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中阿兩國遠隔千山萬水,我們的心是連在一起的。」現在六七十歲的中國人想必都熟知這段形容當年中國和阿爾巴尼亞關係的一段語錄。可想而知,當時兩國的關係是有多麼火熱!
阿爾巴尼亞是蘇聯在東歐扶持起來的社會主義國家之一。位於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西南部,面積不到2.9萬平方公裡,人口不過300萬,其境內大多為山地,是歐洲少有的平均海拔最高的國家,是有名的小國窮國。
1954年兩國互派大使,1960年兩國迅速升溫,中國開始對阿爾巴尼亞這個遠隔萬裡看似根本搭不上界的小國有求必應無私援助近20年。援助高達76筆、總金額高達100億人民幣。這個數字,對於六七十年代經濟很困難、自己還吃不飽的中國來說,無疑是個天文數字,毫不誇張地說這是中國自己勒緊褲腰帶傾全國之力進行的援助,因為1976年時中國的GDP還不到3000億元人民幣。
這76筆、100億人民幣的援助,主要為阿爾巴尼亞提供了142項成套設備、180多萬噸糧食、100多萬噸飼料、100多萬噸鋼材、7萬多噸石油和上萬臺拖拉機。至於無償援助的武器裝備,更是包括坦克、飛機、飛彈、子彈等中國擁有的幾乎所有武器種類。而且可以為阿爾巴尼亞武裝40萬正規軍和30萬民兵。很明顯,這個數字遠遠超過了當時只有兩百萬人口的阿爾巴尼亞軍隊總數。
作為歐洲最窮的阿爾巴尼亞,對中國援助的各種工業設備根本不會使用,於是,中國便啟動「交鑰匙工程」,先後派出6000多名專家和技術人員手把手地教,還為他們無償培訓技術人員。
中國的無私援助,差不多可以把阿爾巴尼亞供養起來,阿爾巴尼亞人幾乎不需要工作,中國的援助足以讓他們衣食無憂。援助的糧食他們可人均一噸,鋼材人均500公斤,化肥每公頃有400公斤。水電站足以在供他們全國電力使用還綽綽有餘。
然而,中國的無私援助,並沒有得到阿爾巴尼亞的感激,他們卻認為,這是理所應當、天經地義的。因為他們一直以為是為了中國他們才失去了蘇聯的援助,於是,伸手向中國要、獲取無償援助是應該的、無可非議的。
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阿爾巴尼亞多次向中國獅子大開口。他們的領導人認為,中國有的他們就應該有,而且壓根就沒打算還。而且不僅如此,他們還用中國援助的東西加工後又賣給中國。本不產棉花的阿爾巴尼亞,把中國用寶貴的外匯為他購買棉花,織成了布做成了衣服,在阿爾巴尼亞賣不出去後,竟然反過來賣給中國。
更甚的是還嫌棄中國援建化肥廠的機器不好,指定要義大利的機器設備。壞了之後,又要求中國用外匯購買義大利原廠配件。其他諸如用中國援助的高標號水泥建1萬多個紀念碑和無數的碉堡,使其有了「碉堡之國」之稱。當時,阿爾巴尼亞公路上都是中國解放牌汽車,人們騎的都是中國永久牌自行車,戴的都是中國的上海牌手錶,聽的是熊貓牌收音機。據說援助的坦克可以把阿爾巴尼亞邊境擺滿。
中國的慷慨無私,讓阿爾巴尼亞越來越不像話。1974年竟然要求中國為其第6個5年計劃提供援助50億人民幣。而中國最終決定提供10億元人民幣的援助,被慣壞的阿爾巴尼亞對此很生氣,還不斷地指責中國。
最有意思的是,在指責中國的同時,霍查又寫信要求中國為其提供包括了25萬支輕武器,1500門迫擊炮、1500門反坦克炮、800輛坦克、45架噴氣式飛機、24艘魚雷快艇、14億發子彈等各類武器裝備和軍需物資在內的一份清單。
中國當時相當困難,對阿爾巴尼亞獅子大開口當然無法滿足。而已經習慣了的阿爾巴尼亞非但不理解不體諒,還反唇相譏。在1978年中國斷了援助之後,阿爾巴尼亞大肆反華,並惡意詆毀中國的援助,甚至還聲稱要推翻中國政府。中國當然沒把這個不知深淺的小國當回事。
說了這麼多,那阿爾巴尼亞為什麼這樣有恃無恐、貪得無厭呢?中國究竟為什麼這樣慷慨大方對阿爾巴尼亞有求必應無私援助近20年呢?
本來,中國與阿爾巴尼亞隔山吊遠有萬裡之遙,更沒有任何歷史淵源,可以說八竿打不著。要說緣分就是都是社會主義陣營的夥伴。正是這一點讓兩國關係在1960年開始火熱起來。
事情是這樣的:1960年,在羅馬尼亞召開的社會主義政黨會議上,已經執掌蘇聯的赫魯雪夫對於中國進行突然襲擊式批評指責,在赫魯雪夫的影響帶領之下,多國領導人都緊隨赫魯雪夫之後,大肆批判中國共產黨,而在東歐諸國中,唯有阿爾巴尼亞沒有附和蘇聯。當時擔任勞動黨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的卡博,不但沒有批評中共,反而旗幟鮮明地反對赫魯雪夫對中國共產黨橫加指責的做法。
在當時的社會主義陣營中,幾乎誰也不敢違背蘇聯的意志,但阿爾巴尼亞卻做了,這對中國無疑是雪中送炭,令中國高層十分動容,從此,中阿關係迅速升溫。就這樣兩國的交流十分頻繁,而且,因為對中國仗義執言,蘇聯停止了對阿爾巴尼亞的援助。為此,阿爾巴尼亞轉而向中國求助,中國便開始了對於阿爾巴尼亞在各個方面的大力支援。
當然,之後阿爾巴尼亞處處支持中國,當年在中國重返聯合國的問題上,阿爾巴尼亞積極助力,著名的「兩阿方案」就是阿爾巴尼亞積極運作倡導的,使中國在1971年重返聯合國。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中國在與阿爾巴尼亞關係上的表現堪稱楷模,但是作為阿爾巴尼亞卻不應以此作為無限制索要援助的資本,應該以自己為主發奮圖強,靠自身發展才對。
後來,阿爾巴尼亞領導人霍查離世,東歐劇變時阿爾巴尼亞改國名為阿爾巴尼亞共和國。21世紀初,中阿關係開始實現正常化。當然,在1978年失去中國的援助後,這個本就窮又無資源的東歐小國,日子過得並不好,一直是歐洲最窮的國家之一。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