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島美雪養活半個華語流行樂壇?

2021-01-09 秒聞視頻

喜愛華語流行音樂的朋友,一定會對鄧麗君、徐小鳳、王菲、任賢齊的經典歌曲如數家珍。

但你可能不知道,有不少讓人聽出耳油的中文歌,原來都是翻唱自同一個人的創作,而且她還是個外國人。

其實,我們都是聽她的歌長大的

中島美雪,這個名字或許你會覺得陌生,但只要耳邊響起下面這些旋律, 你會知道,她一直陪伴在我們身邊!比如鄧麗君的《漫步人生路》。《漫步人生路》是根據中島美雪1980年的單曲《習慣孤獨》改編的,這首單曲曾創下了40萬張銷量的奇蹟。

1992年,《容易受傷的女人》紅遍香港,王菲在各大音樂頒獎禮中獲獎無數,就此躍入香港一線女歌手的行列。

這首歌的原版歌曲《口紅》,同樣是中島美雪作詞、作曲並演唱的。

出自中島美雪手筆的,還有範瑋琪這首旋律激昂,引發無數聽眾共鳴的《最初的夢想》,這首歌曲關乎勇氣,也關乎每個人的夢想。

《最初的夢想》,日文原版名為《騎在銀龍的背上》,中島美雪用這首歌歌頌了一位孤島醫生,用「銀龍飛躍」的形象,表達了對善良、純真的追求與嚮往。

2000年,電視劇《笑傲江湖》的片尾曲《天涯》,被廣為傳唱,直到現在,也是KTV裡點唱率極高的單曲。

《天涯》的原曲名為《竹之歌》,由中島美雪作詞、作曲並演唱。據中島美雪說,她希望在這首歌裡表達對自然的敬畏,以及大自然對世間萬物的愛。

除了這些大熱的歌曲之外,任賢齊的《傷心太平洋》、湯寶如的《絕對是個夢》等等,全都翻唱自中島美雪的作品。因此,有人調侃,一個中島美雪,養活了大半個華語樂壇的音樂人!

中島美雪 不世出的音樂精靈

這些在國內傳唱甚廣的翻唱歌曲,僅僅是中島美雪作品的一部分,1952年出生的中島美雪,是唯一一個橫跨四個年代摘得單曲榜冠軍的歌手。

從1975年出道至今,她那持久、旺盛的創造力從未枯竭,共創作了500多首歌曲,在大學畢業時,她憑藉《時代》一炮而紅。

據說,中島美雪和日本著名民謠歌手吉田拓郎年輕時曾是戀人,49歲的吉田拓郎在創作陷入瓶頸時,曾向中島美雪邀歌,要求是「像遺書一般的歌曲」。於是,中島美雪寫就了《給我一個永遠的謊言》。在吉田拓郎60歲的演唱會上,中島美雪穿著白襯衫與舊日戀人合唱了這首歌。

毫無疑問,中島美雪是不世出的音樂精靈。或許是因為她的創作力太過耀眼,而她本人平時又極少出現在聚光燈下,名氣與實力極不相符,在這樣的反差下,中島美雪的中國粉絲出於為偶像抱不平的心理,就演繹出了「中島美雪養活了50個華語流行歌手」、「一個中島美雪撐起了華語流行樂壇的半壁江山」等等說法。

近年來,網絡文化中盛行「鄙視鏈」,其中的一個鄙視環節是「聽日文流行歌的瞧不起聽中文流行歌的」。而華語歌手頻頻翻唱中島美雪的作品,也成了「華語流行樂創作力不行」的「鐵證」。

翻唱日文歌=華語流行樂沒有創作力? 並不是這麼回事!

那麼,華語樂壇真的是靠中島美雪撐起來的嗎?正如我們前面提到的,華語流行歌手翻唱了大量中島美雪的作品,但這些翻唱背後的真正原因是——省錢!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全球唱片業基本操控在新藝寶、寶麗金、環球、百代、索尼這些跨國集團手中,當時在中國的香港和臺灣,跨國公司改編外國分公司的產品,符合集團利益,因此大行其道。

不僅是中島美雪,像玉置浩二、長渕(音淵)剛、恰克與飛鳥等日本當紅歌手的作品,也都紛紛被港臺甚至內地歌手翻唱。

究其本質,改編翻唱成熟歌曲,屬於赤裸裸的商業邏輯。唱片行業是典型的高風險行業,成本高企,競爭激烈,一將功成萬骨枯。唱片公司儘管擁有大把行業專才,但究竟哪首歌能「一夜爆紅」,誰都沒有十足把握。

有數據統計,即便是行情最好的上世紀70年代,十年中銷售的唱片都有百分之八十是虧損的。因此對唱片公司來說,挑選其他市場的成功作品進行改編翻唱,自然就有更大的盈利把握。

其實,即便在翻唱盛行的八九十年代,中國的香港和臺灣地區,也都體現出了各自強大的創作實力,如顧嘉輝、黃霑、李宗盛、羅大佑等人,藝術上的成就絕不亞於日本的同行。

然而,唱片業的弔詭之處就在於,藝術價值高的歌曲它不一定賺錢啊!對於唱片公司的老闆來說,是把寶押在可遇不可求的創作上,還是力推更有把握的翻唱,這不是一個太難的選擇題。

生意人嘛,總歸不能和錢過不去。所以,為什麼「中島美雪養活了華語樂壇」,這不是中國的音樂人「無能」,而是資本運作的結果。

反過來說,日本樂壇沒有大規模翻唱中國的羅大佑、周杰倫,難道是羅大佑和周杰倫的歌不好聽嗎?顯然不是。說到底,還是因為港、臺流行樂行業的商業模式和運作能力不如日本。

日本的音樂產業有著相對完備和成熟的市場,因此並不需要大規模的翻唱來降低成本、保證利潤。其實,日本歌手並不是沒有翻唱過中文歌曲,而他們的翻唱,更多還是作為文化交流。

比如日本的「療傷歌手」中孝介,就翻唱過不少華語歌。

進一步說,我們對於「翻唱」,可能多少有些妖魔化。事實上,翻唱的結果常常是雙贏。

一來,「他山之石」,足以讓本地創作者學習和借鑑;二來,運作良好的市場,自然會促進本土原創的進一步發展。藝術無國界,翻唱同樣如此。那些動人心弦的弦律,在重新編曲填詞後翻唱,它們可以在另一個國度,煥發新的生命,讓異國的樂迷欣賞和紀念。這不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嗎?

你可能不知道,咱們每個人都會唱的《送別》,它的原版是一首美國民謠,《夢見家和母親》,後來它被日本詞作家改編成了日文歌曲《旅愁》,而這首《旅愁》又被在日留學的李叔同聽到,他填上中文歌詞,於是就有了「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你可能還不知道,上世紀40年代的《玫瑰玫瑰我愛你》,先是紅遍了上海灘,後來被美國音樂人改編成《Rose Rose I Love You》,這是世界上第一首被英文翻唱的華語流行歌曲。

所以,在音樂的世界裡,翻唱真的沒啥大不了,前提是支付了版權費。只要作品足夠打動人心,它就是全人類的財富。

相關焦點

  • 日本國寶級歌星中島美雪,真的是她養活大半個華語樂壇?
    中島美雪是日本國寶級的歌星,為何總說她是養活了大半個華語樂壇的人呢?其實這種說法有道理也沒道理,有道理的是,我們確實看到了很多非常經典的老歌都是翻唱於她創作的歌曲。以上全都是翻唱於中島美雪的歌曲,可以說數量還是非常多的,包含了港臺一二線的歌手們。從某個角度來說,中島美雪的歌確實對華語樂壇貢獻了很多,很多歌手依靠翻唱她的歌曲而走紅,甚至有些翻唱的歌曲成為其代表作品,不得不說翻唱歌曲所帶來的收穫是強大的。
  • 王菲「恩人」中島美雪:68歲仍未婚,一人養活了大半個華語樂壇
    1992年,處於事業低谷的王菲從美國回到香港,重返樂壇,憑藉翻唱中島美雪的《口紅》——即《容易受傷的女人》,迎來了事業高峰期,奠定了在華語樂壇的天后地位。1997年,王菲生下竇靖童後再次復出。曾經,有一種略顯誇張的說法:上世紀90年代,一個中島美雪幾乎養活了大半個華語樂壇。2020年8月21日,菅田將暉、小松菜奈、成田凌、榮倉奈奈主演的電影《線》上映,該片便是根據中島美雪1992年發表的歌曲《線》的歌詞構思出來的作品。
  • 她一生未婚,自己作詞編曲,日本殿堂級人物,竟養活半個華語樂壇
    她一生未婚,自己作詞編曲 日本殿堂級人物,竟養活半個華語樂壇。當看到這個題目,不知你可否猜到了她是誰。她在日本音樂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被譽為「日本殿堂級常青歌后」、「日本國寶級天后」,她是唯一一個在70,80,90,00年代在oricon上均有冠軍曲目的歌手,她的名字你不會陌生,她叫中島美雪。
  • 中島美雪一個被稱為養活了半個香港娛樂圈的女歌手
    中島美雪是個日本女明星,出生於1952年。如今已是68歲的老年人了,很開心的是她很健康,心態很年輕,生活也很幸福。為什麼說她養活了半個香港娛樂圈呢,肯定是誇張的說法啦,不過這也體現出了中島美雪確實有過人的地方。今天來介紹一下這位天才型的創作型女歌手。
  • 養育華語樂壇30年?這些歌原來都來自中島美雪!
    甚至被某些人稱為「養育華語樂壇三十年的女人」。今天就要為大家介紹這位,我偶像的偶像,日本國寶級創作歌手——中島美雪。根據知乎答主「冷杉」的不完全統計,華語樂壇翻唱自中島美雪的作品,大概是這種感覺。對於這種現象,有些人很喜歡說,當年的港臺樂壇就是個「漢化組」。嘿,稍微動動手指,就把一整個時代音樂人的努力和才華全打翻了,好爽啊!中島美雪自己音樂事業的黃金期是20世紀80年代。
  • 對華語樂壇影響很大的日本國寶級歌姬
    她對華語樂壇的影響力很大,有人統計,大概有六十九首歌被華語樂壇翻唱,一共有一百三十二歌手翻唱過。中島美雪 竹之歌任賢齊 傷心太平洋 中島美雪 幸福範瑋琪 最初的夢想 中島美雪 騎在銀龍背上劉若英 原來你也在這裡 中島美雪愛 される花
  • 這個日本女人撐起了大半個華語音樂圈,養活了一代華語音樂人
    要說華語樂壇的黃金時代是什麼時候?我想大部分人一定會脫口而出,上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啊!那時,內地臺灣和香港群星璀璨,每當有一首歌開始流行,大街小巷的各家商鋪門口的音箱都會無限循環播放,聽的久了,誰也會跟著哼幾句!
  • 上世紀樂壇成中島美雪漢化組,鄧麗君、王菲等天王天后因翻唱走紅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港臺音樂界可以說是「中島美雪漢化組」,大部分港臺流行歌曲的背後都站著中島美雪的身影,許多我們以為是原唱,實際上都是翻唱。中島美雪被翻唱的這些中文歌可以說聽過歌的朋友們都聽過,而且還都是公認的經典歌曲!
  • 為什麼這麼多人翻唱中島美雪的歌?
    網絡上一直在流傳著一句話:一個中島美雪養活大半個香港樂壇,有人說譁眾取寵,讓很多資深人士不以為然。但是中島美雪的音樂影響力,確實是不可磨滅的。作為日本樂壇的傳奇歌姬之一——中島美雪(Miyuki Nakajima),日本女歌手、音樂創作人,廣播主持人、作家、演員,1952年2月23日出生於日本北海道札幌市。
  • 日本國寶級創作型歌手中島美雪
    其實當時世界日本,歐美等發達地區都處於樂壇黃金時代,尤其是日本歌壇,可以說日本歌壇的興起間接地帶動了香港樂壇的黃金時代。換句話說就是許多粵語經典歌曲都是翻唱自日本歌曲,所以很多人說某某日本歌手養活了半個香港歌壇,當然這屬於特別誇張的說法。
  • 當年他們養活了半數華語樂壇現在我要告訴你華語樂壇也不逞多讓
    日本的音樂在80.90年代華語樂壇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很多歌手翻唱的日本音樂都成為了經典。像陳慧嫻的《千千闕歌》翻唱自日本超級巨星近藤真彥的作品,同時期翻唱這首歌的還有梅豔芳的《夕陽之歌》。張國榮的《風繼續吹》翻唱自山口百惠的《再見的另一方》,李克勤的《紅日》翻唱自立川俊之的《最重要的事》,莫文蔚的《盛夏的果實》翻唱自UA的《水色》,鄧麗君的《漫步人生路》翻唱自中島美雪的《習慣孤獨》。
  • 別再說日語歌「養活了大半個華語樂壇」,他們翻唱的華語歌也不少
    至今據不完全統計,華語歌僅僅只是翻唱中島美雪的歌曲就有百首歌之後,因此也有人說中島美雪「一人就養活了大半個華語樂壇」。原創缺乏屢見抄襲,華語樂壇發展這麼多年被詬病過的地方不少。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也做出過很多的精品音樂,並且其中許多歌曲也被日本歌手翻唱過。一起來看一下那些被日本歌手翻唱過的經典華語歌曲。
  • 2個日本人,撐起華語樂壇20年,沒想到我們是聽日語歌長大的!
    雖然如今的華語樂壇發展頗為成熟,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華語樂壇在起步之初,人氣低迷,甚至當時的許多作品《最初的夢想》、《傷心太平洋》等等,都是翻唱日本兩位歌手的作品。1.中島美雪中島美雪作為日本一名非常優秀的創作女歌手,歌曲魅力十足,受到眾多歌迷朋友們的喜愛。
  • 日本國寶歌姬68歲中島美雪畫報公開,身披白紗仙氣足狀態好,至今未婚
    據日本媒體10月14日報導,日本殿堂級歌星中島美雪公開《在這裡》精選集封面照,據悉2張精選專輯將在12月2日發行。體型苗條的中島美雪一襲紗綢白衣飄飄仙氣十足,長捲髮綁刺繡頭巾滿滿女神範兒,搭配鑽石戒指、珍珠耳飾非常高貴,倚在窗前好優雅。這組畫報風格復古,有些年代感的髮型、服裝配飾,朦朧的感覺很溫柔。
  • 為什麼說,中島美雪養活了香港音樂圈,王菲張學友都因她一夜爆紅
    網絡上一直在流傳著一句話:一個中島美雪養活大半個香港樂壇,雖然這句話有點譁眾取寵,讓很多資深人士不以為然。但是中島美雪的音樂影響力,確實是不可抹淡的。  王菲任賢齊因她一夜爆紅。當年原本默默無聞的王菲,把中島美雪原曲《口紅》,翻唱為粵語歌曲《容易受傷的女人》。一夜之間,王菲站到了香港樂壇的最頂峰。這首歌讓王菲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功,唱片爆銷,拿獎拿到手軟。
  • 翻唱比原唱還出名,貌若天仙卻至今單身——中島美雪
    日本歌手:中島美雪中日兩國,一直來有糾纏不開的情仇,無論是遠的唐朝,還是近代中國和日本,但是,即便如此,中國對日本這個島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反過來,日本有些文化也在沁入中國人民的生活裡,比如,無國界的音樂。如果說,中國華語樂壇那些歌從外來借鑑而來的,那麼誰的歌曲翻唱最多?
  • 周杰倫出現前,華語樂壇半壁江山靠誰養?三個日本人是「靈感繆斯」
    別看現在的華語樂壇百花齊放,形勢一片大好。但在周杰倫、林俊傑、許嵩這樣優秀的原創歌手出現之前,華語樂壇的半壁江山都是靠這三個日本人"養活"的。說的通俗一點就是,在周杰倫這樣的原創歌手出道之前,華語樂壇的大部分優秀歌曲都是翻唱下面這三個日本人的。
  • 日本傳奇女歌手66歲大壽 半個香港的歌星唱過她的歌
    1970年,中島美雪考入藤女子大學文學院國文學系,國文科班出身, 中島美雪在音樂上的勇氣,在讀書這段時間就有體現了,當時學校遊園會的風氣是流行組樂隊的,中島在第一次演出舞臺上,提著吉他單槍上陣,自彈自唱自己的創作,還因此得了一個「攪局者」的稱呼。
  • 日本歌曲改變了華語樂壇?這些經典的中文歌曲全部由日本歌曲改編
    不僅僅是香港樂壇,臺灣樂壇和大陸樂壇都有不少膾炙人口的歌曲改編自日本歌曲。下面我們來盤點一下,近幾十年都有哪些經典歌曲改編自日本歌曲?-》F4《流星雨》,原曲是平井堅 的《Gaining Through Losing》小虎隊《青蘋果樂園》,原曲是少年隊的《 What's your name》除了以上歌曲,以下2位日本大神的作品被改編/翻唱最多,他們分別是:中島美雪和玉置浩二中島美雪簡介中島美雪,日本女歌唱家、音樂創作人,廣播主持人、作家、演員,1952年2月23
  • 一個日本歌手,70多首歌被華人歌手翻唱,養活了大半華語音樂圈
    長大後,才發現這首歌是翻唱日本中島美雪2013年發布的《騎在銀龍的背上》,會有種自己小心呵護長大的孩子,竟然是別人家生的那種感覺。但當看到親生父母的時候,又深深地被其魅力折服,不由感嘆:難怪我會這麼愛這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