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不是所有的茶葉都叫神農溪!

2021-03-05 滴綠清太

    在幾千年以前,天地玄黃、宇宙洪荒,人們還在茹毛飲血,每天不僅要努力「工作」,還需要應對大自然的的惡劣環境,這樣每個人都很疲憊。那個時候,人們每天都在饑荒、緊張和疲憊中度過。後來,出現了一個很厲害的人,他教大家熟練的運用火烤煮食物,同時也教會大家耕種,於是人們尊稱他為神農氏。

    神農氏在當上部落首領之後,經常看到身邊的子民因為不認識身邊花草樹木、鳥獸蟲魚的作用而中毒身亡者不計其數,經常看到身邊的子民們每天在勞動中總是提不起精神者數不勝數。神農氏看著都覺得心疼,這得像個辦法,一定要有一樣東西能夠清熱解毒、提神醒腦,這樣才能使天下子民無後顧之憂。

    然而,當時的情景,沒有知識、沒有書籍、沒有醫藥,要找到這樣一種東西,談何容易?在當時那個時代,要想做成這件事,無異於痴人說夢;在沒有任何基礎的情況下,要完成這樣一件事簡直難於登天。帶著這樣的想法,神農氏踏上了艱辛的「嘗草」之旅,一路跋山涉水、風餐露宿,只為做好這麼一件事。

    人們常說,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神農氏在這一路上並不順利,後來古書中就有類似記載,如「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農氏在嘗遍百草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有毒中藥,最後因為嘗到「鉤吻」(又稱斷腸草)之後,「中毒身亡」。但是故事到這裡並沒有結束,而是在延續。

    神農氏在嘗到斷腸草之後,身中劇毒,本以為「必死無疑」,他拼命的往有水的地方爬。後來來到一條小溪邊,神農看到溪邊有條小船,於是艱難的爬上小船,順溪而下。這種做法其實也是「自生自滅」的辦法,然而神農氏漂流到小溪的盡頭,倒在了一片樹林裡。

    過了很長時間,人們都以為神農氏已經不在了,但是他卻在這片樹林裡活了過來。而這片樹林不是別的,而是一片茶林。神農氏醒來後,發現口中有一些樹葉,神農氏一咀嚼,鮮香味醇,回味無窮,神農氏幾乎尖叫了出來,原來他一直在找的就是這種樹葉。後來,這種樹葉,就是現代人常喝的茶葉。而救了神農一命的這條小溪,後來被人們稱之為「神農溪」。

    神農發現茶葉之後,便開始教人們如何種植、如何採摘、如何製作、如何飲用茶葉,而人們喝了茶之後,的確精神抖擻,也改善了以前身體各種不適的情況。自此之後,幾乎每家每戶,都會一日三餐之後,都會煮上一杯清茶,喝上一口,真是「洗盡古今人不倦」啊。後來,人們為了紀念神農氏發現茶葉的故事,便有了「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的經典佳話!

本期來源

人見人愛的神農溪茶業

相關焦點

  • 是誰最早發現的茶葉?喝茶的目的是什麼?陸羽在茶經中這樣記載
    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被稱為茶的祖國。全世界人民喝茶的習慣,都是中國人教給他們的。那麼究竟是誰,最早發現了茶葉這個神奇樹葉的呢?由於歷史過於久遠,很多歷史故事都是傳說,或者出現在文學作品當中。唐·陸羽《茶經》中記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
  • 茶葉可以吃嗎,有什麼好處?
    四大名著中也有對「吃茶」的描寫,比如在《紅樓夢》與《水滸傳》中經常出現吃茶吃酒的字眼。因為最早茶葉是真的拿來吃的,茶聖陸羽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 神農嘗百草的故事廣為流傳,茶葉一開始也是吃出來,通過嚼茶葉來獲知茶葉,了解茶葉,就像辨別一種草藥一般,一開始也不知道能煮。值得一提的是,雲南布朗族還保留著直接生吃茶葉的傳統,還有的會加點調料品。
  • 以茶會友,品茶論道,雅事自古始,器具與茶增色,有茶與友同飲
    中國是傳統的茶葉大國,以茶會友,品茶論道,文人雅士皆傾心於此。古語有云「好馬配好鞍,好茶需好器」,茶具在茶文化裡不僅是一個盛放的容器,更是品茶這一藝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古人為了獲得品茶之趣,非常講究茶具的雅致、精美。工藝精巧的茶具,不僅可以用來提升品茶的情趣,也能讓茶香更持久。
  • 這10位人物,影響了整個茶葉歷史進程
    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它發乎神農,聞於周公,興起於唐代,如今已經成為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茶、咖啡和可可)。 唐朝「茶聖」陸羽在《茶經六之飲》中曾概括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另據《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
  • 普洱古樹茶:為何只用嫩葉,鮮花才是精華,茶花製成茶能不能喝?
    導語普洱茶是茶葉裡的大葉品種,之所以不同於小葉品種,區別在於製作工藝和儲存方法。普洱茶製作相對容易,又耐儲存,小葉茶能精製但不耐放。於是,人們從來把注意力集中在「茶葉」,而不是茶樹的其他部分,比如樹幹、樹根、茶花、茶果。本文要討論的就是茶花。為什麼茶葉只用樹葉,不用花朵?
  • 苦丁茶、桑芽茶、老鷹茶、藤茶,都不是茶但架不住中國人什麼都喝
    人在草木之中,謂之茶。中國人愛喝茶,甚至把一切能喝的飲品都冠之以「茶」名。藤茶、苦丁茶、大麥茶、涼茶……這些你都喝過嗎?其實這些都不是真正的茶,算是非茶之茶。苦丁茶在西南、華南地區,有一種人氣很高的「茶」飲:苦丁茶。
  • 一張桌,兩把椅,三盞茶,四方天地談人生
    茶在中國源遠流長,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據說神農在野外煮水時,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煮好的水顏色微黃,喝後生津止渴、提神醒腦,神農判斷它是一種藥,從此茶成為中國人特有的飲品,《詩經》已有茶的記載。唐朝時飲茶蔚然成風,文人墨客把飲茶當作雅事。待陸羽《茶經》一出,流傳天下,茶就成為一門學問和藝術。
  • 識茶辨葉之茶葉功效
    世衛組織公布世界十大健康食品,一、綠茶(不是所有茶葉,專指綠茶),二、紅葡萄酒,三、三文魚,四、大蒜,五、番茄,六、燕麥,七、藍莓,八、果仁,九、菠菜,十、西蘭花。卯山仙茶珍稀白茶綠茶指不發酵茶葉,其它茶葉在發酵教程中會多少將綠茶營養成分轉換成其它物質,使茶葉功率產生變化。
  • 【茶陵百事通】茶陵:國飲之源,湘菜之源
    茶陵古城牆,俗稱「南宋古城」  美食·茶陵  陸羽的《茶經》記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目前「千年國飲,始於茶陵」,逐步得到專家和茶人的認可。而更享有聲譽的,是茶陵人「湘菜鼻祖」譚延闓,茶陵也被稱為湘菜發源地。  茶陵:千年國飲之源,湘菜之源  這是一座因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崩葬於茶鄉之尾」而得名的縣城,這也是一座中國唯一一個以茶命名的行政縣。
  • 關於茶的詩詞,哪位詩人寫得最好,哪位詩人寫得最多?
    唐朝陸羽被譽為「茶仙、茶聖」,陸羽的《茶經》為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他在《茶經》中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同時,他還記載了一首關於茶的詩歌。一、什麼是茗 什麼是茶?茶荈:chá chuǎn, 茶葉的意思。這是比較早的吟詠茶葉的詩歌,出自陸羽的《茶經·七之事》 ,這一段文字中,還有這樣一段話:《神農·食經》:「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
  • 茶的百科知識
    茶與可可、咖啡並稱當今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為世界三大飲料之首。無論國內國外每天都有不計其數的人會飲茶。下篇論器,分茶焙、茶籠、砧椎、茶鈴、茶碾、茶羅、茶盞、茶匙、湯瓶九目。是繼陸羽《茶經》之後最有影響的論茶專著。唐代陸羽(728—804)在《茶經》中指出:「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在神農時代(約在公元前2737年),即已經發現了茶樹的鮮葉可以解毒。
  • 「茶葉地圖」怎樣畫出來
    茶葉最早是作為祭品使用的。《詩經》中提到栽培茶樹事宜,「採荼薪樗,食我農夫」,可知當時農民已經採集茶葉。根據《禮記·地官》的記載,有「掌荼」和「聚荼」一說,是供喪事之用。春秋後期,茶葉被人們開發了新功能,作為菜食,今天的雲南基諾族仍有「涼拌茶菜」。西漢中期,又發展為藥用。《神農本草經》曾有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這說明古代先民已發現茶葉可治病。
  • 最全茶葉衝泡法,愛茶人必知!
    不同的茶葉有不同的習性,故泡茶有方,順應其茶性泡出來的茶,才能最大發揮這一片片自然之葉通竅、養膚、清心等神奇效用,下面與茶友分享各種茶葉最佳衝泡方法,以供參考!
  • 茶也會越喝越渴?為什麼有人喝茶會口乾舌燥?這種情況正常嗎?
    我們一直懷著茶可以解渴的概念,卻忽視了飲茶時的真實感受,有不少茶友便反映,有時候喝了茶,反而會有口乾舌燥的感覺。茶越喝越渴,是茶葉的問題嗎?這種情況究竟正不正常呢?喝茶感到口乾舌燥,主要有4個原因,下面就為大家解開疑惑吧!
  • 百香茶葉——原生態滋養的好茶
    高山出好茶,這幾乎是所有愛茶人都知道的一條真理。我國歷史上歷代的名茶,原料大多出自高山之中。作為粵東地區的第二高峰——潮州鳳凰山,則是孕育各類好茶的寶地。從地理優勢來說鳳凰山主峰海拔1497米,瀕臨東海,山內峰巒連綿,氣候溫暖,雨水充足,雲霧瀰漫,空氣溼潤。
  • 三峽工程蓄水之前的神農溪,看到這些照片好傷感
    《巴東縣誌》記載:「沿渡河源於神農架(指大神農架林區)南坡,南流至西瀼口入江,全長60公裡。兩河口以上稱板橋河,以下至葉子壩稱沿渡河,再下至河口稱龍船河。今又名之為『神農溪』。」神農溪的得名源自於一個古老的傳說:當年,神農氏在深山中長年採藥,經常乘坐自己扎的木筏沿此溪漂流到長江,將他的藥草施於平民,懸壺濟世。神農溪由此得名。
  • 茶葉很調皮,經常用名字與人開玩笑,你被它騙了嗎?
    小小的茶葉藏著大大的學問,據統計,我國茶葉有6000多個品種,按發酵方式可分為不發酵茶、半發酵茶、全發酵茶三大類,按商品分類可為綠茶、白茶、黃茶、紅茶、烏龍茶、黑茶六大類,每一種茶在採摘、製作、衝泡過程中又各有講究,直叫人眼花繚亂,而一些茶葉名字也喜歡跟我們開玩笑,混淆視聽造成了不少誤解
  • 飲茶清心,在茶味的暗香浮動間,人的心境也寓於茶語
    茶之道,在於喝茶的道法,也在於飲茶人的心境。平心靜氣之人喝茶,是品茗,也是修身。許多人喝茶卻喝不出清新淡雅,反倒生出些許浮躁和不安來。茶道清心,一壺清茶,應是與人最平靜的安享,最簡單的純粹。中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歷史悠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