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萬千浮華過,唯有忠骨存
大明王朝自太祖朱元璋以來在中國歷史上存續了270餘年,在這風雲變幻的歷史洪流中,無數奸臣、權臣、名臣、忠臣用自己的方式留下了特有的印記,當我們翻過一頁頁歷史的篇章時,在無數耀眼的名字裡面,一個獨一無二的名字印入眼帘——于謙。
少年勵志
1398年5月的一個夜晚,于謙誕生於杭州錢塘縣,少年于謙在這片風景如花的江南水鄉中開始了自己的人生,少年于謙除了讀書識字以外,同現代孩子一樣,這個年紀的于謙也會追星,只不過追的不是什麼愛豆,于謙追的星比較特別——文天祥,為了表達自己對這位偶像敬仰之情,他在書房中寫下格言:殉國忘身,捨生取義,寧正而斃,不苟而全。
一罵成名
宣德元年八月,漢王朱高煦起兵謀反,在被明朝另外一個牛人王陽明一番折磨教育之後,在樂安被捕,在入獄之前,隨朱厚照出徵的于謙狠狠地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王爺數落成了「伏地魔」,這一罵也給于謙帶來了正直的名聲,在之後的許多年,于謙也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自己無愧於心。
《明紀》卷六十一:(帝)命御史于謙口數其罪,以劾章示之。謙正詞嶄嶄,聲色甚厲。高煦伏地,戰慄頓首,言臣罪萬死、萬死,惟陛下命。
臨危受命
正統十四年(1449)明英宗朱祁鎮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北徵瓦剌兵敗被俘,瓦剌首領也先開始利用這位香餑餑向明朝政府索要巨額贖金的要求被明朝官員的默契(看來皇帝的死活在這幫仁兄心中也不重要嗎)拒絕之後,同年八月,也先率領五萬精兵突擊北京,準備依靠手裡的肉票狠狠地敲一筆。
面對這一突如其來的進攻,明朝政府上下亂作一團,當時的朝廷分為兩派,一派是以徐珵為代表的主逃派,主張朝廷搬遷到南京,一派是以于謙為代表的主戰派,最終,在兵部尚書鄺埜、太后的支持下,由于謙布置戰術和調遣部隊迎擊也先的突擊部隊。
能臣本色
經歷了土木堡之敗之後,明朝最為精銳的三大營損失殆盡,當時北京城內只剩下一些二流的部隊,加之從土木堡逃回來的殘軍,整個北京城的守備部隊難以抵禦也先的部隊,於是,于謙開始從北京周邊調遣了兩京、河南備操軍、南京、山東備倭軍、江北所有運糧軍,雖然部隊戰鬥力參差不齊,但也調來了十幾萬人,這也為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奠定基礎。
古語有之: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雖然于謙可以在短時間內調遣大量的作戰部隊進駐北京,但這十幾萬張口的吃飯問題卻難以解決。
聰明的侍郎大人想到了一個好主意:各個作戰部隊全部從通州經過,並由單兵各自從糧倉中自取口糧,這樣一來,整個部隊的口糧問題就解決了,由此可以看出,于謙雖然是讀四書五經長大的,但是教條的知識卻沒有將這位名臣的思維限制住,能靈活地根據現實情況採用行之有效地計策者,能臣也。
北京保衛戰
面對也先的大軍,于謙冷靜地分析了當前的局勢,北京城是一座大城,城大不僅意味著城市的繁榮,也意味著當敵軍進攻的時候,敵軍可以攻擊的方向和角度也更多,而北京城作為明帝國的都城有九扇城門,這對於明軍來說是不利的,面對這一難題,于謙做出的選擇是:主動出擊。
在也先大軍到達北京城之前,于謙命令周邊的百姓全部撤進北京城,在北京城周邊的民居為也先的大軍布下天羅地網。
體現一個名將的戰術水平的時候到了,于謙將明朝的神機營布置在城外的民房中,當也先的先鋒部隊經過民居準備向德勝門前進時,埋伏已久的神機營發動突然襲擊,在這樣一場實力不對等的殲滅戰中,也先的先鋒部隊全軍覆沒,也先的胞弟孛羅在這場殲滅戰也被明軍擊斃,於此同時,也先率領主力部隊也在安定門外被石亨和石彪擊敗。
在經歷了最初的大敗之後,也先在北京城下駐紮下來,準備繼續用朱祁鎮勒索明政府一筆然後回到自己的大漠去,不過侍郎大人似乎沒有這樣的好心情,在一天夜晚,于謙送給了也先一份貴重的送別禮物——大炮,這一場煙花晚會過後,也先大軍慌不擇路地撤向漠北,北京保衛戰也就此全勝。
埋下隱患
北京保衛戰之後,為表彰于謙同志在這場戰役中卓越的領導和指揮,朱祁鈺賜予于謙少保的封號,還打算給他兒子也封爵,但于謙拒絕了,只接受了少保的封號,對此,于謙是這麼說的:「卿大夫之恥也,敢邀功賞哉」,。
朝堂之上是你爭我奪的,雖然大家平日裡都裝出一副正臣、賢臣的模樣,口中最常掛的就是「兩京一十三省」,但做官本質上還是要某個好前程的嘛,這時,在北京保衛戰中立功的石亨找上了于謙,他想保舉自己手下升遷,同時還向朱祁鈺舉薦了于謙的兒子,石亨原本想著禮數也盡到了,況且于謙和自己還當過一陣戰友,升遷之事應該沒什麼問題了,哪成想,正直的于謙直接否定了石亨的舉薦,理由是石亨舉薦的這幾個人能力都不咋地,就這樣,于謙無意中得罪了第一個人。
在北京保衛戰之時,一個叫做徐珵的人在此時建議南遷,于謙登堂大罵:「建議南遷之人,該殺。」,北京保衛戰過後,徐珵由於抱有未戰先怯的失敗主義思想,被朱祁鈺一道命令貶到地方當父母官去了。
說起來這哥們也是挺慘的,當時在朝堂之上,支持南遷的官員絕對不止徐珵一人,只不過徐珵把大家想說而不敢說的話說出來而已,放在今天也就是一個不成熟的小意見,但在當時的情況下,徐珵就成了官員們更進一步最好的墊腳石,還是用完就丟的那種,徐珵走了,但也為于謙的未來標註了終點,幾年之後,徐珵將親手將于謙送往刑場,這是于謙無意得罪的第二個人,也是最致命的一個人,幾年之後,這位徐大人將會為于謙的人生畫下句號。
石灰吟
徐珵被貶之後,通過改名字(改名徐有貞)的騷操作和精明強幹的個人能力,在短短幾年之後成功從地方回到京城任職,這一次,他打算置于謙於死地。
景泰八年正月,徐有貞夥同先前和于謙鬧下矛盾的石亨發起了奪門之變,成功擁立被朱祁鈺軟禁了八年之久的朱祁鎮復位,不久以後,徐有貞向朱祁鎮編了于謙于少保是怎麼夥同朱祁鎮老弟將他軟禁冷宮長達八年之久,是如何讓他和自己的老婆別離等離奇故事,並告訴朱祁鎮,只有把于謙大卸八塊才能解朱祁鎮多年來的痛苦。
但朱祁鎮聽完後只微微一笑:「于謙是有功的。「徐有貞慌了,他沒想到這位在與世隔絕八年之久的皇帝竟然如此老辣,此時,徐有貞點到了一個關鍵:」不殺于謙,此舉無名。「聽完,朱祁鎮同意了徐有貞的意見。
景泰元年正月二十三日,于謙被押赴刑場,在死前,于謙留下了千古名篇《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死後被抄家,抄家的官員最終只在一件緊閉的屋中找到兩件值錢的物件,一件是朱祁鈺賜的寶劍,還有一件是蟒袍。
于謙,一個懷有赤子之心的仕人,他用自己的行動踐行了一個仕人所應做之事,縱然時光荏苒,而于謙二字,依舊光耀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