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古話「久病成良醫」,所以很多人對於一些常見疾病,都習慣自行使用藥物。尤其是之前有相似症狀的話,更會覺得這樣用藥肯定是正確的,直接服藥就好了。
尤其是我國的人們,習慣了小病不去醫院,不是忍忍這過,就是自行服藥。但是,是藥三分毒,我們這樣自行服藥,很可能會導致身體免疫力下降,引起藥物不良反應,更可能會導致有病無藥可用的風險。
這5類常用藥,你中招了沒
1. 解熱鎮痛藥
日常頭疼腦熱是經常有的事,很多人就會自己購買一些止痛藥來進行服用。
但頭疼腦熱除了我們常見的感冒外,還可能是重大疾病的徵兆,如腦血管疾病、癌症等,如果直接用止痛藥可能會掩蓋病情,反而加重疾病的發生。
尤其是一些老人經常都會有頭痛、腰酸背疼、四肢關節痛的情況,都會習慣用止痛藥來治療,這樣不但會容易導致藥物依賴,輕者可能導致胃腸道不適,重者會導致胃腸道出血,肝腎功能損害,甚至造成生命危險。
所以使用解熱鎮痛藥時一定要注意,在醫師或藥師的指導下使用。當然,如果確定是感冒引起的發熱,可以用一些副作用小的布洛芬或對乙醯氨基酚來解熱鎮痛。但是不明原因的發熱、疼痛時,或是需要長時間使用止痛藥時,不要自己亂用止痛藥。
2. 瀉藥
便秘已經成為了現在很多人的慣病,尤其是老年人,習慣性便秘是常見疾病。很多人都習慣自行服用瀉藥來進行導瀉。
卻不知長期使用瀉藥會導致藥物依賴,而且長期使用還易導致結腸痙攣,使排便更加困難。
其實便秘時最好先通過生活飲食習慣來調整,不要想著用藥來排便。多喝水,多吃一些膳食纖維含量豐富的蔬菜水果,多運動,同時多順時針按摩腹部來促進腸道的蠕動,必要時可優先選擇開塞露等外用藥來進行排便,而不要濫用瀉藥。
3. 抗生素
抗生素的濫用在我國是最嚴重的。的確,抗生素的抗菌效果好,讓人很快見到效果。
但抗生素並不是萬能藥,而且也不適用於所有病。尤其是一些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70%~80%是由病毒導致的,而不是細菌導致的,用抗生素並沒有效果。
而且抗生素很容易產生耐藥性,如果經常使用抗生素,體內就會對這些抗生素產生免疫,下次再使用時就沒有效果了,所以會導致真正需要用抗生素時,發現無藥可用。
另外,抗生素作用於體內時,不是單單對有害菌進行消滅,也會對體內有益菌進行消滅,會導致體內菌群失調,免疫力下降。
還有一點一定要注意的是,抗生素很容易導致過敏反應,嚴重時會導致休克,危及生命,如果沒有做藥敏試驗,在不知道自己過敏的情況下使用,很可能危及生命。
所以使用抗生素一定要有細菌感染的指徵,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4. 維生素
很多人聽信維生素可以增高人體的免疫力,能抗衰老等,所以經常服用抗生素。
但維生素攝入過量,不但不會對身體有益,反而會身體有害的。
如維C過量,輕者會導致腹痛、腹瀉、嚴重會影響兒童的生長發育,甚至導致先天血壞血病,而且也會加速動脈硬化。
而維D過量,會導致高鈣血症、食欲不振、軟組織異位骨化,導致兒童生長停滯,而且堆積在腎臟上,還會損害腎功能。
所以補充維生素一定是在明確自己對哪些維生素缺乏時才補充,或者平時從飲食中補充。
5. 安眠藥
失眠的人群越來越多,很多人都靠安眠藥入睡,長期用安眠藥的副作用非常大,很容易導致藥物蓄積,產生藥物依賴,而且也會影響大腦的功能。
所以失眠時不能靠藥物來進行治療,而應該通過調理生活習慣,改變生活環境等方法來改善。如果要用藥也應該是先查明失眠的原因,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而且要嚴格控制劑量的同時,還要經常更換藥物,避免藥物依賴。
用藥有講究,不要以自己的經驗來進行用藥。只有正確地使用藥物,才能減少藥物的不良反應,避免用藥的濫用。
而且長期用藥的人群,還需要定期檢查肝腎的功能,避免藥物對人體的健康造成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