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為大家介紹的珍貴文物是鶴壁市博物館鎮館之寶,西周夔紋簋。
簋(音同軌),古代盛食物的器具,自商代開始出現,延續到戰國時期,歷史悠久。現在就一起去了解下吧。
鶴壁市鎮館之寶——夔紋簋
夔紋簋,西周時期青銅器品。出土於鶴壁濬縣辛村西周時期衛國貴族墓地。此處古墓面積約15公頃以上,1932~1933年四次發掘,共發掘大型墓八座、中型墓六座、小型墓五十四座、車馬坑和馬坑十四座,先後出土器物有銅鼎、甗、 簋、尊、卣、爵、盉、方彝等禮器,戈、矛、戟、鏃等兵器,斧、鑿、削等工具,以及不少車馬器和雜器,還有金、陶、玉石、蚌貝、骨角、竹木等質地的器物。
青銅簋器物造型形式多樣,變化複雜,有圓體、方體,也有上圓下方者。早期的青銅簋跟陶簋樣無耳,後來才出現雙耳、 三耳或四耳簋。據《禮記·玉藻》記載和考古發現得知,簋常以偶數出現,如四簋與五鼎相配,六簋與七鼎相配。
關於夔紋
《說文·攵部》:「夔,神也,如龍一足。」圖案表現古代傳說中一種近似龍的動物——夔,主要形態近似蛇,多為一角、一足、口張開、尾上卷。有的夔紋已發展為幾何圖形。常施於簋、卣、觚、彝和尊等器皿的足、口的邊上和腰部作裝飾,盛行於商和西周前期。商代的夔紋身短,作單獨紋樣構成的較多;西周的夔紋身長,通常作成二方連續紋樣。在當時的玉器上,亦常見雕琢有夔紋。
夔紋出現於青銅器上可能與天氣密切相關。農業社會對天氣依賴程度高,能導致水旱的「夔紋」出現在青銅器上,就很有可能意在祈求風調雨順,使「人無水旱之弊,國無饑饉之災」。
此外,夔紋還有闢邪驅魔的寓意。傳說中夔的皮可以做鼓,黃帝用夔牛鼓擊敗蚩尤,使夔又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使之成為戰勝邪惡力量的象徵之一。足見「夔紋」與「龍紋」等其他紋飾一樣,具有闢邪驅魔的寓意。
(來源:微信公眾號「文物寶庫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