡」字,左右結構,是秦之前「胡」字的「繁體」字。那麼還有哪些西周至春秋時期的青銅器銘文,記載了與當年「胡」國相關的信息呢?

榮仲方鼎

榮仲方鼎銘文:胡侯(紅色方框內)

青銅器「榮仲方鼎」(上圖),北京的保利藝術博物館入藏,銘文48字。其中有兩個字,非常清晰地表明是「胡侯」。銘文中反映了「胡侯」之子受邀,進入「榮仲」所主持學校的事跡。大約是鑄造於西周早期的周成王或者周康王時期,即「成康之治」時期(公元前1000年左右)。

彔簋

青銅器「彔簋」(讀音:guǐ)(上圖),上有32個銘文,其中:「伯雍父來自胡」,即西周周穆王時期的軍事將領伯雍父,從胡這個地方回到駐地。據考證,「胡這個地方」就是位於現在安徽阜陽,當時的「胡」國。周穆王(前1026年?—前922年?),姬姓,名滿,又稱「穆天子」,周昭王之子,西周第五位君主。

禹甗

禹甗拓片中有「胡侯」字樣

青銅器「禹甗(讀音:yǎn)(上圖)」,1896年在山東省黃縣萊陰出土,現存於日本京都著名的泉屋博古館。銘文38字,大概意思是:西周將領師雍父(周穆王時期徵伐淮夷的重要貴族),他的屬下禹出使聯絡胡侯,胡侯獎勵了禹,賜給他銅,禹用受賜的銅製作了甗。

胡侯之孫陳之鼎

青銅器「胡侯之孫陳之鼎」(上圖),屬於春秋中晚期,大約應該是距離胡國滅亡(公元前495年)最近的一件青銅器。現在則藏於吉林大學歷史系陳列室。這件三足圓鼎內僅有7字銘文:「胡侯之孫陳之鼎」。銅鼎之簡樸,銘文之簡單,似乎這個「胡」國已經日漸沉淪。

青銅器「害夫(胡)叔鼎」,1973年在陝西藍田出土,銘文中有「害夫叔」二字。有人認為當是隗(歸)姓西戎胡國,在現今陝西渭水以北。(沒有查到圖片和更多資料)

上述有關「胡」的青銅器,雖然出土的時間、地點各異,給後世學者研究著名「的胡」子國帶來困惑,但也告訴了我們如下史實:「胡」國確實存在於西周至春秋時期;「胡」子國的前身是「胡」族或「胡」國;「胡」子國曾艱難地周旋於大國紛爭中;春秋之後,再無發現「胡」國的實物證據,說明鬍子國確實已亡國了。那些以「胡」國名為姓的族人,從此不知遷徙至何方。

往事越千年,遠至3000年前的「胡」史,在不斷出現的青銅器皿上熠熠生輝。

目前散居於海內外千千萬萬胡姓人中,有多少人是屬於這個已泯滅了數千年的「胡」子國的臣民後代?我們不僅期盼著有更多地下寶藏被發掘,更是寄希望於現代科技的突飛猛進,來解開這個千年之謎。

但不管怎樣,我們頭頂上的這個「胡」字,產生於3000多年前。西周青銅器上的銘文,證明這是一個不能否認的事實。我姓胡,因為我的姓氏擁有3000年以上的悠久歷史,所以我很驕傲。

主要參考資料:浮一小白  流失日本的青銅器,竟源自阜陽鬍子國的賞賜

段海博的博客:千裡之外覓「胡侯」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4f131e010305ul.html

胡南山摘編
2020年5月15日

因為微信平臺文章不能修改,所以請點擊左小角「閱讀原文」前往胡氏宗親網論壇,查閱更新文章內容。

相關焦點

  • 楊維楨行楷《煮字窩銘》
    《煮字窩銘》軸,元,楊維楨書,紙本,行楷書,縱104釐米,橫28.9釐米。
  • 高清碑帖 | 楊維楨 行楷《煮字窩銘》
    《煮字窩銘》軸,元,楊維楨書,紙本,行楷書,縱104釐米,橫28.9釐米。
  • 翰墨精賞 | 楊維楨 行楷《煮字窩銘》
    《煮字窩銘》軸,元,楊維楨書,紙本,行楷書
  • 元 楊維楨 煮字窩銘 故宮博物院藏
    《煮字窩銘》軸,元,楊維楨書,紙本,行楷書,縱104釐米,橫28.9釐米。款鈐「會稽楊維楨印」。
  • 《九成宮醴泉銘》第221字:輪
    江西美術出版社電腦修復版《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碑》呂公連2021年2月2日往期精彩回顧《九成宮禮泉銘》第216字:譯《九成宮醴泉銘》第217字:來《九成宮醴泉銘》第218字:王《九成宮醴泉銘》第219字:西《九成宮禮泉銘》第220字:暨《大字陰符經
  • 原創丨「考弗」青銅壺研究 ——附「考弗」銘青銅博山爐一對
    關於立鳳蓋上面的立鳳:1977年,河北發現了戰國時期(前300年左右)中山國王錯的墓葬,出土物甚多,其中一件青銅圓壺蓋上,也有跟本器立鳳蓋上的立鳳,一模一樣的立鳳。錄此備考。《禮記.祭統》:「夫鼎有銘,銘者自名也,自名以稱揚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後世者也。」
  • 當《陋室銘》改編成《微信銘》《交友銘》,精妙絕倫!
    遙想當時年少,我的大學生活怎一個「爽」字了得! 7 《寢室銘》 吃不在多,有酒則靈; 住不在奢,有床則行。
  • 小臣邑斝銘
    內壁鑄有銘文,二行,27(一說26)字,著錄於《殷周金文集成》,第9249器。羅振玉《三代吉金文存》亦錄有拓本。 斝是古代中國先民用於溫酒的酒器,也被用作禮器,通常用青銅鑄造,三足,一耳,兩柱,圓口呈喇叭形。商湯擊敗夏桀之後,將斝定為商王朝御用的酒杯,方國諸侯則用角。
  • 青銅系列之 卣
    此卣紋飾華麗氣宇軒昂,蓋、器各銘一戈字。蓋銘三字。其蓋與器底各銘四字「亞醜杞婦」。現藏故宮博物院父乙卣一九八八年出土於陝西省麟遊縣九成宮鎮 現藏寶雞市青銅博物院
  • 唐·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絕」字講解、示範
    唐·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絕」字講解、示範
  • 萬象:與美術考古博士劉天琪教授一起研究古代石刻題銘和紋飾
    它不僅包涵青銅鼎彝、碑額、墓誌蓋、印章等具有一定禮儀器物之上的題銘,也包括錢幣、權、量、鏡、磚瓦等日常生產生活器物及兵器等上的題銘。其中青銅鼎彝、印章、有字瓦當、有字磚等上的銘刻文字,雖然絕大多數屬於以鑄造等工藝一次成形,因其模具也是雕鑿鐫刻而成,故爾文字的表現形式也是題銘書刻的基本式樣。
  • 北魏《石門銘》高清版!
    魏永平二年太歲己丑正月己卯朔卅日戊申梁秦典籤太原郡王遠書,石師河南郡洛陽縣武阿仁鑿字。銘文右下方有一段摩崖刻字,即謂《石門銘小記》,文曰:本西壁文後漢永平中開石門,今大魏改正始五年為永平元年,餘功至二年正月,迄乎開復之年同曰永平,今古同xx(殘2字)矣哉!後之君子異事同聞焉。賈哲字三德。
  • 石門銘
    全稱《泰山羊祉開復石門銘》。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正月,太原典籤王遠書丹、武阿仁鑿刻於陝西褒城縣東北褒斜谷石門崖壁。康有為將其列為「神品」,云:「石門銘飛逸奇渾,翩翩欲仙,若瑤島散仙,驂鶴跨鸞」。漢中褒谷口是褒斜道最險要的隘口,絕壁陡峻,山崖邊水流湍急,很難架設棧道。東漢永平年間,漢明帝下詔在最險之處開鑿穿山隧道,歷時六年而成,古稱「石門」。
  • 《九成宮醴泉銘》81字殘缺之第56-57個缺字「之」
    我是楷書小李,今天對《九成宮醴泉銘》81字殘缺中的第56個缺字「之」字進行解析和意臨。首先我們看一之《九成宮醴泉銘》裡面殘缺的「之」字和楷書小李意臨的「之」字。現在我們對「之」進行一個對比和解析:在《九成宮醴泉銘》裡「之」字的個數十對多的,我們統計了一下,一共有41個,其中39個「之」字是比較清楚的,第三十、三十八頁的「之」字有殘缺,幾乎是全部缺失了,今天楷書小李要臨寫的就是缺失的兩個「之」字,我們根據歐陽老先生用筆的特點,以及對其他39個「之」字進行對比,臨寫出現在這個「之」
  • 2015羊年取名選用字大全!!
    長 閏 闥閬 闡 隊 陣 陀 際 陸 隴 陳 除 陵 陶 隆隸 雉 靂 零 鞅 韜 顒 頂 頑 頓 領 題 飄黛 鼎 鼐 齡 龍 2015年夏季嬰兒公司取名用字2015年夏季出生地嬰兒取名、公司企業商鋪網店等取名,最適合用的名字。
  • 石門銘高清圖
    雞頭關(石門今淹沒於水下)《石門銘》是鐫刻於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的一方摩崖石刻,又稱「泰山羊祉開復石門銘」,
  • 青銅時代的安納託利亞文明
    安納託利亞青銅文明的源頭最早可追溯到本土的哈梯文明。公元前2500年左右,本土居民哈梯人在半島中部建立了一些邦國,他們在幾乎同時代的兩河流域阿卡德王國文獻中被稱為「哈梯國」。哈梯人採用兩河流域地區的楔形符號書寫自己的語言,目前所發現的哈梯語文獻主要出土於西臺王國首都哈圖沙城(今土耳其的博阿茲柯伊地區)。
  • 鐫刻在「大唐天竺使之銘」碑上的燦爛歷史
    位於西藏日喀則市吉隆縣北部崖壁上的「大唐天竺使之銘」,系唐顯慶三年(公元658年)題銘。文中記述了唐代使節王玄策出使天竺(今印度),途中經過吉隆的過程。羅布次仁供圖 當洗淨巖面上塗抹的酥油,石壁顯露出一行行殘缺豎書字跡,並準確地識讀出「大唐天竺使出銘」7個左書大字。經過考古學家反覆對石刻文字研究推敲,將這塊碑稱之為「大唐天竺使之銘」,令人吃驚的是此碑竟比舉世聞名的「唐蕃會盟碑」還要早160多年。   題銘現存共24行,約311個字,文字因多年風化侵蝕嚴重,有許多字已不太清晰,加之鄉裡修建水渠,開山炸石造成了題銘文字不同程度的損壞,已無法連貫成文。
  • 《燕然山銘》文辭新補正
    位於蒙古國的《燕然山銘》摩崖刻石,自2017年7月被發現以來,專家學者們就相關問題展開了廣泛的討論。但由於一直未有清晰的拓本公布,使得在文字的辨識方面還存在一定的缺憾,田振宇先生2020年2月8日於澎湃發表有:《〈《燕然山銘》文本新訂定〉之新訂——與辛德勇先生商榷一文》,就很多文字進行了訂正,多有創見,但其中「圉」「鷹」「邪」「拓」「神」五字的判讀還有進一步商榷之處。此文旨在以筆者所見到的《燕然山銘》拓本為基礎,試就銘文中的相關問題,以及《燕然山銘》的書法特色略述淺見,期以拋磚引玉。
  • 胡炳基 | 胡家涼亭
    因此「筷子巷」作為移民對故鄉最後的記憶,銘於心中,寫在譜上,代代相傳。至今,「江西過籍」的家族仍有一個共同的習俗,祭祖時都要在供品上插根筷子,真切地表達了族人對「筷子巷」,對故鄉的思念。大家還把江西人稱為「江西老表」,以示同根同源的親切。我們黃陂十多個較大支系的胡氏子孫,都是這個時期江西胡氏移民的後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