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俄國著名作家託爾斯泰,也是優秀的改革家和道德思想家,除了《安娜卡列尼娜》,《戰爭與和平》也是其代表作。就作者個人來說,他出身於貴族,最後成為一個徹底的清教徒,他敢於和當時的社會作鬥爭,在她筆下的人物,或多或少的帶有一點他的個人色彩,如人物安娜卡列尼娜便是敢於和當時的社會作鬥爭的代表人物。在這部作品當中,作者巧妙地運用愛情來表達對腐朽的俄國上流社會的不滿,切入點不落俗套,以一個女人的一生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所想要表達的,值得一讀。
故事發生在十九世紀的聖彼得堡,安娜是政府要員卡列寧的夫人,卻在一次旅行中與英俊的軍官沃倫斯基墜入愛河,後來被丈夫發現,安娜主動要求離婚,卻被丈夫拒絕,對於丈夫卡列寧來說,面子重於一切,儘管知道自己的妻子已給自己戴了綠帽子卻還是想維持自己家庭完美的假象,並以兒子作為威脅籌碼,安娜逃出家投奔沃倫斯基,與之過了一段神仙般的日子後,沃倫斯基開始厭倦,一無所有的安娜無法接受現實的打擊,選擇臥軌自殺。一個美麗而不屈的生命在無奈中屈服,香消玉損。
小說還有另一條主線,是圍繞列文展開,與安娜一樣,列文追尋真善美,結局不一樣的是列文最終得到了愛情,這也算是對安娜的探索做出的答案吧。
對於這部小說我有過很多不同的感受,第一次讀這部作品時,我更多的關注主角的表面,愛情和背叛,安娜是個放蕩的女人,卡列寧是個冷漠的機器,沃倫斯基是個情場老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沒有一個人能說自己絕對完美。後來再去讀這本書,能感受到主角們的悲哀,哪一個人物不是社會的犧牲品呢,一味的去批評他們的缺點是不嚴謹的,站在時代的角度去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衷,這時候安娜的勇敢和執著何嘗不是她的閃光點,安娜對於真摯愛情的追求和上流社會腐敗的道德觀念之間的矛盾,註定了她會是輸家,其實如果說去追究到底是誰害死了安娜,是沃倫斯基的拋棄嗎,是卡列寧的冷漠嗎,是可惡的社會嗎,其實害死她的是她自己,口上說著自己可以壓抑所有的感情,卻騙不了自己的心,她選擇了去追尋自己的真愛,是她的選擇,真要責怪什麼,只能責怪她控制不了自己的心,這場悲劇,由安娜親手導演,演員全部落幕散場後,也由她自己終結自己。
在這部作品中,所有的人物不過都是在時代和社會的轉動的齒輪中的小小的個體,他們的故事不會影響到齒輪的轉動,就算是在抵抗齒輪的轉動,可卻沒有半點用,個人的能力太過渺小,可如果沒有這些人的抵抗,那麼罪惡的齒輪何時會爆炸?剛好,正是因為反抗的人越來越多,社會才會悄然變化,所有的厚積都是為了一刻的薄發,無數人為此付出慘痛的代價甚至是生命,可如果他們能看到如今的盛世,我想,他們一定會帶著微笑死去吧。安娜只是一個弱小的女人,和其他那些依靠男人而活的女人一樣,可不一樣的是安娜願意為了自己的愛情而去接受上層社會對她的辱罵,公開的反抗上層社會虛假的道德觀念,這難道不是勇敢嗎?我想是的。
穿著黑色晚禮服的蝴蝶沉睡在鐵軌中,她的靈魂會繼續追尋愛情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