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問到前段時間歐美電影圈最火的電影是什麼,那必定是諾蘭的新電影——《信條》。老實說,諾蘭也算是一個奇導演,他並不經常有新作品,但每次的新作品出來,必定引起一陣"腥風血雨"。可以說"諾蘭出品,必屬佳品",他的電影就沒有不好的,比如當年的"黑暗騎士三部曲",以及當年被稱為"開啟了一個新的科幻時代"的現象級電影《盜夢空間》。諾蘭擅長拍攝科幻電影,哪怕是《敦刻爾克》這種類型的電影,他也能給觀眾們呈現出一種厚重的科幻質感,讓人心生嚮往。《信條》作為諾蘭的新作品,再次向我們呈現出了諾蘭式的神級科幻元素。
在諾蘭的科幻電影中,"逆轉時空"是一個很重要的元素,當年的《星際穿越》自是不必說,就算是《致命魔術》也是利用歷史上愛迪生和特斯拉之間的鬥爭,給觀眾呈現出了一出科幻大戲。所以,當《信條》再一次出現"逆轉時空"的時候,既是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信條》的故事情節其實挺簡單的,是我們經常看到的那種美式英雄主義大片的套路。無名氏原本不叫"無名氏",因為一次人質劫持事件,主角只能無奈假死,後來加入了一個名為"信條"的神秘組織,從此成為"無名氏"。而無名氏的任務就是要逆轉時空,拯救地球。無名氏通過"信條",逆轉時空,與同伴尼爾一起,成為了拯救地球的無名英雄。
事實上,近些年來的美國大片一般都是按照這種套路拍攝:身懷本領的特工/警察/大學生/富豪/記者......總而言之,主角可以是生活中的任何一個人,他不需要特別出彩,甚至可以是個廢柴。但他們必定會遇到人生中的轉折點,從此一飛沖天,成為拯救世界的大英雄——這便是美國大片的傳統拍攝手法,儘管諾蘭被譽為是"難得一遇"的導演,但在套路上仍然使用這一套。
因此,判斷一部美式大片是否是一部好電影,光看框架是不夠的,重要的是看細節。《信條》秉承著諾蘭一貫的風格——懸疑燒腦,只讓人看得摸不著頭腦。許多第一遍看《信條》的觀眾,在走出電影院之後,問起看電影的感受,有六成以上的觀眾會說上一句"電影很精彩,就是看不懂"。
"時間"是《信條》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無名氏要做的事就是要讓未來的自己和過去的自己位於同一時間點、完成同一個任務——這怎麼可能做到?我們信奉科學的守恆定律,這其中當然也包括了時間的守恆,不同平面的時間線位於同一時間點,這種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但電影不愧是電影,諾蘭以物理學中的"熵"作為電影世界的構造基礎,通過大量的假設以及特效帶來的視覺效果,將一個個似是而非的理念化成理所當然的概念,所以也有影評人說,"《信條》其實是一部十分概念化的電影"。
當然了,除了劇情燒腦之外,演員和電影的視覺效果也是這部電影大受歡迎的原因之一。飾演無名氏的搭檔,"尼爾"的演員正是即將到來的"第四代蝙蝠俠"羅伯特·帕丁森。老實說《信條》在這個時候上映也是趕了巧,"吸血鬼王子"羅伯特出演"蝙蝠俠"這件事從去年年末吵到現在,又因為羅伯特在媒體面前的"豪言壯志"使得這部電影未播先紅。而諾蘭正是經典"黑暗騎士三部曲"的導演——蝙蝠俠的演員和蝙蝠俠的導演齊聚一堂,這個話題又怎能讓人不激動呢?
不過,不管怎麼說,作為國際影視圈中首屈一指的科幻片導演,諾蘭的新電影還是很值得一看的,畢竟,光是如此燒腦的懸疑劇情,就已經是值回票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