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中國究竟為啥對東歐小國阿爾巴尼亞有求必應無私援助近20年?

2020-12-27 騰訊網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中阿兩國遠隔千山萬水,我們的心是連在一起的。」現在六七十歲的中國人想必都熟知這段形容當年中國和阿爾巴尼亞關係的一段語錄。可想而知,當時兩國的關係是有多麼火熱!

阿爾巴尼亞是蘇聯在東歐扶持起來的社會主義國家之一。位於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西南部,面積不到2.9萬平方公裡,人口不過300萬,其境內大多為山地,是歐洲少有的平均海拔最高的國家,是有名的小國窮國。

1954年兩國互派大使,1960年兩國迅速升溫,中國開始對阿爾巴尼亞這個遠隔萬裡看似根本搭不上界的小國有求必應無私援助近20年。援助高達76筆、總金額高達100億人民幣。這個數字,對於六七十年代經濟很困難、自己還吃不飽的中國來說,無疑是個天文數字,毫不誇張地說這是中國自己勒緊褲腰帶傾全國之力進行的援助,因為1976年時中國的GDP還不到3000億元人民幣。

這76筆、100億人民幣的援助,主要為阿爾巴尼亞提供了142項成套設備、180多萬噸糧食、100多萬噸飼料、100多萬噸鋼材、7萬多噸石油和上萬臺拖拉機。至於無償援助的武器裝備,更是包括坦克、飛機、飛彈、子彈等中國擁有的幾乎所有武器種類。而且可以為阿爾巴尼亞武裝40萬正規軍和30萬民兵。很明顯,這個數字遠遠超過了當時只有兩百萬人口的阿爾巴尼亞軍隊總數。

作為歐洲最窮的阿爾巴尼亞,對中國援助的各種工業設備根本不會使用,於是,中國便啟動「交鑰匙工程」,先後派出6000多名專家和技術人員手把手地教,還為他們無償培訓技術人員。

中國的無私援助,差不多可以把阿爾巴尼亞供養起來,阿爾巴尼亞人幾乎不需要工作,中國的援助足以讓他們衣食無憂。援助的糧食他們可人均一噸,鋼材人均500公斤,化肥每公頃有400公斤。水電站足以在供他們全國電力使用還綽綽有餘。

然而,中國的無私援助,並沒有得到阿爾巴尼亞的感激,他們卻認為,這是理所應當、天經地義的。因為他們一直以為是為了中國他們才失去了蘇聯的援助,於是,伸手向中國要、獲取無償援助是應該的、無可非議的。

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阿爾巴尼亞多次向中國獅子大開口。他們的領導人認為,中國有的他們就應該有,而且壓根就沒打算還。而且不僅如此,他們還用中國援助的東西加工後又賣給中國。本不產棉花的阿爾巴尼亞,把中國用寶貴的外匯為他購買棉花,織成了布做成了衣服,在阿爾巴尼亞賣不出去後,竟然反過來賣給中國。

更甚的是還嫌棄中國援建化肥廠的機器不好,指定要義大利的機器設備。壞了之後,又要求中國用外匯購買義大利原廠配件。其他諸如用中國援助的高標號水泥建1萬多個紀念碑和無數的碉堡,使其有了「碉堡之國」之稱。當時,阿爾巴尼亞公路上都是中國解放牌汽車,人們騎的都是中國永久牌自行車,戴的都是中國的上海牌手錶,聽的是熊貓牌收音機。據說援助的坦克可以把阿爾巴尼亞邊境擺滿。

中國的慷慨無私,讓阿爾巴尼亞越來越不像話。1974年竟然要求中國為其第6個5年計劃提供援助50億人民幣。而中國最終決定提供10億元人民幣的援助,被慣壞的阿爾巴尼亞對此很生氣,還不斷地指責中國。

最有意思的是,在指責中國的同時,霍查又寫信要求中國為其提供包括了25萬支輕武器,1500門迫擊炮、1500門反坦克炮、800輛坦克、45架噴氣式飛機、24艘魚雷快艇、14億發子彈等各類武器裝備和軍需物資在內的一份清單。

中國當時相當困難,對阿爾巴尼亞獅子大開口當然無法滿足。而已經習慣了的阿爾巴尼亞非但不理解不體諒,還反唇相譏。在1978年中國斷了援助之後,阿爾巴尼亞大肆反華,並惡意詆毀中國的援助,甚至還聲稱要推翻中國政府。中國當然沒把這個不知深淺的小國當回事。

說了這麼多,那阿爾巴尼亞為什麼這樣有恃無恐、貪得無厭呢?中國究竟為什麼這樣慷慨大方對阿爾巴尼亞有求必應無私援助近20年呢?

本來,中國與阿爾巴尼亞隔山吊遠有萬裡之遙,更沒有任何歷史淵源,可以說八竿打不著。要說緣分就是都是社會主義陣營的夥伴。正是這一點讓兩國關係在1960年開始火熱起來。

事情是這樣的:1960年,在羅馬尼亞召開的社會主義政黨會議上,已經執掌蘇聯的赫魯雪夫對於中國進行突然襲擊式批評指責,在赫魯雪夫的影響帶領之下,多國領導人都緊隨赫魯雪夫之後,大肆批判中國共產黨,而在東歐諸國中,唯有阿爾巴尼亞沒有附和蘇聯。當時擔任勞動黨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的卡博,不但沒有批評中共,反而旗幟鮮明地反對赫魯雪夫對中國共產黨橫加指責的做法。

在當時的社會主義陣營中,幾乎誰也不敢違背蘇聯的意志,但阿爾巴尼亞卻做了,這對中國無疑是雪中送炭,令中國高層十分動容,從此,中阿關係迅速升溫。就這樣兩國的交流十分頻繁,而且,因為對中國仗義執言,蘇聯停止了對阿爾巴尼亞的援助。為此,阿爾巴尼亞轉而向中國求助,中國便開始了對於阿爾巴尼亞在各個方面的大力支援。

當然,之後阿爾巴尼亞處處支持中國,當年在中國重返聯合國的問題上,阿爾巴尼亞積極助力,著名的「兩阿方案」就是阿爾巴尼亞積極運作倡導的,使中國在1971年重返聯合國。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中國在與阿爾巴尼亞關係上的表現堪稱楷模,但是作為阿爾巴尼亞卻不應以此作為無限制索要援助的資本,應該以自己為主發奮圖強,靠自身發展才對。

後來,阿爾巴尼亞領導人霍查離世,東歐劇變時阿爾巴尼亞改國名為阿爾巴尼亞共和國。21世紀初,中阿關係開始實現正常化。當然,在1978年失去中國的援助後,這個本就窮又無資源的東歐小國,日子過得並不好,一直是歐洲最窮的國家之一。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阿爾巴尼亞退出華約後,蘇聯為什麼沒有入侵阿爾巴尼亞?
    1968年9月13日,阿爾巴尼亞宣布退出華沙條約組織,也是東歐劇變之前唯一退出華約的東歐國家。眾所周知,蘇聯往往會直接入侵不聽話的東歐國家,比如1968年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 同樣是歐洲,為啥東歐比西歐窮?因為東歐多了一個大國
    導語:同樣是歐洲,為啥東歐比西歐窮?因為東歐多了一個大國歐洲是近現代綜合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長期處於世界的中心地位,尤其是在大航海時代開始以後,歐洲的發展更是迅速,集中了全世界的原料和資本帶動了歐洲工業的發展,而工業又為歐洲帶來了巨大的生產力,使得歐洲國家發展更快,典型的就有德國、英國、法國等。不過歐洲也不是全部都那樣富裕,像東歐地區,就是典型的窮國扎堆地方。
  • 碉堡之國——不足300萬人口的阿爾巴尼亞,為何建有36萬個碉堡?
    如果你去過東歐小國阿爾巴尼亞,相信一定會被阿爾巴尼亞一個獨特的景象所震驚。倒不是說阿爾巴尼亞擁有多麼璀璨輝煌的歷史,多麼優美秀麗的自然風景,而是小小阿爾巴尼境內無處不在的碉堡,小小的阿爾巴尼亞內部,居然存在著高達36萬個碉堡。
  • 阿爾巴尼亞對中國遊客免籤 讓我們了解一下這位歐洲小弟
    在翻看對中國遊客免籤地點的時候,突然發現了一個歷史上與我們忽遠忽近的國家,那就是位於歐洲,中國曾經的「歐洲小弟」阿爾巴尼亞。就在今年春節前,阿爾巴尼亞決定:對短期赴阿中國公民實行免籤政策。根據決定,持普通護照的中國公民赴阿爾巴尼亞訪問、旅遊、就醫及從事科研、文化、體育、商貿等活動,180天內在阿停留累計不超過90日,可免辦籤證入境。
  • 阿爾巴尼亞被蘇聯援助15年,我國又援助20年,為何依然很窮?
    最典型的是阿爾巴尼亞,先是接受了蘇聯15年的援助,然後中國又支持了20年。但即便如此,阿爾巴尼亞仍然是歐洲最貧窮的國家之一。阿爾巴尼亞位於巴爾幹半島西南部,與希臘、馬其頓、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接壤。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它被稱為「歐洲之光」。阿爾巴尼亞首都地拉那,國土面積約2.87萬平方公裡,人口僅286萬。這是一個小國,領土狹窄,人口稀少。
  • 阿爾巴尼亞:點不亮的「歐洲明燈」
    驟然失去大國庇護的阿爾巴尼亞慌了,沒有了資金的援助,意味著可憐的阿爾巴尼亞又再次變成貧窮的小國。 這不是阿爾巴尼亞想要的,所以阿爾巴尼亞迅速打起精神,再次尋求大國的幫助。 這次阿爾巴尼亞將目光放在與蘇聯關係破裂的中國,開始頻繁向中國示好。
  • 一個被傳銷毀了的國家——阿爾巴尼亞
    阿爾巴尼亞印象 對於中國人來說,1971年中國重返聯合國的大事件,可能是最容易讓人記住這個國家的關鍵節點——阿爾巴尼亞不僅投出了76張贊成票中的一票
  • 曾比中國富的歐洲3個國家,東歐劇變後為何國家變窮?此國是禍根
    歐洲3個國家,東歐劇變前比中國富有,現在為何被中國超越?在我們印象中,歐洲代表著發達現代化國家,其實這是一種假象,所謂的發達國家只是西歐的英、德、法、意等國,在中東南歐的國家並不富裕,有的窮的叮噹響。而且東歐劇變前比中國富有的3個歐洲國家,現在被中國所超越。
  • 《哈利波特》:伏地魔為啥要選擇阿爾巴尼亞為他的藏身之地?
    《哈利波特》的故事雖然主場景是發生在英國,但有一個國家在這一系列中也怒刷了一把存在感,那就是位於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西南部的阿爾巴尼亞。伏地魔在殺死波特夫婦後,遭到小哈利的咒語反彈,雖然保住了靈魂,但肉身俱毀。他需要找一個地方藏身,並修復身體,而這個地方就是阿爾巴尼亞。
  • 塞爾維亞近萬人大遊行,東歐小國勢頭不對
    隨著新冠在歐洲爆發,東歐小國塞爾維亞進入「熱搜」,其總統武契奇也引起國民關注,尤其是在網絡媒體上,武契奇飽含熱淚,邀請我們給予援助,網民對這位負責任的總統紛紛點讚。塞爾維亞地處巴爾幹半島,是一個內陸國家,在歷史上是南聯盟的主體組成部分,1999年爆發科索沃戰爭。
  • 巴爾幹小國——阿爾巴尼亞經濟究竟什麼水平?
    阿爾巴尼亞人的祖先是伊利裡亞人,是巴爾幹半島上古老的民族之一,14世紀80年代末開始形成幾個封建制公國, 1415年起被奧斯曼帝國統治近500年,1912年獨立,1928年成立阿爾巴尼亞王國,1946年1月11日,成立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1991年起改為阿爾巴尼亞共和國。
  • 東歐小國立陶宛夜郎自大,叫囂力挺臺灣當局,成攻擊中國急先鋒
    這個小小的東歐彈丸小國近來對華出口暴增36%,可以說是捧著中國的碗,一邊還要給碗裡撒沙子。這種小丑國家在地球上太微不足道了,但總喜歡抓住一切機會弄點響聲讓世界知道它的存在。公然跟一個大國作對,可不是明智之舉。希望立陶宛不要再這麼下去,如果真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恐怕後果會很嚴重。
  • 中蘇兩國都養不熟的白眼狼:吃了中國百億援助,最終竟倒向美國
    在歐洲的東南部,巴爾幹半島上有這麼一個社會主義小國,在近代以前,該國多次遭到外族入侵、佔領,直至 1912 年才在西方大國的援助下脫離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但是好景不長,該國獨立沒多久,轉眼就迎來了二戰,小國隨即先後被義大利、德國法西斯先後佔領,直到1946年1月才迎來解放,這個國家就是咱中國曾經的「好朋友」——阿爾巴尼亞。
  • 中蘇兩國都養不熟的歐洲白眼狼,吃了中國百億援助,最終倒向美國
    在歐洲的東南部,巴爾幹半島上有這麼一個社會主義小國,在近代以前,該國多次遭到外族入侵、佔領,直至 1912 年才在西方大國的援助下脫離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但是好景不長,該國獨立沒多久,轉眼就迎來了二戰,小國隨即先後給義大利、德國法西斯先後佔領,直到1946年1月才迎來解放,這個國家就是咱中國曾經的
  • 1978年,我國對阿爾巴尼亞長達24年的援助,為何停止了?
    布加勒斯特會議後,中國給予了阿爾巴尼亞大量援助,幫助阿方超額完成了「三五」、「四五」計劃。1968年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後,阿爾巴尼亞為反對蘇聯的霸權主義行徑,於同年9月退出華約組織。阿爾巴尼亞的反蘇立場得到了中國的大力讚賞,隨著中國在外交上「以蘇劃線」的逐漸確立,中國繼續爾巴尼亞提供大力援助,因此到70年代初期,中國對阿的援助仍保持在較高水平。
  • 這個離中國萬裡的東歐小國,也要「捍衛臺灣」?
    中國使館在一份聲明中表示:「中(國)立(陶宛)關係的正常發展不應受到其他因素的幹擾,因為這不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 但是有人嗨了。 立陶宛雖然只是個彈丸小國,但是也比那些在大洋深處、地圖上找都找不到的小國要強吧。臺灣「外交部」立馬備受鼓舞,忙不迭表示感謝,還說要「持續推動雙邊關係往前邁進」。
  • 阿爾巴尼亞:傳銷是如何將曾經的「歐洲明燈」變為歐洲最窮國的?
    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之間,阿爾巴尼亞是與我國關係最為融洽的歐洲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在那段時期縱然自身十分困難,但依舊義無反顧地成為阿國最大的援助國。只可惜"鬥米恩,升米仇",阿方在中國的長期援助中,將我國的無私援助視作理所當然。阿方日漸的貪得無厭,對中國提出了許多不合理要求。
  • 作家的接頭暗號,讀者的替代營養| 藍色東歐【文末有福利】
    請您談談東歐文學是如何進入中國讀者視野的。 高興:東歐文學在中國的譯介發端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為了救亡圖存,中國的維新派開始利用一些國家被瓜分滅亡的歷史來喚醒國人。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有關東歐國家的「亡國史」被譯介到中國。
  • 離中國萬裡之遙的東歐小國,也要「捍衛臺灣」?立陶宛有點二呀!
    這個東歐的小國就是歐洲的「二等公民」立陶宛,剛換了執政黨,有點飄了。現在大國角力,它跳得比歐洲老牌強國都高,殊不知自己跟個小螞蚱一樣煩人。它一邊挑釁俄羅斯,一邊跟波蘭搞事情,現在又隔著大老遠來碰瓷中國。其實拋開對它的意見,不得不說,這個國家很大膽啊!
  • 被傳銷毀掉了的國家——阿爾巴尼亞,曾經敢和蘇聯美國叫板
    阿爾巴尼亞共和國,位於歐洲東南部,與義大利隔海相望,於1946年1月11日成立。它的領土面積只有2.8萬平方公裡,人口數量為300萬左右,沒有豐富的資源,境內大都是山地和丘陵。別看阿爾巴尼亞是一個小國,曾經卻敢和蘇聯、美國這樣的世界強國叫板。那麼,阿爾巴尼亞為什麼會變成現在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