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ERT彈力帶阻力訓練(elastic-resistance training)變得越來越流行。
彈力帶阻力訓練已有超過幾十年的歷史,被歸類為可變阻力訓練的形式。
可變阻力訓練一般包括:
■ 鏈條阻力訓練
■ 彈力阻力訓練
當一個訓練動作加上了無論是鏈條還是彈力帶,在動作的過程中重量會產生變化-所以被稱為可變阻力訓練。
彈力帶與鏈條的負荷方式不同,彈力帶表現出曲線長度-負荷關係,而鏈條則表現出更簡單的線性關係。
在許多情況下,ERT彈性阻力訓練通常用於提高運動員克服舉重運動「粘滯點」的能力或在動作的後半程(全幅度)增加力量產生的能力。
我們將在後蹲動作的過程中分解ERT彈性阻力訓練的特點。
有研究指出,經過7周的訓練後,ERT已被證明可以提高臥推和後蹲的最大力量。
此外,Anderson等人報告稱肌肉橫截面積沒有增加,並認為這些改善可能與神經適應有關。
同樣,當運動員使用接近85%的最大肌力進行後蹲訓練,在7周的訓練後,爆發力有明顯提升。
這些爆發力表現的提升是由Anderson等人證實,下肢平均爆發力有明顯進步,但上肢沒有發現。
這些功率輸出的改進也得到了 Anderson 等人的支持,他們報告平均下肢功率的大幅增加,但上肢功率卻沒有增加。
需要先聲明的是,本文章所討論的彈力帶訓練除非特別指出,否則都是用來增加阻力而不是減少阻力的。
大量的研究是針對使用彈力帶阻力進行深蹲,本文也使用這個訓練來展開討論。
在這個轉換階段,或拉長-收縮周期(SSC),彈力帶阻力可以提高肌肉在離心階段的參與程度和發力速率,在離心階段儲存更多彈性勢能,從而提高向心階段的發力。
換句話說,彈力帶被認為在槓鈴下放階段相比僅使用槓鈴更多帶來負載,從而提升向心的發力能力。
很多肌力與體能教練會在動作最難的部分使用彈性阻力訓練,也是我們常說的「粘滯點」。
這是動作最難的環節,也是決定運動員最大重量的關鍵點。但為了減少動作在力學上劣勢,也就是粘滯點,彈力帶必須作為助力而不是阻力。意味著在深蹲時彈力帶的阻力要向上,使向心階段變得更容易,在底端時的阻力可以幫助運動員完成深蹲。
除了這一點以外,長期進行彈性阻力訓練可以提升最大力量,這也會為運動員突破動作粘滯點做出貢獻。
彈性阻力訓練意味著隨著拉長而增大的阻力,教練員們經常將彈力帶綁好,使動作末端產生最大的阻力,如深蹲時的站立位。
很多人認為這樣做會提高神經肌肉負荷,提高發力,從而提高訓練收益。在有經驗的運動員身上,確實觀察到最大力量和最大爆發力的提升。
在離心階段,彈力帶會縮短並提供額外向下的力。兩個研究發現在深蹲離心階段增加彈力帶的使用,肌肉參與程度會顯著提高。
參與程度的提高會促進肌肉在離心-向心轉換(SSC)時的發力速度。
綜上所述,彈力帶可以通過在離心階段增加阻力的方式,來提高肌肉參與程度、離心發力、發力速度等,從而有效的增強向心階段的發力能力。
很多訓練者在使用彈力帶時的困惑就是使用多大阻力,彈力帶的寬度以及拉長程度決定了施加在槓鈴上的阻力。
很幸運,有一個研究為我們將這些數據測量並匯總,下表清晰的呈現了不同彈力帶被拉長後的阻力大小。數據是根據原始長度100cm,拉伸至150cm的不同阻力大小。
■ 7周的彈性阻力訓練可提升最大肌力和爆發力
■ 彈力帶的長度-張力關係呈曲線型
■ 彈力帶可以提升離心肌肉參與發力程度
■ 彈力帶不能提高平均向心發力程度,但可能可以提高動作早期向心發力
■ 使用彈力帶可以幫助突破粘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