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橋遺夢》和《安娜 卡列尼娜》:同樣為愛選擇,為何結局不同

2020-12-22 騰訊網

文/學乃身之寶

看了電影《安娜 卡列尼娜》(1997年版)後,我的心情很沉重,回想著安娜臥軌後臉上出現的笑容,我知道她解脫了,而這又讓我想起電影《廊橋遺夢》中的弗朗西斯卡,她和安娜的經歷相似,也是在結婚後愛上了另一個男人,但她和安娜的結局卻大不同。

電影《廊橋遺夢》是根據美國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同名小說改編的,主要講述了家庭主婦弗朗西斯卡在家人外出的四天裡遇到了《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師羅伯特,兩人從相識相知到墜入愛河,最後,弗朗西斯卡因無法承受自己走後給家人帶來的傷害,選擇與羅伯特痛苦地分手。但這份愛一直在她內心深處,直到生命終結。

電影《安娜 卡列尼娜》改編自俄國作家列夫·託爾斯泰的同名小說,講述了貴族婦女安娜與渥倫斯基伯爵相識後產生真愛,他們在當時社會強大的輿論壓力下,不顧一切選擇私奔,但安娜那位看重社會地位的丈夫卡列寧,以安娜最心愛的兒子做威脅,拒絕和安娜離婚並逼她放棄兒子。與此同時,離家後的安娜與渥倫斯基同居,懷了他的孩子,卻不幸流產,得了後遺症,又對酒與藥物產生依賴,其精神壓力越來越大,而渥倫斯基承受不住社會壓力,開始對安娜表示冷淡。後來,安娜意識到自己以失去家庭、兒子和社會地位的高昂代價換來的真愛也是一場空,內心無法獲得滿足和平衡,最終選擇臥軌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為什麼?為什麼同樣是為愛選擇,結局卻完全不同呢?

我在《身份的焦慮》一書中找到了答案,因為她們兩個人對自己身份的認同度不同,而這又理性有關。

今天的文章,我就來說說理性對於緩解身份焦慮的重要作用。

1.理性,是擺脫身份焦慮的一種方式

阿蘭 德波頓在《身份的焦慮》這本書中告訴我們,可以用哲學的方式來擺脫身份的焦慮。

他說:「哲學家們在他們各自獨立的研究中提出,我們應該遵循自己內心的良知,而不是遵循來自外部的讚揚或譴責。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我們在一個隨機形成的人群中看起來是什麼形象,而在於我們自己知道自己是什麼形象。」

而內心的良知,在我看來就是理性。

有了理性,我們的身份可以由我們的理智良心來確定,而不再受社會上他人一時的想法和感情的左右。

如果理性分析證明我們受到了社會不公正的待遇,我們就不要受這些言論的影響。

當然,這並不是讓我們無視他人的評價,而是要我們明白,和自己理性的評價相比,哪種評價更重要,更核心。我們要讓理智良心來決定自己的價值,而不是無條件地期待他人的愛。

同時,根據理性的原則,我們使用分析推理的目的,是確保自己朝一個正確的目標前進,確保自己想要得到的就是自己真正需要的,自己害怕的確實就是應該害怕的。

阿蘭 德波頓還提醒我們,任何一種被普遍持有的觀點,任何一種被普遍接受的思想,很可能是極其愚蠢的,認識到這一點,也能夠緩解我們對身份的焦慮。

總之,我們不要輕易讓他人對自己的敵意或者忽視傷害自己,而應該採取一種哲學思維方式,即對他人行為的合理性進行理性分析,而這才能形成對自己價值的正確認識,並從中獲得一種可靠而有根有據的滿足感。

2.奮不顧身的安娜,缺少的是弗朗西斯卡的理性分析

安娜奮不顧身的愛中,更多的是激情和衝動。

影片開頭,美麗動人的安娜在火車站與風流倜儻的渥倫斯基邂逅,此後不久,渥倫斯基便表達了對安娜的愛慕之情,他的熱情也喚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愛情。

但是,當安娜選擇為愛奮不顧身時,她缺少了冷靜思考。

比如,安娜沒有好好考慮過,自己和渥倫斯基私奔後,心愛的兒子該怎麼辦,這也是後來她無法離婚的關鍵;安娜沒有深入了解渥倫斯基這個人,以及他的家庭,只是覺得相愛就好,但是愛情和婚姻是不同的,這也是後來安娜嫉妒渥倫斯基總是和媽媽一起出去的原因;安娜也沒有站在丈夫卡列寧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使得對於卡列寧的做法自己沒有任何辦法,而這些都是缺少理性分析的表現。

我們再看弗朗西斯卡,她選擇「愛一次」更多的是理性思考。

骨子裡浪漫多情的弗朗西斯卡,年輕時遇到美國大兵理查斯,於是懷著對世界另一端的嚮往和憧憬,嫁給理查斯,來到美國的依阿華小鎮生活。

可是,婚後過著家庭主婦的生活,並不是弗朗西斯卡想要的。直到遇到前來小鎮拍攝羅斯曼橋,在自己家附近迷路的攝影師羅伯特,弗朗西斯卡意識到自己那顆嚮往激情和浪漫的心,還在跳動,於是兩人互生好感,愛意越來越濃。

但是,弗朗西斯卡選擇愛時,並不是一時衝動,而是她深思熟慮的結果。

比如,當羅伯特打電話來徵求她的意見時(如果兩人約會被別人看見,會引來閒言碎語),她說「我想來」,這說明她不再過於在意外界的評價,而是在遵從自己的理智良心;當羅伯特邀請她一起離開時,她又根據現實生活權衡了利弊,一方面,她擔心羅伯特對自己的愛不是真的,抑或即使是真的,以後的生活還是會歸於平淡,因為激情遲早會過去,另一個方面,當她確認羅伯特對自己的愛是真誠後,心中的恐懼轉向了對家人的愧疚感。她害怕自己離開,家人受不了閒話,擔心查理斯無法接受現實,更擔心的是,自己沒有給孩子們樹立好的榜樣,而這雙重恐懼,讓她意識到,回歸家庭才是正確的選擇。

由此可見,安娜和弗朗西斯卡在愛情面前,理性思考的程度是有所不同的。

3.是否理性選擇,影響著對身份的認同度

前面我們說了,安娜和弗朗西斯卡兩個人在為愛選擇時,弗朗西斯卡更注重理性分析,這讓她對自己的身份沒有那麼焦慮,而安娜則相反,她就是在焦慮、羞恥和絕望中度過餘生的。

阿蘭 德波頓在《身份的焦慮》一書中給身份做了界定,他說,身份指的是個人在社會中的位置;狹義上指個人在團隊中法定或職業的地位,如已婚、中尉等;廣義上指個人在他人眼中的價值和重要性。

對於這兩部影片中的女主角,她們的身份既有狹義上的,也有廣義上的,而她們對身份的焦慮,就是擔憂自己失去尊嚴和尊重,因為婚姻之外的愛情,會遭受社會輿論的強烈譴責,需要強大的內心來承受。

對於弗朗西斯卡來說,她決定去愛,以及決定留下來時,做好了理性分析,明白自己接下來該怎樣生活—她要為自己而活。

弗朗西斯卡用四天時間找回了自己,就像她留給邁克和卡洛琳的信中說的那樣:「我好像是另一個女子,可我比之前更像我自己。」

羅伯特走後的生活,弗朗西斯卡也在活出自己。比如,她拓寬了自己的社交圈,開始和璐茜來往,並成為好朋友。儘管鎮上的人們總議論她們,但她們不在乎;她決定和子女說起這段往事。就像她說的,「我本可以讓這件事和我一起逝去,但年紀越大,顧慮越少,而越來越主要的是,將事情說出。人活在世上只是過客,如果離開人世也沒讓你最疼愛的人,知道你是誰,是很可悲的」;她決定把剩餘的(骨灰)留給羅伯特等等。

一個能夠尊重自己內心,活出自己的人,是不焦慮的。

我們再來看看安娜。

安娜自從和卡列寧說出真相後,內心就產生了一種負罪感。她說「我知道自己錯了」,還乞求卡列寧能夠原諒自己;她偷偷去看兒子時,告訴兒子要「好好愛爸爸,媽媽做錯了事情」;她和渥倫斯基爭吵時,質問為什麼自己不能去歌劇院,只能留在家;她對鎮靜劑產生依賴,時常精神恍惚時,腦中迴蕩著「妓女,拋夫棄子」等自責和內疚的話語;她在最後選擇結束生命時,還在祈禱「主啊,原諒我所有的錯吧!」等等。

從上述情節,我們可以看出,安娜自己都沒有認同自己的身份,一直生活在自責和羞恥感中,自然特別在意外界對自己的評價,而這就是她身份焦慮的來源。

其實,安娜和弗朗西斯卡兩個人最後的結局不同,和她們愛的那個人也有關。

因為渥倫斯基對安娜的愛,沒有羅伯特對弗朗西斯卡的愛更真摯。

換句話說,弗朗西斯卡能夠做出理性分析,離不開羅伯特的「幫助」。他們在一起時,羅伯特願意關注弗朗西斯卡的內心,明白她的擔憂,幫助她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而渥倫斯基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少,他只是逼著安娜快點離婚,卻很少關注安娜的內心需求,不懂得安娜心中的愧疚和苦悶,說到底,他就是愛得不夠。

寫在最後:

同樣為愛選擇的兩個人,弗朗西斯卡進行了理性分析,所以她在生活中不會自責焦慮,因為她明白自己的價值和形象不是由外界來認定,而是由自己的理智良心來決定。

這裡有人可能會說,難道弗朗西斯卡和羅伯特,安娜和渥倫斯基,這樣的愛是對的嗎?

我想說的是,愛情沒有對錯,包括婚姻之外的愛情(當然,重婚是違法行為),只是我們在為愛選擇時,一定要明白,自己要為這份選擇承擔責任(安娜和弗朗西斯卡都在承擔外界輿論的壓力,只是安娜更在意,無法認同自己而已),而這就是理性的作用,理性幫助我們看清自己的責任。

其實,遵循理性,或遵循內心良知,就是做到自己接納自己,敢於做自己,為自己負責,這樣就可以緩解身份的焦慮。不過,其結果很可能與孤獨為伍,因為有時做自己,就是選擇特立獨行,而這也是選擇後自己要承受的東西。

這裡,我並不是在鼓勵婚姻之外的戀情,而是想說選擇後的責任問題,即理性的重要性。

因為愛情,不僅僅是激情,還包括承諾和責任。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

相關焦點

  • 《安娜,卡列尼娜》一場赴湯蹈火的婚外情愛情,結局卻只有一個
    每一分愛情的開始,都期望著美好的結局,但是很多的美好未必是完美的結束託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都一樣,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安娜,卡列尼娜》讓我們讀懂婚外的愛情不可避免的發生時,享受煙花般絢麗令人窒息的美妙時,瞬間的灰飛煙滅是一地的狼藉。
  • 25年後再讀《廊橋遺夢》,才明白最深的愛是責任與等待
    第一次讀《廊橋遺夢》是在25年前,那時候看到書店鋪天蓋地的宣傳:這本書影響了很多人的愛情觀,美國掀起了對婚姻忠貞的討論,好多年輕人掀起禁慾行為,他們渴望這種純粹的愛。 於是買了一本讀,對書中故事沒有太深刻的印象。
  • 《廊橋遺夢》觀後感,愛情,一生遇到一次就足夠了
    在朋友的推薦下,看了一部經典電影《廊橋遺夢》,感觸頗深,據說當年這部電影上映的時候,在美國掀起了離婚潮,有人說這是一部為「婚外戀」搖旗啦喊的電影,說這部電影三觀不正。現在,很多人不婚,很多人離婚,很多人都對婚姻失去了信心和期望。我期望這些人,或許也可以靜下心來,好好看看這一部《廊橋遺夢》,去體會什麼是責任,什麼是心底的美好。
  • 《廊橋遺夢》那麼美的愛,為什麼要開始呢
    《廊橋遺夢》那麼美的愛,為什麼要開始呢 《廊橋遺夢》是一個美麗的愛情故事,是中年以後的西斯卡和羅伯特無意之間的相遇,只有四天愛情引發的終生不忘,死後骨灰都灑在廊橋,以求相依相偎。
  • 《安娜卡列尼娜》:世間可有心如止水的愛情?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國作家列夫·託爾斯泰的長篇小說,被譽為「世界十大名著」之一,曾被改編成多個版本的電影搬上螢屏。 01、面對渥倫斯基的追求,安娜一開始明顯是抗拒的,這來自她的教養和理智,也來自女性特有的矜持。
  • 廊橋遺夢:往前一步是愛情,退後一步是婚姻,無論怎麼選擇都是錯
    以婚外情為題材的電影有很多,但大多數都不免俗套,可有這樣一部電影卻讓觀眾們不自覺地為之動容。電影中有這麼一句話讓人思緒萬千:「這麼確切的愛,一輩子只有一次,我今天才知道,我之所以這麼漂泊就是為了向你靠近。」這是轟動全美的影片《廊橋遺夢》中的經典語錄。
  • 《安娜卡列尼娜》和《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教我們如何去愛一個人
    這讓我想起了很久之前讀完的兩本書,一本是《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一本是《安娜可列尼娜》。前者是作者林奕含的真實經歷改編,講述了一個女學生房思琪從未成年就開始被她的語文老師李國華性侵,年幼的她對比完全不了解,只是覺得這樣不對,這樣是領她痛苦的。這個衣冠禽獸的語文老師,每天給用文學給她高度洗腦,迫使她從內心接受這樣畸形的感情。到最後,林奕含不得不欺騙自己,讓自己也相信自己是愛他的。
  • 經典愛情《廊橋遺夢》,這樣確切的愛,一生只有一次
    《廊橋遺夢》這樣確切的愛,一生只有一次。愛情有時候真的需要緣分,當你準備好迎接它的時候,它偏偏遲遲不來,卻在你毫無準備時的刻突然地出現,那麼真切,那麼強烈,甚至需要用一生來回憶,來守護。《廊橋遺夢》中的主人公弗朗西斯卡和羅伯特.金凱就是這樣相愛的。一個安靜的清晨,在華盛頓州的一個小鎮上, 弗朗西斯卡正在自家門勞作,一輛車停在了她面前,下來一位陌生的很有風度男士,他就是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師羅伯特.金凱,他擁有一雙深邃的眼睛,他是來問路的,打聽羅斯曼橋怎麼走。
  • 《廊橋遺夢》:安慰了沒遇到愛的人,鼓勵了遇到愛的人
    一部《廊橋遺夢》完美地把遭唾棄的婚外情和美好的愛情結合在一起,看的人各取所需。《廊橋遺夢》是根據美國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同名小說而改編的一部電影。同時,他們也開始珍視目前的家庭,放棄了草率離婚的打算弗朗西斯卡在丈夫和孩子去集市的幾天時間裡,和外地來工作的攝影師羅伯特發生了一段充滿情慾的愛情,這個時候弗朗西斯卡的形象並不美好,至此不過是一個婚內出軌的故事。然而她後來的行為改變了故事的性質,為了家庭她選擇了痛苦地分手,而且斷得很徹底,沒有藕斷絲連,在未來直至死亡的時間裡也沒有再和羅伯特有任何聯繫。
  • 《廊橋遺夢》是一部愛情小說嗎?是,同時它也在述說詩與遠方
    《廊橋遺夢》,是一部愛情小說嗎?是,但不僅僅是。羅伯特·金凱德與弗朗西斯卡的愛情故事令人動容,儘管,它描寫的是一段為世俗道德所不容的婚外情。但《廊橋遺夢》不僅僅是一部愛情小說,同時,它批判的是小說作者所處的那個時代。作者羅伯特·詹姆斯·沃勒認為,自己所處的時代,科技和經濟飛速發展,但人們自然的活力、情感和野性喪失殆盡。作者通過羅伯特·金凱德這個人物,呼喚人們重視本真的自我,保持心靈的自由與獨立。
  • 《廊橋遺夢》:那時只關注婚外真情,今天方讀出靈魂甦醒
    我曾經看過的《廊橋遺夢》版本多年前的某一天,我在本市圖書城瀏覽。不經意看到了這本薄薄的小書《廊橋遺夢》。因為封面上的幾個字——"風靡美國的暢銷書"而對它發生了興趣。《廊橋遺夢》劇照《廊橋遺夢》寫的也是一個出軌故事。一對兒產生婚外情的大叔和大媽,因為偶然的相遇,四天靈與肉的結合,成就了兩個人後半輩子刻骨銘心的另類愛情。
  • 如何評價電影《廊橋遺夢》?
    《廊橋遺夢》講的是家庭主婦弗朗西斯卡在情感與家庭之間的割捨,衝破道德束縛,最終沒有過脫家庭的禁錮的一部經典電影。也是一部剖析女性在乏味生活之中尋找自己曾經失落的夢和擁有不變的情感。當年看電影《廊橋遺夢》只覺得男女主人公之間的浪漫、唯美的愛情感動人,到了一定的年齡再來看這部電影,感覺女主人弗朗西斯卡在生活中並不幸福,枯燥乏味的生活讓弗朗西斯卡有點厭倦,是情感無處適放,就像電影臺詞說的一樣,"當一個女人結了婚,就意味著,生活的起點,也是終點"
  • 《廊橋遺夢》:淺析影片成為經典的三個要素
    所以當美國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廊橋遺夢》面世時,曾一度讓很多喜歡這部文學作品的讀者的和那些那些帶著有色眼鏡的讀者陷入爭執。但也正是這部褒貶不一的文學著作,曾連續3年登上《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排行榜,並被翻譯成超過25種語言在全球範圍內出售。就在1995年,這部文學著作被美國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搬上了大熒幕。
  • 《廊橋遺夢》:短暫歡愉成為情感永恆,藝術之外才是真實人生
    有時,愛情真的可以無關身份和背景,不管相遇時間的對錯,只關乎這份愛的執著。在這個提到「出軌」就人人厭憎的時代,《廊橋遺夢》無疑是一股清流,它讓婚外戀成為了值得成全的美談。於此同時,它也向人們展示了不計後果的遺憾,這種遺憾和悔恨將以充斥著餘生為代價。
  • 《廊橋遺夢》:能夠相遇已經很幸運了,多少人終其一生,求而不得
    而《廊橋遺夢》屬於後面那一種。一、人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有人說世間所有相遇都是久別重逢,希望你也相信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一個人不早不晚的等在一個地方與你相遇,而他的出現是為了讓你知道,你在這個世上真的不是一個人,我們終將能遇見。
  • 伊斯特伍德代表作《廊橋遺夢》:四日愛情的困頓與掙扎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作為具有「硬漢」標籤的美國實力派演員、導演兼製片人,其於1995年執導並主演的影片《廊橋遺夢》可謂是這位電影大師別具一格的代表作。原著小說與影片同名,是這二十年來美國最暢銷的邂逅類愛情故事。而在電影上映後,《廊橋遺夢》更是掀起了所謂的「廊橋」熱,並且在美國社會引起了巨大反響。
  • 重溫約翰湯普森經典電影《廊橋遺夢》,講述動人的愛情故事
    記得當初《廊橋遺夢》在美國上映的時候,我還是個小屁孩,當時看國內媒體提及本片時,都是一副生怕被這部「美化婚外戀」的片子誤導人民的架勢。那時的我從小受類似教育多年,但凡看到文藝作品中有婚外戀情節,無不深深同情被戴帽者,對偷人者深惡痛絕。
  •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安娜的一生
    看完了《安娜卡列尼娜》。故事一開始是可憐的是陶麗面對丈夫的出軌,無能為力。她的生活全部是為了她那五六個孩子。陶麗勤儉掎家。她一直以為她的愛情她的生活幸福美滿,可是在她發現丈夫出軌後便轟然倒塌了。安娜來做說客。在火車上遇見優倫斯基的母親,兩人一見如故,聊的很開心。在車站,有人臥軌自殺,那也是她第一次見到伏倫斯基。
  • 《安娜卡列尼娜》,一個平凡女人的不平凡一生
    作者是俄國著名作家託爾斯泰,也是優秀的改革家和道德思想家,除了《安娜卡列尼娜》,《戰爭與和平》也是其代表作。,沃倫斯基開始厭倦,一無所有的安娜無法接受現實的打擊,選擇臥軌自殺。小說還有另一條主線,是圍繞列文展開,與安娜一樣,列文追尋真善美,結局不一樣的是列文最終得到了愛情,這也算是對安娜的探索做出的答案吧。
  • 《廊橋遺夢》:婚姻不是愛情的保險罐,出軌更不是尋找愛情的出口
    你搞錯了方向,婚姻不是用來保存愛情的,愛情一進入婚姻,就會轉變為其他的東西,它會轉變為家庭,它會轉變為親情,它會轉變為信任與依賴,它就是不會一直是當初的那個愛情。《廊橋遺夢》為什麼讓我們這麼多人為之打動?因為它沒有變成下一個婚姻。如果她跟著那個攝影師走了,變成下一個婚姻,那個今生摯愛會變成一個醜陋的、尷尬的、冰箱裡的、罐頭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