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陵:「陽謀」催生的開國功臣 | 劉三解

2021-02-13 劉三解freestyle

在《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與《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中,明確記錄為在「豐」從起的有:


安國武侯王陵(客)

清陽定侯王吸(中涓)

廣平敬侯薛歐(舍人)

斥丘懿侯唐厲(舍人)

猗氏敬侯陳遫(舍人)

鄢陵莊侯朱濞(《漢書》作:傿陵嚴侯朱濞,卒)

博陽節侯周聚(卒)

張節侯毛澤(《漢書》作:張節侯毛釋之,中涓騎或中涓)

紀信匡侯陳倉(中涓)

博平敬侯馮無擇(《漢書》作:博成敬侯馮無擇,悼武王郎中)


總計10人,另有:

煮棗靖侯赤(《漢書》作:煮棗端侯革朱),越連敖,《史記》記「豐」,《漢書》記「薛」。

赤(革朱)的職務是確定的,「越連敖」,而很明顯在「豐」初從的列侯的記錄裡,都沒有「前元年」、「漢元年」之類的時間標註,可知,其初從均為劉邦起兵時,也並沒有歸屬其他勢力,而當時劉邦所部仍未建立嚴密的軍事組織,而是以「家吏」系統編制,具體可見,「豐」、「沛」兩地的列侯身份,只有:

也就是說,在劉邦起兵的階段,整個組織體系,就是《墨子·號令》中的「縣官家吏」+「城守兵」,正好也符合劉邦當時「沛縣縣公」的身份,所以,赤(革朱)應該並非「豐邑」的元從,而是在「薛」加入的「越騎」統領。

除了這一群,「世家」、「列傳」中還有3位在「豐」從起的,即楚元王劉交、燕王盧綰和汁方侯雍齒,總共有13位了,與碭縣持平,少於沛縣的18位。

但是,從起於「豐」的劉邦同鄉們,到底有幾個跟隨劉邦「至霸上」、「入漢中」、「還定三秦」的呢?

「至霸上」共3人:王陵、王吸、薛歐;

「入漢」共9人:王陵、王吸、薛歐、唐厲、陳遫、朱濞、周聚、毛澤(毛釋之)、陳倉;

「定三秦」共0人。

另有劉交、盧綰,應三者俱全,雍齒,於前三年以「趙將」從,可知應該屬於「諸侯慕從者」之列,則其「入漢」應無問題。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王陵的「入漢」寫得很清楚「守豐」,也就是「不入漢中」而轉回故鄉,後守南陽,或許為項羽所派遣,作為封堵南陽郡交通要道的「釘子」。

而據《史記·高祖本紀》:

(漢元年八月,《漢書·高帝紀》作:九月)令將軍薛歐、王吸出武關,因王陵兵南陽,以迎太公、呂后於沛。楚聞之,發兵距之陽夏,不得前,令故吳令鄭昌為韓王,距漢兵。(《史記·月表》作:八月立韓王昌)

也就是說,王吸、薛歐確定是入漢中後,在回攻三秦的大軍還沒掃蕩完關中時,即以偏師出武關至南陽,聯合王陵所部迎太公、呂后,楚軍出兵至陽夏阻攔,也就是說,此時碭郡仍在劉邦集團手中,王陵則為漢軍提供方便

也就是說,剩下還有6個,「入漢」卻沒有參與「定三秦」的「元從」,他們是怎麼回事?

這就涉及到上篇文章中提到的兩支軍隊:

(1)酈商部


(2)呂澤部

酈商部作為劉邦派出的「偏師」,先期入漢中、巴蜀,兵力上應有加強和監視,則派出一部分「豐沛元從」領兵一同行動,完全是可以理解的,不過在進入漢中後,卻又不參加「還定三秦」的軍事行動,而不隨行走隴西郡方向,可能漢軍經過了新的整編。

這個解釋是否合理,尚存疑。

更大的可能是,這些「豐邑」出身的軍吏,之前一直擔任關東地盤的留守部隊,隨著項羽宰割天下後新秩序誕生,呂澤「入漢」,劉邦留守在關東的一部分「元從」部下也隨行「入漢」。

一個可以理解的情況就是,馮無擇雖為「豐邑」從起,卻起家就是呂澤的「郎中」,也就意味著,呂氏家族與「豐邑」之間的關係並不疏遠,只不過,其餘諸將是以劉邦的「家吏」或「卒」從起於「豐」,並不是呂澤的「部屬」,當然,重點是自始至終沒有「屬悼武王」或「屬周呂侯」字樣,他們「入漢」時的職務如下:

唐厲,左司馬;

陳倉,騎將;

毛澤(毛釋之),郎將(郎騎);

周聚,隊卒(隊率);

朱濞,卒(從起時職務,入漢時職務未記);

陳遬,舍人(從起時職務,入漢時職務未記)。

簡言之,在漢軍已經走向正規化時,這些人沒有一個「高級將領」,在進攻項羽時,陳倉是唯一一個「以將軍擊籍」的,也和他騎兵的兵種有關,次之的是唐厲,擔任過「亞將」,並在之後擔任過東郡都尉、漢中尉,也就是「卿」位,沒有跨越位在卿上的「將軍」界限。

而王吸、薛歐,不止位列「十八功侯」,在「擊項羽」時都是位在卿上的「將軍」,則這些「同鄉」的軍吏,極有可能是追隨他們兩人,一同出武關,與王陵合軍。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劉邦派王吸、薛歐「出武關」的初衷,正是為了對王陵這個從起「豐邑」的老大哥打感情牌,具體見《史記·陳丞相世家》:



及高祖起沛,入至鹹陽,陵亦自聚黨數千人,居南陽,不肯從沛公。及漢王之還攻項籍,陵乃以兵屬漢。項羽取陵母置軍中,陵使至,則東鄉坐陵母,欲以招陵。陵母既私送使者,泣曰:「為老妾語陵,謹事漢王。漢王,長者也,無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遂伏劍而死。項王怒,烹陵母。陵卒從漢王定天下。以善雍齒,雍齒,高帝之仇,而陵本無意從高帝,以故晚封,為安國侯。

《漢書·張陳王周傳》的記載也大同小異,不過就與《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的記載大不相同:

以客從起豐,以廄將別定東郡、南陽,從至霸上。入漢,守豐。

「世家」、「列傳」中的故事是王陵在劉邦大業蓬勃發展之際,仍不肯從,在沒有任何理由的情況下,劉邦進攻項羽,他又帶著兵歸屬漢國了,項羽則更狠,把王陵老母抓來做人質,還東向尊崇之,想要招回王陵,結果其母深明大義,誇了一通劉邦後,自殺了,項羽一生氣把王陵之母的屍體烹了,奇恥大辱之下,王陵跟著劉邦一起就把天下平定了。

而且,王陵和雍齒這個劉邦的大仇人關係很好,而且本來也不想跟隨劉邦,所以封侯較晚。

而「功臣表」中則完全是另一幅景象,王陵絕對是漢家忠臣,在豐邑從起之後,就以「廄將」的身份獨立佔領了東郡、南陽郡,並跟隨漢軍至霸上,漢國建立後,一直守衛豐邑。

這看起來完全是兩個人,好不好?

還真就是一個人,就像上篇文章中三解解析過的,在南陽投降劉邦的「襄侯」王陵就是後來的安國侯王陵,這裡「世家」、「列傳」中的王陵也一樣與「功臣表」中的王陵就是一個人,只是因為有些「前因後果」被刻意省略,才顯得驢唇不對馬嘴。

這裡,需要糾正一下《鴻門宴背後:一頓飯吃下半個楚國》中的一個錯誤,就是關於王陵的句讀。

《漢書·高帝紀》記載:

《史記·高祖本紀》的記載則是:

《漢書》比《史記》缺「西陵」二字,所以,並非王陵降劉邦、降楚,而是王陵作為分部將領,降下「西陵」。

班固著述時,不解王陵的身份角色,只見到了「陵亦聚黨數千人,居南陽,不肯從沛公」,就覺得王陵是「不肯從」的小勢力,三解也犯了和他一樣的錯誤。

事實恰恰相反,高武侯鰓、襄侯王陵分別是漢朝的「臨轅堅侯戚鰓」和「安國武侯王陵」,不過,他們的「列侯」不是劉邦封的,在這個時間點,他們的身份地位是和楚國的「武安侯」劉邦,平起平坐的。

更進一步來說,王陵這個襄侯的封地,前人穿鑿對應南陽郡的穰地,其實錯了,真正的封地是在「襄邑」,地在碭郡,也就是項羽在章邯滅陳勝攻項梁時,曾經「別將」屠戮過的「襄城」,而非潁川郡的「襄城」。


由記載可知,楚懷王在項梁戰敗後,封劉邦為武安侯、碭郡長,項羽為長安侯、魯公,對當時楚國最大的兩支重兵集團進行拉攏:


一者負責睢水、獲水、濟水、菏水之間的廣大地域;


一者負責泗水上遊至濟水下遊的廣大地域。


而他自己則以呂臣、陳嬰這第三大重兵集團為基礎,控制泗水下遊至淮水、沂水流域的地盤,屬於典型的「分國以賞」激勵進取,同時穩固自身的實力,也不是權力鬥爭的庸手。

正因為不是庸手,在以劉邦牽制項氏,又在項羽頭上放了個「卿子冠軍」宋義之後,也並沒有對劉邦完全放手,還要給他也「摻摻沙子」,比如王陵封「襄侯」,戚鰓封「高武侯」,應該就是楚懷王的權術技巧。


劉邦為「碭郡長」,「襄侯」的封地就在碭郡,王陵跟隨劉邦行動,自然順理成章,但兩個人都是楚國的列侯,身份平起平坐,王陵還是劉邦的「大哥」,這倆人的關係,自然很難如蕭、曹、周苛、周昌一般順暢地轉為君臣主從。

所以,在《史記·陳丞相世家》和《漢書·張陳王周傳》中記載的「不肯從」的故事,並非虛構,卻並不完整,必須與《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的記載結合考慮,才能搞清楚事實的真相。

如果說「跟從」,王陵應該自起兵之後,一直跟著劉邦集團,直到兵罷戲下,劉邦入漢中,王陵迴轉南陽郡,但是,在這個過程之中,他應該始終與劉邦沒有建立「主從關係」,更沒有成為他的「家吏」或是「臣下」,而是以「客」自居。

而他在分封諸侯後,鎮守南陽郡的身份,也應該出自項羽封授,一方面利用他不肯屈居劉邦之下的特殊身份對劉邦沿漢水東進進行防備;另一方面,以他和劉邦的「楚將」身份對秦人出身的「三秦王」佔據的關中進行監視和包圍。


過往的刻板印象因為有成王敗寇的結果在,往往對項羽分封諸侯後對劉邦的防備不足有所指責,問題是站在當時人的角度來看,劉邦與項羽「約為兄弟」,又原為楚將,關係遠比「三秦王」更親近,而秦朝的積威猶在,防備秦人依託關中再起,絕對是一個現實問題,而且是優先級遠高於劉邦的問題。

如果沒有這個基礎認識在,又怎麼會出現《史記·項羽本紀》中的荒誕故事:

漢使張良徇韓,乃遺項王書曰:「漢王失職,欲得關中,如約即止,不敢東。」又以齊、梁反書遺項王曰:「齊欲與趙並滅楚。」楚以此故無西意。而北擊齊。

張良一封書信,只是簡單解釋了劉邦想要關中,作出不敢東向的承諾,項羽就北擊齊國去了,如果不是項羽本來就沒有將劉邦視為威脅,並相信他的承諾,又怎麼會信?

說到底,在項羽看來,劉邦奪的是「秦人」的地盤,齊、趙卻要滅楚,而且距離自己的統治中心很近,變生肘腋,當然兩害相權取其輕,但是也不會放任不管。

而王陵之叛,恰恰與項羽的這個想法有關。

對於劉邦的東出,項羽肯定是有防備的,見《史記·留侯世家》:

良至韓,韓王成以良從漢王故,項王不遣成之國,從與俱東。

上篇文章裡,三解提到過,初入關中的項羽最大的問題是「無立錐之地」,雖然用威勢裹挾了強兵,但是並沒有穩固的後方地盤,所以,他的一切所得,都是「賺」的,但是這個「生意」終歸要有個基礎,他選定的就是彭城至魯縣的泗水一線,恰恰也是與劉邦「共有」。


所以,他「不得不」對劉邦抱有希望,因為除了「相信」劉邦他別無選擇,「不信,就意味著「楚國」系統的內戰。


但是,他又必須對自豐沛,過碭郡,再到潁川、南陽的劉邦「顯勢力」、「隱勢力」有所打壓和防備,所以,對於與劉邦走得極近的「廄將」張良,他用韓王成來牽制,相當於收押一個「人質」,希望張良不倒向劉邦。

但是,在《史記·留侯世家》中有一處記載:

此事在張良投書項羽說明劉邦「如約而止」之前,也就意味著,張良騙了項羽兩次,而這個第一次,應該就觸發了韓王成之死。

漢元年四月諸侯罷兵,劉邦入漢中,張良送至褒中,又至韓地,又有「說」項羽和「不遣成之國」的記載,說明張良是在楚軍歸國途中留在了漢地,而韓王成被扣押,而作為項伯的朋友,能為漢王「請漢中地」的雙方關係紐帶,張良對劉邦的判斷,實際上是一種「擔保」、「保人」。

結果,依據《漢書·高帝紀》的記載:

而此事,《史記·高祖本紀》系年於漢元年八月,《史記·秦楚之際月表》也未記五月事,而是在八月條,記錄漢圍雍王於廢丘與塞王、翟王降服,相當於關中大部降服,也就是結果,而漢軍就算是再強悍,戰鬥、行軍也需要時間,也就意味著,至少漢元年七月,漢軍出兵奪關中的消息,已經傳到彭城了,同時來的,還有田榮在齊國故地的快速「統一」。故此,項羽才有殺韓王成這個「人質」的舉動,這是對張良第一次欺騙的報復,也是為了替換張良守韓地做準備。

僅僅一個月後的漢元年八月,漢軍平定三秦和田榮併吞齊國的消息都已成為事實,韓王成被殺的消息自然也會傳到韓地,也就引來了張良的第二次欺騙,但是,劉邦以迎接太公、呂后為名派王吸、薛歐出武關,仍舊沒有「撕破臉」,所以,楚軍才出兵,發兵距之陽夏,令其「不得前」,進而任命故秦「吳縣縣令」鄭昌為韓王,並明確地要求「距漢兵」。

直白地說,就是項羽在楚地九郡的統治根本沒時間建立,對碭郡、潁川、南陽諸郡的劉邦集團勢力只能羈縻,對張良的羈縻手段就是扣韓王成做人質,對王陵的羈縻手段,就是拿其母做人質。

所以才有「世家」、「列傳」中的戲劇性記載,其中一個明顯的矛盾信息就是王陵母的遺言:

劉邦在「微時」對王陵「兄事之」,一下子變成「長者」了,可能嗎?


其實重點是先後順序:

及漢王之還攻項籍,陵乃以兵屬漢。項羽取陵母置軍中,陵使至,則東鄉坐陵母,欲以招陵。

漢元年八月,王吸、薛歐等人至南陽時,王陵「屬漢」了沒有?

應該是沒有的,因為這支軍隊的表面名義是「迎太公、呂后於沛」,也就是說,不是來打仗的,此時的王陵部,與整個劉邦集團一樣,都沒有直接進攻楚軍,否則,項羽也不可能「安心」地在齊地燒殺搶掠。

整個局勢的打破,是在項羽殺義帝之後,負責進攻韓王昌也不是王陵,而是劉邦封的韓太尉韓信,在潁川方向最終滅掉鄭昌的,也是韓王信。

所以,真正將王陵推到劉邦方面的,恰恰是項羽的「殺人質」,如果不是項羽的主動行為,何必要在王陵母伏劍自盡之後,「烹」她?不過,不管項羽是為了洩憤,還是與韓王成的命運一樣,只是因為利用價值喪失,在王陵的立場上,項羽都是他的殺母仇人,除了投奔劉邦沒有任何復仇的可能。


反過來看,也就可以解答前文中提出的問題了,劉邦之所以派出王吸、薛歐等一整群豐邑「老兄弟」到南陽郡,「因王陵兵」,以一個「不反楚」的理由,要求協助,是在當時政治環境下最佳的「陽謀」。

因為劉邦集團並沒有完全平定「三秦」,章邯仍舊被圍困在廢丘,《史記·秦楚之際月表》的「雍王」一列也顯示,幾個月後章平才被虜,漢軍「拔我隴西」,如果項羽和諸侯兵西向,漢軍很可能會腹背受敵,所以,在維持和項羽和平狀態的前提下「拓地」,才是最佳選擇。

此時的劉邦集團,軍事力量集中於「西方」,而東方的「舊地」為了讓項羽安心,已經逐步「抽空」,並賦予了前「廄將」張良、王陵,均名義上脫離了歸屬,而楚地腹地的碭郡應該已經被項羽派人接管,只剩下「豐沛」有一部分「家吏」防衛。

也就是說,東方「舊地」的「潛勢力」需要「將吏」的激活,一旦有足夠的軍事班子輸入,即可快速「發卒,成為一個兵種齊全的「新方面軍」,這也是在「不撕破臉」的前提下,漢軍最佳的「和平演變」策略。


所以,對王陵的要求很簡單,就是「借道」,而非出徵,否則哪兒來的「不得進」?真打了一仗,要麼勝,要麼敗,要麼攻克,要麼退走,都沒有,恰恰說明「沒打」。


「沒打」,項羽卻沉不住氣,把王陵的母親扣作人質,還死在了自己手裡,恰恰是把王陵推到了劉邦一邊。



結語

在基本釐定了前因後果之後,再來看「從起於豐」的10位列侯,就會發現,他們在史書的記載中的「隱形」不下於呂澤、呂釋之兄弟,與謀反除國的盧綰、陳豨等人待遇近似。


這種狀況,與「豐沛集團」的概念名義似乎矛盾明顯,當然,從比例來說,「十八功侯」中本就只有王陵、王吸、薛歐三人列名,而他們的平生功績則被極大地省略。

王吸封戶三千一百戶,記載只有:

薛歐封戶四千五百戶,記載只有:

要知道,樊噲、灌嬰的封戶只有五千戶,傅寬的封戶只有二千六百戶,也就意味著,他們的功績完全介乎於《漢書·樊酈滕灌傅靳周傳》的諸位傳主之間,而他們的子孫傳嗣也顯示並未捲入諸呂之亂,那麼,在《史記》和《漢書》中對他們事跡的略省,就只能是上篇文章中已經提及的記錄的「源頭問題」。

類似的情況,還有一人,按照陳直先生在《史記新證》中的推測,「丞相寧」應該就是「丞相陵」之誤寫,那麼,在「功臣表」中還有一人歸屬王陵,即武彊莊侯莊不識(《漢書》作:武疆嚴侯嚴不職):

以舍人從至霸上,以騎將入漢。還擊項羽,屬丞相寧,功侯,用將軍擊黥布,侯。

這位也是「至霸上」、「入漢」齊全,卻無「還定三秦」之語,說明,應該也屬與王吸、薛歐一同至南陽的「將吏」之一。

至此,我們基本可以確認「豐沛集團」中的「豐」與「沛」的巨大不同,那就是他們雖然歸屬於劉邦集團,並在起兵之初以「家吏」的方式編制,又在劉邦起家的過程中隨從徵戰建立功勳,但由於長期歸屬於「廄將」王陵的指揮之下,屬於整個體系中的「邊緣角色」,因為距離劉邦本人更遠,所以在情感上,處於明顯的「次要地位」,這也直接影響了他們在漢帝國統治核心集團中的重要性。

所以,儘管劉邦出生在「豐邑」,「從起於豐」的諸多將吏很可能與他有舊,如「王陵」、「雍齒」,但是,正如他在面對「沛縣父老」為「豐」請求「復」的優免待遇時所說的:

高祖曰:「豐吾所生長,極不忘耳,吾特為其以雍齒故反我為魏。」沛父兄固請,乃並復豐,比沛。

我忘不了「豐邑」故鄉,但是也忘不了雍齒反叛我歸附魏國,這就是漢高祖劉邦的內心獨白,所以,在他的統治集團之中,鄉情、舊誼絕不是決定性的紐帶,恰恰相反,臣下與他本人的「距離」,包括物理距離和心理距離,才是真正的關鍵。

正因為如此,帝王的記憶力總是「選擇性」的,見《史記·高祖本紀》:

看,他兒子也懂。

因為站在皇帝的地位上,他們已經有能力讓不想回憶起來的「故事」不再存在,後人只需要記得他「提三尺劍平天下」的輝煌起點在沛縣就好,至於別人,當好「背景板」就是了,還談什麼公平不公平?

-  E N D  -


相關焦點

  • 為什麼一個小小的沛縣,居然擁有曹參樊噲夏侯嬰王陵這麼多人才?
    據統計,西漢一百六十二位開國功臣,沛縣籍者佔三十三人,若以身份最高的前二十位而言,沛縣籍者達十人,佔了一半,包括曹參、樊噲、夏侯嬰、王陵、周緤、孔聚、審食其、雍齒等。因沛縣人在西漢開國功臣中佔了多數,故此西漢功臣集團,在後世也被稱為「豐沛功臣集團」。
  • 推恩令為何會成為陽謀?因為它只是皇上坐山觀虎鬥的藉口
    這時候就要用到陽謀了,陽謀直接可以解決問題,比如說漢朝時期的推恩令。當年劉邦在打敗項羽之後,建立了漢朝,開始進行論功行賞,將許多的開國功臣都封為諸侯王。劉邦認為諸侯王威脅到了皇權,就把部分諸侯王以各種名義給消滅了。劉邦又開始封藩王,讓自己的親戚建立自己的諸侯國,實行郡國並行制,這樣並沒有把權力很好地集中起來。
  • 什麼是西夏王陵?
    但因沙漠廣袤而荒涼,他們並未發現西夏王陵。然而讓學者們疑惑不已的西夏王陵,卻在一次施工開挖地基時偶然被發現了。後來考古學家們又陸續在賀蘭山東麓發現數座形似金字塔的高大墓葬。當時沒有人知道是誰堆砌了這些神秘的土堆,一度認為它們不過是一批唐墓。唯有當地人口耳相傳的傳說中,「昊王墓」這個稱呼在暗示著它們的西夏身份。這讓人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西夏實際開國者李元昊...
  • 劉三解:「仇官」憑什麼「仇」公務員?
    清朝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極端的反例,漢朝則提供了一個特殊的範例,預知詳情,請關注下期劉三解作品。鳳凰新聞客戶端主筆 劉三解版權申明:本文系鳳凰新聞客戶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與作者,並通知mayj@ifeng.com---喜歡本文,就分享吧:)----點擊頁底「閱讀原文」↓↓↓,移步鳳凰新聞客戶端,樂享更多精彩!
  • 第74篇.西夏王陵
    根據現在的考古與考證,這就是西夏王陵。  西夏陵又稱西夏王陵、西夏帝陵,是西夏國歷代帝王陵以及皇家陵墓,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地面遺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也是現存規模最大的一處西夏文化遺址。1988年西夏王陵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 陽謀是什麼意思?看古人如何將陽謀之道運用的爐火純青?
    談到陽謀,可能很多人只知道這個概念,但卻並不知道是什麼意思,或者說大概理解這個詞的含義,而不清楚怎麼描述。那麼,陽謀到底指的是什麼呢?陽謀是針對陰謀而言的,具體指的是根據現有的狀況,在不依賴其他條件的情況下,根據大勢,順勢而為,進行資源配置,達到想要的目的。這樣的解釋可能很多人看到後,更加糊塗了。簡單來說,陽謀就是一件事情的最終結果大家都知道,但所有人都有無法拒絕的理由。明知道是坑,但是跳坑確實當時唯一合乎利益的選擇。
  • 無解的陽謀都是直指人心的,從推恩令說起
    陽謀是指光明正大的使用計謀,即使對方看穿了自己的目的,也咩有辦法應對。相較於陰謀,陽謀光明正大,卻也無法解決。因為陽謀都是直指人心最深處,隨人性而生,伴人性而終。提起漢武帝,推恩令的頒布絕對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
  • 陰謀只是低級手段陽謀才是王道
    什麼是陰謀,什麼是陽謀? 陰謀,陽謀並不是貶義詞和褒義詞禪餘頃的關係。陰謀是陷阱,陽謀就是坑。陰謀讓人防不勝防賀陸,陽謀讓人睜著眼上當。陰謀,陽毀敏謀的區別只在於設計的高明與否,而不在於設計者的卑鄙與高尚。
  • 漢中山王陵及王室墓文物特展開幕
    當日,「父子家國—漢代中山王陵及王室墓出土文物特展」在西安漢景帝陽陵博物院開幕,由漢景帝陽陵博物院、河北博物院聯合舉辦。本次特展是以漢景帝劉啟、中山靖王劉勝父與子、帝與王的血緣家國紐帶為線索進行的一次展覽實踐,參展文物共計90件(組),以中山靖王劉勝夫婦、中山懷王劉修、中山簡王劉焉等王族陵墓精品文物為主。中新社記者 張遠 攝本文轉自【中新網】; 10月10日,觀眾在參觀長信宮燈。
  • 西夏王陵: 一個堪比精絕古城的神秘之地
    然而從此以後,西夏王陵的面孔一直是若隱若現,迷霧重重!由於文獻缺載,陵區每座王陵的主人是誰,至今難以確定。幾年前,西夏王陵精確的坐標繪圖在專家們的手中完成。有人驚訝地發現,九座帝王墓的組成正是一個北鬥星的圖案,而它的陪葬墓也都是按各種星象的布局來設計的!究竟在一座座王陵之下,都隱藏了哪些不為世人所知的秘密呢?
  • 西夏王陵,講述一個神秘王國的興衰歷程
    西夏陵又稱西夏王陵、西夏帝陵,是西夏曆代帝王陵墓的所在地,有「東方金字塔」之稱。坐落在銀川市西郊賀蘭山東麓,它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地面遺蹟保存最為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是中國最大的西夏文化遺址。西夏王陵受到了佛教建築的影響,使漢族文化、佛教文化、党項族文化有機結合,構成了中國陵園建築中別具一格的形式。在中國119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西夏王陵是唯一的以單一的帝王陵墓構成的景區。
  • 解讀史上最高明的陽謀之一「推恩令」
    漢武帝像大家好,在說推恩令的故事之前,我們先簡單了解一下什麼是陽謀。通俗的說陽謀是跟陰謀相對的,陰謀的意思就是暗地裡做壞事,陽謀就高明多了,陽謀就是明著給你挖坑,你也看見我挖的坑了,但是你還得往裡跳。陰謀有跡可尋,是有破綻的。而陽謀是隨著當前的形勢隨勢而發,無跡可尋,比起陰謀來就高明多了,也更加難以實施。就比如說「生意」就是應用最普遍的陽謀。
  • 開國功臣都面臨功遂身退
    縱觀各朝各代的開國功臣,能夠得道善始善終的人並不多,韓信就是最出名的一個例子,韓信早年能夠忍常人之能忍,受胯下之辱的一個人,在功成名就之後,仍然無法逃脫持功而驕,最後不得而終。與之相對應的就是張良,張良在功成名就之後,晚年選擇辭官歸隱。開國功臣容易受到帝王猜忌,但是也是有持功而驕的原因在裡面,才會受到打擊。
  • 陽謀:比陰謀更厲害,更難做到,歷史已證明!
    這也是陰謀的對立:陽謀。陽謀就是根據現有條件,在不影響別人、也不依賴別人的前提下,因勢利導、光明正大的通過改變自己的資源配置,提高效率,達到總體更好的結果或實現更高的希望。陰謀陽謀就是對立的,如果說陰謀是悄悄摸摸地想方設法騙人,那麼陽謀就是光明正大地使用計謀。陰謀是有跡可循,擁有破綻可破解的;陽謀是隨勢而動,隨勢而發,無跡可尋,不可破解的。
  • 古代的這四大陽謀,人盡皆知,卻是無解的存在
    所謂陽謀,是針對陰謀來說的。 陰謀是利用欺騙來蠱惑對方上當,實際的意圖跟真實的意圖不一樣,一旦被對方識破,效果必將大打折扣。 陽謀是光明正大的使用計謀,實際意圖與真實意圖相統一。
  • 唐朝開國功臣——李大亮
    李大亮(586年-644年),京兆涇陽人,唐朝開國功臣。原為隋將龐玉部下行軍兵曹,與瓦崗軍作戰被俘,隨即獲釋。
  • 在歷史上陽謀無解,你看穿了也沒用,如今被老闆用到了職場!
    所謂陽謀就是我明著搞你,你卻無可奈何,明知道前面是個大坑,你卻必須往裡邊跳,所以說能玩陽謀的都是高手,《資治通鑑》就是一本大號PK的書,不過如今大都被老闆們用到了職場。韓開了一個讓趙王無法拒絕的條件,從而達到禍水東引的效果,這個陽謀直接導致了長平之戰的爆發,白起坑殺趙國40萬人,這個陽謀是成功的,也是失敗的,因為後世就有個很好的例子,孫劉聯合抗曹,如果劉備當初禍水東引,曹老闆可能早就一統三國了。
  • (雜論)象棋的陽謀論
    象棋對弈中的這種陽謀,是光天化日之下的謀算,對手能做什麼,要做什麼,你都得看清楚了。倘若大意,或者甩出巨勺,那就是自己全責了,怪不了別人,更無法說出「群臣誤我」的甩鍋之辭了。  信息公開透明,明擺著較量,這是陽謀。信息不對稱,互不了解,眼前烏黑,啥呀看不見,這是陰謀的基礎。從這個角度來說,陽謀陰謀都是相對的,取決於對手水平,對手水平太次,那陰謀就會滿天飛,對手如果伯仲之間,那就是陽謀,這個時候,血壓血糖或者心情好壞便會成為決定性因素了。
  • 真正的高手都是善用陽謀、多積陰德
    善用陽謀,是因為對人性有極高的洞察力,能看到大眾看不到的地方,不需要採用那些毒辣殘忍的計謀。這樣的人在輸贏定局後,對手往往心服口服,甚至轉而支持原來的敵人。一個人如果不在世間做事,基本上不會涉及到謀略之事。但中國文化在漢代以後,基本是以儒家為主。
  • 史上最高級的三大陽謀,光明正大的坑人,至今無人能解
    謀略簡單來說,可以劃分為陰謀和陽謀。陰謀比較常見,但往往都是見不得光的。陽謀就不一樣的,它的技術水平更高,比陰謀更高級,能夠使人打掉牙往肚裡吞,有苦說不出。歷史上就有三次著名的陽謀,至今無人能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