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P和PMP都是PMI體系下的。一般是先PMP,再ACP。PMP更多的是項目管理框架;ACP會是側重敏捷開發管理,側重方法論。由此可看出,ACP敏捷項目管理和PMP項目管理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發展方向。
實際上PMP和ACP有很大的區別:
PMP知識體系操控整個項目流程;如果用ACP知識體系來管理整個項目生命周期往往會造成項目混亂,ACP更適合的是在這種需求多變、範圍也不清晰的項目中管理項目中的產品開發過程。
PMP所涵蓋的項目管理思路有一個前提:需求和項目範圍儘可能不變或少變,這樣才能使得項目三角形相對穩定,否則需求和項目範圍一發生變化,整個項目系統就很多有可能隨之發生改變。
如果項目中需求不停變化,那麼PMP項目管理思路還可行麼?例如現在熱玩的「絕地球生」遊戲、小米手機的MIUI,像這類產品的開發都是不斷貼近用戶需求,一直處於變化狀態的,唯有這樣才能有更好的用戶體驗,才能得到用戶的認可。
那用PMP項目管理思路(我們通常稱為瀑布式方法)依然照葫蘆畫瓢收效甚微!
由此PMI推出了一種新的項目管理方式—ACP敏捷項目管理。
PMI經過多年調查發現許多項目需求不斷地變更,成員小於10人的團隊,套用以往「先做計劃再做事」的思維,項目根本推不動。因此,PMI提倡採用敏捷(Agile)的方法管理變動的項目,並從2011年開始正式推出PMI Agile Certified Practitioner(PMI-ACP)認證,是項目經理能夠具備快速應變的能力。
PMI-ACP是敏捷管理專業人士認證,旨在幫助項目管理從業人員從容應對團隊需求改變與具備快速應變能力;幫助項目團隊順利交付商業價值,滿足客戶的期望與需求。
明確了敏捷的思想後,下面介紹兩種敏捷的核心方法:迭代-增量模式和每日站會。
迭代—增量模式
開發周期非常短(通常2-6周,有的只有1周,甚或8小時),每個開發周期都有完整的需求-設計-開發-測試-上線等完整的閉環。迭代所帶來的項目節奏非常快,而且優先開發對用戶價值最高的產品功能。
而增量的方式則是有點像切蛋糕,將項目切成若干個塊,我們在開始的時候不知道我們需要多少塊,也不知道這個會是哪種蛋糕。我們會隨著項目的進行,一塊一塊地弄明白。這樣在一個迭代的末期,一個優先級排序比較高的需求中的一塊,就完成了,這是迭代-增量開發的真正的亮點。
完成一個迭代後,一項功能需求就被轉化成了可工作的產品並且可以向客戶展示。而這種方法最大的有價值之處在於,客戶可以在項目早期就進行反饋,我們也可以更快的速度響應客戶,並在下一個迭代做出變更並且按照客戶所期待的正確方向進展項目。
每日站會
每日站會是敏捷項目的常見慣例。在每日站會中,每個團隊成員只對三個問題提供答案:
1、昨天你做了什麼?
2、今天你計劃做什麼?
3、你遇到什麼問題?
敏捷項目感興趣的是可交付和切實可見的結果,每日的進展會讓團隊成員感受到成就感,因為這是每個團隊成員的真實成就,而不是應付項目經理和老闆的。
總結一下,PMP項目管理和ACP敏捷項目管理各有千秋,不能相互取代。根據公司環境和項目需求來選擇認證,認證含金量才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