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9歲之前,若有以下表現暗示自卑了,請家長及時拉一把

2020-12-15 錦春育兒經

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自傑克·霍吉

生活中不難發現這麼一種人,他們明明很優秀,但就是不自信。他們與人相處時,似乎總緊繃著一根弦。尤其是當別人誇這類人的時候,他們往往顯得更慌張,認為別人高估了自己

這其實就是自卑的表現,這類人錯誤的認為,只有各方面優秀才有資格自信,但自信並非用能力來衡量的。而造成這種自卑的狀況,要追溯到童年時期,9歲之前就能看出來

為什麼說是9歲前呢?有什麼依據嗎?

心理學家把9歲前的孩子分為兩個階段培養。

第一階段3-6歲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不止一次地在講座中提到3-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這個階段,孩子剛剛經歷第一個人生反抗期(可怕的兩歲),所以此時在父母面前變得非常聽話。家長此時科學引導,有助於孩子形成良好、完善的性格。

第二階段7~9歲7~9歲孩子正值學齡期,一二年級的學生,此時在教育領域被稱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期,此時已經具有一定的辨別是非的能力。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要知道哪些是良好的性格,如何塑造這種良好的性格。那孩子若是自卑了,9歲之前會有哪些表現呢?

一、 太在意他人眼光

一般情況下,9歲前的孩子都有一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感覺!但總有些孩子,擁有自己年齡不該有的成熟和懂事,他們太會看眼色行事。

所以這類的孩子顯得過於敏感,因為別人的一點批評就可能非常痛苦,從而做事畏手畏腳!這種被迫的懂事,並不是真的懂事,可能是自卑了,父母要及時拉一把。

二、 「隨便」是口頭禪,沒有主見

孩子上小學以後,到了9歲基本上會進入第二個自我意識萌發的關鍵期。此時孩子開始變得有點兒叛逆,有自己的想法,或者更聽老師的話。

但如果你家孩子凡事都習慣問爸媽,就連穿衣服這種小事都不能做主。在與同學一起玩的時候,沒主見總是隨波逐流,那麼暗示他可能自卑了。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社會等級理論」的概念:你內心行為和感受通常取決於你對自己社會地位或者地位看法。

當一個孩子沒主見,事事順從別人,無論是父母還是同學,那麼說明他的內心就會覺得自己跟別人無法相比,過於低看自己。

三、喜歡對別人品頭論足

有些小孩從小就表現出了一種「尖銳」,給人感覺總是挑別人的毛病。其實這是一種「保護機制」的開啟,因為內心深處的自卑,他們需要從別人的過錯中,找到自己的優越感。

這也是心理學上所說的越缺少什麼,越會炫耀什麼。這類的人還可能出現一種毛病,對自己也吹毛求疵,因為害怕不能做好,很多事遲遲拖著不做,成為嚴重的拖延人群

也會因為做不好,而表現得輸不起,經常因為一件事兒沒做成而發脾氣。家長不要覺得這些行為莫名其妙,很大可能是孩子已經自卑了,正在用自我保護機制來對抗這種情緒!

孩子出現「自卑」心理,父母該如何幫助孩子呢?

一、鼓勵孩子大聲說話

國外的實驗顯示,當人在舉重的時候,如果大聲喊叫,就能使用超出之外15%的力量,去舉起更重的啞鈴。

這種方法專門針對說話吞吞吐吐,做事畏畏縮縮的孩子。這讓我想到電影《奪冠》的一個片段,《奪冠》這部電影是講述「鐵榔頭」郎平帶領女排奪冠的故事。

其中有一個來自農村的女孩朱婷,她的性格就很自卑。郎平為了讓朱婷打開心結,就一直讓朱婷喊出來,甚至說她:「就你這麼高個子,打工都沒人用你」!

其實郎平,就是希望使用激將法,去激怒朱婷讓她喊出來。運動員只有自信了,在球場上才敢攔、敢扣。人生也是如此,只有自信才有可能贏!

二、改變形象

改變形象這種方法我個人認為,尤其對於女生非常管用。女孩會因為換了一件裙子、帶了一個發卡,就覺得自己不一樣。

所以當家長發現自己愛孩子出現自卑的情緒,可以通過改變他們的形象:穿整潔的衣服、或者讓孩子走路要抬頭挺胸、換一個髮型都是不錯的方法。

三、實現願望法

這種方法專門針對內向,不愛說話的孩子。家長可以通過去設身處地的了解孩子喜歡什麼,再給孩子設置一個驚喜,實現孩子的願望。

就比如說:孩子特別想去摩天輪玩,但是他由於內向不怎麼愛表達,就沒有實現心中的願望。這個時候家長就旁敲側擊的去傾聽孩子。知道孩子想要什麼了,給孩子一個驚喜。當孩子看見自己的願望實現了,就更容易敞開心扉。

四、 語言和故事暗示法

這種方法專門針對有負面情緒,有消極心態的孩子。家長可以通過語言暗示的方式為孩子加油打氣,就比如:「你真聰明、你一定行、你真棒你一定可以」之類的積極語言,為孩子增強自信心。

也可以利用睡前故事的時間,給孩子講一些關於性格塑造的故事,最好以情商類繪本為主。比如原創情商早教領導品牌歪歪兔,專門出的一套書《歪歪兔情商注音彩圖讀本》。

其中《性格教育故事》中有3個故事,《只有一種顏色的城市》、《乘著風箏去旅行》、《與眾不同的兔子》,讓孩子勇敢面對變化、接受挑戰、找到自己的閃光點

對於自卑的孩子,家長也可以給孩子多講講《逆商教育故事》中的《令人沮喪的事兒》,讓孩子學會樂觀面對困難,找到自己失去的信心。

如果孩子是那種因為輸不起而亂發脾氣的角色,家長可以給孩子講講《情緒管理故事》中的《小鞭炮威威龍》故事,讓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總之這冊書涵蓋了情商教育的8大領域,包括性格、品格、社交能力、行為習慣、情緒管理、逆商、財商、性教育。專門針對3-9歲孩子成長的關鍵期。

這套書在家長圈也很受歡迎,如今已經累積銷售5000萬冊,感興趣的家長可以看一看。

性格決定命運,但性格的塑造與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脫不開關係,間接的說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孩子命運的一部分,所以作為父母我們在孩子性格教育上要多下功夫

相關焦點

  • 孩子出現這些特徵時,是自卑的表現,家長要及時「救」孩子
    兒童心理專家研究表明:孩子9歲之前是性格塑造重要事情,如果家長沒有及時地培養孩子正確的性格,孩子的人格很容易發生扭曲,產生心理極端。家長如何能夠辨別孩子是否有自卑心理呢?如果9歲前的孩子有這3種現象,說明孩子已經在自卑的邊緣徘徊,家長要注意。
  • 孩子經常說這三句話,暗示內心已經極度自卑,家長現在管還來得及
    教育孩子是每一個家長首要責任,因為父母的教育會影響他們的一生。但是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家長也別操之過急。關鍵是平時要注意觀察孩子的言行,及時發現問題並進行教育,這樣的效果才是最好的。媽媽這才發現,孩子有點自卑,害怕在別人面前表現自己,所以她趕緊疏導孩子說:「不會的,你們是好朋友,他們不會笑你的,到時候媽媽也陪你一起去,給你加油,你肯定可以的!」聊了好一陣,孩子才同意參加了活動。
  • 家長不以為然的3種行為,正在讓孩子變得自卑,看到請及時改正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要說有什麼是比成績更重要的,那就要數心理和身體的健康了! 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顆自信強大的內心,但卻未必能避免一些容易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的行為。
  • 李玫瑾:孩子9歲前有以下「臭毛病」,暗示情商高,是你家娃嗎?
    尤其是和兒時玩伴的相聚,總是讓人驚喜滿滿,曾經被家長說一身「臭毛病」的孩子,往往長大後更有出息!我研究了心理學多年,才明白很多看似是「臭毛病」的行為,其實是情商高的表現。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也曾表示,9歲前有以下「臭毛病」的孩子,暗示情商高!看看是你家娃嗎!
  • 3個表現說明孩子自卑了,需要家長多關注,幫助性格養成!
    一個人的成功與否,跟自己的性格密不可分,一個人性格的形成又跟自己從小的家庭環境、家庭氛圍和家人分不開,所以,想要自己的孩子長大之後成功,就需要家長們在孩子的性格養成黃金時期多多關注孩子。自卑跟自信是此消彼長的,自卑的產生甚至會抹殺掉一個人的自信心,不利於他性格的養成,那麼,該如何避免孩子自卑心理的形成呢?這就需要家長關注孩子的情緒、行為的變化,如果孩子突然出現以下這3個表現,說明孩子開始自卑了。
  • 孩子缺乏自信,家長如何幫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建立起自信心?
    一個人的自卑與他的童年經歷是緊密相關的,比如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在學習生活中,得不到老師的認可。比如父母對孩子要求過於苛刻,喜歡挑剔孩子的缺點和毛病,並且時常掛在嘴邊進行指責,這樣給孩子造成很重的心理暗示,使得孩子產生自卑的心理和消極的情緒。
  • 經常用激將法打擊孩子的家長,可曾想到孩子出現「自卑心理」?
    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家長過多使用激將法,久而久之對孩子形成了一個心理暗示,而家長每一次的反向『激勵』都會似的孩子這種意識的增強。就是由於父母的激將法,讓孩子感到自己失去了父母的信任和關愛,感到自己在不斷受到父母的逼迫。 面對學業的壓力和父母的懷疑下,孩子則會變得自我懷疑,失去自我認定的信心,變得自卑,不願與人溝通。 當然激將法並不是必然或造成孩子自卑的心理,只是說如果家長頻繁地使用,或者不分場合錯誤的使用,會造成一些不良後果。
  • 一歲內寶寶智力發育表:有以下表現,往往暗示你家娃多半是小學霸
    ,父母都希望他們能聰慧過人,將來能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但其實,寶寶是否聰明,不用等他們長大,在一歲之前就有跡可循。 8-9月齡:此時寶寶爬行自如,拉著媽媽的手可以踉蹌走,會做出招手等手勢動作。 9-10月齡:這個月齡的寶寶用手扶著欄杆就可以行走,能模仿常見的動物發聲。 11-12月齡:此時寶寶不藉助外物能獨立站立,能清楚的叫出爸爸、媽媽,甚至能聽懂大人發號指令,並做出回應。
  • 當孩子出現以下行為時,代表「墮落」就在不遠處,家長及時阻止
    閨蜜邊喝酒邊抱怨,我心裡忍不住吐槽,除非是重大事故,不然孩子的性格變化都有跡可循,只看家長上不上心。尤其在孩子出現以下行為時,一般情況下「墮落」就在不遠處了,家長及時阻止,免得孩子真誤入歧途了。
  • 孩子厭學不愛學習怎麼辦?家長請做好榜樣,拉孩子一把
    其實,孩子厭學是有多種表現的,家長千萬不要以為只有孩子退學了才算厭學: 1、輕度厭學: 主要表現為不喜歡學習 3、高度厭學: 有思想和行動,發展到了心理問題,對學習充滿了恐懼,心理上十分自卑,不願再回到學校,不敢面對老師和同學,這類學生往往會休學或者退學。 不同類型的學生,表現雖然有差異,但是都會對成績產生很大的影響。
  • 孩子的以下表現,是骨骺線閉合的前兆,及時發現才能補救身高
    衝擊階段比較好把握,家長直接帶孩子向前衝即可,容易被忽略的是最後的增長階段。現實中,很多家長就是錯估了孩子的身高停止時間,而沒來得及進行補救。今天就來為大家收一下,孩子的以下表現就是骨骺線閉合的前兆,家長不要忽視了,爭取做好最後一竄。▲什麼是骨線從人體學角度來說,骨線便是孩子骨骺與幹端之間的軟骨,它本身是比較軟的中間地帶,逐年隨著孩子的骨骼發育而逐漸硬化。
  • 李玫瑾:孩子經常說這三句話,是心理「自卑」的表現,家長要重視
    很多權威的研究就表明,一個人童年時期的陰影是需要用一生來修復,這種陰影對於孩子的性格養成和對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有直接的原因,所以當孩子心理出現自卑的情況時,家長一定要重視。有一句話說:性格決定命運,很多人都覺得性格對自己的命運影響很大,性格和一個人的選擇有很直接的關係,也和一個人說話的習慣和行為習慣有很大的關係,所以才會說性格決定命運。
  • 孩子從小體重超標,家長要注意,有可能是小胖威利症,請及時診治
    01孩子從小體重超標,家長要注意,有可能是小胖威利症,請及時診治1、什麼是小胖威利症1、新生兒及嬰孩時期嬰孩出生後和正常孩子無異,但是家長可以發現孩子餵食困難,體重很輕,哭聲小且弱,有些營養不良的表現。
  • 班主任坦言:7歲之前,「逼」孩子養成以下習慣,上小學會很省心
    一句「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7歲前就撒開歡玩!但上小學以後問題就開始層出不窮,孩子坐不住板凳、適應不了團體生活、沒有學習習慣……讓家長焦頭爛額。 一位從教10餘年的班主任朋友曾坦言:「父母再愛孩子,7歲前也要狠心逼娃一把!」
  • 這3種表現,暗示你的孩子「沒教養」,家長務必及時糾正
    今天我就來和大家探討一下,沒有教養的孩子都會有哪些表現一、大大咧咧,不把自己當外人有這樣一類孩子,平時大大咧咧的,去哪兒都不把自己當外人,不少父母將大大咧咧等同於性格外向,覺得這是一種好的性格,但其實這裡面有一個界限問題,這個
  • 3個行為說明你的孩子正在自卑,一些家長還以為是「懂事」的表現
    有的孩子相對內向、有的孩子善於思考、有的孩子不太愛說話,但並不能說這些孩子性格有缺陷。 但是家長們要注意一點,不要把孩子的自卑當成懂事。生活中有一些孩子,他們平時表現出了沉穩和內斂,看上去非常懂事。但是倘若你的孩子有這樣3個舉動,那就要引起重視, 這可能說明你的孩子正在悄悄自卑。
  • 這些表現暗示孩子「沒教養」,即使外人不說,家長也要明白!
    如果父母有教養,能夠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那麼孩子未來的人生道路也會更順暢。孩子的教育對父母來說更是人生的重大任務,卻也要小心,莫培養出骨子裡沒有教養的孩子。當孩子有這些表現,暗示沒教養!說話直白傷人有的孩子說話的時候從來不顧忌別人的感受,想到什麼就隨口說出來了,甚至還會故意嘲笑別人。
  • 父母有幾種行為,易讓孩子陷入自卑情緒中,未來人生境界將會拉低
    執筆:王豔微編輯:劉一之定稿:蘇子後每位家長都希望孩子身上充滿自信、樂觀的品質,但是,他們沒有明白,孩子自卑的種子多數是原生家庭種下的,未來人生境界也會被拉低。父母幾種行為,易讓孩子陷入自卑情緒中1、追求完美每個人都是不完美的,是獨一無二的。有些家長過於苛刻孩子,要求他們的完美,總是用挑剔的眼光去看待,不論做什麼事,不管事情對錯的大小都要求及時改正。
  • 若孩子身體有這4個表現,說明「猛長期」到來,家長千萬要把握住
    其實孩子的身高發育有3個黃金時期,分別是幼兒期(4~6歲),學齡期(10~14歲),青春期:男生(17~25歲)女生(16~23歲),我們常常把這三個時期稱為孩子身高的猛長期。孩子進入猛長期後,身體通常會有以下4個表現,這時候父母如果能夠提前發現採取應對措施,孩子就能多長高5-10cm。
  • 9歲,孩子成長中的一道坎!家長要提前做準備,替娃把好關
    我家大寶9歲時,是我第一次感受到9歲是孩子成長中的一道坎,以前那個「別人家的孩子」,開始變得叛逆愛頂嘴、討厭被當小孩、做事開始拖拉、厭惡學習。 9歲的孩子整體特徵為獨立、執著、不可預測,9歲也是學習能力跨越提高的一年。——路易絲·埃姆斯 想要幫孩子把好9歲這一關,家長要了解為什麼孩子背後的心理和大腦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