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國家林業總局提出布設十三條長距離國家森林步道的前期設想,路線將覆蓋小興安嶺、陰山、太行山、崑崙山、橫斷山脈、喜馬拉雅山脈等全國著名山脈和重點森林區。
2018年,國家體育總局聯合十二部委提出《百萬公裡健身步道工程實施方案》,力爭推動全國健身步道的發展,促進全民健身活動廣泛開展,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戶外健身需求。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由天地而生,是天地萬物的一部分,儒家進一步發展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並將其延伸發展為人們的行為準則和社會運行準則。
尊重自然、敬畏天地,遵照自然規律做事,已經內化為中國人的精神內核。人行走於自然之間,感受萬物生息消長,體會天地大美,相時而動,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是中國人的一致追求。
在我國廣闊的國土中,古村落和古驛道猶如散落的珍珠和絲線,承載了過往的歷史煙雲,見證著一個行業,一個族群的興衰和喜樂,諸如秦嶺古道、古絲綢之路、茶馬古道,徽杭古道等,是千百年來各地人口、經濟、文化往來的見證。
▲絲綢之路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由於收入水平上升和生活環境改變,人們精神需求的比重上升,現代都市人以平民且方便的方式,回歸田園,回歸森林,回歸山川的渴望日益強烈。徒步遊憩正在全國各地興起。
英文裡的單詞TRAIL和「步道」的意思最近。步道(Trail)是指以步行為主,兼顧自行車、騎馬等多種戶外休閒用途的通道(不同於景區遊步道、商業步行街道等)。在國內的學術研究中Trail常被譯為步道、遊徑、小徑等,而在規劃建設實踐中多稱之為步道。
2010年,國家體育總局中國登山協會頒布《國家登山健身步道標準(修改稿)》,將登山健身步道定義為以登山為基本方式,在山地上修建的以健身為目的的步道(區別於遊步道等);將步道系統定義為位處山地、海岸及郊野地區,經過審核認定的步行體驗廊道及相關設施,為遊客提供休閒健身、生態旅遊、自然體驗、環境教育、景觀欣賞功能,具有自然人文資源或景觀美質;將國家登山健身步道系統(National Trails System)定義為一個區域內所有登山步道的連接及其附屬區域、設施的總和。
2010年,浙江寧海縣建成我國第一條國家登山健身步道。寧海國家登山健身步道國家體育總局向全國推廣的「國家登山健身步道示範工程」,全長500多公裡,被稱為「千裡休閒健身步道」。
寧海國家登山健身步道是我國第一個符合國家標準的登山健身步道,也是國內首次把傳統的戶外運動同旅遊與全民健身有機結合在一起。
2014年,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46號),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
人們巨大的戶外休閒需求和中央政策的支持,繼浙江寧海建成首條國家登山健身步道後,全國各省也陸續規劃建設健身步道,業已掀起建設熱潮。
我國的國家登山健身步道有幾個特點:
1、登山健身步道有統一的步道標牌、管理方案等設計。
2、政府引導,多方參與。
3、配套賽事活動:國家為了推廣登山健身步道,已經在步道上舉辦了很多徒步、跑步比賽等配套活動。
截止2018年11月,全國共建成23條國家登山健身步道,總裡程超過1900公裡。
除了上述的政府規劃的步道體系,我國民間有沒有潛在的「國家步道」級別的線路呢?
跟TRAIL相近的一個單詞是ROUTE,意指「野路、野徑", 泛指一個被少數探索過的大致路線,很多地方未經修繕。美國的大陸分水嶺(Continental Divide Trail)和Sierra High Route、加拿大的Great Divide。
我國的大橫斷就是一個ROUTE,這是一條民間策劃、由媒體和出版業推動的自下而上的線路,由眾多攝影師和驢友探線而成,選擇路線多,類似一個「走廊」。它還沒有被修繕為傳統意義上的小徑,但已經有了美國阿帕拉契亞(AT)、太平洋山脊(PCT)等長距線路的雛形。
橫斷山脈縱穿西藏、青海、四川、雲南、甘肅五省,是我國獨一無二的跨越最多省的最長最寬最典型的南北走向山系。橫斷山南低北高,南至中緬邊界山區,北抵達青海西藏四川交界咽喉部位扎尕那,東起四川邛崍山,西抵西藏舒伯拉嶺。它包含著三江併流等世界級景觀,6000米海拔以上的雪山層層疊立,海拔高差大,在小區域之內就能有豐富多層次的景觀,是一個天然的生物基因庫。
「歷時63天,橫斷天路全線拍攝照片18700張,首次展現在公眾面前的高山湖泊28個,途經海拔4000m以上高山埡口42座,無人區穿越大約1100公裡。」
有些「ROUTE」是世界上自然和人文風景的集大成者。
橫斷天路後,又一條以中國的著名山脈為藍圖的國家步道——太行天路即將問世。
從中國地形圖上看,巍巍八百裡太行,自北而南貫穿於中國大地的腹心,上接燕山,下銜秦嶺,跨越北京、河北、山西、河南,是華北平原和黃土高原的地理分界,是中國第三階梯躍向第二階梯的天然臺階,也是北方草原遊牧文明與中原農耕文明的結合區。
巍巍太行 相對於橫斷天路的「偏遠」,太行天路是不是更觸手可及。
圖片來源:濟源網
整個太行山脈由一系列山脈組成,由南向北包括中條山、王屋山、太嶽山、太行山、繫舟山、小五臺山、恆山、軍都山等等。
2018年12月28日全線開通試運營的太行山高速,與規劃中的太行天路大致並行,它們遙相呼應,串連起沿線50餘個4A級以上景區,無論是五臺山、娘子關、郭亮村,還是嶂石巖長崖、掛壁公路、雲臺山,這些太行明珠,既具備北方山川的雄偉,又擁有了南方山水的靈秀。
目前,截止2020年12月,太行山國家森林步道濟源段東延項目總長108公裡,正以每天500米的施工速度全力推進,該段項目不僅會串聯起九裡溝景區和蟒河口水庫、河口村水庫、五龍口景區、朱德出太行小道等景點和紅色文化資源,沿途還將修建驛站,並增設科普宣傳類標識標牌等配套設施,給廣大遊客和徒步愛好者送上新的體驗和驚喜。
太行山國家森林步道濟源段東延線路建設將繼續保持沿線的濟源原生態美景,展現沿途的悠久歷史文化 。
圖片來源:濟源網
太行國家森林步道濟源段預計2021年4月中旬將全線貫通,屆時,太行國家森林步道濟源段將向社會開放的國家森林步道,為我國的戶外愛好者打開一個新的世界。
我國疆域遼闊、自然資源豐富,除了錦繡山川,還有豐富的水域資源,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要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建設美麗中國。
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廣東省改革創新,先行先試,在治水領域率先提出了實踐——「三道一帶」萬裡碧道建設規劃。
碧道規劃建設是以水為紐帶,以江河湖庫及河口岸邊帶為載體,統籌生態、安全、文化、景觀和休閒功能建立的複合型生態廊道。
廣東萬裡碧道的規劃建設是繼國家健身步道規劃建設之後,全民遊憩空間建設的互補,是促進全民健身活動、建設美麗中國的又一個重大舉措。
以上是關於我國國家步道的概況介紹,湖南省地形多樣,山明水秀,素有芙蓉萬裡之美譽,那麼湖南的步道建設又是怎麼樣的呢,下一篇,小步將為您介紹湖南省的步道概況,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