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救大明江山的功臣,卻被斬殺於午門

2020-12-18 一葉行

于謙:萬千浮華過,唯有忠骨存

大明王朝自太祖朱元璋以來在中國歷史上存續了270餘年,在這風雲變幻的歷史洪流中,無數奸臣、權臣、名臣、忠臣用自己的方式留下了特有的印記,當我們翻過一頁頁歷史的篇章時,在無數耀眼的名字裡面,一個獨一無二的名字印入眼帘——于謙。

少年勵志

1398年5月的一個夜晚,于謙誕生於杭州錢塘縣,少年于謙在這片風景如花的江南水鄉中開始了自己的人生,少年于謙除了讀書識字以外,同現代孩子一樣,這個年紀的于謙也會追星,只不過追的不是什麼愛豆,于謙追的星比較特別——文天祥,為了表達自己對這位偶像敬仰之情,他在書房中寫下格言:殉國忘身,捨生取義,寧正而斃,不苟而全。

文天祥像

一罵成名

宣德元年八月,漢王朱高煦起兵謀反,在被明朝另外一個牛人王陽明一番折磨教育之後,在樂安被捕,在入獄之前,隨朱厚照出徵的于謙狠狠地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王爺數落成了「伏地魔」,這一罵也給于謙帶來了正直的名聲,在之後的許多年,于謙也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自己無愧於心。

《明紀》卷六十一:(帝)命御史于謙口數其罪,以劾章示之。謙正詞嶄嶄,聲色甚厲。高煦伏地,戰慄頓首,言臣罪萬死、萬死,惟陛下命。

臨危受命

正統十四年(1449)明英宗朱祁鎮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北徵瓦剌兵敗被俘,瓦剌首領也先開始利用這位香餑餑向明朝政府索要巨額贖金的要求被明朝官員的默契(看來皇帝的死活在這幫仁兄心中也不重要嗎)拒絕之後,同年八月,也先率領五萬精兵突擊北京,準備依靠手裡的肉票狠狠地敲一筆。

面對這一突如其來的進攻,明朝政府上下亂作一團,當時的朝廷分為兩派,一派是以徐珵為代表的主逃派,主張朝廷搬遷到南京,一派是以于謙為代表的主戰派,最終,在兵部尚書鄺埜、太后的支持下,由于謙布置戰術和調遣部隊迎擊也先的突擊部隊。

能臣本色

經歷了土木堡之敗之後,明朝最為精銳的三大營損失殆盡,當時北京城內只剩下一些二流的部隊,加之從土木堡逃回來的殘軍,整個北京城的守備部隊難以抵禦也先的部隊,於是,于謙開始從北京周邊調遣了兩京、河南備操軍、南京、山東備倭軍、江北所有運糧軍,雖然部隊戰鬥力參差不齊,但也調來了十幾萬人,這也為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奠定基礎。

古語有之: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雖然于謙可以在短時間內調遣大量的作戰部隊進駐北京,但這十幾萬張口的吃飯問題卻難以解決。

聰明的侍郎大人想到了一個好主意:各個作戰部隊全部從通州經過,並由單兵各自從糧倉中自取口糧,這樣一來,整個部隊的口糧問題就解決了,由此可以看出,于謙雖然是讀四書五經長大的,但是教條的知識卻沒有將這位名臣的思維限制住,能靈活地根據現實情況採用行之有效地計策者,能臣也。

北京保衛戰

面對也先的大軍,于謙冷靜地分析了當前的局勢,北京城是一座大城,城大不僅意味著城市的繁榮,也意味著當敵軍進攻的時候,敵軍可以攻擊的方向和角度也更多,而北京城作為明帝國的都城有九扇城門,這對於明軍來說是不利的,面對這一難題,于謙做出的選擇是:主動出擊。

在也先大軍到達北京城之前,于謙命令周邊的百姓全部撤進北京城,在北京城周邊的民居為也先的大軍布下天羅地網。

北京保衛戰

體現一個名將的戰術水平的時候到了,于謙將明朝的神機營布置在城外的民房中,當也先的先鋒部隊經過民居準備向德勝門前進時,埋伏已久的神機營發動突然襲擊,在這樣一場實力不對等的殲滅戰中,也先的先鋒部隊全軍覆沒,也先的胞弟孛羅在這場殲滅戰也被明軍擊斃,於此同時,也先率領主力部隊也在安定門外被石亨和石彪擊敗。

在經歷了最初的大敗之後,也先在北京城下駐紮下來,準備繼續用朱祁鎮勒索明政府一筆然後回到自己的大漠去,不過侍郎大人似乎沒有這樣的好心情,在一天夜晚,于謙送給了也先一份貴重的送別禮物——大炮,這一場煙花晚會過後,也先大軍慌不擇路地撤向漠北,北京保衛戰也就此全勝。

埋下隱患

北京保衛戰之後,為表彰于謙同志在這場戰役中卓越的領導和指揮,朱祁鈺賜予于謙少保的封號,還打算給他兒子也封爵,但于謙拒絕了,只接受了少保的封號,對此,于謙是這麼說的:「卿大夫之恥也,敢邀功賞哉」,。

朝堂之上是你爭我奪的,雖然大家平日裡都裝出一副正臣、賢臣的模樣,口中最常掛的就是「兩京一十三省」,但做官本質上還是要某個好前程的嘛,這時,在北京保衛戰中立功的石亨找上了于謙,他想保舉自己手下升遷,同時還向朱祁鈺舉薦了于謙的兒子,石亨原本想著禮數也盡到了,況且于謙和自己還當過一陣戰友,升遷之事應該沒什麼問題了,哪成想,正直的于謙直接否定了石亨的舉薦,理由是石亨舉薦的這幾個人能力都不咋地,就這樣,于謙無意中得罪了第一個人。

在北京保衛戰之時,一個叫做徐珵的人在此時建議南遷,于謙登堂大罵:「建議南遷之人,該殺。」,北京保衛戰過後,徐珵由於抱有未戰先怯的失敗主義思想,被朱祁鈺一道命令貶到地方當父母官去了。

說起來這哥們也是挺慘的,當時在朝堂之上,支持南遷的官員絕對不止徐珵一人,只不過徐珵把大家想說而不敢說的話說出來而已,放在今天也就是一個不成熟的小意見,但在當時的情況下,徐珵就成了官員們更進一步最好的墊腳石,還是用完就丟的那種,徐珵走了,但也為于謙的未來標註了終點,幾年之後,徐珵將親手將于謙送往刑場,這是于謙無意得罪的第二個人,也是最致命的一個人,幾年之後,這位徐大人將會為于謙的人生畫下句號。

石灰吟

徐珵被貶之後,通過改名字(改名徐有貞)的騷操作和精明強幹的個人能力,在短短幾年之後成功從地方回到京城任職,這一次,他打算置于謙於死地。

景泰八年正月,徐有貞夥同先前和于謙鬧下矛盾的石亨發起了奪門之變,成功擁立被朱祁鈺軟禁了八年之久的朱祁鎮復位,不久以後,徐有貞向朱祁鎮編了于謙于少保是怎麼夥同朱祁鎮老弟將他軟禁冷宮長達八年之久,是如何讓他和自己的老婆別離等離奇故事,並告訴朱祁鎮,只有把于謙大卸八塊才能解朱祁鎮多年來的痛苦。

于謙

但朱祁鎮聽完後只微微一笑:「于謙是有功的。「徐有貞慌了,他沒想到這位在與世隔絕八年之久的皇帝竟然如此老辣,此時,徐有貞點到了一個關鍵:」不殺于謙,此舉無名。「聽完,朱祁鎮同意了徐有貞的意見。

景泰元年正月二十三日,于謙被押赴刑場,在死前,于謙留下了千古名篇《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死後被抄家,抄家的官員最終只在一件緊閉的屋中找到兩件值錢的物件,一件是朱祁鈺賜的寶劍,還有一件是蟒袍。

于謙,一個懷有赤子之心的仕人,他用自己的行動踐行了一個仕人所應做之事,縱然時光荏苒,而于謙二字,依舊光耀史冊。

相關焦點

  • 影視劇中推出午門斬首!歷史上的午門,真是用來斬首的地方嗎?
    在古裝影視作品中,經常會出現:推出午門斬首這樣的臺詞,而午門也成為網上傳言中處決死刑犯的場所。提起午門,似乎總會有股血腥味兒,午門我們都知道,那是在紫禁城中軸線的開端,居中向陽未當子午,顧明午門。由當年明代永樂皇帝朱棣所建,形成了午門現有的五鳳樓闕的獨特格局。
  • 朱元璋曾收養一位小乞丐,乞丐成開國功臣,家族守衛大明百年江山
    人生的奇妙之處就在於你永遠都不知道自己的明天在哪,在大多數人的一生中,能夠成功的人,他們也大多數都是有貴人相助,朱元璋是明朝開國皇帝,對於大明來說,他是皇帝,而對於朱英來說,朱元璋是自己的養父,也是自己的貴人。
  • 為什麼李世民繼位後,沒有像其他新皇帝那樣,斬殺前朝功臣呢?
    新皇帝擔心自己登基後,這些人會對皇位有所威脅,不利於政權的穩定,所以很多人在剛剛上位時,都會先將這些與自己一同並肩作戰過的功臣們斬殺。歷史上比較著名的事件有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在登基之後,「杯酒釋兵權」,雖然說那些大臣們並沒有被斬殺,但都乖乖地交出了兵權,成為了「光杆司令」,之後都慢慢「退休」。
  • 臨危受命挽救大明江山,為什麼還是遭至奪門之變?
    明太祖朱元璋建國之後,就確定了一套嚴格的繼承制度,要想讓江山變得更加穩定,也就需要保證皇位的正常傳承。這樣一來確實保證了皇位的傳承,可對於很多人來說,就不是什麼好事了,因為像一些庶出的皇子,就沒辦法繼承皇位,除非前面嫡出的子女都死得差不多,否則他們根本沒有繼位的機會。
  • 大明滅亡後,假如16位皇帝在地府相聚,誰會遭朱元璋痛打
    明朝皇帝「奇葩」多,這是人們對明朝皇帝的一種看法,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除了殺了很多功臣外,其他方面都還可圈可點,是一個不錯的君主,但他的繼承者,大多數就比較差了,在崇禎丟掉大明江山後,明朝的16位皇帝假如在地府相聚後,朱元璋會痛打他們中的哪些人?
  • 如果現在穿越到明朝,拿到崇禎帝的劇本,該如何挽救大明國?
    在看引言時很多人可能會好奇我寫大明,為什麼會引用這首詩?如果說讓我對明朝做一個評價,在我眼裡真的只有「惋惜。」不管曾經的江山有多麼強大,但到後來也都已經成為一場空。就好比一碗稻花香的米,在細細品嘗之後那種味道滲透到心裡,感覺實在說不出。咱們拋開前面的皇帝,就拿崇禎帝來說,我認為他不止一次有翻盤機會。
  • 王末已 | 大明網紅話王竑
    王竑在大明王朝三百年的歷史上可謂稱得上「網紅」,只要提起大明朝就不得不說王竑,因為他是歷史上唯一一個敢在朝堂之上毆死朝廷官員的七品芝麻粒似的小官。王竑成「網紅」得說「午門血案」,午門血案的起因得說「土木堡之變」,也可叫土木堡戰役。話說公元1449年,大明王朝西北邊陲瓦刺部落犯境,攻城掠地無堅不摧,很快便推進到了山西大同和居庸關外。
  • 朱元璋為何屠戮功臣?在他對太子說的一句話中道出了答案
    3儘管在後來對功臣集團大開殺戒,但其實早在大明建國初期,朱元璋與功臣集團,也曾經有過一段「溫馨歲月」。接班人的突然死亡,也在大明帝國再次掀起了腥風血雨。4朱標去世這一年,朱元璋已經65歲,在朱元璋看來,他所剩時日已經無多,而朱標的兒子、皇孫朱允炆這時才年僅16歲,為了帝國接班人的江山鞏固,朱元璋覺得,他有必要繼續為後代「開路」。
  • 千門萬戶,午門為最,紫禁城六百年再說午門
    午門正中的門樓兩側有明廊,安置鐘鼓。皇帝祭祀社稷壇、天壇、先農壇出午門時,門樓上鳴鐘;祭祀太廟出午門時,門樓上擊鼓;宮裡舉行重大活動,皇帝登臨太和殿時,門樓上則鐘鼓齊鳴。 為何午門造的似天下雄關
  • 最東方:故宮午門|五鳳樓|太和門|溥儀|午門|紫禁城|太和殿
    來自:HND DESIGN(ID:HND201604)本文已獲得授權1924年11月5日馮玉祥發動政變手槍隊闖入紫禁城末代皇帝溥儀被迫從午門離開了這座500年的皇宮士兵們歡呼著從午門湧入皇帝越行越遠身後所見只餘午門城樓上的五色旗
  • 清朝時期,果真存在「午門斬首」?你看看午門到底是幹什麼的
    有人甚至還試圖用「誅殺並非人為意願,乃係順應天意」的古代思想來解釋「午門」為何會成為「斬首」的所在地。在陰陽觀中,午為陽;「推出午門」,即為推犯人入陰,實現陰陽兩隔。帝王,作為上天的化身,自然代表了天意;有帝王發出「推出午門斬首」的命令,自然也就成為了「順應天意,推人入陰」的合理解釋。但事實果真如此嗎?清朝時期的午門,果真就是斬首的常規地點?
  • 明成祖朱棣的一個決定兩次挽救大明王朝,不得不佩服他的高瞻遠矚
    正是因為他遷都北京才讓大明王朝化解了兩次危機,兩次挽救了大明王朝。朱棣為什麼遷都北京?‍朱棣本來就是燕王,當年他被朱元璋安排在北京就是為了抵禦北方殘餘勢力的威脅。首先,政治軍事因素,他不得不遷都北京。北京本來就是他的「龍興之地」,大本營,他遷都回去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 清朝的江山,是從大明王朝手裡奪得,還是李自成的大順王朝?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因為我們知道我們從小學習的歷史教育就告訴我們明朝之後的王朝是清朝,所以說清朝的江山應該是從明朝的手裡繼承而來的,那麼這個說法就一定是正確的嗎?而至於說後期清朝的江山到底是從大明王朝手裡奪來的?還是李自成的大順王朝手裡奪來的?我們大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下這件事情。我們說清朝疆域是繼承的明朝的疆域這個說法其實並沒有什麼太大的錯誤,當時明朝在北方對清朝的作戰之中連連失誤,相當一部分軍隊的戰鬥力確實不如滿清的八旗,這也是一個非常客觀的現實了。
  • 挽救大明的最後一根稻草——皇太極主動要求議和,卻被崇禎拒絕
    這次戰敗不僅損失了大明十幾萬精銳部隊,就連洪承疇、祖大壽等重要明軍將領也都投降了滿清,明朝在關外的力量幾乎損失殆盡。外患不絕,風雨飄搖的明朝,在崇禎十五年(1642)又遭遇了內憂——大旱災,老百姓吃不飽,給那些在西北、西南鬧事的李自成、張獻忠農民義軍又增加了兵員補充……如此種種,預示著大明這艘破船隨時會沉。然而,在這一年,明朝迎來了一次轉機。
  • 崇禎若跑到南京,手中就多了3張可讓大明江山轉危為安的王牌
    為了拯救明朝滅亡的命運,他竭盡全力,但最後卻回天無力,淪為大明王朝的廢墟。雖然崇禎是一個失敗者,但他身處絕境卻敢於奮起一搏,頗令人敬佩。儘管崇禎未能保住江山,但與歷史上那些聽天由命的末代皇帝相比,崇禎已經是一個難能可貴的人物,堪稱一個硬漢。然而,崇禎雖然心高氣傲,但他的情商和才幹,卻很令人懷疑。他的反應很不得力,在許多緊要關頭錯失了扭轉局面的良機。
  • 隔斷古今的界門——午門
    午門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也是今天故宮博物院的正門。午門位於紫禁城乃至京師南北軸線的正南方,建於明永樂十八年,直至天啟年間才修建完成。平面呈巨大「凹」字形,中間廣場面積超過9900平方米。在陽光普照的日子,走到這裡,如果看不到兩邊雁翅樓的陰影,便是午門最亮麗的時候,也就是它的名字—正午之門。
  • 大明王朝內部,風雲再起
    文:季詩魂大明王朝之中,在崇喜皇帝身邊的大紅人劉奎太監。挑撥離間之下,昏君帝王崇喜皇帝。他,就昏庸無道的老毛病又犯了啊!為了,大明王朝的江山穩定。和,天下蒼生的和諧幸福。海瑞,也是蠻拼的啊!他,不辭辛苦。日夜兼程,到處巡視。只是,希望早日剷除嚴嵩父子。
  • 崇禎帝決斷的兩大失誤:導致大明江山最終被掠奪,身死國滅
    大明風華有明一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大明,作為漢朝王室最後一個王朝,此等氣節,受到後世無盡敬仰。國破山河之時,崇禎皇帝表現出了他作為朱家子孫的優秀品質:誓死不降,以身殉國!為避免亡國時受辱,他親手將最愛的嬪妃和公主殺死,只留下了身邊幾位皇子的性命,讓他們尋機逃亡,等待時機,復興大明!
  • 縱觀大明一朝,朱元璋的後代中,誰才是明亡的第一責任人?
    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大明一朝,他為了老朱家的天下,甚至不惜與功臣翻臉,一個個誅殺了他們,其目的就是防止這些功高震主的文臣武將不能危機自己後代的地位。可是,大明最終並沒有按照朱元璋的意願發展,在經過兩百多年後,還是滅亡了。
  • 他是最後一位漢人皇帝,心繫天下、勵精圖治卻拯救不了大明王朝!
    他是最後一位漢人皇帝,心繫天下、勵精圖治卻拯救不了大明王朝!明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由漢族建立的王朝,明太祖朱元璋於1368年初建立,國號大明,初期定都在南京。到了明成祖時,將都城遷往北京。大明王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個很神奇的朝代,主張: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相對於其他朝代而言,明朝歷任皇帝都很有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