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市場區域分化動因是什麼

2021-01-09 新華網客戶端

  經過房改後近20年的發展,我國房地產市場已經由「全面普漲」階段進入「分化明顯」階段,突出表現在一線和熱點二線城市房價持續攀升、供需格局偏緊的同時,部分二線城市和絕大部分三四線城市卻面臨較大的去庫存壓力。剖析房地產市場分化的原因,發現房屋供需和土地價格是房地產各區域產生分化的根本原因,而流動性充裕背景下資金尋求安全增值資產是分化的關鍵推力。

  從目前趨勢看,預計今年很難再現去年之前的普漲行情,各城市間會延續分化態勢。其中:一線城市房價預計小幅盤整;二線城市房價將冷熱不均。而天津、武漢、鄭州、成都、西安等二線城市仍被看好;三四線城市去庫存任重道遠,但長三角、珠三角、成渝(臨近成都)和長江中遊(臨近武漢)城市群中距離核心城市較近的中小城市將仍有不俗表現。

  經過房改後近20年的發展,我國房地產市場已經由「全面普漲」階段進入「分化明顯」階段,突出表現在一線和熱點二線城市房價持續攀升、供需格局偏緊的同時,部分二線城市和絕大部分三四線城市卻面臨較大的去庫存壓力。那麼,這種明顯的分化態勢是由於什麼原因造成的?未來房地產市場會怎麼發展?哪些城市屬於潛力區域?哪些城市房價出現調整的可能性較大?上述問題是本課題的主要研究內容。

  我國房地產市場區域分化現狀

  1.一二三線城市房價絕對值總體呈現階梯下降態勢,一線城市已躋身國際高房價城市行列

  從房價絕對值來看,一線城市房價明顯高於二線城市,二線城市房價則明顯高於三四線城市。

  單純從房價絕對值來看,一線城市中深圳、北京、上海已躋身國際高房價城市行列。2016年12月,深圳、北京、上海二手房均價分別為4.73、5.92、5.32萬元人民幣/平方米,三個城市的房屋均價均高過日本首都圈(東京及附近地區),而三個城市的高價區房價也已超過韓國首爾,北京高房價地區已超過紐約最貴的地區曼哈頓。

  2.與房價絕對值一致,一二三線城市房價增速也呈現階梯下降的態勢

  房地產市場的分化從各線城市房價增速上也可見一斑。近年來房價增速總體上呈現出「一線城市房價增速高於二線,二線城市高於三四線」的態勢。2005年7月至2016年11月,一線城市二手住宅價格年均增速為7.32%,二線城市年均增速為3.12%,三四線城市為2.33%。

  值得關注的是,2016年以來,二線城市內部出現了明顯分化,二線城市中合肥、廈門、南京等城市價格快速上漲,而呼和浩特等城市出現負增長。

  3.商辦庫存尤其是商業庫存壓力整體大於住宅,商品住宅庫存壓力主要表現在部分二線及多數三四線城市

  城市之間商品住宅庫存明顯分化。 2016 年9 月末,一線城市平均庫存消化時間為9.3 個月;二線城市平均庫存消化時間為8.4 個月,但合肥、南京降至2 個月以下,庫存嚴重不足;三線城市平均庫存消化時間為12.8個月。

  可以看出,一線及部分熱點二線城市需求強勁,無庫存壓力,部分二線及多數三四線城市庫存壓力顯著。如呼和浩特庫存消化時間超過3 年,多數三四線城市庫存消化時間有所下降,但仍在15 個月以上。這部分城市未來一段時間仍將以去庫存為主基調。

  商品住宅在同一城市的不同區域也出現明顯分化。很多城市中心城區需求旺盛,無庫存壓力,而部分非主城區縣需求不足導致市場去庫存消化緩慢,庫存壓力較大。以成都為例,成都中心城區無庫存壓力,而新津縣、彭州市等郊區(縣市)去化壓力較大,政策方面也呈現分化,成都針對主城區實施限購限貸政策,郊區(縣市)仍以去庫存為主。

  各線城市商辦用房平均庫存壓力高於住宅,其中商業庫存壓力更為突出。從商辦待售面積去庫存消化時間(以近6個月月均銷售速度計算)來看,一線城市商業庫存去庫存消化需兩年半時間,上海、深圳商辦庫存壓力相對較大;二線城市商辦去庫存消化壓力顯著,商業庫存去庫存消化時間高達6 年以上,辦公去庫存消化時間也超過4 年,成都、南京、天津、長沙等城市商辦去庫存消化壓力尤為明顯;三四線城市商業庫存去庫存消化需6 年半,辦公需近5 年時間。

  從城市內部結構來看,城市區域間商業布局不均,存在結構性問題。如成都商業庫存壓力較大,且商業布局嚴重不均衡,目前庫存壓力主要集中在市中心和城南的金融城、大源等板塊,城北也有大量的專業市場庫存,而其他區域大型商業還相對不足。 

  我國房地產市場區域分化原因何在

  1.房屋供需和土地價格是房地產各區域產生分化的根本原因

  地方政府土地規模控制是影響房屋供給的最主要因素,需求儘管無法精確統計和計算,但長期來講和各城市人口數密切相關,因此,衡量各城市住宅的供需情況,大體上可以用推出拍賣的住宅用地面積和常住人口之間的比例(平均土地供給比例)這一指標來衡量。

  比較2008-2016年一二三線城市的平均土地供給比例,一線城市的平均土地供給比例僅為1.97,二線城市為5.3,三線城市為4.1。可以看出一線城市的住宅供需相對緊缺,而二三線城市的供給相對寬裕。其中,三線城市房地產的供需狀況並不比二線城市更為寬鬆,我們認為主要原因是很多三四線城市沒有公布拍賣土地面積導致樣本不全面,即主要是由於樣本受限導致數據不能完全反映三四線城市的實際庫存情況。

  二三線城市住宅價格的分化不能完全由供需解釋,進一步比較各城市土地拍賣價格,可以發現房價與土地拍賣價格高度相關。如三線城市中的舟山,儘管供需相對寬鬆,但其土地價格偏高,也推動其房價相對高企。

  2.流動性充裕背景下資金尋求安全增值資產是分化的關鍵推力

  近年來中國市場中流通的貨幣量增速很快。截至2016年11月末,M2餘額約153萬億元,比1979年底M2(1339億元),增長了1000多倍。從M2/GDP來看,該比例逐年攀升,1996年首次突破1,2015年首次突破2,達2.03。因此,不容忽視的是,中國近年來的流動性非常充裕,但對大量資金而言,可配置的高收益安全資產非常有限。

  於是,大量資金轉戰多年來只漲不跌的一線城市房地產市場。近十年來,一線樓市的平均租金上漲約1-1.5倍,而房價漲幅超過5倍,租售比從5%一路下降到不到2%,也就是說房價的漲幅是房租漲幅的2-3倍。可見,資金的資產配置需求是一線房價持續暴漲的重要推力,否則的話,一線城市的租金水平也應該與房價同幅度上漲。當一線城市再次因房價上漲而限購時,這種需求接著就溢出到部分二線城市,這是2016年部分二線城市房價快速上漲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流動性充裕背景下,資產配置動機促使資金去發掘供需相對緊張、未來更有上漲潛力的城市,進一步加劇了各城市間房地產市場的分化。 

  不同區域未來房價會呈現怎樣的走勢

  1.預計2017年房地產市場難再現2016年的普漲行情,但也不會出現普跌

  未來可能引起房價普跌的變數在於會引起市場風險偏好變化的事件。對比國際和我國住房市場生態差異以及其房價下跌的教訓,下列三種情況最有可能引發房價普跌。

  一是貨幣政策大幅收緊。結合日本和美國的經驗教訓,貨幣政策如果較大幅度收緊,可能就會改變樓市繼續上漲的預期。2016年出現的房價上漲,一個重要原因是央行為了配合供給側改革穩經濟而實施了寬鬆的貨幣環境,未來一旦貨幣政策收緊,隨著貨幣環境變化,房市預期也將發生改變。

  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其核心是要「穩」:既抑制房地產泡沫,又防止出現大起大落。因此,儘管隨著美聯儲宣布加息推動全球流動性寬鬆周期基本結束,中國貨幣政策也更加強調「穩健」,預計我國貨幣政策不會主動進行大幅度轉向,即使在匯率貶值、跨境資金流出壓力下,貨幣政策也會儘量避免對房市產生過大影響。

  二是房產稅正式推出。日美韓各國有房產稅、遺產稅、贈與稅等,持有成本要遠高於中國。所以,受房產稅和遺產稅等影響,當前日本人和美國人希望通過投資房產增值的積極性不高。我國一旦明確開徵房產稅等增加房屋持有成本的政策,預計住房有效需求將明顯減少,難保不會導致房價向下逆轉。但從當前實際情況來看,房產稅的推出基礎條件還不成熟,預計2017年推出房產稅的可能性很小。

  三是經濟增速超預期下行。從日美等國的經驗可以看出,經濟增速超預期下行將從整體上引致房價進入下跌通道。從我國經濟運行情況來看,儘管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但超預期下行的可能性也比較小。綜上,我們認為至少在2017年不會出現房價普跌現象。

  但美聯儲加息意味著全球流動性寬鬆周期基本結束,過去一年的寬鬆貨幣信貸環境難以持續,且房市調控政策在收緊,房市面臨的內外部環境決定了2017年房地產市場很難再現2016年的普漲行情。

  2.今年各城市間的房價分化會更加明顯

  (1)預計一線城市房價可能小幅盤整,全年總體上仍會小幅上漲

  由於一線城市在創造就業和醫療、教育等方面的優勢仍在繼續吸引人口流入,一線城市住房的消費性需求依然堅挺。綜合今年政策收緊對一線城市房價的影響,預計一線城市房價可能會小幅盤整,全年總體上仍會小幅上漲,其中,深圳和廣州作為第二梯隊,房市總體表現要弱於京滬。

  (2)預計二線城市房價將冷熱不均

  不同於一線城市相對更為整齊劃一,二線城市之間情況差異較大,房價冷熱不均情況將會出現。未來二線各城市房地產走勢主要取決於各城市的經濟發展情況、對流動人口的吸引力,同時也要考慮前期房價上漲對各城市房價的透支情況。

  房價走勢一定程度上取決於城市對人口的吸引力。從長周期來看,住房價值仍主要體現在其居住屬性,支撐房地產發展的核心要素在於人口,無論是資源的凝聚還是產業的發展,最終都將體現為人口的聚集,人口規模決定了城市住房需求的總量,因此房價走勢一定程度上取決於城市對人口的吸引力。

  從2011-2015年主要一二線城市新增常住人口數量可以看出,天津、北京、合肥、重慶、上海和深圳在過去五年是全國人口流入最多的城市,人口競爭優勢突出。可以看出,天津已超越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成為近五年人口增長最多的城市。這主要源於天津仍處於城市擴張期,同時受益於京、津、冀城市群規劃的利好。合肥則由於近年來大力投入第三產業建設,交通設施也不斷完善,商業、娛樂區也在逐步成型,推動合肥常住居民數量陡增。

  另一個發生顯著變化的城市是重慶,重慶常住人口由2001-2010年年均增長3.6萬上升至近五年年均增長26.3萬,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產業轉移導致中西部人口出現回流現象。而鄭州、武漢、廣州、蘇州、成都、石家莊處於第二梯隊,年均新增常住人口在10-20萬之間。這12個城市是目前全國人口增長最快的地區,城市競爭力正在不斷增強。

  城市發展潛力從根本上決定了一個城市的房價走勢。考慮城市發展,要放在國家對城市的規劃框架下來進行。因此,未來城市群的發展方向值得關注。國務院提出將在「十三五」期間建設19個城市群,包括: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山東半島、海峽西岸、東北地區、中原地區、長江中遊、成渝地區、關中平原、北部灣、晉中、呼包、鄂榆、黔中、滇中、蘭州——西寧、寧夏沿黃、天山北坡城市群。

  僅從城市發展潛力來看,我們重點看好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東半島、海峽西岸、長江中遊、成渝地區、中原地區、北部灣和關中平原十大城市群的首位城市,包括上海、廣州、深圳、北京、濟南、青島、福州、武漢和長沙、成都、重慶、鄭州、南寧、西安。另外,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中距離首位城市較近且交通便利的城市,尤其是本輪上漲中「漏掉」的漲幅較小的城市,可以優先分享到首位城市的溢出效應,未來的房地產有進一步升值的空間。

  2016年房價上漲幅度過高的城市房價空間可能已被透支。梳理2016年前11月各城市二手住宅價格增速,深圳、合肥、北京名列前三,同比增速在30%以上;上海、廈門、南京、廣州緊隨其後,同比增速在20%以上;天津、杭州、鄭州、武漢、石家莊同比增速也超過了10%。可以看出,二線城市中,合肥、廈門和南京房價漲幅均超過20%,這幾個城市的共同特點是人口持續流入,尤其是近幾年小學在校生人數快速增長,領先全國。

  同時,這幾個城市均位於中國經濟最發達的長、珠三角地區,過去幾年價格被低估也造就了此類城市在2016年樓市的火熱,成為房企爭相布局的城市。我們認為,2016年房價的快速上漲一方面源於城市基本面向好,而更重要的是寬鬆的貨幣環境,但2017年政策收緊成為必然,因此房價快速上漲動力已然不足,而房企過去一年在熱點城市銷售業績突出,在慣性的驅使下,拿地投資大概率將保持高位運行。這些城市價格過快上漲透支了大量需求並且超出當地居民的購買力,市場積聚了一定風險,預計2017年如果房地產出現量價調整,這幾個城市也將先於其他城市出現。

  綜合考慮上述因素,未來看好二線城市中的以下城市。

  第一類,天津。天津人口已超1500萬,且是近五年中國人口流入最多的城市,看好天津不僅是因為京津冀戰略地位顯著,更是因為天津截至目前人均住房建築面積遠低於多數二線城市,未來仍具有較大增長空間。

  第二類,武漢、鄭州。武漢和鄭州人口規模均達千萬級,也同屬人口流入第二梯隊,大量的人口帶來大規模住房需求。另外,其分別是長江中遊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在省內具有絕對優勢地位,此類城市是繼沿海發達城市之後,產業和人口增長最具潛力的地區。2016年12月26日,國家發改委印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其中明確提出支持武漢、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城市地位再次升級。而且,這三個城市2016年房價漲幅雖然也實現了明顯上漲,但上漲幅度明顯小於合肥、廈門等城市。

  第三類,成都、西安。西部節點型城市發展有望進入新階段,房價尚屬相對窪地。成都、西安等西部城市在2016年的上漲周期中房價漲幅均未超過10%,由於西部經濟發展水平與東部發達地區仍有差距,土地供應相對充足,因此近年來住宅市場表現相對平穩。未來隨著西部核心城市不斷承接產業轉移和人口回流,城市發展有望進入新的階段,成渝城市群是西部最具發展潛力和增長活力的地區,成都作為成渝城市群核心城市,人力、財力優勢已不僅限於省內及周邊,對整個西南地區的輻射作用也在日益加強,而西安在西北地區的地位也首屈一指,此類西部節點型城市房價尚處於價值窪地。

  第四類:杭州、濟南和青島等旅遊城市,空氣品質較好,屬於較為典型的消費型城市,其中杭州背靠長三角城市群,在就業方面也存在較強的競爭力。濟南和青島是山東半島的首位城市。

  (3)三四線城市去庫存仍是主要任務

  關於我國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市場的庫存壓力,並不能簡單地根據70大中城市、百城數據去推斷其庫存。這是因為我國有293個地級市、361個縣級市,還有1381個縣,目前公布的數據並不能真正完全覆蓋到三四線城市的庫存狀況。一句話說,三四線城市的實際庫存可能遠高於統計數據。即便在農民工市民化和公共服務方面得到政策扶持。去庫存依然任重道遠。

  但在三四線城市內部,「分化」將同樣存在。重點看好長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中距離首位城市/區域中心較近的中小城市,這兩大城市群的經濟基礎好,未來有望進一步吸納人口進入。其次看好成渝(臨近成都)和長江中遊(臨近武漢)城市群中距離首位城市較近的中小城市,一方面這些城市群本身有一定的經濟基礎,首位城市是區域中心,周邊腹地廣闊,地理條件較好,存在大量的待轉移農業人口,另一方面地處中西部,可能會有一定程度的政策傾斜。

  中國北京、上海、深圳、日本東京、韓國首爾、美國紐約房價

  (萬元人民幣/平方米) (萬元人民幣/人)

  (2016年2月) 東城:9.69(6.24)

  (2016年2月) 盧灣:8.71(6.33)

  (2016年2月) 南山:6.31(5.92)

  城市時間二手房均價高價區域房屋均價2015年人均GDP

  (萬元人民幣/平方米)

  北京2016年12月5.92(4.05)西城:10.41(7.09)10.6上海2016年12月5.32(3.51)靜安:8.25(6.71)10.3深圳2016年12月4.73(4.61)福田:6.28(5.93)14.9日本首都圈2015年4.04-37.1首爾2015年-5.5(江南區,首爾富人區)-紐約2015年-8.8(曼哈頓,類似北京二環以內)44.3

  註:北京、上海、深圳數據來自搜房網房天下;

  日本東京、韓國首爾數據根據WIND資料庫相關數據計算得到:韓國首爾以漢江為線,分為江南、江北、江東和江西四個區,江南是首爾的富人區;

  紐約數據根據美國Urban Digs相關數據計算得到。(作者 王小娥)

相關焦點

  • 瑞典房地產市場價格出現分化
    原標題:瑞典房地產市場價格出現分化 來源:駐瑞典王國大使館經濟商務處《瑞典日報》9月27日報導,受疫情和銀行低利率等因素影響,瑞典房地產市場價格持續攀升,但公寓價格卻停滯不前。最近瑞典央行重申未來三年內都不會打破目前的零利率政策。
  • 區域經濟的發展速度和潛力成為影響房地產市場的最主要因素
    在11月26日由和訊網財經中國會與和訊房地產事業部聯合主辦的第十八屆財經風雲榜第十一屆地產金融創新峰會上,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表示,房地產投資增速將會進一步下降,對房地產開發產生比較大的衝擊,特別是一些槓桿率特別高的房企
  • 2021中國房地產市場十大猜想
    雖然12月的數據還沒有出來,但是基本上可以肯定,2020年房地產市場的銷售面積和銷售金額全部都會創造歷史新高。別忘了,2020年我們國家可是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疫情衝擊,房地產市場幾乎是完全冰凍了一個月。
  • 2019中國房地產500強發布:集中與分化仍是關鍵詞 調控周期或被拉長
    長江商報消息 本報訊3月20日,2019中國房地產開發企業500強測評成果發布會在北京舉行, 「2019中國房地產開發企業500強」、「500強房企首選供應商服務商品牌」等系列測評榜單揭曉。2019中國房地產開發企業500強榜單前三強仍由恆大、碧桂園、萬科佔據。
  • 喆薦|中國房地產市場2020總結&2021展望
    關注點:聚焦核心城市和城市群,把握區域分化帶來的結構性機遇 2021年,全國房地產市場發展節奏將放緩,整體銷量存小幅調整壓力,在新型城鎮化持續推進背景下,人口及土地等關鍵資源將加速向城市群和中心城市聚集,聚焦城市群和中心城市,可最大化享受城鎮化帶來的紅利。
  • 房地產行業出現了明顯分化並進入存量化和高質量發展階段
    「三道紅線」下的企業轉型邏輯  在大會中,中交房地產集團副總經理周濟表示,房地產市場經過了快速發展的20年之後,我國從源頭上要給房企「斷糧、斷奶、斷水、斷電」了,這種情況下可能會帶來行業洗牌,中小房企在會加速分化,實力不足的企業會慢慢被淘汰。
  • 疫情之下,中國房地產市場的變與不變
    萬科集團高級副總裁、上海區域執行長張海8日在上海參加博鰲21世紀房地產論壇時如是說。據統計,「八點半回家嗎」萬科首屆回家生活節在線觀看超350萬人次,直播共收穫音浪168萬,抖音話題播放量達1058.6萬,一度衝進抖音直播小時榜第二。隨後進入萬科官方線上購房平臺有22.3萬人次,搶券10.3萬份。
  • 復甦分化――2021年宏觀經濟及市場展望
    而資本市場帶來的財富效應使得擁有大量資產的富人階層變得更為富有,加劇了貧富分化。  五是市場分化。2020年主要資產出現普漲格局,2021年或將難以持續,預計會有所調整和分化。債市和股市可能會有調整壓力,而美元將出現階段性回升,大宗商品市場或將出現分化,需求回暖帶動有色類價格上漲,而避險需求下降,或令2021年黃金價格承壓。
  • 對話|銀城國際安徽公司總經理孫賦:看好合肥每個區域的房地產市場!
    一方面就是,我們在南京鞏固一個市場領先地位,另一方面我們加強在長江經濟帶,目前就是我們進入的城市,基本上都是以核心城市進入,比如杭州、徐州、蘇州、合肥等,都存在很大的潛在購房需求,但是房地產潛力都未得到完全的釋放。未來,我們將繼續尋求在長三角區域比較有發展潛力的城市進行一些發展。目前公司的發展規模來講,布局長三角,深耕長三角還是我們長期的一個戰略方向。
  • 2020房地產的大年 但不是皆大歡喜
    來源:趙卓文2020:房地產的大年,但不是皆大歡喜趙卓文(廣州市同創卓越房地產投資顧問有限公司 總經理)秋天是個變幻的季節1、2020年將是中國房地產行業的「大年」。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1到8月,全國商品房投資額達到8.8萬億元,同比增長4.6%。全年超過2019年的13萬億,創歷史新高,基本不成問題。1到8月商品房的銷售金額,也由負轉正,同比增長1.6%。
  • 中國房地產市場2020總結&2021展望:疫情未改樓市調控「房住不炒...
    關注點:聚焦核心城市和城市群,把握區域分化帶來的結構性機遇2021年,全國房地產市場發展節奏將放緩,整體銷量存小幅調整壓力,在新型城鎮化持續推進背景下,人口及土地等關鍵資源將加速向城市群和中心城市聚集,聚焦城市群和中心城市,可最大化享受城鎮化帶來的紅利。
  • 秦虹:謹防房地產市場出現較大風險
    當前隨著宏觀經濟與金融環境以及房地產市場的階段性變化,我國過去土地、住房市場的不均衡發展及由政策的頻繁變化而積累形成的要素配置不均及市場扭曲問題都有可能在某個時間、因某種事件導致暴露。科學分析房地產行業的風險,穩定房地產市場,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均有重要作用。
  • 倪鵬飛:2019年是房地產運行狀態最好的一年
    他提醒,2020年還要防止出現房價空間上過度分化、房企資金鍊斷裂等問題。2019年基本實現調控目標2019年房地產基本形勢如何?倪鵬飛認為,可以用三句話來總結:初步進入穩定健康發展狀態;基本實現「穩房價、穩地價、穩預期」的調控目標;空間上發生再度分化。
  • 業內稱城市群將成房地產投資重要區域
    12月13日,全聯房地產商會2020年會在北京召開。REICO工作室首席專家劉琳表示,隨著疫情後市場的持續回升,2020年房地產市場形勢好於上年。但在從緊的房地產政策持續的背景下,預計2021年房地產市場景氣度將下降,房地產市場供求小幅下降,房價基本保持平穩態勢。
  • 宏觀穩定,微觀分化
    中原地產作為天津唯一將房地產顧問、代理、中介業務全面整合的綜合服務商,在此將深度參與市場的經驗與總結進行提煉與媒體及同業分享。高級總監薛秋宇先生代表中原集團天津顧問中心對2020年度上半年天津房地產市場特徵進行了分析和闡釋,並對下半年市場進行了展望。
  • 樂華城買房:房地產市場基礎知識
    在樂華城買房時,要注意房地產是一種特殊商品,不可移動性是其與勞動力、資本以及其他類型商品的最大區別。雖然土地和地上建築物不能移動,但它可以被某個人或機構擁有,並且給擁有者帶來利益,因此就產生了房地產交易行為。
  • 麥迪、王適嫻領銜動因少兒運動季 動因體育創新式趣味教學
    消費市場方面,眾多培訓機構開始想盡各種辦法「拉攏」消費者,推出各種優惠和吸引人的項目企圖以此佔據市場。可,培訓最終是要落地的,沒有真材實料的培訓機構,早晚會被這個時代淘汰成為炮灰。2011年,動因體育成立,為適應市場發展,動因體育隨之開啟了多種培訓項目,籃球、羽毛球、網球、少兒體適能等。
  • 綠城小鎮集團總經理蔣安綽:中國房地產市場有達到飽和的趨勢
    來源:新浪財經博鰲·21世紀房地產論壇於2020年8月8日在上海召開。綠城小鎮集團總經理蔣安綽出席並演講。蔣安綽表示,房地產行業長遠來看早晚會飽和,即便最近幾年不飽和,也會慢慢達到飽和。如何保障房地產行業發展,也是房地產行業企業家需要考慮的方向。在蔣安綽看來,就住宅市場來看,對著人口老齡化等因素,房地產市場有可能出現「天花板」,但是房地產相關的細分行業還是很有發展機會的。蔣安綽還表示。就今年房地產來看,房地產還未飽和。2020年儘管受到疫情影響,市場對房地產的需求還是沒有改變。
  • 8月份70個大中城市房地產市場運行總體平穩價格略漲——房地產市場...
    9月14日,房地產市場消息頻出:國家統計局發布70個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銷售價格變動情況最新統計數據,四川成都出臺15條樓市調控新政,銀保監會指出房地產金融化、泡沫化傾向得到有效遏制……相關人士指出,近期,從中央到地方,房地產市場被頻繁提及,相關政策接連出臺,傳遞一個鮮明信號,即「房住不炒
  • 2020博鰲房地產論壇尋覓地產世界 「重啟」的密匙
    陽光保險集團首席經濟學家邱曉華則認為,房地產已經走在分化的路上,未來更多還是由人口、財稅、貨幣政策來決定行業走向,凡是政策友好、人口流入多的地方,地產一定會得到更好的發展。一向善於把脈經濟脈絡的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以「雙循環」道出房地產下半場的機遇。「中央提出的雙循環,特別強調的是當前要加強國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