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年報披露後都會迎來高送轉行情,很多投資者也熱衷於炒作高送轉概念。截止至上月底,滬深兩市攻擊有2600多家上市公司發布了現金分紅預案,2019年全年累計分紅總額預計達1.35萬億,再次突破分紅規模萬億大關,並且創出了歷史分紅新高。
股票分紅後再買入可以降低成本麼,為什麼有人喜歡分紅後再買入?
股票分紅屬於股市中常見的除權與復權的關係。
除權是指上市公司因盈利向股東分紅送股,最後因為股份增加後每股票面價值減少,然後需要從實際價格中減去減少的部分,叫做除權。
分紅的方式有很多種,主要包括現金分紅和股票送轉。現金分紅,以股價現價10元為例,每十股送十元時除權後第二天開市股價就會變為9元;每十股送十股第二天股價就會變為五元同時持倉股數翻倍,這兩種送轉方式都叫除權。
復權是指除權後股價走勢繼續向上,再次回到了除權之前的價格。
以分紅前股價十元為例,除權後股價變為9元,之後股價繼續上漲至10元,完成復權;股票送轉後價格變低股數增加,復權後股價繼續上漲至原價格,完成復權。
除權與復權之間的直接關係就是股價回歸,分紅部分進了投資者帳戶,送股部分直接增加了持倉數。簡單理解就是分紅的錢作為股東你拿走了,但是股價後續又漲了回來;送股的除權復權價格回歸後你的持倉量變多了。
復權的走勢在前幾年市場規模不大時經常發生並且頻率較高,屬於每年必炒的概念。所以投資者比較熱衷於追逐買入高送轉熱點,追求的就是復權過程中股價上漲帶來的收益。
近年來隨著IPO的不斷加速,市場擴容至4000隻股票。此時的除權與復權必然性關係已經非常小了。我們也經常會發現這幾年高位除權的股票經常以下跌走勢為主,能走出復權的股票數量越來越少。
至於說股票除權後降低成本是錯誤的,他們之間沒有任何關係,只是吸引投資者買入的一種方式。對於厭惡高價股的投資者,一隻股票價格現價是10元,如果十股送十股它的股價就變為5元。如果不了解該股的投資者就很容易發生購買行為,而實際上這隻股票的實際價格並沒有改變,只是擴張了股本而已。
綜上,股票分紅後並不會降低成本,之所以有人熱衷於除權後買入要麼是認為後續股價有復權預期,要麼是不了解實際情況喜歡購買低價股。隨著註冊制的實施以及A股的持續擴容,這類題材將逐漸遠離我們的視野,以後更被投資者關注的將是業績持續向好的上市公司,單獨的追求復權已經成為過去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