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第3講 | 界詮法師

2021-02-26 三寶平臺

妙法蓮華經

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

御製大乘妙法蓮華經序

昔如來於耆闍崛山中,與大阿羅漢阿若憍陳如、摩訶迦葉無量等眾,演說大乘真經,名無量義。是時天雨寶華布濩充滿,慧光現瑞洞燭幽顯,普佛世界六種震動,一切人天得未曾有,鹹皆歡喜讚歎,以為是經乃諸佛如來秘密之藏,神妙叵測,廣大難名,所以拔滯溺之沈流,拯昏迷之失性,功德弘遠莫可涯涘。泝求其源,肇彼竺乾流於震旦,爰自西晉沙門竺法護者初加翻譯,名曰正法華;暨東晉龜茲三藏法師鳩摩羅什重翻,名曰妙法蓮華;至隋天竺沙門闍那笈多所翻者,亦名妙法。雖三經文理重沓互陳,而惟三藏法師獨得其旨。第歷世既遠不無訛謬,匪資刊正漸致多疑,用是特加讐校,仍命鏤梓以廣其傳。

嗚呼!如來愍諸眾生有種種性、種種欲、種種行、種種憶想分別,歷劫纏繞無有出期,乃為此大事因緣現世,敷暢妙旨,作殊勝方便,俾皆得度脫超登正覺,此誠濟海之津梁而燭幽之慧炬也。善男子、善女人,一切眾生,能秉心至誠持誦佩服頂禮供養,即離一切苦惱,除一切業障,解一切生死之厄。不啻如飢之得食,如渴之得飲,如寒之得火,如熱之得涼,如貧之得寶,如病之得醫,如子之得母,如渡之得舟,其為快適欣慰,有不可言。

噫!道非經無以寓,法非經無以傳。緣經以求法,緣法以悟道,方識是經之旨清淨微妙第一希有。遵之者則身臻康泰,諸種善根圓滿具足,如蓮華出水不染淤泥,即得五蘊皆空、六根清淨,遄躋上善以成於正覺者不難矣。苟或沈迷膠固,甘心墮落絕滅善根,則身罹苦趣,輪回於生死之域者,其有紀極哉?雖然善惡兩途由人所趨,為善獲吉,為惡獲兇,幽明果報不爽錙銖。觀於是經者,尚戒之哉!尚勉之哉!

永樂十八年四月十七日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唐終南山釋道宣述

妙法蓮華經者,統諸佛降靈之本致也。蘊結大夏,出彼千齡。東傳震旦,三百餘載。西晉惠帝永康年中,長安青門燉煌菩薩竺法護者,初翻此經,名正法華。東晉安帝隆安年中,後秦弘始,龜茲沙門鳩摩羅什次翻此經,名妙法蓮華。隋氏仁壽,大興善寺北天竺沙門闍那笈多後所翻者,同名妙法。三經重沓,文旨互陳。時所宗尚,皆弘秦本。自餘支品、別偈,不無其流,具如序曆,故所非述。

夫以靈嶽降靈,非大聖無由開化;適化所及,非昔緣無以導心。所以仙苑告成,機分小大之別;金河顧命,道殊半滿之科。豈非教被乘時,無足核其高會。是知五千退席,為進增慢之儔;五百授記,俱崇密化之跡。所以放光現瑞,開發請之教源;出定揚德,暢佛慧之宏略。朽宅通入大之文軌,化城引昔緣之不墜,繫珠明理性之常在,鑿井顯示悟之多方。詞義宛然,喻陳惟遠。自非大哀曠濟,拔滯溺之沈流;一極悲心,拯昏迷之失性。自漢至唐六百餘載,總歷群籍四千餘軸,受持盛者無出此經。將非機教相扣,並智勝之遺塵;聞而深敬,俱威王之餘勣。輒於經首,序而綜之。庶得早淨六根,仰慈尊之嘉會;速成四德,趣樂土之玄猷。弘贊莫窮,永貽諸後。雲爾。

相關焦點

  • 《妙法蓮華經》第8講 | 界詮法師
    妙法蓮華經卷第一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序品第一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得自在。各於世界,講說正法,種種因緣。以無量喻,照明佛法,開悟眾生。若人遭苦,厭老病死,為說涅槃,盡諸苦際。若人有福,曾供養佛,志求勝法,為說緣覺。若有佛子、修種種行,求無上慧,為說淨道。文殊師利!我住於此,見聞若斯,及千億事,如是眾多,今當略說。我見彼土,恆沙菩薩,種種因緣,而求佛道。
  • 《妙法蓮華經》第28講 | 界詮法師
    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爾時彼佛,受沙彌請,過二萬劫已,乃於四眾之中說是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說是經已,十六沙彌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皆共受持,諷誦通利。說是經時,十六菩薩沙彌皆悉信受;聲聞眾中,亦有信解;其餘眾生千萬億種,皆生疑惑。佛說是經,於八千劫未曾休廢。說此經已,即入靜室,住於禪定八萬四千劫。
  • 《妙法蓮華經》第11講 | 界詮法師
    妙法蓮華經卷第一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第二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告舍利弗:「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闢支佛所不能知。所以者何?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勇猛精進名稱普聞,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隨宜所說意趣難解。舍利弗!
  • 《妙法蓮華經》第27講 | 界詮法師
    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爾時上方五百萬億國土諸大梵王,皆悉自覩所止宮殿光明威曜,昔所未有。歡喜踴躍,生希有心,即各相詣,共議此事:『以何因緣,我等宮殿,有斯光明?』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屍棄,為諸梵眾而說偈言:今以何因緣,我等諸宮殿,威德光明曜,嚴飾未曾有。如是之妙相,昔所未聞見,為大德天生?
  • 《妙法蓮華經》第25講 | 界詮法師
    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藥草喻品第五爾時世尊告摩訶迦葉及諸大弟子:「善哉,善哉!迦葉善說如來真實功德。誠如所言,如來復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功德,汝等若於無量億劫說不能盡。迦葉!當知如來是諸法之王,若有所說皆不虛也。於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說之,其所說法,皆悉到於一切智地。
  • 《妙法蓮華經》第33講 | 界詮法師
    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妙法華經,為大眾說。如是,如是!釋迦牟尼世尊!如所說者,皆是真實。」爾時四眾,見大寶塔住在空中,又聞塔中所出音聲,皆得法喜,怪未曾有,從座而起,恭敬合掌,卻住一面。爾時有菩薩摩訶薩,名大樂說,知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心之所疑,而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有此寶塔從地踴出,又於其中發是音聲?」
  • 《妙法蓮華經》第20講 | 界詮法師
  • 紀念大詮法師圓寂十週年暨大詮法師生平簡介
    經常到_上海的超岸寺親近守培老法師,聽講大乘起信論,並到金山寺聽仁山老法師講金剛經等。[一九四四年]  二十一歲前往上海圓明講堂,並得以親近圓瑛老法師。進入上海圓明楞嚴專宗學院就讀,研習「楞嚴經」等。圓瑛老法師見師積極重視功課、修持、威儀、梵唄等,遂任師為圓明講堂維那師。期間每晚至沉香閣聽應慈老法師宣講華嚴經。應慈老法師應邀至圓明講堂宣講「華嚴要解」一個月,師每於講座之後舉腔唱誦「華嚴字母」,而法喜無盡,從此與梵唄結下殊緣。
  • 何劍平:俄藏Φ365V《妙法蓮華經講經文(四)》諸疑再議兼及其撰寫年代
    ,2020年3月,第431-464頁。正面所據經文出後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之《藥王菩薩本事品》,背面所據經文則出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之《觀世音菩薩普門品》。1984年,俄國孟列夫教授《蓮花經變文》一書的出版,首次全文公佈俄藏Φ365號 《妙法蓮華經講經文》此一罕見孤本寫卷影印本之後,為《妙法蓮華經講經文》之研究提供珍貴而難得的資料,深受學界重視。一批優秀的學者,相繼點校、撰文研究。
  • 講經法師的秘密修行 | 往生故事
    點擊上方聆聽↑ 隋唐善胄法師,俗姓淮,老家在今天的河北省滄州河間一帶。
  • 法華經講甚麼 What does Lotus Sutra talk about | 性仁法師二〇二一法華法會開示(三)
    內容諸位法師慈悲,諸位護法居士,大家下午好。(阿彌陀佛)。我們今天是二〇二一年,新年的第一天。我們大家在這裡提心吊膽舉辦這麼一個法華大法會。我們剛才讀《法華經》。大家在讀誦的過程當中,有沒有感受到這個世間的痛苦?這個世間,真的就像《法華經》裡面所講的,『三界火宅』。
  • 《群書治要360》第一冊 第86集|悟道法師主講
    『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不符合古聖先王禮法所定的言論不敢講,就是講話要根據古聖先王禮法(法度、禮節),如果不符合古聖先王禮法的言語、言論就不敢講。「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不是先王的法言不敢講,就是不符合詩書經典上的這些言論,「不敢道」,就不敢講。『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也就是說,不是古聖先王所定的道德行為不敢行,不敢違背,這些行為都要遵循古聖先王的德行。『是故非法不言』,所以不合禮法的言論就不講。
  • 《群書治要360》第一冊 第90集|悟道法師主講
    下面就給我們講出來了,怎麼樣才是孝敬父母,怎麼樣來行父母之遺體,才是孝敬。第一個是『居處不莊,非孝也』,「居處」就是我們平常居住的處所,不莊重。自己本身起居作息不正常,居住的環境不整齊、不乾淨,很亂,這是「居處不莊」。自己生活不正常,住的環境不整齊,這是不莊重。「居處不莊,非孝也」,這個就不是孝敬,沒有盡到孝。這是第一條。
  • 佛陀教育 無上妙法——劉素雲老師二十年學佛的認識和體會
    我和上淨下空老法師是師生緣,多生多劫,老法師就是我的老師,我是老法師的學生,今生今世緣成熟了,師生又遇到了,這一回,老師可要帶我回家了。老法師在講經過程中經常提到我,說我得念佛三昧了,說我開悟了,對於這個,我可以坦誠地實實在在地告訴大家,我沒有老法師說的那麼好,老法師這麼說,是對我的愛護和鼓勵,對我來說,是一種鞭策,是一種前進的動力。對於老法師說我老實,聽話,真幹,我一直努力在做,但做得不盡完美,仍需繼續努力。說到智慧,人人都喜歡智慧,人人都需要智慧,那麼究竟什麼是智慧呢?
  • 每日論語|悟道法師主講 第476集 2020.3.12
    每日論語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七六集)  2020/3/12  臺灣  檔名:WD20-037-0476  諸位同學
  • 定弘法師主講視頻\潮語複講音頻《無量壽經報恩談》第一一九集
    紹曇法師授其為天臺正宗靈峰四世。二十八歲就做祖師。大師三十四歲時前往阿育王塔瞻禮佛陀舍利。大師在塔前先後五次燃指供佛,一心想往生西方淨土,發四十八大願,感得佛陀舍利大放瑞光。大師作詩講:"迦文滅度二千年,舍利於今尚燦然。自慶宿生何善利,得瞻光相塔門前。一顆如珠綴小鐘,青黃赤白現何窮。自心還見自心相,不是如來色不同。殿含寶塔塔含空,塵塵剎剎本自融。八萬非多一非少,毫端應現寶王宮。
  • 淨空法師 親臨澳洲雪梨淨宗學會開示
    【雪梨淨宗學會開示】2010-3-13 澳洲雪梨淨宗學會v=hU3InvA_yTsPublished on Nov 10, 2014~啟講日期:2014.9.14(共一集)講於地點:雪梨淨宗學會~檔名:32-069-0001,容量:66.1 MB-全1集華藏凈宗弘化網:http://www.hwadzan.com/淨空法師專集網:https://www.facebook.com/amtbtw
  • 添品妙法蓮華經卷第五丨分別功德品第十六
    添品妙法蓮華經卷第五丨分別功德品第十六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共笈多譯《添品妙法蓮華經》
  • 觀世音菩薩聖誕|悟道法師開示
    第一部就是大家很熟悉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這一品經出自於《妙法蓮華經》。第二部就是《華嚴經.觀自在章》,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參到第二十七參是參觀音菩薩。五十三,二十七剛好是中心,這是《華嚴經.觀自在章》。第三部是《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這三部經典都是出自於不同的經,一部《法華經》,一部《華嚴經》,一部《楞嚴經》,稱為觀音三經。其他密教的經典就更多了。
  • 《群書治要360》第一冊 第66集|悟道法師主講 2020.11.22
    『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第三種過失是沒有觀察君子的神色就說話,「顏色」是指表情、神色,我們一般講察言觀色。「瞽」是指眼睛看不見的人,瞎子,這個地方是形容一個人沒有見識,沒有觀察力的人。不懂得觀察、不懂得察言觀色他話就自己滔滔不絕的講,講話也不知道對方聽得他的反應怎麼樣,反正他自己就一直講,講到對方已經很不高興了,他還在講,這個就是「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