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講,價值投資者們都不太相信市場的有效性。假如市場始終充分有效,那所謂「低估」的機會又從何而來?
但許多所謂價值投資者——包括我本人——在具體投資實踐中,又確實受到過市場有效性的教訓。(就算市場無效,難道你自己就有效了?)
前幾天我在讀財新主編王爍的新書《多維思考》時看到一段有意思的論述。結合我自己的一些理解,跟大家做個分享。
關於市場有效性,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信息經濟學大師斯約瑟夫·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在他的一篇經典論文中得出這麼個結論:如果大家都認為市場是有效的,那麼市場將不再有效;反過來,如果大家都認為市場不再有效,那麼它將變得有效。
聽起來有點像詭辯,但實際上道理卻很深刻。市場是由投資者構成的,市場不可能天然有效。那麼它憑什麼有效呢?
另一位諾獎得主尤金·法瑪(Eugene Fama)當年提出「有效市場假說」(EMH)時,說的也是:在法律健全、功能良好、透明度高、競爭充分的股票市場,一切有價值的信息已經及時、準確、充分地反映在股價走勢當中。
很顯然,信息要「及時、準確、充分地」反映在股價中,是有條件並且需要過程的。
投資者需要努力獲得信息,處理信息,並且根據信息及處理結果——還得能帶動足夠的資金——來參與市場「套利」。大家必須先認定市場不夠有效,去行動,才能促進市場有效。
假如所有人都認為市場有效,不存在套利空間,那麼就沒什麼人去付諸行動,這時候市場反而會變得無效。
就好比很多人都聽過的那個故事,說地上有張100元,一個經濟學家路過,根本不屑彎腰去撿,因為「假如那是張真錢肯定早就被人撿走了」。如果每個人都認為真錢會被撿走,那麼最終結果就是根本沒人會去撿那張錢。
所有價值投資者,所有認定市場存在低估、存在錯殺、存在誤判的投資者們,都是躬身入局去撿錢的人——儘管確實可能撿到的是假錢——但正是因為他們的「以身試法」,地上的真錢才會不斷被撿走,留下的才會越來越多是假錢。
假如市場有效,則價值投資無效;假如市場無效,則價值投資有效。
但與市場有效性一樣,價值投資的有效性同樣需要辯證來看待。
很多價值投資的過來人會告訴你,價值投資在長期是有效的。但很多人不會說破的是:價值投資短期是無效的。
喬爾 ·格林布拉特(Joel Greenblatt)有一段經典論述——
如果我寫了本書搞了套策略每月都能有效,或者哪怕每年都有效,那麼每個人都會使用它,然後它就會失效。價值投資並不是這樣運作的。市場並不總會同意你的判斷。長期而言,市場給股票的定價差不多會與價值一致,但短期而言——有時能長達兩三年——總存在某些時期價值投資並不奏效。而這其實很好。正因為價值投資並不時時有效,所以它才長期持續有效。
價值投資在長期有效,說明市場在長期總會時不時地失效。投資大師巴菲特目前的身家,有99%都是50歲以後賺的,是複利的神奇作用。價值投資者如果在短期獲利,通常並不代表策略奏效了,而往往只是因為運氣。
當然,更多時候,市場還是相當有效的。作為投資者個體,我們大多數與市場不一致的判斷很可能是錯的,或者起碼是有偏誤的。價值投資者既要有穿越時間的耐力,也要有不斷自我懷疑的魄力。
聽起來可能有點矛盾,但現實就是如此複雜。所以假如有人總是斬釘截鐵地跟你說「市場肯定是對的」或者「市場肯定是錯的」,那麼他要麼是個傻子要麼不懷好意。
目標堅定,但是謹慎前行,永遠是我們做價值投資該持有的態度。
參考閱讀:《價值投資短期是無效的》