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安娜卡列尼娜》。故事一開始是可憐的是陶麗面對丈夫的出軌,無能為力。她的生活全部是為了她那五六個孩子。
陶麗勤儉掎家。她一直以為她的愛情她的生活幸福美滿,可是在她發現丈夫出軌後便轟然倒塌了。
安娜來做說客。在火車上遇見優倫斯基的母親,兩人一見如故,聊的很開心。在車站,有人臥軌自殺,那也是她第一次見到伏倫斯基。
伏倫斯基當時和陶麗的妹妹吉娣談戀愛,眼看兩人要訂婚。
伏倫斯基一見安娜,便被她的美迷住了。等安娜返回家時,伏倫斯基也做同一輛火車前住。即使面對安娜的丈夫卡列寧,他也亳不在意。
伏倫斯基和安娜的關係鬧得周圍的朋友人盡皆知。卡列寧也聽到了風言風語,可他卻當作什麼也沒有。
卡列寧是個內心膽怯的人,他即使知道這一切可能是真的,但他不敢面對,總是自我安慰,他好像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卡列寧比安娜大十歲,他古板,嚴苛,虛偽。其實他和安娜之間早就有了一堵牆,安娜討厭他,害怕他。
可她愛他們的兒子,謝遼查,那是個瘦弱敏感的孩子。安娜在面對伏倫斯基和卡列寧時,內心矛盾衝突很厲害,她的情緒也反覆無常。
一方面,她渴望衝破樊籠,另一方面她又擔心伏倫斯基愛上別的女人。在這種焦慮情緒下,她的美變得黯淡了,連伏倫斯基的情感都有些游離。
伏倫斯基參加賽馬,不慎摔了下來,安娜在眾人面前緊張失態,也向卡列寧承認了出軌的事實。
卡列寧內心也是氣憤不已的,他瞻前顧後,怕影響他的仕途,希望安娜別再和伏倫斯基見面,維持現狀。
可是有一天,安娜同伏倫斯基見面,正好撞見了卡列寧,兩人尷尬不已。卡列寧是愛面子的人,也曾想過離婚,找過律師,後來又不了了之。
安娜懷了伏倫斯基的孩子,一直在糾結,左右搖擺,內心惶恐不安。生孩子時,因為高燒,差點死掉。
卡列寧面對生病的安娜時,決定原諒一切。伏倫斯基羞愧難當,開槍自殺,又被人救下。
伏倫斯基其實很在意前途,可是和安娜糾纏之後,他刻意不去想,覺得那些不重要,愛情才是最重要的。
他的內心矛盾衝突也很大,一方面是感情,一方面是內心渴望的功名。
後來,兩人帶著剛出生的女兒私奔去了義大利,租房居住,學畫畫。安娜的美是很驚豔的,可是在長久的相處中,伏倫斯基對於這種生活感到厭煩,他的煩一點一點的消熬著安娜的心。
由於安娜是有夫之婦,又和伏倫斯基私奔,外界的人對她嗤之以鼻。當她回到原來的地方,想見一下兒子,她一下子站在了輿論的制高點, 所有的人指責他。
曾經的朋友遠離的她,甚至有的女人認為和她坐到一塊兒,感到羞恥。安娜感受到了舉步維艱,眾叛親離。
卡列寧情緒也反覆無常,他不想把兒子給她,他想懲罰她。可是兒子是安娜的命,對於女兒,她並不愛她。許是這個孩子讓她受了太多的上苦,太多的煎熬。
可兒子謝遼查在她婚姻生活中是她的指望,心靈的安慰,母子相處融洽。這個時候安娜和伏倫斯基的感情已經出現裂痕,兩人經常爭吵,伏倫斯基外出喝酒,安娜在家在立不安。她變得敏感多疑。
安娜雖然掙脫了家的樊籠,可是她的思想感情一直依附在伏倫斯基身上,她學畫畫,讀書,都有一些討好他的意味。她全部的賭注都壓在他身上。
當時的環境下,兩人被外界排斥,兩個人的內心都被受煎熬。安娜感受到了他的冷,他冷卻的心。伏倫斯基的母親又給兒子介紹女朋友,安娜感受到了來自周圍的敵意。
她本來想去找陶麗說說的,可又碰到了吉娣,她不想讓吉娣看見她的狼狽。
她的世界一片灰暗,看不見光。她給伏倫斯基發電報,優倫斯基沒看見,她又固執地認為他已不愛她。
她為了愛情,可以拋棄一切,可是當她發現伏倫斯基不再那麼愛她,兒子又見不到,她就沒有了活下去的勇氣。她甚至賭氣為了報復他,選擇自殺。
這個為愛而逃離的女人,終究為愛而選擇自殺。
安娜的死,伏倫斯基好久才走出來。當初伏倫斯基愛上安娜的美,不惜破壞安娜的家庭,可是當他得到安娜後,安娜的不安,多疑又讓他覺得累,感覺是累贅。
他沒有放手,可是他卻是不負責任的,他冷落她,疏離她,用他的冷漠,他的冷,一點一點消熬他們之間的感情,讓安娜覺得前路渺茫。最終安娜無路可走,被逼無奈自殺。
如果安娜離家之後,不把所有的心思放到伏倫斯基身上,看淡,看開一些。多花一些心思陪伴女兒,或許她就不會走極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